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聚集了几千人马,但仍觉得自己势单力孤,就去外地借兵。他到了留城(今江苏沛县东南),遇见了韩国遗民张良。两人合计了一下,就想和项梁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朝。项梁高兴地接见了他们,还借兵给刘邦,助他攻下了丰乡。
这时,吴广驻守一方,被部下军官杀死。秦将章邯趁机攻打陈县。陈胜坚守了一个月后,只得退出陈县。后来,陈胜转战下城父(今安徽涡阳东南)时,被车夫庄贾杀死。
此时,项梁正在薜县(今山东枣庄西)整顿军队。得到陈胜的死讯时,有人提出应立项梁为王。这时,有一老者范增求见,劝项梁立楚王后代为君,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收拢人心,以利再战。对于范增的意见,项梁表示赞同,一面邀请范增加入义军,一面请刘邦来薜县共议大事。
刘邦来到薜县后,项梁找到了楚怀王之孙。此人名叫心,已沦落为放羊人。项梁与刘邦商议后,立心为王,仍称楚怀王,建都盱台。这时,六国后代纷纷起兵,恢复国家。张良请求去外地寻找韩王后代,恢复韩国。项梁同意了。
张良与刘邦等人分别后,找到韩王之后,立他为君,就是韩王成。张良率领军队,屡建功勋,恢复了韩国。
不久,项梁打败了章邯。项羽和刘邦则率领另外一支军队,攻陷雍丘,杀死了守城大将李由。李由是秦朝丞相李斯的长子,赵高趁机在秦二世面前捏造事实,说李由已经投降了陈胜,劝他不要与李斯见面。秦二世听从了。
李斯见不到皇帝,非常着急,赵高趁机在二世玩耍的时候让李斯进宫奏报。秦二世见李斯破坏了他的兴致,就将他抓进大牢。在狱中,李斯受不了严刑拷打,只得招认通敌谋反。秦二世大怒,将李斯满门抄斩,拜赵高为丞相。
张良学艺
刘邦有一名非常重要的谋臣,名叫张良,此人博学多才,极富智谋。张良有如此才能,得益于他年轻时桥上学艺的经历。
张良,字子房,战国末期韩国人。他的祖父和父亲辅佐了五代韩王,在韩国很有威望,很受人敬仰,世称“五世相韩”。
张良年青的时候,韩国被秦国吞并,张良只好四处流亡。但他没有忘记亡国之恨,一心想恢复韩国。他知道秦国强大,自己无兵无将,要攻打秦王是不可能的,只好寻找刺客去刺杀秦始皇。
后来,张良找到一个名叫武川的大力士。便和他一起携带一个一百多斤重的大铁锤,准备行刺秦王。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带领大队人马巡游,一路之上,兴高采烈,欣赏着路边的美景。
车正在走着,突然听见上空传来一阵风响,一个大铁锤由天而降,正好砸在秦始皇前边的车上。可惜车上没有人,把空车砸了个粉碎。秦始皇先是一惊,然后一阵哈哈大笑,说道:“想杀我,还没那么容易!”
原来,秦始皇当上皇帝后,总怕有人暗害他,巡游时都坐在小车里,而把大车布置得十分豪华,给别人造成假象,以为他坐在大车里,行刺时就会选择大车作为目标。
大车被砸后,秦始皇的队伍立即停下来,四处寻找刺客。但这时,张良和武川早已跑得很远了。
张良和武川刺杀失败,各自逃跑,张良一口气跑到了下邳,找了个地方住了下来。
这一天,张良想出来散散心,一是刺杀秦始皇没有成功,心有不甘;二是探听一下秦始皇现在的风声。他边走边想,不知不觉来到了一座大桥上。一抬头,他看到一位老者悠闲地坐在桥边,正看着自己。他把脚一缩,鞋一下就掉在桥下边了。
老者见到张良,就对他说:“小伙子,你下去把鞋给我捡上来吧。”
张良一听,十分生气,心想:你凭什么让我给你捡鞋,而且一点也不客气。但他看了老头一眼,又一想:算了,都这么大年纪了,让捡上来就捡上来吧!
于是张良走下桥,替老者把鞋子捡了上来。老头接到鞋后,连眼都没眨一下,就说:“给我穿上。”边说边把脚伸了过来。
这一下,张良可真生气了,心想:也太过分了吧,你上了年纪,我帮你把鞋捡了上来,你不但不感谢我,反而要我给你穿上。张良很想一下子把鞋扔在地上就走,可又觉得那样太没有礼貌,便忍着气给老头穿上了鞋。
老头仍是一句感谢的话都没有,起来就走,走了有五步,回过身来对张良笑了笑,说道:“小伙子,过五天,天一亮,你到桥上来找我,我教你点儿东西。”
听老人的口气,张良认定老人是位了不起的人物,便跪倒在地,答应道:“好!我一定来!”
过了五天,张良起了个大早,迈着快步来到桥上,一见老头已在桥上了。老头儿有些生气,说道:“让你天亮就到,你怎么这么晚,去吧,再过五天,下次早点来,别让我等你!”说完就走了。
又过了五天,天还没亮,张良就从床上起来,跑到桥上。可老头还是站在了桥上,见到张良,老头只说了一句话:“再过五天!”就又走了。
又过了五天,张良连觉也没睡,一晚上都在桥上来回散步,晚上的小风有些冷,张良咬咬牙,坚持着。半夜刚一过,老头就一步一步地向桥上走过来。张良一看,赶紧走上前去。老头笑了笑,说道:“今天来得还比较早。”边说边从怀中掏出了一部书,递给张良,还说:“用点功读,为国家为百姓谋些福利。”张良点了点头,非常感谢这位老人,可一转眼,老人就不见了踪影。
回到住处,张良立即掌灯,打开书一看,原来是一部兵书,是太公望编的《兵法》。从此,张良就刻苦钻研,废寝忘食,终于读透了这部《兵法》。
陈胜、吴广起义后,各地起义军纷纷响应,刘邦也在沛县起义。张良一见刘邦,觉得此人胸怀大志,而且非常大度、有胆魄。刘邦也认为张良博学多才、足智多谋。所以二人很投缘,经常在一起谈论天下事。
沛县的萧何劝他们投奔项梁,共同推翻大秦朝。于是刘邦和张良就投奔了项梁。项梁在经过了简单的交谈后,觉得刘邦宽厚仁慈、十分豁达、很有志向,将来很可能成大气候,便故意压制他。
刘邦对此并不看重,他知道项梁对自己有意见,心想:我起义是为推翻大秦朝,而不是为了加封。我只要努力干下去,就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到时候,我可以自立天下。
后来,张良帮助韩王成恢复了韩国,韩王成封张良为相。
张良领兵在颍川郡打击秦军,这时刘邦正奉楚怀王的命令去攻打咸阳。二人一见,热泪盈眶,张良拜别韩王成,随刘邦出征。一路之上,张良出谋划策,为刘邦成大事立下了无数汗马功劳。
韩信桥
韩信也是刘邦的著名功臣,他祖籍在淮阴城(今江苏省淮安市),这里有座桥叫韩信桥,也叫胯下桥。就是在这里,韩信受胯下之辱而发奋图强,后被刘邦重用,成为一员大将的。
韩信小时候,家里很穷,他祖上几辈都是农民,遇上天灾,地里产不出粮食,而朝廷照样征税,每天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他还是十几岁的孩子时,母亲由于得病。卧床不起,家里穷得根本没钱买药,只好看着娘染病而亡。韩信哭得死去活来,眼看着唯一的亲人也离开了人世,自己成了一个孤儿。邻里看到这孩子可怜,便凑了一点钱,为他娘买了一口薄板棺材。
邻居们在城外乱岗中挖了一个坑,正要把棺材抬进去时,韩信止住哭声,说道:“我母亲一辈子受尽了困苦,被压在最底层。如今她离开了我,到了黄泉之下,不能再让她受罪了,我一定要把她埋在最高处。”
邻居们听到韩信这样说,都认为他很懂事,人小志大。因此,大家又帮忙另选了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地势最高,韩信将母亲埋葬入土,心中暗暗发誓:秦王朝横征暴敛,害得我家一贫如洗,而秦氏王朝则肆意享乐挥霍无度,我一定推翻秦朝,为天下百姓谋福利,再也不让穷人受苦受难了。
韩信在母亲死后,无依无靠,只有到处流浪,到别人家里混口饭吃。
有点空闲的时候,韩信就研读兵书,他还喜欢练剑。他家里穷,没有钱请名师指点,便到演兵场看军队训练,有时半夜三更爬到豪门的墙头去偷艺。俗话说:学艺不如偷艺。韩信的武艺还十分不错,练了一身好本领。他喜欢武士,所以平时也穿着一身武士衣服,虽然有些破旧,但并不影响韩信的威武,腰里佩着一把长剑,当然不是宝剑了。
由于韩信四处流浪,经常饥一顿饱一顿。他混饭吃,也得到熟人家里。
有一段时间,他住在乡下南昌亭亭长家里。刚一开始,全家人对韩信还算客气。过了几个月,亭长的老婆就有些不满了,不是给韩信白眼,就是对韩信说些难听的话。韩信心想:男子汉大丈夫,岂能被别人瞧不起,当晚便收拾好行李准备离去。
韩信收拾好行李之后,便想去找亭长夫妇告辞。走到门外,他就听见亭长的老婆说:“光养着一个只吃饭、不出力的人,他若再不走,我们就得想点办法。”那个亭长说:“再不走,就撵他走!”
韩信一听这话,也不告辞,扭身就走。那对夫妇听见外边有动静,一看是韩信要走,巴不得他能这样做,便假装没看见,继续睡觉。
韩信离开那里,又回到了自己家里。他没有职业,只得挨饿。他看到鱼市上有卖鱼的,心想:我也可以以钓鱼为生。于是他借了一点钱买了渔竿和渔弦,便来到河边钓鱼。
第一天,韩信早早地就来到了河边,但他到了中午却一条鱼也没有钓到,肚子饿得直叫,他强忍着,继续钓鱼。一位大娘在河边洗丝绵,知道韩信是个穷孩子,从小就没有了父母,所以很可怜韩信,便把自己的干粮分给韩信吃。韩信实在是饿极了,道了声谢,就狼吞虎咽地吃了下去。
一连好几天,那位好心的大娘每天中午都分给韩信一些干粮。韩信实在过意不去,倒身下拜,说道:“大娘,我天天吃您的干粮,将来我有本领之后,一定会重重报答您。”
老大娘听了,叹了口气,说道:“我看你可怜,从小就没有父母,自己又挣不到钱,才给你吃,我能指望你报答什么呢!”
韩信听了之后,十分感动,心想:将来我有本事之后,一定好好报答这位老大娘。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一天,韩信在河里钓了好多鱼,很是高兴,恰逢又是淮阴城的大集,他就拿着鱼到市场上去卖。韩信很诚实,从不多要钱,所以好多人都买他的鱼,不一会儿,韩信的鱼就卖完了。
韩信腰佩长剑,怀里揣着刚卖的几个钱,很高兴地往家走。刚一到桥上,他就听见有人喊:“韩信!站住!”
韩信回身一看,原来是当地的一个泼皮无赖。韩信想躲开他,就加快了脚步,谁知这个泼皮一下跑到韩信前边,截住韩信,对他说:“你整日腰挂宝剑,好像个武士,你敢拿宝剑刺我吗,如果敢,你就刺,如果不敢,就从我胯下钻过去吧!”说着,叉开了双腿。
而这时,边上围了许多人看热闹,有的人跟着起哄:“钻吧,钻吧,钻过去之后就放了你!”
韩信气得火冒三丈,他从小就志向远大,怎么受得了这般侮辱。韩信真想一剑刺死他,结束了他的性命,斩下他的狗头,以免他以后继续为非作歹。
那个泼皮以为韩信害怕,就一个劲地挑衅:“刺吧,拔出剑来,刺吧,不刺,你就快钻!”
韩信握了好一会剑柄,心想:如果我刺死他,就要偿命,就不能实现推翻秦王朝的远大抱负,就没有办法报答那位大娘了。他把手松开了,心想:大丈夫,应该能屈能伸,与这个泼皮计较太不值得。
韩信低下头,俯下身,双手扶地,从那个泼皮无赖的胯下钻了过去。周围的人哄堂大笑,纷纷说韩信太软弱了,胆小怕事,一点尊严都不要。那个无赖还不罢休,说道:“这座桥就叫‘胯下桥’吧!”周围的人也跟着起哄:“就叫胯下桥!”
后来,韩信发达以后,人们就不再叫这座桥为“胯下桥”,而改称为“韩信桥”了。
巨鹿之战
项梁打败章邯以后,觉得秦朝军队不过如此,于是骄傲轻敌起来。章邯得到新的兵源,又向义军反扑过来。项梁在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与章邯打了一仗,遭到惨败,项梁本人也死于乱军之中。兴楚灭秦的重任,就落在了项羽、刘邦的肩上。
公元前207年,章邯觉得楚军已经没有实力了,就带领20万军队,北上攻打赵国。章邯大军连连得利,很快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歇带着败兵,逃到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紧守城池,就是不出城作战。
章邯命令王离20万秦军南下,把巨鹿城团团围住,自己则驻扎在巨鹿南面的棘原(今河南南阳南),修筑坚固的工事,准备对付援救赵国的军队。他还在棘原和巨鹿之间修筑了一条粮道,使王离的大军能得到充足的粮食。赵王歇怕巨鹿难保,就几次派人去楚国,希望楚怀王派兵来援救。
当时,楚怀王想趁着章邯在外作战的机会,派兵进攻关中,夺取咸阳。项羽非常想报仇,就要求怀王派他到关中去打仗。几位老者暗地里对怀王说:“项羽性格急躁,喜欢杀人;刘邦倒是秉性忠厚,不如派刘邦进攻关中,可为主公争取仁爱的好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