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李嘉诚做大的12字箴言
27227700000034

第34章 “义”字箴言:仁义两字值千金(3)

这时候的李嘉诚,更加感觉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价值和意义,更加体会出他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血脉相连的骨肉关系。也就是从这时候起,李嘉诚更加坚定了穷此一生,以报效祖国为己任的信仰。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以后,即使是灾难过后,即使一切都在复苏之中,但是那种根植于心灵深处的伤口所进发而来的许许多多的后遗症,是需要时间,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治愈的。

地少人多的粤东潮州市同整个中国一样,仍无法逃脱这种灭顶之灾,以及灾难之后的后遗症。成千上万个当年下放海南等边远地区接受改造和再教育的干部、学生、知识分子在经过历史荒唐地嘲弄一番之后,又一批一批的返回城市,成了无家可归的“黑人黑户。”处于百废待兴的政府,一时间当然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财力来解决这么多人的住房问题,于是以湘桥春涨、风台时雨,龙湫宝塔;金山古松、韩祠橡木、北阁佛灯、西湖泡筏、鳄渡秋风等潮州八景而驰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又令人啼笑皆非地添上一景——那些无家可归、露宿街头的人们在潮州的西湖四周,韩江沿岸以及街头巷尾,用破帆布,茅草所搭起的一间间、一排排蓬棚、帐幕。

1978年底,李嘉诚从家乡的来信中得知这个十分迫切的社会问题,心里非常不安,马上提出捐建14栋“群众公寓”,以解燃眉之急。在给家乡的回函中,李嘉诚再三阐明此举是“念及乡间民房缺乏之严重情况,颇为关怀。本人虽身居海外,而乡间之缺房户口,栖息于临时棚架之下,寒天或雨天,困难之处必多,故有考虑地方上该项计划予以适当的支持。”

李嘉诚把这一切看作是他报效桑梓应尽的义务,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并且要求不作任何宣传,他仅仅只“希望能为露宿者解除风露之苦。”

1979年,带着难以抑制的渴望和无比兴奋的心情,李嘉诚终于第一次回到他阔别整整四十年的故乡。

一路上,李嘉诚全身心地感受着故乡原野的田园风情,当他看到一些衣衫褴褛的父老乡亲们,仍旧像当年那样居住在破旧的茅棚瓦舍里的时候,心里十分难受。

当天,在潮州市政府举办的座谈会上,李嘉诚含着热泪,感慨万分地说:“我是一九三九年潮州沦陷的时候,随家人离开家乡的,如今已经有整整四十年了。四十年后的今天,我第一次踏上我思念已久的故乡土壤,虽然一路上我给自己作了心理准备,我知道僻远的家乡与灯红酒绿的香港相比,肯定是有距离的,但是我绝对没想到距离会是这么大,就在我刚下车的时候,我看到站在道路两边欢迎我归来的、衣衫褴褛的父老乡亲们时,我心里很不好受,我心痛得不想说话,也什么都说不出来,说真的,那一刻,我真想哭……”

那夜,思绪万千的李嘉诚怎么也无法入睡,第二天他同随行人员悄悄地离开了家乡,因他再也不忍心看到衣服破旧,脸色蜡黄的乡亲们隆重的欢送场面。也就从这一刻起,更加坚定了李嘉诚全力报效桑梓的信心,在后来回返香港的路上,他还在不停地告诫自己:

“别忘了这里的乡亲们。这块土地需要你,现在该是反哺的时候了。”

李嘉诚回港后,所办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为解决乡亲们露宿之苦而捐赠的14栋“群众公寓。”

那些人们,那些露宿于街头巷尾无家可归的人们,那些一家三代,一家四代瑟缩在蓬棚、帐幕下苟且偷生的人们,在搬进窗明几净的“群众公寓”后,那种感激流涕的心情溢于言表。

1980年初春,正当李嘉诚捐赠的“群众公寓”一栋一栋建起的时候,一心想给家乡做几件实事的李嘉诚又主动写信给家乡政府部门,希望能够给家乡再作贡献。于是,家乡有关部门提出了一个捐建潮剧院作为娱乐民众和研究潮剧艺术中心的计划。对这个计划,李嘉诚自然欣然同意,但是他更希望做一些解决民生之苦的事情,他已经深深地体会出了目前他的家乡急需的,恐怕不是娱乐,便再次去信给家乡政府,阐明日后地方上如有其他方面之迫切需要而有整套计划,例如医疗教育等,绵力所及,自当乐意考虑。

至此,家乡政府才提出了在县和市各修建一座医院的建议,李嘉诚毫不犹豫地以最佳的方式采纳了这个建议,耗资2200万港元,捐建了潮州医院和潮安医院,并在给家乡政府的信中恳切地希望医院之筹建计划力求完美,务使捐款一分一厘皆用于医院。

两座医院建成之后,家乡政府邀请李嘉诚回乡参加剪彩,一直以默默无闻为做人宗旨的李嘉诚,马上复信表示:

“最好不举行任何仪式:如举行仪式,一则有劳列位费神筹备。二则虚耗公费,对医疗福利,一无裨益。”

“本人平生宗旨,对大众有利之事,能力所及,不遗余力以赴,绝不为名,以绝不欲宣招。事情完善办妥后,内心已感快慰。”

“有朝一日,不为人知,独自前往医院参观,喜见病者接受完善治疗,以及乐见病人康复出院,慰什心情,可以想像,远胜于临场剪彩多矣。”

无论在哪一个社会,哪一个时代,权势和金钱毋容置疑地成为操纵人类,纵横古今的神秘物。它既能拯救人也能毁灭人,它总是诱使人们投入毕生的精力,孜孜不倦地追求,并且在一旦拥有之后,便毫不遮掩地显露出种种骄奢淫逸。从它诞生伊始,它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根植于深层人性之中的恶之源,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成为检验善恶本身,体察性情的显示器。

漂泊海外四十余年的李嘉诚,十分怀念自己的故乡,自己呱呱落地的祖屋。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嘉诚重修祖屋,恢复家园的心愿愈来愈强烈。1979年筹建“群众公寓”时,家乡政府部门提出“优先安排其亲属入居’的建议,李嘉诚坚决反对,他在给家乡的信中说:

“本人深觉款项捐出,即属公有,不欲以一己之关系妨碍公平分配。”在修复祖屋的问题上,李嘉诚小心谨慎的态度,以大局为重的处理方论无不体现出他的过人之处。平心而论,极富爱心、孝心的李嘉诚,何尝不希望有一个优雅的居住环境,修复一座宽大舒适的祖屋,一则解决族人的居住问题,也能节省“群众公寓”之分配单位,更多地安排其他缺房户,二则聊表本人慎终追远先祖之微愿。

并且,家族内也有亲属提出原有祖屋面积过于窄小,族人居住多有不便,强调这样的祖屋既与李嘉诚今日在香港之显赫地位不相称,又无法更完美地纪念李氏先祖之功德,纷纷希望扩大祖屋原有的面积。

潮州市政府对李嘉诚祖屋的修复十分重视,积极配合与支持李嘉诚祖屋的扩建工作。

居住在面线巷的左邻右舍的乡亲们,十分感动李嘉诚捐建“群众公寓”的同时,并不安排族人人居之举,觉得扩建祖屋也是情理之中,自然对这件事表示理解与合作。人们从心理上乃至行动上都做好了搬迁让地的准备。

狭小悠长的面线巷等候着一层宏图的李嘉诚。

狭小悠长的面线巷,收置行囊准备搬迁的众乡们等候着一声令下的李嘉诚。这是一次“德”与“孝”的撞击。然而李嘉诚并没有这样做。从小饱读儒家经典,择其德善而处世为人的李嘉诚,对这个问题考虑得更全面、更深远,他不论穷前富后,都十分注重陶冶自己的性情,不断完善自己。

在认真思考之后,李嘉诚决定不扩大面积。打算就在原有面积的基础上建造一栋四层楼房,以供族人居住。他给那些深表疑惑的亲属解释说:

“虽然目前要拿多少钱,扩充多大的面积都不是问题。但是要想一想,这样做的后果必然会影响到左邻右舍的切身利益,我们不能拿乡亲们的祖屋来扩充自己的祖屋,绝对不可以以富压人,招致日后被人指责。”

说到这里,李嘉诚十分激动,凝望着遥远的天际,半晌才喃喃自语:“我相信这样做,先祖会理解的。”

4.乐善好施是做人的一种方式

李嘉诚乐善好施,几十年来,他向各界捐款逾38亿港元,特别是赞助了很多教育和医疗项目。他表示,他会继续赞助社会的一些慈善项目。“我这样做并非只是出于一种责任感,而是因为这是我所选择的做人的方式。”

1995年8月,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宣布李嘉诚为香港首富,李嘉诚说:“不,我跟你讲;所谓首富大家都明白,是一个错误。在香港比我有钱的人不少,我不可以讲他们的名字,然而香港人都明白。但是,富要看你的做法,是怎样富的?如果单以金钱来算,我在香港第六,第七名还排不上。我这样说是有事实根据的。依我认为,富有的人要看他是怎么做。照我现在的做法,我自己内心感到满足,这是肯定的。”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李嘉诚并不在乎首富这个桂冠,他更看重的是自己高尚的做人,看重用钱干什么。是为善,还是为恶?是为大家,还是为自己?他一再强调:“月是故乡明。我爱祖国,思念故乡。能为国家为乡里尽点心力,我是引为荣幸的。”

李嘉诚在资助家乡修建安居楼和医院之后,又资助家乡450万元修建韩江大桥。现在,这座桥的碑记里这样写道:“潮州向为岭东门户,沟连闽粤之要冲。而韩江挟三河之水,翻波腾浪,遏阻舟车。商旅通途,唯广济桥是赖。桥历800余载,而雄姿犹在,真吾潮历史文化之胜概也。然沧桑事易,今古势殊,昔之巨梁结构,虽经改建,仍难肩现代运输重负。是以顺众望,集群智,策定兴建新桥之良图。首蒙各级领导机关鼎力襄助,复承海内外乡亲竭诚匡扶,筹资人民币5950万元。遂敦请铁道部大桥局设计施工。自1985年11月3日奠基,翌年5月10日兴筑,历时36月毕役,诚所谓利众者易兴,谋众者易成者也。桥长1153米,宽18米,东西引道7630米。古塔擎天耸峥嵘于东岸,凤台抚水炫妍丽于中区。是桥既成,于名城之振兴,文明之建设,经济之腾飞,其助力正未可估量也。因刻石为记,以垂久远,藉彰各界贤达热心潮城建设之赤诚,而励来兹尔。”这是潮州市人民政府1989年4月30日所立的“碑记。”

此后,潮州市政府“为褒扬爱国爱乡、倾力建桥的海内外各界人士”,在大桥东侧的笔架山麓,建造了一座有传统特色别具一格的韩江大桥纪念馆。馆内正堂中间为建桥“碑记”,左侧为捐资者芳名,右侧则为嵌瓷玉照。“让千千万万为韩江大桥做出贡献人们名垂青史,世代流传。”

李嘉诚先生与夫人庄月明和母亲李庄碧琴太夫人,还捐资111万余港元修建潮州市的开元镇国禅寺。先后捐资修复开元寺的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等。他(她)们的芳名都已镌刻在大寺内左侧回廊“乐善好施”的碑石上。

潮州开元寺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之一,始建于唐玄宗开元26年(公元738年)。该寺规模宏大,肃穆壮观,香火鼎旺,游客如云,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瑰宝。其中有很多珍奇文物,堪与国内大寺媲美。尤其珍贵的是寺内藏经楼,至今仍保存着8大橱清代乾隆皇帝御赐的雍正版本《大藏经》7240卷,还有开元寺方丈释智诚和尚从1937年到1949年,在庵埠观音堂闭关3年,刺舌血写就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俗称《血经》)。寺内诸多经典文物,集佛教哲学(也称《释学》)之大成,闪耀着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灿烂光辉。此外,李嘉诚先生对潮州市佛教联会也有所捐赠。

李嘉诚先生还捐资帮助潮州办福利基金等。1987年至1990年,他捐资80万港元给潮州、潮安两医院作“医疗福利基金”:1992年给潮州市卫生局捐赠港元25万作事业发展费用,1985年,他给潮州市庵埠华侨医院捐赠了12万港元:1989年,捐赠10万港元给潮州币作为“教育奖励基金,1990年,捐资150万港元赞建潮州市体育馆。此外,1992年还捐款50万港元赞助南澳县人民医院。

李嘉诚先生对桑梓对国家做了大量好事,但却一贯秉承“低格调”的做人准则,“只期默默耕耘,不拟作任何宣传”,也不愿出席剪彩仪式。在香港是这样,在汕头在广州是这样,在家乡也是这样。1983年的元宵佳节,潮州举行盛会,有多项开幕或剪彩仪式。其中也包括潮州、潮安两医院的开业剪彩仪式。李嘉诚既不同意用自己的名字给医院“命名”,也不带自己“长实”的职员参加,更不邀请香港的嘉宾前来,而且自己也不愿前去剪彩。只是由于潮州市党、政、民、侨领导人的一再邀请,碍于情面和乡谊乡情,李嘉诚在最后一分钟方答应前往医院参加开幕剪彩仪式。

当天深夜,应邀前来参加潮州多项庆典的嘉宾之一,着名画家、书法家赖少其先生兴奋万千,挥毫写成了《好事近》词一阙,词序云:“李嘉诚先生爱国爱乡,出巨资为人民造房、办学、建医院,修复名胜古迹,人皆感之。余恭逢盛会,作此以赠。”《好事近》词曰:见今日,潮州城里,万人空巷,爆竹喧天,海外赤子,热爱家乡。不是唐时长安,胜过长安。思往昔,韩退之,被连长安,路遥马疲遏痰关始知梅花放。岭东春暖,同心合力,建设好江山。

李嘉诚先生则充满深情地说:“我目睹祖国之高速进步,在四个现代化政策之推动下,一切欣欣向荣,深感雀跃。支援国家建设,报效桑梓,此乃本人毕生奋斗之宗旨也。”

李嘉诚有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他认为“人生的最大价值在于无私的奉献”,“人的一生应该为国家,民族和人类做一些高尚有益的事情”,“为年青一代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一个人当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分钟,想到曾为国家、民族、社会做过一些好事时也就心满意足了。”李嘉诚正是从这个基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出发,去实践自己人生信条的。李嘉诚对香港社会福利事业的种种贡献,显示了他具有高尚的人格力量和博大的爱心。

李嘉诚秉承着“达则兼善天下”的古训和家训,关怀香港社会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慈善福利事业。他认为在香港有两种人最值得尊敬、关心和鼓励。一种是教师,他们在做“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一般来说,教师的生活都比较辛勤和清淡。更由于李嘉诚的父亲做过教师,深知当老师的甘苦。所以,他特别尊敬老师,也特别重视和关心教育事业。

第二种人是警察,他也深知当警察的甘苦,因为他们是维护社会治安的。他们忠于职守,出生入死,辛勤工作,廉洁奉公,香港社会的繁荣发展与安定,有他们一份不可磨灭的功劳。他们也很值得尊敬关心和爱护。李嘉诚从1977年开始,先后给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女学孙中山基金会、香港大学“学生交换计划”,香港中文大学的“三年硕士课题”、“夏鼎基爵士基金”、香港语言运动、法国国际学校、新华社香港分社教育基金以及明爱中心、圣士提中学、圣保罗男女学校、东华三院李嘉诚中学、香港外展训练学校,迦密中学、三育小学、劳工子弟学校、姬爵士奖学金以及警察子弟教育基金、警察教育福利基金等21个专项提供无私捐赠0.54亿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