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文化常识全读本
27223300000080

第80章 称谓·名称(5)

一联佳句随流水,十载幽思满素怀。

今日却成鸳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

此后,人们便把“媒人”又称为“红叶”。

027我国古代的“图书”指什么

按习惯,古汉语多用单音词。“图书”便是由“图”与“书”两个单音词组成的,其本义是指“地图”与“法令户籍等文书”。词源见于《史记·萧相国世家》:“何独先人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陋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与“图书”同义的有“图籍”,稍后这两个词的概念有了扩大,指地图与书籍。《汉书·天文志》:“凡天文在图籍昭昭可知者……凡百一十八名。”要追寻“图书”指代书籍的意思还得从古代书写的载体说起。

我国古代图书大体说来,经历了三个阶段:简牍阶段、卷轴阶段和册页阶段。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书,应该是竹简书,就是写在竹片上,装订成册的书。汉代之前的人们之所以选择竹子作为新的文字载体,是因为甲骨文、金属文、石头文等篇幅有限,阅读起来极不方便。而后,随着纸张的普及,竹书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古人所说的图书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图书有很大不同。古人所说的图书,指有图之书,即书中有插图;而我们现在所说的图书泛指所有的书籍。清人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中说:“古人以图书并称,凡有书必有图……《隋书经籍志·礼类》有《周官礼图》十四卷。”可见,当时虽未发明印刷术,但给书籍加插图已开先例。

到了宋代,活字印刷术被推广使用,书中插图更为多见。在甘肃敦煌石窟中发现的《金刚经》是唐代咸通九年(868年)所刊,卷首就有一幅十分精美的佛说法图。

宋末以后,刊行的《三国演义》绘图达240幅之多,可见绘图书籍已经十分广泛了。清代《避暑山庄图咏》等一大批书大多图文并重,世代相传,书籍又叫图书了。

趣味链接:“书店”的名称是怎么发展演变的

我国最早的书店产生于汉代,称为“书肆”。汉武帝曾下令征求上古遗书,组织有关人员专门抄写书籍。各种流派的学者为了交流思想的需要,常会相聚于书肆。

后来,“书肆”又称做“书栈”、“书铺”、“书棚”、“书堂”、“书屋”、“书籍铺”、“经籍铺”等。当时书肆既刻书,又卖书,也有直称字号的,如“富文堂”、“养正斋”、“鸿运楼”、“崇文阁”等。

书市也称“槐市”。当时汉代京城长安最高学府太学院附近,有很大一片槐树林,在这个槐树林里,有一个生意兴隆的书市,当时太学院的学生也经常“议论槐下”,切磋学问;书商们的经营活动也都是在这片槐树林里完成的,故而得名。这个“槐市”,是一个真正的露天贸易集市。

028古代臣民如何称呼君王

古代百姓对君王的称呼有很多种,按使用多少排序,有以下几种:

皇上是一种最常用的称呼。是臣下对皇帝的称呼。晋陆机诗《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诗》:“皇上篡隆,经教弘道。”

最常用的称呼还有陛下,尤其是官员多会这样面称皇帝。“陛”字是古代皇宫高高的台阶。官员们在拜见皇帝时,按照礼节要在陛下(即台阶下)恭敬地等候,后逐渐成了官员对皇帝的称呼,再演变才成为对皇帝的尊称。

万岁也是常用的称呼之一,因为只有皇帝才有资格称万岁。万岁原为古人饮酒上寿之祝词,是人们在喜庆时的欢呼语。秦汉以后,臣子朝见国君,拜恩庆贺,以呼“万岁”为常。遂成为帝王之代称。

天子用来称呼最高统治者,不光古代可以用,现代也可以。天子即天之骄子,他拥有的权力是上天所赋予的,因此“天子”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上主这个称呼比较少见。由于皇位高高在上,故以“上”字代替皇帝。上主,指贤明的君主。

圣、圣上、圣人则是一种很普遍的称呼了,除了称呼皇帝之外,还可以称呼一些有优秀品德的人,比如,孔子就被称为孔圣人。《礼记·大传》:“圣人南面而治天下。”

官、官家也是对皇帝的敬称。《晋书·石季龙载记上》:“官家难称,吾欲行冒顿之事,卿从我乎?”

除了上面所列举的外,还有一些朝代专有的皇帝称谓,如西汉时称皇帝为县官,东汉时称皇帝为国家。还有至尊、君王、君人、天王、天辟、人主等,这些大多是尊称。还有对皇帝的蔑称,如天囚,汉何休《春秋公羊解诂》:“以无为有。”唐徐彦疏解云:“《公羊》经传本无以周王为天囚之义。而公羊说及庄、颜之徒以周王为天囚,故曰以无为有也。”

趣味链接:为什么古代大臣称皇帝为“陛下”

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国策·燕策》:“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所谓“陛下”也就是台阶之下的意思。

“陛下”又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转达,这叫“因卑达尊”。后来,站在台阶下的侍者逐渐被取消了,但臣僚们称呼“陛下”的习惯并没有变,皇帝也慢慢接受了,故而“陛下”这个称呼一直沿用下来。

东汉末年蔡邕在《独断》卷上解释得很清楚,汉代天子的正号是“皇帝”,自称为“朕”,臣民呼之为“陛下”。与“陛下”相类似的词有“足下”、“左右”、“执事”、“从车”等。

029中国皇帝的自称

民间常说,皇帝喜欢称孤道寡,这确实不假。古代皇帝的自称有很多种,就经常能读到或在影视剧中有耳闻的,分列如下:

予小子,又称余小子。这种说法,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古代帝王对先王或长辈的谦称,先秦使用较为普遍,秦汉以后偶尔才有用的;二是古代天子居丧期间的自称。

“寡人”意思是寡德之人,意思是说自己无德无能,有负臣民的重托。关于寡人的称呼在不同历史朝代有不同的意思。

一是古代君主的谦称。《礼记·曲礼下》:“诸侯见天子,曰:‘臣某侯某。’与其民言,自称曰寡人。”《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赵岐注:“王侯自称孤寡。”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亦沿袭了诸侯寡人的谦称。历代君主沿用此称呼。

二是诸侯夫人的自称。《诗·邶风·燕燕》:“先君之思,以盟寡人。”郑玄笺:“寡人,庄姜自谓也。”

三是晋代士大夫有时亦用寡人为自称。《世说新语·文学》:“君辈勿尔,将受困寡人女婿。”李详云:“晋世寡人,上下通称,不以为过。”孙过庭《书谱》述王羲之语:“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可为此条确证。”到唐代以后,寡人只准用作皇帝的谦称。

“孤”是古代诸侯、君王的自称谦词。春秋时,诸侯平常自称寡人,有凶事则称孤。后来逐渐演变为无区别。秦汉时君王称孤者较少。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有些割据一方的首领,也自称为孤。

“朕”最初是身体的意思,《尔雅·释诂》中就解释说:“朕,身也。”在先秦时代,朕是一个普遍使用的第一人称代词,不分贵贱都可使用。秦王嬴政建号皇帝后,朕就被规定为皇帝的专用自称。有时临朝称制、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太皇太后,或是内禅的太上皇亦可自称为朕。

趣味链接:“太上皇”称呼之始

“太上皇”是古代皇帝对父亲的尊称,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最早起源于秦代。

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自封为始皇帝后,为表示对先王的尊重,就追封自己的父亲秦庄襄王为“太上皇”。这是太上皇称呼的最早应用,自此以后,鲜有使用,故而也未形成制度。

直到刘邦平定天下,登上皇帝宝座后,这个称呼又被提上了日程。刘邦当上皇帝之后,衣锦还乡,去拜见自己的父亲太公,只见父亲身穿旧袄,手拿竹扫帚,毕恭毕敬地在迎接他。

刘邦见到此情此景,心里非常不快,心想,这岂不是有碍儿子尽孝道吗?忙问其父因什么事才做出这番举动,太公说:“您贵为天子,谁敢不敬?我虽是您父亲,也不过是一个平头百姓。平头百姓不敬皇帝,可是要杀头的啊!”刘邦好说歹说,太公总是不听。

事后,有人讲到秦始皇曾把已故的父亲尊奉为“太上皇”,并建议封太公为“太上皇”。由于刘邦是市井出身,胸中也没有太多的讲究,就同意了。说办就办,马上举行大典,封太公为太上皇。自此以后,“太上皇”这一称呼就成了一种制度,历代皇帝都沿用这种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