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化解逆反:做孩子的知心父母
27256500000009

第9章 化干戈为玉帛——积极地化解与孩子的冲突

案例导引

广西的石静在高中时,与父母之间经常发生对抗性的冲突。在一次吃晚饭时,石静非常兴奋地对妈妈说:“任贤齐唱的歌挺好听的,我很爱听。”

妈妈的反应很平淡:“不好好学习,听什么歌呀。做追星族,都是学习不好的学生才做的事情。”

妈妈的话刚说完,倔犟的石静就喊了一句:“我爱听歌,并不代表我就是‘追星族’!就算我是‘追星族’,也不代表我就没出息。您什么意思啊?总把我想得那么差!”

见女儿没大没小地与自己嚷嚷,妈妈也来气了:“怎么,我说得不对吗?你是学生,学生的本分就是把学习搞上去。成绩要是不好,你就是追多出名的明星,也没有人会看得起你!”

石静的成绩一向不好,这一次妈妈的话让她感到很受刺激。她不客气地向妈妈扔了一句话:“学习学习,我看我要是书呆子您就满意了!”说完,就冲向自己的房间,“咣当”一声关上了房门。

留下妈妈一个人,愣在了饭桌旁。

“对抗”就这样发生了!孩子与父母各执一词,完全不去考虑对方的想法,只想改变他人,不愿改变自己。

1.面对青少年的争辩和不服怎么办

面对孩子与自己进行争辩和不服从,父母首先应该抛开成见。要知道,如果孩子无理取闹,或者行为不礼貌,父母的确应该制止;但有的时候孩子与父母争辩并不表明孩子对父母无礼,他们这种坚持自己的立场,认为自己的正确,与父母据理力争,是可以理解和接纳的,甚至父母应该给予鼓励。因为这种行为表现了孩子已经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以及提出不同见解的勇气和能力。

但在孩子与父母发生争辩与不服从的时候,父母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在与孩子进行争辩前,要事先确定自己的心境状况。千万不可在自己匆忙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试图与孩子解决问题,因为你很可能会因为烦躁而难以控制自我,这就很难让问题得到公正合理的解决,甚至会因此使孩子感到委屈和愤怒。

其二,父母不要使用自己的权威压服孩子,要用公正平等的心态与孩子争辩,并认真倾听孩子的需求和感受。如果孩子说的的确有道理,父母应该坦诚地接受,特别是当自己的确错了的时候,更应虚心向孩子承认错误并道歉。

其三,父母不能因为孩子表现了与自己的不同见解和看法就对孩子进行批评和惩罚。这既是对孩子作为家庭的一员的不尊重,更重要的是严重挫败了孩子发表不同意见的信心和勇气,甚至可能导致孩子对父母的反抗。

其四,调节争论的气氛和节奏,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因为孩子的争辩而激动,特别是当孩子在争辩过程中表现得言辞激烈的时候应该给予宽容,不可马上打击和压制。

其五,在家庭形成讨论问题、商量问题的习惯和制度,给家庭营造一种民主的气氛。培养孩子发表自己见解和意见的正确行为方式,尊重孩子争辩中合理的意见与建议。要知道,敢于与父母进行争辩的孩子一般是很自信、很有独立见解、善于独立思考、有主见的。

2.务必冷静对待孩子的不听话

不少家长可能都对下面的这种对话感到似曾相识:

“梦华,今天虽然出太阳了,但是气温并不高,记得把你的大衣穿上。”

“妈妈,我不冷,不用穿大衣。”

“不行!那会冻感冒的!还不赶快穿上!”

“说不穿就是不穿,我冷不冷我自己清楚!”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看把自己冻病了怎么办?”

“不嘛,不穿!”

“你最好听话,否则我可就真的生气了,听到没有?”

现在的家长朋友们还是孩子的时候,肯定经常听到自己的父母对自己说“乖,听话!”等诸如此类的话。渐渐地,我们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一种家教理念——孩子必须听家长的话,因为每一代人都是这么长大的。于是,当我们自己也成为家长的时候,我们就会希望我们的孩子也对我们言听计从。当孩子不肯乖乖地听话照做的时候,许多家长都会非常生气。不知有多少家长问过自己究竟在气什么?其实,很多家长一方面是生气孩子听不进正确的意见而执意去犯错误,甚至是受伤害。另一方面则是生气自己的家长权威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维护。后者可能是相当数量的家长未曾意识到的。父母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孩子的不听话未必就是对家长的不尊重,孩子的不听话未必就是坏事情。孩子不听话可能是因为孩子个性比较独立,自主意识很强,也可能是孩子的青春期反应,还有可能是当时孩子的心情不太好,甚至孩子的不听话有他自己的道理等等。

面对孩子的不听话,父母务必保持冷静,不要被怒火烧昏了头脑。你需要考虑一下孩子的坚持是否有一定的道理,假如孩子有道理,你不妨理智地退步,请相信这种行为绝对不会有损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也许效果会相反。如果孩子因为不听话可能会有损失,家长更加不可粗暴地强迫孩子服从,否则极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家长根据损失的轻重程度灵活处理。

当损失造成的后果并不严重时,例如孩子不肯带雨衣而可能淋雨,家长不妨就听任孩子自作主张,因为事实会告诉孩子不听话是错误的。以后家长再有此类建议时,孩子就会自觉地接受了。当损失造成的后果会比较严重时,例如孩子可能会有生命危险或犯重大错误时,家长需要冷静地分析问题,平等地与孩子沟通,说明可能会有的后果,表现出对孩子作出正确选择的信任。只要家长不是在命令孩子,而是允许孩子发表自己的见解,帮助孩子分析处理问题,相信大多数的孩子都能听进去家长的忠告。

3.跟孩子讲道理

父母在教导孩子时要责之以理,但是,跟孩子讲道理时,如果不注意技巧,孩子能吸收的仍然有限。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逆反一触即发,其忍耐力也有限,对一些长篇大论,及过于抽象的理论也未必完全听懂。故家长要向孩子讲道理时,可以注意下列数点:

将高深复杂的说教,用简单的言辞、具体的事例,或最能打动孩子内心的形式说出来,令孩子有最大的感悟。例如孩子不问自取,拿了邻座朋友的笔盒回来,如果父母以人权、私有权、社会规范等理论告之,孩子可能只会唯唯诺诺,但并非真正领悟。父母只要打一个比方:“如果现在表妹来,把你床上那只加菲猫拿走了,你有什么感觉?”这样,相信孩子更能理解别人的感受。

避免长篇大论,集中事件焦点,孩子明白了便可。不要把事情拉扯得太广泛,今天犯了错,把前年的事一并讨论,就令孩子觉得厌烦,也开始将事件的主题忘记、混淆了。

教导语气要温和、平稳中带坚决,令人信服。防止激动的语调。

讲道理时,父母可以把自己往日犯错的事例告诉孩子,一则可让孩子作为借鉴,二则让孩子知道父母亲也非完美,只要知错能改便可得到宽恕,于是知道自己也有希望,有改过的机会。

4.听孩子说完他的理由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当孩子犯了一个小错时,父母单凭自己了解的一点情况就对孩子的行为做出评价与责备,当孩子申辩的时候,父母就会气上加气,心想:“你犯了错还想狡辩?”因此,对孩子大喊一声:“住口!”你能想象孩子这个时候该有多么委屈呢?即使事后你为冤枉了孩子而向他道歉,但对他的伤害仍然是无法弥补的。

教子忠告

不论何时、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情,父母都要首先听听孩子说说他的理由,让孩子把事情的经过说清楚,然后再下结论。

常常被喝令“你不用解释”的孩子,渐渐放弃了诉说自己理由的权利。他们背负着种种委屈,一个人默默承受,这样的负担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小刚有段时间上学总是迟到,老师因此事找小刚的母亲谈话。母亲知道后,并没有打骂小刚。而是在临睡觉前,问儿子:“告诉我,为什么你那么早出去,上学却总迟到呢?”小刚先是愣了愣,见母亲没有责怪的意思,就说:“我在河边看日出,太美了!看着看着,就忘了时间。”母亲听后笑了。

第二天一早,母亲与儿子一起去河边看日出。面对眼前的景色,她感慨万分:“真是太美了,儿子,你真棒!”这一天,儿子没有迟到。放学回家,儿子发现书桌上放着一块精致的手表,下面压着一张纸条:“因为日出太美了,因此,我们更要珍惜时间与学习的机会,你说是吗?爱你的妈妈!”从此以后,这个孩子再也没有迟到过。

故事中的母亲,她没有粗暴地责问,没有无情地惩罚,而是选择了倾听。倾听之中,融入了对孩子的赏识、宽容、耐心与激励,也给孩子创造了幸福、温暖的成长环境。

试想一下,假如这位母亲听了老师的话后,不问青红皂白就将孩子打骂一顿,结果会是什么样呢?孩子那颗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美、欣赏美的纯洁心灵可能会从此消失了。因此当孩子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行为时,作为父母,要给他诉说的机会,多听听孩子的理由。

不要急于做出判断与结论。当父母认为孩子做错了事,首先要倾听孩子的理由。父母可以说:“好吧,与妈妈说说当时的情况。”当孩子对一件你曾经认为错误的事说出合情合理的理由时,父母应该说:“原来你有自己的想法,妈妈能理解!”

让孩子有诉说的机会,这不仅仅是父母赏识孩子的具体体现,更是孩子的基本权利,也是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5.必须让孩子了解为什么会受到责备

常听见一些父母在叱责孩子时说:“难道连父母的话你都敢不听了?”或者:“你敢不听?”这当然也是父母对不肯听话的孩子,气得没有别的办法时才说出的气话。而且它也似乎成了父母在对付不听话的孩子最后的一张王牌。

这是一句强迫的话,而且还带有威胁。如果孩子很小,是个小学生,听了可能会真有些惧怕,因而也会屈从。但是,对青春期逆反的青少年来说,这句话就不再权威了。这种王牌、这种强迫加威胁若施之长久了,对孩子的头脑、思想的发展也会造成一些消极的影响。

如果父母的责备妨碍到孩子完整人格的发展,影响他们思考力的发育和成长。他们虽然可以成为父母眼中的乖孩子,但同时也可能变成毫无判断能力和无法独立生活的人。

“连父母说的话你都敢不听!”这话的背后就是“父母所说的具有绝对权威,而且也是绝对正确的。你必须服从,不应该讨价还价!”这是显示父母权威的一种恐吓行为。这是父母要求孩子们的绝对服从。平日父母常说的“听话”,实质上就是让孩子服从。再说因为孩子还小,不容易理解父母话中的道理。父母就要耐心地说明自己的看法和要求,让孩子认同父母的道理,进而知道什么是对是错,什么是好是坏。久而久之,孩子自然而然地便能养成自己判断是非的能力。若不加以任何解释,不作耐心的说服,只是说:“难道你连妈妈说的话也不听吗?”这样强迫孩子服从,他们并不知道父母是对的以及对在什么地方;自己是错的,错在什么地方。孩子盲目地服从,也就无从养成自己的判断力。更坏的是有的孩子心里不服,消极地或公开地与父母对抗。

教子忠告

在责备孩子时,父母应该说清道理,指出孩子错在哪里、为什么不应该做,使孩子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自觉地改正。

有的母亲在孩子不听话、重犯一些错误时,还喜欢翻老账。孩子重犯一些过去的错误,正好说明孩子自己对以前的错误没有认识清楚,过去责备的时候母亲没有能够说清道理,孩子没有能够明白挨训斥的原因,进而反悔。因而挨训斥过后才错事重犯。这时做父母的更需要冷静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因而也更应该冷静而耐心地向孩子说明孩子行为错误的所在,更加热情地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寻找出重犯的原因。

有一位母亲,她是一位世界上少有的疼爱子女的母亲。但是她有一个容不得儿女还嘴的毛病。儿女一还嘴,她就气更大,训斥得更凶,什么恶毒的话都骂出来了。本来就不很驯服的孩子,经她这一训斥,更是不服。于是母亲气急了,就翻旧账。“要你好好读书,你不好好读书。小学时我就再三提醒你,训斥你;要你好好读书,你不读。中学时——上课爱说话,听课不认真,现在考试又不及格。除了说话、闲聊、玩,你哪门子事做得好?洗碗打破碗,扫地还要我扫第二遍。玩,玩,你玩死这条命算啦!”

这些旧账,女儿不知听过多少次了,也厌烦透了。因而母亲数落完了,女儿不但没有对自己的错误有什么认识,反而更反感:“过去的一些事,老拿来讲来讲去。”

因此父母在责备孩子时,一定要做到就事论事,对孩子说清楚批评的理由。只有这样才能改正孩子的坏毛病,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

6.冷静地对待亲子之间的冲突

父母与孩子之间经常会发生冲突,如果处理不好,亲子冲突就会影响到双方的情感,形成亲子隔阂,加剧亲子关系的紧张。因此,父母在处理亲子冲突时,尤其要有意识地避免产生激烈的亲子冲突,一旦出现亲子冲突,就要主动化解。

沉默是处理亲子冲突最常用、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当孩子的情绪非常激烈的时候,父母不要火上浇油,更不要说一些伤害孩子心灵的话,诸如:“我怎么会生你这样的孩子?”“你这个猪,去死吧!”“早知你这样,当初真不应该生你!”

一位妈妈经常去照顾邻居家的一位残疾儿童,14岁的女儿对此逐渐产生不满情绪,她似乎感觉妈妈不像以前那样爱她了。这天晚上,她生气地对妈妈说:“妈妈,我讨厌你!”说着,女儿跑进了自己的房间。

突如其来的声音吓了妈妈一跳,爸爸有点生气了,斥责女儿:“你看妈妈多累,每天要照顾你和弟弟,你怎么可以这么不懂事?”然而妈妈却轻轻地拉了拉爸爸,示意他不要再说话。

过了一会,妈妈来到女儿的房间,只见女儿抱着小熊独自哭泣。妈妈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坐到女儿的身边,见女儿没有反应,妈妈又拿来了女儿最爱吃的樱桃,放在女儿的面前,并微笑地看着女儿。

女儿终于扑到了妈妈的怀里,抽泣道:“妈妈!”

妈妈对她说:“宝贝,妈妈怎么不爱你呢,邻居家的孩子身上有残疾,需要妈妈的照顾,你看,为别人家做点事,不是积善的好事吗?相信女儿一定能理解。”

女儿高兴地笑了。

可见,明智的父母在与孩子发生争执时应该努力地调整自己的情绪,使自己冷静下来,从而通过沉默来对待孩子的激烈言语和行为,使孩子冷静下来。同时父母在经过认真思考后,要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与孩子谈心,解决关键的问题,以便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

7.消融亲子两代间的隔阂有良方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便强烈渴望摆脱父母的束缚,成为在人格上与父母完全平等的独立者,这种心理断乳是青少年的第二次诞生,是比前一次更为彻底的解放。在这个特殊时期产生隔阂是难免的。

青少年在心理“断乳期”会产生飞出父母樊笼的强烈念头,这是很正常的。而且亲子间的矛盾和隔阂是客观存在和无法回避的。消融隔阂的关键,是父母应当建立全新的家教理念,应采用民主的、开放的、交流式的教子方式。

(1)亲子隔阂产生的原因

父母形成人生观的历史时代与今天的孩子不同,而做父母的总喜欢用自己成长的经验教育和要求孩子,孩子则认为父母的经验过时了,更希望他们跟上时代的潮流。

产生亲子隔阂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父母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与孩子有很大差距,父母处处想以自己习惯化了的行为模式要求自己的子女。孩子则更喜欢按时代的要求建立新的行为模式。

父母望子成龙心切,经常是恨铁不成钢。子女则觉得父母的要求过高,有些要求并非合理,如晚上不许看电视,不让看小说……

出于对家庭、儿女安全幸福的考虑,父母大都安于现状,希望家庭稳定少变;处理问题喜欢思前想后,不愿冒风险。孩子则初生牛犊不怕虎,对现状不满足,力求改变现状,富有创新精神。

父母即使在子女长大成人后,还把他们当作小孩子,事事不放心,处处要干涉。孩子则觉得自己长大了,能独立处理各种问题,不需长辈一一指点、干涉。

以上分析说明家庭中客观存在着矛盾,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父母与孩子难以和谐相处,难以找到共同语言。

(2)处理亲子隔阂的方法

作为现代社会的父母,应当具有全新的家教观念,对孩子应采取民主、开放、交流的教育方式。父母在处理双方产生的隔阂时,不妨参照以下几种方法解决:

认真考虑孩子的意见、想法是否有道理,是否比自己的高明。如果造成隔阂的主要原因是自己对问题考虑不周,就应心悦诚服地放弃自己的见解,接受孩子的意见,即对他们的合理想法给予肯定。

融合两种意见:有时孩子的想法与自己的想法出现分歧,并不都表现为一方的绝对正确或错误,而是各有所长。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融合的或者折中的方法来解决,共取其长,共舍其短,最终组合成一个更为合理、更为完美的意见。

并存两种意见:当一方自以为是,另一方不以为非;一方固执己见,另一方不肯相让,真的出现双方意见难以融合时,就不妨采用“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办法。关键是父母不要强行压制孩子的意志。只要孩子能与父母长期共处在一种互相尊重、谅解的友好气氛中,最终是不难建立起感情沟通的桥梁的。而这座桥梁的基石就是理解。

8.变父母居高临下为亲子平等相处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森严的伦理等级已经成为历史的垃圾,新时代的父母应该彻底抛弃高高在上、板起面孔说教的家长架子,变居高临下为与孩子平等相处。

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但自古以来,最亲的莫过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了。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少年的日趋早熟,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阂也越来越明显。

教子忠告

只有父母放下架子,把孩子当成平等的知心朋友来看待,与孩子进行协商来处理问题,孩子才会愿意接受父母的建议,共同解决问题。

一个女同学曾对她的老师说:“我跟爸爸在一起的时候,总觉得无形之中有什么东西隔着我们,只能找一些干巴巴的废话来说……”这是亲生骨肉之间应有的感情吗?

有时候,父母在一起谈论起孩子,往往边夸别人的孩子,边说自己的孩子如何不争气。有时,谈到伤心处甚至会声泪俱下,这又是为什么呢?

社会对每一个家庭都是力求公平的,可为什么有的家庭中的父母,特别是父亲却不能公正地对待子女,甚至与子女的关系形同陌路呢?

其一,是父母与孩子不能互相理解。

孩子看父母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父母看孩子,则是什么都不懂的毛孩子。做父母的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而不管他是否理解,是否心悦诚服地接受。这样的教育方法是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的。

孩子虽说年龄不大,但他也是有自尊心的。青少年希望父母做自己的知心朋友,而不只是长辈,更不希望父母摆出一副长者姿态动辄训人。

其二,教育孩子最要不得的方法,也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父母的打骂和冷嘲热讽。

孩子最大的弱点就是幼稚、易激动,一旦遭到父母的白眼,往往就会丧气、寒心。这样,也就会对父母产生一种对立情绪,总觉得父母是在有意刁难他。

“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孩子不理解?”父母常会扪心自问。天下没有永远正确的父母,但再聪明能干的父母遇到此类问题也往往无法再保持清醒的头脑。

其三,父母常陷入“我年轻的时候,可不是这样的”之中。

时间最无情,时代的变迁已改造了孩子的生活,他需要的与父辈需要的已大为不同,孩子需要的是能够真诚地与他进行沟通的父母。

所以,今天做父母的,要想改变孩子的所谓“不听话”、“对着干”等逆反心理和现象,就必须先让自己摆脱传统的教子观念,不要用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孩子,应用平等、真诚与朋友般的态度与孩子沟通。这样的话,孩子才愿意向父母吐露心声,才能从不听话变为听话,从“对着干”变为愉快合作。

9.如何面对青少年顶嘴、反抗和不礼貌的行为

对于很多父母而言,让他们非常烦恼的事就是不知道怎样才能让孩子不顶嘴。无论他们说什么,孩子都要说一些怪话来反驳,好像孩子是故意以此让他们生气的。甚至有的父母一看到孩子的这种行为,就开始用同样激烈,甚至更加激烈的方式对待孩子,比如用一些侮辱性的词语冲孩子大声责骂。

面对孩子的顶嘴、反抗,父母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静,想想自己刚才与孩子进行沟通的方式和内容是否令孩子很难接受。因为当父母所表达的内容与孩子的意愿很不一致或者不符合事实,所采取的说话方式不是非常妥当,严重损伤孩子的自尊心时,如当众责骂孩子,这些都可能引起孩子的顶嘴、反抗等不礼貌行为。除此之外,父母还应该知道孩子有时是故意采取顶嘴等方式来激怒父母,以此来显示他们自己“很有本事”,遇到这种情况的顶嘴、反抗,父母千万不能上孩子的当。如果看到自己的行为对父母毫无影响,他们就会感觉没趣了。

如果青少年出现发牢骚、说话无礼、顶嘴和反抗等不礼貌行为,父母在冷静反思之余,还应帮助纠正和引导孩子的行为。

(1)在冷静之后,在适当的时候指出这种不礼貌行为

面对孩子的顶嘴和反抗等不礼貌行为,父母当然应该对此加以指出,但一定要注意场合,在适当的时候指出孩子哪些行为是不尊重父母的,表示出你对他们这种行为的不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千万不可当众指责,也不可在孩子情绪还很激动时进行批评,否则,可能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反抗。

批评和指责的内容只能针对孩子的行为,不可针对孩子的品格。

如:“在我跟你说话的时候,你脑袋东摇西晃,还一边做鬼脸。这样是不礼貌的。希望你能改掉,如果你有什么话,可以直接说啊!”

“你刚才说‘他妈的’,这太难听了,这是脏话。以后不要这么说了。”

“你刚才离开房间时用力甩门,这样很不好。即使你心里不高兴也不能这样做,这对别人是一种不尊重的行为。”

(2)与孩子交谈,引导孩子放松情绪

父母在对孩子顶撞父母这种无礼行为进行指责并帮助他们纠正时,千万不能忽略引发这类行为的情绪。孩子是因为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想用这种行为发泄,还是因为以此哗众取宠,取得父母及他人的关注?是因为受到了朋友或者一些影视作品中情节的影响,还是因为仅仅想要试探父母遇到这种行为的反应方式?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当他们停止这种无礼行为时,父母应该及时给予抚慰、鼓励,并告诉他,他在有礼貌的时候多么可爱,多么被大人喜爱等。

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父母应该耐心地与他们谈谈,询问他们是否对父母有什么不满,是否在生活中遇到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并鼓励孩子直接、坦诚地将心里话说出来,而不是使用顶嘴、反抗等无礼行为加以发泄。

(3)帮助孩子学习新的行为方式

有时候,孩子已经形成的顶撞和反抗父母等不良行为方式难以加以改正。因为他们发生这些不礼貌行为的重要原因是他们不懂得用正确的方法表达他们的情绪。因此,父母有必要帮助孩子获得一套合理而正确的新的行为方式,并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反复加以练习。例如:

帮助孩子学会把自己的情绪清楚地描述出来,甚至让孩子学习用一些形象化的比喻来描述自己的情感,比如,“我简直要爆炸了!”“我气得眼睛直冒烟”。

帮助孩子把困扰自己的烦心事说出来,可以跟他们说:“我知道你很不高兴,但你不应该用刚才那种方式对我说话,那样让我很难受,对解决我们之间或者你自己个人的问题一点好处都没有。把你烦心的事情直接告诉我,对我们两个都会好得多。”

10.怎样取得青少年心底里的认同

“认同”就是从心眼儿里表示同意。教育孩子需要得到双方的认同,而不是一相情愿的事。为什么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经常出现“顶牛”的现象,原因就是孩子对父母说的话不认同。有时,父母的教育意图是对的,但在教育孩子时却没有对上孩子的“心”。

请看一个例子:

一个男孩子上了初一,喜欢游泳,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跟同学去游泳。有一天,他的父亲在单位看报纸,看到一条消息:一个孩子游泳不慎被淹死了。父亲立即给儿子打电话,下午不要去游泳。男孩问为什么不让去,父亲没有任何解释,而是生气地说:“不让去就是不让去!”然后把电话“啪”的一声挂上了。下午父亲下班回到家里,看儿子不在家,桌子上留了一张纸条:“爸爸,我和同学去游泳了。不是我不想听你的话,而是想以此告诉你:我已经是大人了。”

教子忠告

父母在教育孩子之前,一定要认真地想一想:我的教育内容是否切合孩子的实际,是否合乎情理,孩子会不会认同,如果孩子提出问题,我应当怎样回答。这样思考之后,父母的教育质量就会提高,孩子听话的可能性也就会增加。

“让游泳”与“不让游泳”是相反的内容,父亲也知道游泳的好处,只是出于担心安全问题,而不让游泳。这位父亲如果能把教育内容变为“可以去游泳,但必须有安全措施”,跟孩子讨论保证游泳安全的具体措施,相信孩子会听话的。

有些父母在着急、生气的情况下,教育孩子“好话不得好说”,让人听了不舒服,难以接受。前述那位父亲不让孩子游泳,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方法上都存在问题。生活中,这种不讲方法的例子很多。比如,有的孩子做完了作业,对爸爸、妈妈说:“我的作业做完了,可以出去玩会儿了吗?”有的父母可能微笑着说:“真乖,出去玩会儿,不要时间太长。”孩子高高兴兴地跑出去。有的父母可能严肃地说:“你就知道玩儿,做完作业不会再看看书!”孩子耷拉脑袋不高兴。下次再做作业,他可能会想:反正也不让去玩儿,慢慢做算了,于是就磨蹭起来。如果父母想让孩子看看书,预习功课,应该事先跟孩子讲清道理,在安排适当玩儿的基础上,对孩子说:“你自己安排一下时间,别忘了预习。”孩子会听话的。

任何一个孩子都有不听话的时候,这也是正常现象。要对孩子不听话采取分析的态度。事事顺从父母的孩子有可能缺乏独立思考,不利于其健康发展。

一位从德国留学回来的女士谈及亲身经历的一件事,颇令人寻味:

有一个星期天,她领着5岁的儿子到公园去游玩,刚玩了一会儿,儿子拿着一辆玩具小汽车跑了回来,说这是他用一个纸飞机从一个德国小朋友那儿换来的。这件事使这位母亲大为吃惊。因为那个纸飞机充其量只值5美元,而这辆小汽车少说也要20美元。开始,她以为孩子在说谎。当她带着孩子找到德国孩子和他的妈妈时,这位德国母亲却说:“小汽车是属于孩子的,怎样支配该由孩子自己做主,我的孩子也是这样认为。”她接着说:“你儿子喜欢,小汽车就归他了。过一会儿,我会领着孩子上玩具店,让他知道这辆小汽车值多少钱,能买多少个纸飞机,这样他就不会做第二次蠢事了。”

作为父母,一定要真正“知子”。只有这样,才能够利用父母所知道的知识或情况与孩子进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