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化解逆反:做孩子的知心父母
27256500000010

第10章 小不忍则乱大谋——面对孩子出格行为一定要冷静

案例导引

北京某中学二年级学生金丽,出生在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妈妈在一家中美合资企业上班,爸爸是个体小车司机。金丽刚上小学那一阵儿也挺争气,品学兼优,博得全校师生的好评,是全区闻名的“小红旗”。刚上五年级的时候,她已经是个“三道杠”——少先队大队长了。可是,上了中学后,她却像悬崖上的一块松动的石头,一下子滑落到平川——老师们震惊了,同学们震惊了,因为他们亲眼看到金丽被公安局的警察押上了警车!

多么可怕的消息,然而又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的确,金丽的变化实在是太快、太惊人了。一年前,她还留着朴素洁雅的“自由式”发型,显得十分天真烂漫,后来却烫成了“蓬松弯”,脸蛋上抹了厚厚一层“参琪霜”,眉毛也染成“黑月牙”。

买化妆品的钱,自然是偷妈妈的,因为要的钞票数额太大,妈妈不给。第一次“拿”了十几元。这当然是“小打小闹”,但接着便是第二次、第三次……

金丽庆幸自己“试探”成功。她的胆子变得更大了。可是,纸终究包不住火。一次,她为了美容,很想试一试“美发厅”“高级美容师”的手艺,竟斗胆偷了5000多元钱。金丽父亲发现现金丢失后,到处找都找不到。他上下左右屋里屋外地仔细查看,奇怪的是,竟没发现盗贼入室的蛛丝马迹,于是风风火火地到派出所报了案。派出所民警经过现场勘察后,很快便发现窃贼不是别人,正是他们的独生女儿金丽!金丽只好作了交代。这一次,她遭到了父亲的一顿毒打。

但是父亲的毒打未能奏效,金丽反而更加记恨父亲。

金丽开始急剧变化,但可惜的是,其父母一味地钻在钱眼里,根本忘却了教育子女的责任。他们除了在各自的岗位上“上班”以外,又自己开办了一家拥有40多平方米面积的服装商店,而且生意非常红火。可这时,他们亲爱的独生女金丽正在“泥潭”里越陷越深。

这一天,金丽和几个“姐妹”(同伙)“遛市”(伺机行窃),钻进一个很大的农贸市场。市场内人如海潮。这几个人打扮得很入时,很像买菜购物的小姐,所以谁也没有把她们当窃贼。她们如鱼得水,没有半个钟头,便“端大包”(偷提包或其他物件)发了一笔黑财。几个人将五六千元现金瓜分完毕,然后将失主的提包等扔进厕所。一次次得手,一次次兴奋,使金丽的胆子愈来愈大。她已经由最初的行窃时非常害怕练到了将行窃当作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了。

1999年2月上旬,兔年春节前夕,正是人们购物最忙的时辰。12日上午10时许,当她们去西单商场的人窝里找“食”——从一个日本女士的上衣兜内“钳”出一只黑色钱包时,被在市场巡逻的治安人员当场抓获。

就这样,为了片面追求一个时髦的“俏”字,天真活泼、聪明漂亮的金丽走上了集团盗窃的犯罪歧途,由学习尖子堕落成少年管教所的“小罪犯”!

1.不要急于纠正孩子的“出格”想法

父母都喜欢自己的孩子在家听话,在外不标新立异。当孩子的意见与大家不合时,他们就担心“这样会让大家讨厌的”。这实际上就是强迫孩子顺从大家的意见,不利于孩子的自我发展和独立创新意识的形成。

特别是孩子提出各种出格的想法或者反对父母的意见时,父母不应轻易地责备孩子不听话。如果孩子的意见是错误的,也应该耐心地说明、解释。这样,才能使孩子成为一个有主见、有创造性的人。

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古国,封建意识在人们的头脑中还存在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喜欢孩子服服帖帖,百依百顺,容不得孩子的反对意见,更容不得孩子的反驳。而现在时代已经变了,再要求孩子百依百顺是很难做到的,而且也是不正确的。孩子有不同的意见并不一定就是什么了不起的错误,更不是对大人的不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本来就可以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并不是只有一种方法才能做。俗话说“条条道路通罗马”,也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当孩子提出反对意见时,即使不正确,父母也要先肯定其态度后再纠正其偏差。

孩子能够主张自己的意见,具有很强的自主意识,对孩子来说是十分有益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孩子自我意识一强,就会有不少人认为这是坏事。因此,提出不同意见的孩子,就会被大人指责为“别扭的人”、“出格的人”等。例如,大人总是对于不喜欢父母买的玩具、不照父母要求去做的孩子说“你尽给我找别扭”,对反驳父母的孩子也有不少父母责怪说“脾气古怪”。有时父母即使认为这种做法不妥,当孩子与朋友的意见不一致时,也会因担心而教育孩子说:“只有你一个人提反对意见,这样会遭到大家讨厌的。”其实父母把不顺从大家的意见或者不好的看法强加给孩子,这与说孩子“脾气古怪”没有什么区别。如果父母采取不认可孩子的自主主张的态度,就会妨害到孩子的自我发展。其结果就有可能培养出大家向右自己也跟着向右的随波逐流的孩子。

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在不大欢迎“别扭者”的法国,只能与别人说相同意见的人,不但不被视为一个成熟的人,反而被视为傻瓜。所以在法国的家庭中,无论孩子的意见如何幼稚,父母都会认真倾听。有时父母还故意提出不同意见与子女进行议论。虽然有国情的不同,但这种教育方法是值得学习的。在这种意义上,孩子反驳父母的意见,并不是过分的,甚至是可喜的。父母的想法也需要转变,如果孩子的想法不对,父母可以认真地听了之后加以纠正。父母有了这种态度,就能培养孩子具有自主的创造性的头脑。

2.面对孩子的过错,父母要保持冷静

教子忠告

父母的说教不要简单粗暴,批评教子不是为了自己消气,而是搞清孩子做错事的原因,帮助他明辨是非,以免再犯。如果态度粗暴,语言尖刻,容易引起对立情绪。

心平气和的态度,不但有利于维护父母在孩子心目中良好的形象,也使孩子容易接受,有利于亲子之间的沟通。

在教育过程中,父母要时刻保持冷静、戒躁戒急,当孩子犯错时,父母的说教也一定要适度。

保持冷静,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父母应该首先做到的一点。但是许多父母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在教育孩子时,控制不住自己,动辄发火、生气,脾气急躁、言语粗鲁,这样做,往往使孩子产生强烈的反感、抵触情绪,非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而且使孩子的行为更加叛逆。因此,教育孩子,要首先要求自己保持冷静。

每个孩子都不可能没有缺点、不可能不犯错误,孩子有了缺点、错误时,父母应该进行批评教育,不能溺爱姑息,尤其是心肠软的父母,更不能对孩子迁就纵容。但批评的方法也要得当,父母对孩子的说教要适度,否则就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不利于孩子改正缺点。

父母要防止拖泥带水的批评,对孩子的说教应简明,不要唠唠叨叨地重复,以免引起孩子的反感。即使孩子重犯错误时,也要冷静地给予指出,不要动辄就斥之为“屡教不改”,也不要因为这次错就涉及过去的错误,甚至扩大到与此无关的事情上。翻老账或炒冷饭地批评往往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有的父母在孩子犯了错误,说教过后便进行体罚,把惩罚孩子变成了发泄自己不满的手段,甚至拳脚相加,这样一来,孩子心中就会积聚起孤癖和怨恨,对父母的亲情减少,最后家庭观念也随之消失,当前令父母大伤脑筋的“孩子出走”和“自杀”的问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此。

3.循循善诱,让孩子远离网络

今天,互联网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人们能够想象的领域中,它几乎无所不在。通过它,人们可以和朋友保持联系、浏览信息、听音乐、结识新朋友等。网络生活已成为青少年生活的一部分。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这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可是,在它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却出现了新问题——网络成瘾。

在网络成瘾的早期,患者先逐渐感受到上网的乐趣,然后上网时间不断延长,由此出现记忆力下降等不良情况。有些患者晚上起床解手时都会情不自禁地打开电脑到网络上“溜达溜达”。开始是精神上的依赖、渴望上网,后来则发展为躯体依赖,表现为每天起床后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头晕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和饮食不振等,上网以后精神状态、身体状况才能恢复至正常水平。

网络上瘾严重者还会出现与生理因素无关的体重减轻、外表憔悴;每天必须连续长时间上网,一旦停止上网,就会出现急性戒断综合征,甚至有可能采取自残或自杀手段,危害个人和社会安全。

对于迷恋电脑的危害,在美国早有发现。美国医生曾发出警告:长时间使用电脑,患精神病的机会较常人高出4倍。那些平均每天使用电脑4小时或以上的人,较多会变得情绪不稳、忧虑及沮丧。

心理学家还担心,在网络和电脑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会患上“情感冷漠症”,表现为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亲友冷淡,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贫乏,严重时对一切都漠不关心。电脑导致的情感冷漠与普通的冷漠还有所不同。一般的冷漠可能由于精神疾病,而这种冷漠可以说是由电脑引起的,患者不是对所有东西失去兴趣,而是把这种兴趣都转移到电脑世界之中去了。

青少年的情感冷漠是一种心理障碍,应引起父母的重视。青少年一旦形成对电脑的心理依赖,就会出现一种类似上瘾的症状,对别的事物失去兴趣,社交圈缩小,沉溺在虚幻世界中不能自拔。这不仅会使青少年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受到干扰和破坏,而且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一旦孩子上网成瘾,父母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非但于事无补,反而会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偏上网给你看!”父母应当在尊重孩子独立性的前提下,以民主的方式,循循善诱,使孩子远离网络。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几方面。

其一,要帮助青少年正确看待上网聊天或游戏的作用。无论网络有多么的真实,毕竟都不能代替真实的生活,它只是满足青少年在生活中无法满足的一些心理上的需求。不能因为上网而放弃一切,若有了这个理念作为青少年的指导,青少年上网时就会比较容易控制住自己。

其二,对于自我控制力比较差的青少年,父母可请求同学与老师协助管理,通过综合性的多方面的监督和控制逐渐使青少年消除“网瘾”。

其三,帮助青少年增加人际交往,培养多方面的兴趣,这也是避免孩子上网成瘾的一个重要办法。人际间交往的增多和扩大兴趣范围可以减少青少年对网络的依赖,避免产生不上网就没有事做的感觉。

其四,教育青少年,让他自觉意识到长时间上网会对身体造成很大危害,从而提高自我控制意识。医学专家经过观察证明:长期进行电脑操作易使眼睛疲劳而并发“电脑眼病综合征”,表现为视觉模糊、视力下降,眼睛干涩、发痒、灼热、疼痛和畏光等。为防止这种眼病发生,使用电脑一小时左右,即应休息一会儿。而且长时间上网会伤害腕关节、颈椎和腰椎,影响消化功能,因此控制上网时间是很有必要的。所有这些,家长都应让孩子有所了解和认识。

4.帮助孩子摆脱早恋的困扰

教子忠告

早恋纯真、无邪,但也弊端多多。正确疏导而非压制是明智父母最好的选择。

大禹治水靠的是疏而不是堵,解决孩子早恋问题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压制。

下面是一位女中学生的苦恼:

上中学二年级时,我们班上来了一个男孩,他成了我的同桌。不知为什么,我从不敢看他,看他就脸红脖胀;我俩同桌,但很少说话,和他说话我就精神紧张;他家就住在我家的前面,我俩回家路上从不一起走,出门见面从不打招呼。可是,我感觉自己喜欢他,时刻在想他,想知道他在干什么,想什么,爱什么。就这样,我每天心神不宁,学习成绩开始下滑。我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直到中学毕业。

早恋,作为恋情,无可非议,其感情不夹杂任何世俗偏见和凡尘污秽,纯真,无邪,有时还相当炽热,这些都必须充分肯定。

社会不赞成孩子的早恋,并非抹杀早恋,而只是否定其“早”。

“早”的弊端之一,是不自觉。孩子年轻,知识、经验不足,既缺乏适应社会和组织家庭的能力和经验,又没有建立起正确的友谊观和爱情观,因此,早恋的爱情只能说是凭着一时的冲动,很少甚至没有考虑与爱情有关的各种社会因素的不自觉行为。

“早”的弊端之二,是不稳定。早恋的恋,感情成分多,理智成分少,其眷恋和向往朦朦胧胧,还没有自觉地意识到必须专一,还没有确立必须以建立家庭成为眷属的目标。因此,早恋是不稳定、不成熟、未定型的恋爱,与成年人那种深刻和富于社会内容的恋爱有着实质性的区别。

“早”的弊端之三,是荒废学业。儿童乃至青少年时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代,应集中精力于学习,积累自食其力、服务社会的本领。倘若荒废学业谈恋爱,到头来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爱不成,业不就,嗟叹终生。

对待早恋,最好的方法就是正确疏导。

(1)疏导的原则

疏导的原则是:尊重、理解、关心、引导。即尊重孩子的人格;理解孩子的美好而纯真的感情;关心孩子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引导孩子回到班集体中去,减少与异性的个别往来。

(2)疏导的内容

疏导的内容,是教育孩子用理智约束自己的感情。教育孩子,如果心中有了爱情的萌芽,要理智地珍藏在心底,待长大条件成熟后再让它萌发。

(3)疏导的方法

疏导的方法,切忌简单粗暴。有些家长,把孩子的恋爱心理视作洪水猛兽,以为早恋就是思想意识有问题,就是生活作风有问题,就是“变坏”了。于是,动辄打骂,甚至进行制裁,如临大敌。有些家长,虽然不打、不骂、不训,但在“洪水猛兽”思想的支配下,语气、脸色都足以使孩子感到压力很大,承受不了。

简单粗暴不仅收不到效果,还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使他们横下一条心来,最终弄成两代人反目,适得其反,把孩子推向早恋对象的怀里。

对这种疏导,有人形象地概括为“三来”:

“跳”出来。用理智战胜感情,从早恋的烦恼中跳出来。

“冻”起来。以前途为重,把早恋感情冻结起来。

“隔”开来。返回集体,杜绝两个人单独在一起。

5.引导孩子多交益友,远离损友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些朋友,有些是良友,另一些则不怎么样。孩子并不惧怕与父母不赞许的孩子来往。他们甚至经常带回一些叫父母讨厌的朋友,如欺软怕硬的孩子,爱吹牛的孩子,或者难以容忍的流鼻涕、爱哭的孩子。

刚上初中二年级的小刚,近来交了几个同学朋友,还常把他们带到家里玩。小刚的母亲对他的那几个朋友很烦,因为那几个男孩子让她看不顺眼,他们缺乏教养,吵吵闹闹,口吐秽言,有一次她还发现他们竟在她家里抽烟!母亲训斥了小刚几次,小刚虽然不再领朋友到家里了,却又常常出去找他们玩。小刚的母亲很担忧,怕小刚跟别人学坏。

一般来说,大多数父母是希望孩子有自己的朋友的,但更希望的是孩子能交上一些学习好、有上进心和诚实的朋友。

一般说来,孩子的道德感主要在一两岁时形成,这时候,坏伙伴的影响也不能改变孩子已形成的性格,他们基本上已能分清诚实与虚伪,会选择自己的朋友,但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一定时间内,孩子受顽皮的男孩或轻浮的女孩的影响(也许正是由于他们性格上的不同,才把他们吸引在一起),有时会幼稚地自吹自擂;有时候,他们还会把某些不正派的行为,认为是富有个性的表现,他们会试着模仿不同类型的生活方式,但却不一定会改变他的性格和道德观。

教子忠告

父母都希望孩子交学习好、有上进心和可信的朋友,但青少年往往由于逆反心理滥交朋友。作为家长要采取积极策略解决这个问题。

对于孩子滥交朋友,家长们应采取如下对策:

(1)父母有必要建议孩子选择朋友

一个孩子需要有机会与个性不同的孩子交往,以弥补自己的不足。例如:孤僻的孩子需要较开朗的朋友;过分受到保护的孩子需要自主性较强的玩伴;胆怯的孩子需要和较勇敢或富于冒险精神的孩子在一起;幼稚的孩子能从与比较成熟的玩伴们的交往中得到益处;爱幻想的孩子需要更平凡一些的孩子影响;霸道的孩子可以由强壮而不好战的玩伴来矫正。因此,父母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建议孩子和不同个性的朋友在一起相处,并鼓励他们之间建立相互促进的关系。

(2)及时阻止孩子与不良朋友的交往

一旦发现孩子滥交朋友发展到可能会对他的人生产生不良影响时,父母就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阻止他们的交往,使他们能更快地摆脱那些贪玩或品德不良的孩子。

(3)时时关注并考察孩子的交友情况

允许孩子选择他的朋友,而家长又要负责保证他们的选择有益于他们,这就需要采用细致核对和平衡的方法。

(4)让孩子感到他的朋友在家中会受到欢迎

孩子和他的朋友在家中相处得越融洽,就越不可能去外面寻求刺激。这就为孩子交友打下健康的基础。

对青少年来说,父母对他朋友的直接指责,很可能会导致孩子的反对;而间接的、巧妙的批评则要有效得多。家长可以对他说:“这孩子常闯祸,你和他在一起可要注意!”

如果孩子继续与那个不讨人喜欢的朋友交往,家长可以制定一个严格的作息制度来限定他们,并告诉自己的孩子,这是自己规定的一个条款,希望他能严格遵守。

(5)了解孩子的需要

家长应及时发现可能使孩子误入歧途的需要(刺激、冒险、名声、感情归属),并安排适当的活动和家庭会议来满足孩子的这些需要,以增进父母与孩子间的良好关系。

当上述的这些方式都不能阻止孩子的行为时,家长就必须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隔离,如让孩子到亲戚家或让孩子转学,等等。严厉的惩罚之后,积极的教育措施要随之跟上,而这一点是众多家长长期以来所疏忽的。

6.正确解决孩子“电视迷”问题

现在,不少中小学生成了“电视迷”,放学回家,书包一放先打开电视,而且一看就没完没了。

有些家长为了电视问题,跟孩子矛盾很大,孩子开,家长关。有的家庭约法三章,谁也不许看电视。甚至有的家长会说:“砸了电视算了!”

家长们禁止的方法太简单化了,而电视节目又极有吸引力,如果父母一点也不让看,孩子心里痒得就像长了草似的,也不能踏实下来学习。

而且电视的功用有两重性,一是娱乐性,二是教育性。家长们往往只看到电视娱乐性的一面而忽视了教育性。许多专门为不同年龄段孩子录制的节目,对开阔孩子视野、增长知识、提高认识能力、提高是非判断能力非常有教育意义。

但是有些家长,在孩子没上学的时候,用电视当“保姆”,以便让孩子老老实实在电视前待着,自己去干别的事情,把孩子惯成了电视迷,养成了孩子爱看电视的坏习惯。

父母要解决孩子电视迷的问题,有以下几种方法:

(1)不能禁止,也不能“放羊”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应帮助孩子选择不同的节目让他们看。家长应该坚持的原则是:允许看,有选择,有节制,最好把主动权交给孩子。

每周的电视报让孩子去买,买回来之后,让孩子在电视报上圈出3~4次最想看的节目。周一至周五1~2次,双休日稍多。每一次看电视的时间以0.5~1小时为宜。

要培养孩子看新闻节目的习惯,每晚19点看中央台的新闻联播。在孩子没有养成有节制地看电视的习惯之前,家长看电视的次数一定要比孩子少,免得孩子有不公平感,淡化自我控制意识。

家长与孩子都必须坚持事先的约定,谁也不能随便破坏,破坏者要罚一周或者两周不许看电视。真能这样坚持两三个月,是可以治好孩子无节制看电视的毛病的。

而且父母要和孩子一起看电视,帮助孩子理解电视内容。跟孩子一起看电视有许多好处。首先,是帮孩子理解电视节目的内容,更好地受到教育。孩子一边看,一边会提出各种问题,家长给孩子解答,跟孩子讨论;家长也可以向孩子提出一些问题。其次,有助于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和对事物的看法,为教育孩子提供依据。最后,可以有效地控制孩子看节目的时间,免得孩子失去控制。这样做,电视机的教育助手作用就能较好地体现了。

(2)培养孩子自主看电视的能力

自主看电视的能力,就是孩子不但能自己选择节目内容,自己控制时间、次数,而且能自觉地吸收有利自身成长的信息。有些节目,可以引导孩子以日记、周记或观后感的形式写出自己的体会,鼓励孩子在写作文或在班会发言时运用这些信息。

许多电视专题节目与孩子的学习有关,与学校的教育活动有关,比如学科知识讲座、科技专题节目、爱国主义影片展播等,应引导孩子选择、收看这些节目,更好地与学校教育配合。

(3)教育孩子注意看电视的卫生

为了不影响身体发育和健康,父母在孩子看电视时应对其有以下要求:

看电视时,距电视机1.5~2米,或相当于电视机屏幕对角线的4~5倍。

不吃零食。一边看电视,一边吃“电视食品”是不好的习惯,对少年儿童来说尤其影响健康。

看完电视后,要认真洗手洗脸。

总之,要想使电视迷转变,必须变“禁”为“导”,让孩子由被动控制变主动控制。家长先认真思考一番,有个计划步骤,从简单化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

7.有效纠正孩子爱打人的恶习

有些孩子在学校里经常与同学打架,有的甚至仗着自己个子高、力气大,专门欺负力气弱的同学,以此表现自己的英雄气概。其实,这种恶习不仅是不文明的表现,而且对孩子健康成长都是十分有害的。

家长应该如何教育孩子正确处理与同学的关系呢?怎样才能纠正孩子爱打人的坏习惯呢?要想改变孩子的恶习,父母可以从以下几点帮助孩子克服缺点。

(1)要让孩子明白,打人是一种野蛮行为

家长要让孩子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应该和谐相处,互相帮助和爱护。经常打人的孩子是不会交上好朋友的。

(2)弄清楚孩子在什么情况下爱打人

比如,有的孩子在玩累了,不想再玩下去的时候,特别容易打人,家长就应该在这种时候把孩子叫走,不让孩子再和其他孩子在一起。

(3)让孩子换一种方法应付恼人的事情

教子忠告

家长要让孩子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应该和谐相处,互相帮助和爱护。经常打人的孩子是不会交上好朋友的,而且还可能因一时的失手而造成千古之恨。

比如,当孩子在专心写作业的时候,别的同学可能过来打扰他,孩子急了就会打人。这时候,家长应该教育孩子对同学说:“等我作业写完了一定陪你玩,你先自己玩一会儿。”让孩子要多与同学讲道理。

(4)用说理代替武力

告诫孩子不要用武力解决和朋友之间的冲突。让孩子在碰到争执时,最好是讲道理解决,和平共处。

(5)平静地对待孩子之间的冲突

如果孩子之间发生了冲突,家长一定要保持冷静,不要立刻大声呵斥孩子,让他们停止争吵,更不能因为害怕自己的孩子吃亏而护着孩子。应该让孩子自己说清楚发生冲突的原因,然后让他们自己提出解决冲突的方法,或者为孩子们提一些解决冲突的办法。当然,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双方都做出让步。

(6)警告或惩罚

如果孩子打人的坏习惯老是改不了,家长就应该警告孩子,如果再打人,就将受到严厉的处罚。

8.适当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现在的孩子,特别是许多独生子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爱护、照顾和物质享受,相比父母童年时的生活,可谓天壤之别。可是,如今的孩子似乎永不知足,他们当中不少变成了“小皇帝”,变成难以侍候的小公主,他们的点子花样也越来越多,层出不穷,数不胜数,令父母难以招架。年轻的父母有时也会感叹:“我们小时候什么也没有都走过来了,现在这孩子什么都有,却老是不满足。”

其实,孩子的心灵本是一张白纸,他们的思想、行为与父母的思想、教养方式和行为准则息息相关。今天的孩子生活在现代社会,他们不仅从父母身上,也从电视上,从大街上,从游乐园中看到这多姿多彩的繁华世界,他们的视野宽广,他们的欲望也变得强烈。而父母常不忍心拒绝他们的要求,千方百计地予以满足,唯恐落在他人之后。可是人的欲望永无止境,孩子亦是如此,甚至更为强烈。不要说满足孩子无休无止、花样翻新的欲望几乎是不可能的,对孩子的需求全部都予以满足首先就是一种大错误。父母过于迁就孩子,等于是促使孩子养成随心所欲、唯我独尊的不良思想,势必导致他们在日后迈入社会会碰得头破血流。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必须学会拒绝孩子。除对孩子非分的要求应当拒绝之外,对孩子正当的要求,有时基于家庭的经济条件,或者出于教育孩子的目的,也未必一定要全部满足。但是,拒绝孩子必须讲究方法。小孩虽小,可心里明白,自己所依靠、所依赖的就是父母,轻易、粗暴、简单化地拒绝孩子的需求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受到伤害,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当父母准备拒绝孩子的要求时,首先要三思,决定之后就把自己拒绝的理由认真地告诉孩子,要相信孩子的认知能力,使孩子最大限度地理解自己的做法,让孩子感到父母不是不愿意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是自己的要求过分,或者家里的确有困难。父母一定要促使孩子做到这一步,让孩子自幼明白道理与克己节制,让孩子的心理可以承受一定的挫折,这对他们今后的生活道路是大有裨益的。

有些父母当时拒绝了,可是经不住孩子的纠缠,过一会又予以满足,这是最失败的。这样出尔反尔,一定会养成孩子的坏习惯,孩子会以为通过死缠硬磨的手段就可以达到目的。也有些家长不注意相互之间的通气、默契,爸爸拒绝了,妈妈又同意了,“爸爸不给,妈妈给”。又或许父母达成一致意见,爷爷奶奶却悄悄地予以满足,当父母提出批评,老人又说这是他自己的积蓄,背后又在孩子面前唠叨,这样不仅会造成孩子心理失衡,误以为父母不疼爱他,说什么事情做不到,其实可以办到,只是不愿意为自己花钱。

有些孩子性格倔犟,思想上一时想不通,就闹情绪,不吃饭,不理人,这样的话,父母须硬起心肠,不要屈服迁就,可以冷处理,或者想想别的办法,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兴趣,随后再找一个适当的机会向孩子做出进一步的解释。

教子忠告

父母需要做到眼光敏锐,平时注意观察孩子,做到出乎孩子的预料,主动满足孩子心中渴望而又没有说出来的愿望,便会事半功倍,会令父母与孩子间的感情融洽,并逐步建立起相互理解、相互信赖的关系。

现在孩子的很多要求并非是出于自己的想法,而是出于攀比心理。孩子们互相攀比彼此的学习用品、衣服鞋袜、游戏玩具,甚至金银首饰,更有甚者攀比的是家长是否单车接送,还是摩托车、小轿车接送。在这样的相互攀比中,家庭条件好的自然占了上风,他们成了孩子们羡慕的“贵族子弟”,这一倾向反过来又导致这些“贵族子弟”会产生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更加追求物质享受,慕虚荣,贪浮华;家庭条件较差,父母又没有正确地对待孩子心中滋生的另一种感觉——自卑感,所以孩子觉得样样不如人,容易形成胆怯、孤僻的不正常心态。

因此,不论是家庭条件好还是条件差的家长都应十分认真地对待孩子的攀比心理,让孩子明辨是非,培养他们适当消费的习惯,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放在与同学发展良好的关系上。

可是,父母适当地拒绝孩子是必要的,掌握一些方法策略同样不可或缺。比如父母在拒绝孩子的同时,答应他如果条件许可,一定会满足他的合理要求,必须信守诺言,绝不可敷衍了事,自以为孩子过后就会遗忘。信守诺言,不仅会树立父母的威信,也会让孩子感到父母是真正关心爱护自己的。

与正确运用拒绝孩子的方法相反,有少数富有、不富有的父母不自觉地走向另一个极端——贿赂孩子。当孩子成绩不佳时,父母给他想尽一切办法,或者请家庭教师,或者反复给他讲述学习成绩的重要性。当所有这些都不奏效时,他们便给孩子一笔钱,让孩子去买自己喜欢的高级玩具,或者许愿一旦成绩达到多少分,便给孩子买高档跑鞋、出外旅游等等。这种做法的确能对一个孩子的行为产生巨大影响,对提高孩子的积极性也有很大的帮助,可效用往往是短暂的。从长远来看,这种手段注定会产生不利影响。当一个小孩受到多次“贿赂”时,他们会变得愈来愈依赖“贿赂”,甚至做点普通的事也是如此。

“贿赂”还会带来一个严重问题,它可能成为孩子努力追求的首要目标,而不是起着使孩子内在动机发生转变的作用。当追求“贿赂”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或者行为的动力时,父母如果不再对孩子继续“贿赂”的话,孩子就不大可能再做某种事情。

因此,父母应当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家里的客观条件,适当地加以拒绝,并不失时机地予以满足。这样做无论对孩子还是对家庭,都将是极其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