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化解逆反:做孩子的知心父母
27256500000006

第6章 理解孩子——医治孩子逆反的一剂良药

案例导引

辛迪提到自己的父亲总是充满感激之情,因为她认为父亲是世界上最能理解她,并善于化解冲突的人。辛迪深有感慨地说:“记得在中学有段时间,我和父母很难相处。本来我在学校里是很受欢迎的女生,人人都夸奖我通情达理,善解人意,这可能是因为我得到了父亲的遗传。然而我的内心时常会涌起无名的风暴。我不想在同学面前表露出来,我希望自己能够保持一个乐观、开朗的形象。所以在家里,我就不那么小心了。我常常向父亲发脾气,闹情绪,而不敢同母亲这样做,因为她会‘硬邦邦’地将我‘顶’回来。但父亲则不同。看见我‘乌云密布’的样子,他会轻松地说:辛迪,我看你火气大得要摔东西了吧?你一定看我很不顺眼,要不要我先藏一会儿,免得你会吃掉我?听了父亲的话,我常常觉得自己也很可笑,不觉轻松起来,仿佛心里的烦恼减轻了许多,甚至没有什么意义了。”

“有一次父亲并没有使我平静下来,相反我说了让他十分难堪的话,我说我不愿意自己像他那样到了中年仍一无所成。我看见父亲的脸色很不好看,但他没有发火,而是慢慢地说:‘你不知道你的话多伤我的心,以后我们再找机会谈这件事,好吗?’我简直要恨自己了。我知道自己是怎样的让父亲难过了。也许从那时起,我真正懂得了如何理解他人。”

一 理解孩子

1.理解和关心是医治孩子逆反的一剂良药

有些家长认为,只要给孩子“丰衣足食”,就是称职的父母。其实不然,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他们更需要的是理解与关心。如果家长能真诚地对孩子奉献自己的一份理解与关心,那么,孩子心中的逆反就会化解很多。

在青春期,生理上的巨大变化已给孩子带来了许多的困扰,世俗的偏见又常给孩子带来更多的忧虑和精神负担。因此,孩子极易产生逆反心理。这时,父母必须给逆反期的孩子更多的关心,而且还要学会与孩子沟通和交流。父母应该知道,这种沟通和交流必须是平等的、民主的,必须建立在良好的感情基础上,否则孩子是不会与父母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更不会把他们的喜悦、快乐、痛苦、困惑与父母共享,父母永远不会听到孩子的真心话。这种沟通与交流又是经常的、自然的,不是一种强加的,更不是偶然的。父母也不要奢望在孩子出了问题时,坐下来与孩子的一两次“交心”会取得什么样的效果,更不要以为“今天你非给我说清楚!”“不说?揍你一顿,看你说不说!”诸如此类的话会“逼”出什么心里话来。家长应该成为青少年的朋友,而不仅仅是父母。

关心逆反期的青少年,必须建立在对青少年的思想、言行给予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在青春期来临之后,少男少女们发现了内心中那个新的世界,为了树立新的自我,他们苦苦思索着,思索着自我的形象,思索着自我将根扎何处;他们在关心自我身心变化的同时,惊奇地发现外部世界也在“本质”上改变了模样,那些原本司空见惯的人和事物被悄悄地赋予了新的意义;他们对父母的权威有了新的看法;男孩子眼中的女孩儿变得美起来,女孩儿眼中的男孩儿变得可爱起来;他们对新鲜的事物非常敏感和热情,不愿忍受单调的生活,不甘寂寞,善于异想天开;他们遵循着快乐的原则,在自我为中心的道德观中,他们只认为令他们感到快活的事物才是符合道德的;他们最反感压制,粗暴的压制常常使他们产生焦虑和抵触情绪,形成逆反心理。

没有比处在逆反期的青少年更渴求被人理解的了。如果他们的思想和言行不能被人理解,他们就会感到被冷落、疏远、歧视和遗弃;他们会对不理解他们的人产生抵触和敌意;他们会同社会、同社会上的某些成员或某些群体分离;他们会产生悲观情绪和压抑心理,而当这种情绪和心理发展到极端时,往往不理智的行为就产生了。而这些正是父母们应该十分警惕和注意的。

关心逆反期的青少年,还必须积极创造条件,让青少年获得更多的关心。同时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交往需要,鼓励青少年走向属于他们的天地,帮助他们清除心理的障碍,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到集体中、到社会生活中接受锻炼,学会交际,学会相互尊重,学会相互了解,学会取长补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丰富知识,增长才干,加深友谊,健康活泼地成长。

2.理解孩子:善于与孩子心灵沟通

父母在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时,有时会发现孩子有一些“奇怪的”、“不可思议的”,甚至是“错误的”想法和打算。对此,父母一定要宽容地让孩子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之后再因势利导,与孩子交换意见。

俗话说“理解万岁”,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理解,父母对他们的要求不能成人化。要知道幼稚、单纯、富于幻想是孩子的天性,这导致孩子容易异想天开,易违反纪律,易出错。因此,一旦孩子出了错,做了荒唐事,父母要理解他,帮他找出犯错误的原因,这样才能促进沟通。如果不分青红皂白乱骂一通,是收不到什么效果的。

说到父母要爱孩子,许多人都会齐声赞同,可要他们去了解、理解孩子,有些人就会不以为然,“孩子就是孩子,孩子有什么需要理解的”。

父母总认为,孩子虽然已经到了青春期,却仍然是年幼无知的,需要严加看护。其实,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如果父母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体察孩子、理解孩子,他们就会发现,孩子的许多想法和感受是多么合乎情理;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父母非但不比孩子更英明,甚至常常会发现自己还及不上孩子。

教子忠告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需要给予他们体贴与体谅,并适时地和他们沟通。作为父母一定要注意,不要因为自己的理解出现偏差,而影响孩子的正常成长。

父母应了解到,大人有大人的世界,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孩子的思想行为在大人看来经常显得幼稚可笑,但是它们与孩子的年龄、意识、思维的发展阶段是吻合的。

父母应当尊重孩子的意愿、权利和隐私,建立平等、相互信任的关系,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消除孩子的抵触情绪,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

孩子往往喜欢与家庭以外的成人交往,因为那些成人对待他们很像同辈,而孩子在家庭中往往就感受不到这种气氛。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总像是上级对下级那样,总强调父母自己的观点与尊严而不顾及孩子的想法。父母从来都认为自己是对的,而孩子从来都是错的,实际上,这种做法,不仅得不到孩子的认同,还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以至于破坏父母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因而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其实,父母和孩子的交往,应该是平等和民主的,而不应是独断的。父母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孩子。孩子在家庭中扮演的虽然是子女的角色,但与父母一样拥有价值和尊严,应该受到尊重。

父母应尊重孩子的权利和隐私。如进孩子的房间前要敲门,不要拆孩子的信件或翻看孩子的日记,不要监听孩子和伙伴的谈话,不要当着孩子朋友的面谴责孩子等。特别是对于孩子内心的秘密,如果孩子不想倾诉出来,父母也不要刨根问底,紧追不放,更不能以一种命令的口吻逼孩子说出来,否则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

总之,父母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把自己放在一个平等的角度来与孩子交往,这样才能在教育孩子时,让孩子对自己更加信服。

3.理解孩子的年龄背景

教子忠告

即使与孩子发生了矛盾,家长也不要提高嗓门去大声斥责孩子,而要暂时回避争论,再选择适当的时机和孩子讲清楚。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务必把孩子真正放在这个年龄群体的背景上去认知他们的行为表现,但不要将自己的孩子和邻家的孩子过分对比,因为即使同一年龄的孩子,发展的个别差异也是很大的。另外,同一个孩子,本身各方面的发展也不平衡。一个6岁的男孩,他的智力可能已达到7岁,而个性成熟却不到5岁。或许,他会是一个聪明的淘气包,但这仍属正常范围。重要的是父母要指导孩子从他自己的起点,按照他自己的速度发展。任何拔苗助长的企图都只能适得其反。同时,“攀比”的结果往往会使父母首先产生挫折、焦虑感,从而使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沟通”过程中不能保持平和的心境,而“气不打一处来”。结果必然陷入破坏性的沟通!

父母还要知道孩子的兴趣爱好,孩子平日喜欢的业余活动是什么,不喜欢的活动是什么。要经常参与到他们的业余活动中,例如孩子喜欢足球,业余之时,父母可以陪孩子踢踢球,参加一些有益的健身活动。

4.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现实生活中常存在这种情况,有些家长,常拿成年人的标准来衡量孩子,甚至要求孩子做到与他的年龄不相称的高度。教育专家把这类家长的行为和思想命名为“成人主义”。

“成人主义”的家长要求孩子像成人一样思考、理解和行动,这对孩子来说不仅做不到,而且不公平。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如果家长长期这样要求孩子,而孩子总是做不到,这样的结果必然是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认为自己微不足道,造成敌对情绪和反抗。因此,家长应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暑假里,妈妈给小俐报了钢琴班。刚开始的时候,小俐很有兴趣,每个周末都很开心地去上课,放学回家也会自觉地练习。可是时间一长,她好像对钢琴失去了兴趣,开始不认真学了,即使已经学会的也不认真弹了。妈妈很生气,开始责备她,可是妈妈越责备,她越不喜欢钢琴,后来甚至和妈妈争吵起来。

后来,妈妈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她尝试着站在女儿的立场去考虑。她想,即使一个成年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也会碰到一些让自己不耐烦和不愿意坚持下去的事情。为什么当孩子出现不耐烦、不坚持的现象时,我们却要这样严厉地要求孩子呢?她毕竟还是一个孩子,她想要的只是妈妈的夸奖,对她的宽容。

想到这些,妈妈开始尝试着宽容和鼓励小俐。一天,她对小俐说:“妈妈知道你现在很辛苦,妈妈理解你的心情,但是妈妈只是想让你明白成功地做好每一件事都是不容易的,妈妈有时候也会像你一样,对一件事变得不耐烦,不愿意再继续坚持,所以现在妈妈不强迫你,你自己来决定你还练不练琴,不管怎样,妈妈觉得你弹得真不错。如果你还想练,那就让我们一起从钢琴开始,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情!”

听了妈妈的话,小俐心里痛快多了,也明白了妈妈的一片苦心,于是又开始认真练琴了。

作为父母,遇事多从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进行一下换位思考,理解孩子的心情。比如,孩子约好了要和同学去爬山,而父母却坚持要孩子陪他们出去买东西,于是,孩子顶撞了父母,发生了激烈的争吵。这时,如果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孩子和同学的约定肯定是很正规的,如果孩子不去,同学们可能会看不起他,觉得他不守信用。所以,父母应该对孩子说:“真是一个守信用的好孩子,我们理解你的心情,快去吧!”当父母这样做的时候,父母就会发现孩子的一些看起来非常难以理解的行为和做法,其实都是可以理解和宽容的。而且这些做法中可能会潜藏着孩子的一些优点和值得赏识的方面。

5.理解孩子青春期的变化

陶行知先生说:“人人都说孩子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其实孩子像大人一样,也是一个独立的整体。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特别是大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往往觉得自己已经是成人了,这就更需要父母耐心地教导,并给予正确的示范。

而且当孩子进入青春期时,往往想主动摆脱父母的束缚,割断与父母之间的心理依赖关系。这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在这个阶段,孩子除了基本的物质需要,可能更需要和别人进行精神上的交流。父母应该切实从精神上更多关爱、鼓励和支持孩子,而不能把他们当做什么也不懂的小孩子。正如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所说:“聪明的父母总是考虑孩子的感受,在适当的场合轻松地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也就是说,父母要正视孩子的这种心理,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氛围,促进孩子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的发展。父母不要因为孩子出现了这种变化就惴惴不安,而应该充分理解和支持孩子的这种变化,并要给予积极的引导。比如,妈妈可以说:“看来小姑娘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妈妈真为你感到自豪,如果有什么需要妈妈帮忙的,妈妈一定乐意帮忙。”这样能够引导孩子与父母交流,使父母洞悉到孩子的内心世界,进而使孩子轻松地走过青春年少时期。

6.信任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在生活中,光有对孩子的尊重是不够的,还要与孩子建立相互的信任,让自己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互信任构成了亲子关系的重要方面,因为不信任会使子女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出现抵触情绪,直接影响教育质量。

那么,父母应如何消除孩子的抵触情绪并获得孩子的信任呢?

教子忠告

当父母发现孩子对他们不诚实了,仍然应该对孩子抱以信任的态度,相信他将来会改变和克服这个毛病,要让孩子体会到,老实承认错误对他是有益的。

其实最重要的是不要蒙骗孩子。对孩子的提问,包括像“死”和“性”等传统禁忌的话题,也应作诚实的回答。

另外是不要轻易地对孩子许诺什么,除非是保证能做到的。因为孩子往往会将成人的许诺当做誓言,假如父母许下了承诺,但又破坏了这种严肃的承诺,孩子便不会再相信父母了。因此,父母所说的必须是真心真意的,并且是切实可行的,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孩子的信任。

一旦孩子到了懂得道理的年龄,父母就应当相信他们所说的话,以建立相互之间的信任(除非他说的话很不真实),不要这样对孩子说:“你所说的确实是真的吗”或“不要对我撒谎”。这样会引起孩子对父母的反感;而且要用善意代替对孩子的怀疑,这样他将尽力实现对父母的信任。

还有,如果父母不等待孩子的申述结束,便根据一些迹象匆匆下结论,并进行不准确的谴责,是对孩子感情上的蹂躏。父母必须假定孩子是无错的,除非有足够的证据能证明孩子犯了错误。如果不这样做,将难以使孩子确信与父母之间还存在着信任和真诚。

总之,每一位父母都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正直的,并要表示信任孩子的行为与自己对他的尊重是一致的。

孩子信任父母的标志是他遇到问题时能找父母解决,把父母作为知心朋友对待。因为他知道父母很信任他,能给他一个满意的答复。这样,孩子才会把他内心中的秘密透露给父母,而且他也会知道父母一定不会辜负他的信任。

父母和孩子之间不是主人与奴隶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尊重、关心和信任的友谊关系,若让孩子感觉到:父母为他花费了金钱和时间,他必须对父母报恩,那是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与友谊的。父母要尊重与理解孩子,互相爱护、互相了解,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与友谊,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为教育好孩子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