茅山在江苏省句容县境内,道教称第八洞天、第一福地和第三十二小洞天。相传西汉景帝时茅盈和两个弟弟茅固、茅衷在这里修道成仙,因此改名三茅山,简称茅山,为茅山派发源地,隋唐时道教建筑有20多处,清代还保留有许多道观。抗日战争期间,很多道观被日军焚毁。
青城山在四川都江堰市境内,因四面青山环绕,形状像城郭,所以有青城之称。相传是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以后讲道收徒的地方。山上有上清宫、天师洞、丈人宫等多处道教建筑。
崂山,在山东省青岛市境内。宋元以后成道教胜地,山中有许多道观,只有一座佛寺。崂山道士因蒲松龄《聊斋志异》的描写而闻名天下。
趣味链接:出家人为何自称“方外人士”
僧人、道士这些出家人都自称是方外人士。这方外是什么意思呢?
在《管子》、《诗经》中所记载的方外,是指区域之外、中国之外(即夷狄之地)的意思。《庄子》:“彼游方之外者也。”其中的方外是指浮世之外,或超越世俗的世界。但这些似乎与出家人不搭界。
“方外”是个合成词,从单字来解,“方”就是“道”的意思,也指世俗秩序或邦国律法。平常百姓皆在世俗秩序及邦国律法约束之内,故都是方内之人。而在此世俗价值体系规范之外者,就是方外之人。
依佛教、道教思想理念而言,僧侣、道士都是出家人,摈弃了世人固守的道德规范,不能用世俗的规律加以约束,因此都可称做方外人士或尘外之士。
013九曲黄河的由来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素有“母亲河”之称。黄河流经的地域广,地形复杂。俗话说:“天下黄河九曲十八弯。”说的就是黄河流经的路线的蜿蜒曲折。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其上游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藏族人根据黄河上游的地形和景观,将上游诸河段取了很多有特色的名称,如卡日曲、约古宗列曲、扎曲、星宿海、玛曲、析(赐)支、河曲、九曲、逢留大河等。“曲”就是藏语“河”的意思。
汉、唐时期对黄河上游称为析(赐)支、河曲、九曲。《后汉书·西羌传》中记载:“滨于赐支,至于河首,绵地千里。赐支者,《禹贡》所谓析支者也。”汉代桑钦所撰《水经注·河水二》记载:“司马彪曰:西羌者自析支以西,滨于河首,左右居也,河水屈而东北流,径于析支之地,是为河曲矣。应劭曰:《禹贡》析支属雍州,在河关之西,东去河关千余里,羌人所居,谓之河曲羌也。”
从这些历史记载来看,“析支”的地理位置就是现在青海省贵德县以西的共和、贵南、兴海、同德、久治等县的黄河弯曲之处。这里的黄河形成了一个“S”形大湾,被称为“拉加一贵德大河湾”。因贵德地方在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曾设置河关县,意思是锁河之关,所以汉时称这段黄河为“析支河”或“河曲”。唐代时称这段黄河为“九曲”,以后的人们也就根据黄河河道曲折的形状,称黄河为“九曲黄河”了。
趣味链接:黄河的三大古渡口
茅津渡口:在山西平陆黄河西岸,连接晋豫。
风陵渡口:在山西芮城县西南,连接晋陕豫三省。
禹门渡口:在山西河津县城西北黄河峡谷中。
014江东、河东、东吴
江东又名江左。长江在芜湖、南京之间为西南偏南、东北偏北流向,自此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部分皖南地区),习惯上称为“江东”。三国时期,这个地区是孙权的根据地,所以当时又称孙吴统治区为江东。
战国至汉时,河东是指今山西省西南部,唐以后泛指山西省。黄河流经河套后,流向为由北向南,本区位于黄河以东,故得名。
三国时期,孙吴因地处江东(指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所以又叫“东吴”。
趣味链接:关外、关内、关西
在历史上,关外有两种说法:其一,秦、汉、唐王朝定都西安,称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为“关外”;其二,明、清称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为关外,因位于山海关以外而得名。
关内也有两种说法:其一,古代在西安建都的王朝,统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叫“关内”;其二,明、清称山海关以西地区为关内。
汉、唐时,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为“关西”。
015《山海经》小介
《山海经》是我国先秦典籍中具有独特风貌的作品。它共有18卷,其中5卷为《山经》,另外13卷为《海经》。现在,一般认为非一人之作,应该是由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巴蜀地方的人所作。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山海经》以“怪”而闻名,自古以来被称为“奇书”。其中的怪事、怪物吸引和激发了无数学者的兴趣和想象。
《山海经》的书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但司马迁认为它荒诞不经,不能登大雅之堂,因此没有用太多的笔墨来说明。
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整理了《山海经》并将它公布于世,以为是大禹、伯益治理洪水时所记。
班固依刘歆《七略》作《汉书·艺文志》,把《山海经》列在“数术略”中探究地域、人、物等形状以制其吉凶贵贱的“刑法类”之首,这是对《山海经》性质的最早说明。
东汉王景治水,明帝赐以《山海经》。
在《隋书·经籍志》中,《山海经》被列在“地理类”之首,被视为实用的地理书。
之后的《旧唐书·经籍志》也把它归为地理书。在这以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山海经》是地理书便成了定论。
虽然《山海经》是地理书,但它以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孕育着后代小说的胚胎。其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也给我国小说以重大影响。《山海经》记载了很多神话故事,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西王母”、“女娲之肠化为十人”、“黄帝与蚩尤之战”、“大禹治水”、“王亥”、“刑天”等,内容奇特,想象丰富,被视为我国古代神话传说的渊源。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唐代传奇、《西游记》、《封神演义》、《镜花缘》等都与《山海经》有着因承关系。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甚至把它视为“小说之最古者尔”。
趣味链接:女娲补天
自盘古开天辟地以后,女娲造出了人类。人类一代又一代繁衍生息,其乐融融。可是,有一年,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吵架且大打出手,最后祝融打败了水神共工,共工因打输而羞愤地朝西方的不周山撞去,哪知那不周山是撑天的柱子。不周山的崩裂使天塌了下来,当时天崩地裂,据古书中记载说:“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烂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女娲目睹了人类的这种遭遇后,决心重整天地的秩序,救人类于水火之中。于是她精心挑选了许多五色的石头,架起火把它们熔化成浆,然后再用这种石浆去填补残缺的天窟窿。历尽千难万苦,女娲终于补好了苍天。
补好了天,女娲又斩下巨龟的脚,分别竖在大地的四方,倾斜的天空被重新擎住,再也没有坍塌的危险了。支撑好天之后,女娲又运用神力,杀死了在中原地区危害人类已久的水怪黑龙,把芦苇草烧成灰,堆积起来,湮塞洪水,填平沟壑。
女娲修补苍天,扶正四极,止住洪水,平定冀州,杀死黑龙,又理顺春、夏、秋、冬四季,调和万物阴阳的变化,其功甚伟,所以在西汉的《运斗枢元命苞》中,女娲和她的哥哥伏羲、遍尝百草救人的神农一道被列为中华民族人始之初的三皇,号娲皇。
016我国七条古长城
我们现在所说的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是指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那条明代最后完成的长城干线。但除此之外,我国还有七条古老的小长城,其遗址至今仍保存完好。这七条古老的小长城分别是穆陵齐长城、华阴魏长城、烧锅营子燕长城、围场古长城、宁夏战国秦长城、临洮秦长城、疏勒河汉长城。
山东省穆陵齐长城,位于沂水县城北50公里的穆陵关两侧。系战国时齐国所修长城的遗址,长约45公里。
陕西华阴魏长城,横亘在华阴县华山脚下,长城由此向北蔓延,穿过韩城到达黄河边,长约150公里。
辽宁烧锅营子燕长城,在建平县张家湾村。乃燕时所筑长城遗址,长约7公里。
河北围场古长城,在围场县岱尹上村附近。是乾隆十七年乾隆帝狩猎时发现的一座燕、秦长城真迹。城东西绵亘达200余公里。
宁夏战国秦长城,在宁夏西吉县境内,甘肃镇原县有一部分。
甘肃临洮秦长城,在甘肃北部临洮县,是秦统一六国后所建长城的西向起点。
甘肃疏勒河汉长城,在甘肃西北疏勒河南岸,是汉朝所筑长城中今存最好的遗址,长约150公里。
趣味链接:万里长城真有一万里长吗
相传,长城真有一万里长,但实际上是不是这样呢?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有二十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大约有十万里以上。
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一万里。现在我国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区都有古长城、烽火台的遗迹。
长城位于中国的北部,它东起河北省渤海湾的山海关,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关。横贯河北、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七个省、市、自治区,全长约六千七百公里,约一万四千多里,在世界上确实不愧“万里长城”之誉。
017六个杏花村今安在
晚唐诗人杜牧写过一首七绝《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虽然这首诗被人千古传诵,但人们对诗中所指的“杏花村”究竟在何处,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据称,我国共有19个杏花村,其中最着名的有6个。
其一是山西汾阳县城北15公里处的杏花村。相传唐代最兴旺时,全村有72家烧锅酒坊,该村盛产全国八大名酒之一的“山西汾酒”,1916年曾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
其二是山东水泊梁山黑风口东南崖下的杏花村。这里的王林酒家素有“杏花飞霞”之称。据说《水浒传》中黑旋风李逵常来饮酒。还有孔子问礼于老子的问祖堂石窟,也在这里。
其三是湖北省麻城古镇岐亭附近的杏花村。古时,这里的杏花村酒店非常有名,有首民谣称:“三月桃花店,四里杏花村,村中有美酒,店中有美人。”
其四是江苏丰县杏花村。苏东坡有《朱陈村嫁娶图》诗云:“我是朱陈旧使君,劝耕曾入杏花村。”指的就是这里。
其五是南京城西南隅新桥西信府河、凤凰台一带金陵杏花村,它地傍郊外,岗峦叠翠,绿水环绕,前临大江,下为秦淮,是唐以来历代风景名胜区,也是沽酒雅处。
还有一个是安徽省贵池县杏花村,这里在隋唐时就是产酒盛地,以“杏花大曲”誉满江南。
那么,“牧童遥指”的那个“杏花村”到底是哪一个呢?前四个杏花村,因无史料记载,所以无法顺理成章。金陵杏花村,虽有较多记载,杜牧也曾到过金陵,但是否在金陵杏花村写过《清明》诗,无史料可证,何况金陵杏花村遗址历经元、明、清战火摧毁殆尽。没有留下寻踪觅迹的线索,只好存疑。唯独安徽省贵池县杏花村,既有众多的史料可供佐证,又有遗址可寻。
趣味链接:二十四桥的地理位置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晚唐诗人杜牧写下的一首千古传诵的七绝,名为《寄扬州韩绰判官》。这首诗的问世,使二十四桥成了旧时扬州禁苑繁华、风流盛事的象征;同时,二十四桥也成了众说纷纭而迄今尚无定论的一桩疑案。
不光是杜牧,在另一晚唐诗人韦庄的《过扬州》诗中,也提到了二十四桥:“二十四桥空寂寥,绿杨摧折旧官河。”
有人称二十四桥是唐时扬州桥梁的总称。但扬州是江南着名的水乡,其桥梁设施,不应由二十四座桥所局限。北宋时,扬州城区南移至蜀冈南麓的平地上,原在蜀冈上的唐城早成废墟,沈括只看到以宋城区为中心的桥,而唐城区及其西北郊一带的桥大多已无踪迹。因此,这样看来,此“二十四”桥只可能是扬州府西湖里的那座冠名为“二十四桥”的桥了。
018故宫为何又叫“紫禁城”
故宫又称“紫禁城”,这里的“紫”不是指颜色,而是指紫微垣。紫微垣是星官名,是古代天象中最重要的三垣之一。
古人观测天象和认识星辰的时候,常常把若干颗恒星组成一组,称为一个星官。紫微垣包括北天极附近的天区,大体相当于拱极星区。古人认为,紫微就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封建帝王以天帝之子自居,他们办理朝政与日常起居的地方就是天下的中心,因此帝王的皇宫对应着天上的紫微宫。又因为皇宫是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最高级别的“禁区”,于是便用“禁”字来强调皇宫的无比尊严。
紫禁城可是名副其实的“禁区”。明清两代的皇帝,出于维护皇权尊严和自身的安全的考虑,所修建的皇宫既富丽堂皇,又壁垒森严。紫禁城内不光是宫殿重重,楼阁栉比,还围以10米多高的城墙和52米宽的护城河,而且岗哨林立,戒备森严,平民百姓是根本没办法进去的。所以,明清两代的皇宫既喻为紫宫,又是禁地,“紫禁城”的名称也得以广泛流传。
趣味链接:紫禁城角楼
北京紫禁城四角角楼的建筑形式,在我国现存的古代楼式建筑中极为罕见。这四个角楼建造于明永乐年间,它们的造型奇特,式样精美,结构复杂。楼顶为十字交叉大脊歇山式,上披各种特制的异形黄色琉璃瓦件,中座一个鎏金宝顶,屋檐分为三层。整个楼顶共出角28处,窝角16处,檐角参差,高低错落。远远望去,层层叠叠,金碧辉煌。楼身所用大木均为上等楠木,制作异常精工,其一榫一卯,一升一斗,都严丝合缝。
角楼的建筑平面为十字曲尺形,计有100多平方米,连城台在内高27.5米。它们耸立四角,给故宫建筑群增添了雄伟壮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