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让把瓦岗军领导人的地位让给李密,于是李密自称魏公,封翟让为司徒,将洛口仓扩建为洛口,作为国都。李密请翟让守住洛口,自己则攻打回洛仓。在李密的奋勇攻击下,镇守回洛仓的七万隋军被击败,回洛仓落入瓦岗军手中。
公元617年,李密发出檄文,历数隋炀帝的十大罪状,猛攻洛阳。可是,由于越王杨侗指挥有方,瓦岗军久攻不下,李密受了箭伤。隋军乘机杀出,击败瓦岗军,夺回回洛仓。李密退回洛口,洛阳大将王世充率军追来。瓦岗军奋勇拼杀,终于击败王世充。可是,没过多久,洛口却出现了内乱。
到了冬季,有人劝翟让夺取李密的大权,翟让不同意。李密怕翟让对自己不利,就请翟让饮酒,并埋伏下刀斧手。酒过三巡,李密拿出一张好弓,请翟让观看。就在翟让试射的时候,李密一声令下,刀斧手冲了出来,砍死翟让。然后,李密又屠杀支持翟让的将领。
李密不顾大局,杀死翟让及其亲信,使瓦岗军的力量大受损失。从此,李密失去了平定天下的力量,而统一全国的重任,则落到镇守太原的李渊及其子李世民的身上。
李渊太原起兵
隋炀帝的表哥李渊,袭父爵为唐国公。公元615年,炀帝封李渊为太原留守,让他镇压山西境内的农民起义。李渊看到隋朝政权已经土崩瓦解,就产生了起兵造反之意。可是,李渊为人谨慎,连他的儿子也不知道他的意图。
李渊次子李世民劝李渊造反,李渊总是认为时机不成熟,一口拒绝。晋阳县令刘文静是瓦岗军领袖李密的亲戚,因此被抓入太原监狱。刘文静足智多谋,有“小诸葛”之称,深得李世民的赏识。公元617年,李世民想找人商量造反之事,就到监狱中看望他。
刘文静对李世民说:“现在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除非有汉高祖、光武帝那样的英雄,才能安定天下。”李世民说道:“你怎么知道没有这样的英雄?只是一般人见识浅薄,不能发现明主。现在我来见你,就是想和你商讨天下大事。”
刘文静说道:“公子是个英雄,应当乘乱起事,解救万民。现在皇帝在南方,无暇北顾。唐国公掌握着八万军队,只要登高一呼,杀进关中,一定可以安定天下。”李世民说:“可是他老人家执意不允,我也没有办法。”刘文静说道:“要唐国公起兵,说来倒也容易。”于是,他将嘴附在李世民的耳边,说出了自己的主意。李世民听罢,连连点头。
原来,李渊与晋阳宫监裴寂的感情相当深厚。刘文静的意思是让裴寂劝说李渊造反。于是,李世民拿出钱来,让好友高斌廉与裴寂打牌,有意输给他一些金钱。裴寂见高斌廉打牌时有输无赢,就问他为什么。高斌廉这才把李世民请出,从此裴寂对李世民另眼相看。
半个月后,李世民把扯旗造反的想法对裴寂和盘托出,请他劝说李渊。裴寂说道:“你父亲为人谨慎,若要劝他,他必然不允。只有逼他造反。”
于是,裴寂将李渊约到晋阳宫中畅饮,将他灌醉。然后,裴寂命两名宫女陪李渊就寝。第二天,李渊醒来,见两位宫女与自己同卧一榻,非常害怕。裴寂乘机说:“二郎(指李世民)已经招兵买马,为的是推倒大隋,扶保你做天子。现在你已犯了死罪。如果不造反,实在没有别的活路啦。”
李渊只得答应起兵,将在外地作战的长子李建成、四子李元吉召回,并把刘文静放了出来。
这时,马邑校尉刘武周杀死太守,自立为天子,并夺取了汾阳宫。李渊借口讨伐刘武周,招募了一万士兵。太原副留守王威、虎牙郎将高君雄见李渊有谋反之意,准备在晋祠杀掉他。李渊先下手为强,以暗通突厥为名,将二人斩首,正式造反。
李渊自称大将军,封李建成为左领军大都督,李世民为右领军大都督,刘文静为司马,率领三万军队夺取关中。一路上,李渊占领一地,就打开粮仓,将粮食分给百姓。老百姓见李渊这样仁厚,都支持他,加入李渊部队的人越来越多。
李渊在夺取关中的途中收编了许多农民起义军,来到长安城下时已拥有二十万军队。镇守长安的是十三岁的代王杨侑(音yòu),大将阴世师坚守城池,不肯投降。李渊用了十几天的时间,终于攻破城池,阴世师又与李渊部队展开巷战。最后阴世师兵败被俘,代王杨侑也成为李渊的俘虏。
李渊封锁府库,收集政府图册,并约束军队,不让他们抢掠百姓。此时,李渊遥尊代王杨侑为帝,就是隋恭帝。李渊担任唐王、丞相,入居武德殿,掌握军政大权。
公元618年5月,隋将宇文化及在江都发动兵变,缢死隋炀帝。李渊认为,再冒充隋朝忠臣已毫无意义,于是他废掉隋恭帝,建立唐朝。李渊就是唐高祖,他封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四子李元吉为齐王。
洛阳之战
公元617年,李密在与隋将王世充交战过程中感到处处不利,就假意向越王杨侗投降。公元618年,隋将宇文化及杀死隋炀帝,自立为许国天子。李密先击败宇文化及,再与王世充争夺天下。
瓦岗军将领裴仁基主张派一支奇兵夺取洛阳,但李密不听,坚持与王世充正面交战。结果,李密兵败,瓦岗军全线崩溃。李密没有办法,只好投降唐朝,但他先降后叛,被唐将盛彦师所杀。
公元620年,唐高祖派秦王李世民征讨并州的割据势力刘武周。李世民不负众望,打败刘武周,收降尉迟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当时,有能力与唐朝争夺天下的,只有河北的窦建德、河南的王世充。李渊通过外交手段与窦建德交好,再命李世民向河南进兵。
此时王世充已废掉越王杨侗,自立为郑帝。他听说李世民率军来攻,就派遣能征惯战的军队驻守洛阳、虎牢等地,然后亲自率领三万人马抵挡李世民。
李世民分给部将罗士信一支人马,命他在慈涧迎击王世充,自己则率大军进击洛阳。王世充在慈涧被罗士信击败,只得退守洛阳。没过多久,李世民的军队攻入洛阳西面的青城宫。
王世充大为吃惊,亲自率领两万军队出城迎敌。李世民命部将屈突通带领五千军队抵抗敌军,并对屈突通说:“你一旦与敌人交战,就立刻放出烟火,我自然助你破敌。”当屈突通放出烟火时,李世民带领大军从郑军的后面发动攻击。
王世充发现腹背受敌,只得向洛阳撤退。唐军乘胜追击,歼灭郑军七千余人。李世民一面攻城,一面派军队消灭洛阳城外的郑国军队,使整座洛阳城陷入唐军的重重包围之中。
王世充坚守半年,弹尽粮绝,只得派使者闯出重围,向河北的夏王窦建德求救。可是,窦建德被山东孟海公的军队缠住,不能分身去洛阳。
公元621年3月,窦建德消灭了孟海公的势力。夏国中书舍人刘斌对他说:“古语说得好——唇亡齿寒,如果王世充被消灭,咱们夏国势单力孤,要想对付唐朝绝不那么容易!您应该赶快发兵救郑!”
窦建德说:“你的主意不错。虽然王世充一向对我不敬,但为了对抗唐王,我也只得出兵了!”于是,他率10万得胜之师向洛阳进发。
李世民听说窦建德的军队到了,就命令弟弟李元吉与部将屈突通继续攻打洛阳,自己率领3000精兵来到洛阳东面的虎牢关(今河南省荥阳氾水镇),使郑、夏两国军队难以会合。由于李世民善于用兵,所以夏国军队虽有10万之众,却在虎牢关滞留一月有余,不能前进一步。
5月,窦建德再也等不及了,指挥军队猛攻虎牢,李世民率军紧守城池。夏军杀到中午时,非常疲劳,又饥又渴,战斗力明显下滑。
李世民果断地带兵出击,直扑夏军大营。此时窦建德正在大营议事,听说唐军发动攻击,仓促之间向东撤退。李世民带领秦叔宝、程咬金等将领包抄夏军的后路。
李世民的军队迅速分割夏国大军,然后亮出秦王的旗号。夏军的后翼部队惊惶失措,溃不成军。唐军追击敌军30余里,斩杀3千余人,生擒5万将士,其余夏军都逃散了。窦建德在重伤之后坠落马下,被唐朝车骑将军白士让俘虏,成了阶下之囚。
李世民率得胜之师回转洛阳城外。当时,王世充派往夏军中的使者王琬、长孙安世已被唐军擒获。李世民让士兵押二人至城下,炫耀兵威,并放长孙安世入城,叙述夏军失败始末。郑国君臣甚为惊慌,失去作战决心。
王世充想杀出重围,退至襄阳,但群臣都不支持。他万般无奈,只得打开城门,向唐朝投降。洛阳之战后,各方势力迅速瓦解,唐朝终于统一天下。
玄武门之变
唐朝统一天下后,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为了夺取皇位,产生了很深的矛盾。太子李建成在李渊起兵的时候,曾经指挥一支军队作战,连连得胜,深得李渊的喜爱。唐朝建立后,他长期镇守关中,深得京城官员的支持,齐王李元吉也听命于他。
而秦王李世民战功显赫,又得到一些才能出众之人的辅佐。他手下的文臣有房玄龄、杜如晦等,房玄龄足智多谋,杜如晦处事果断,被称为“房谋杜断”。秦王帐下的武将则有秦叔宝、程咬金、尉迟敬德等,都是难得的勇士。所以太子、秦王的实力都很雄厚。
一天下午,李建成请秦王到东宫吃酒。在酒席宴间,太子和齐王不断吹捧秦王,劝他饮酒。秦王非常高兴,多饮了几杯。可是,秦王回府后,就觉得腹中绞痛,原来是太子和齐王在酒中下了毒药。后来,经过太医们的抢救,李世民才保住了性命。
一次,唐高祖带大臣们去郊外打猎,李世民也跟着去了。李建成故意让李世民骑一匹烈马。李世民在追逐一头野鹿时,胯下的烈马狂性发作,险些把李世民甩下来。幸亏秦王驭马有术,才逃过了这场灾难。
公元626年,突厥侵犯唐朝边境。李建成对唐高祖说:“如今敌军犯境,可拜齐王为元帅,让秦王府的将领跟随他前往。”唐高祖早就想让太子的亲信掌握兵权,立即应允。李元吉非常高兴,就到东宫对太子说:“这个机会太好了,咱们应当趁这个机会,把秦王府众将全部杀死。秦王失去帮手,也就没有能力对抗咱们了。”
6月3日晚上,李世民进宫面见唐高祖。他说:“太子、齐王行为狂妄,与宫中妃子张婕妤、尹贵嫔相好。”唐高祖闻言大怒,说道:“竟有这等事?”李世民说:“不但如此,他们还要先杀儿的部将,再杀儿臣。他们如此丧心病狂,岂不令人痛恨?”
秦王流着眼泪说道:“我对太子、齐王够好的了,他们却对我居心不良。我死了不要紧,只是无法面对九泉下的王世充、窦建德。”
唐高祖沉吟了一会儿,才说:“你讲的事情非常重大,明天我会宣你们三兄弟入宫,好好调查这些事情。”
第二天早晨,李世民派内兄长孙无忌、尉迟恭率领一支精兵,在玄武门内埋伏起来,准备对付太子。玄武门的守将是常何,本是太子的亲信,此时已归顺秦王。李建成以为常何仍忠于自己,就与李元吉从玄武门入宫。他们刚过玄武门,常何就将门关闭。
李建成和李元吉下马后,进入临湖殿,发现情况异常。他们立即上马,向玄武门逃去,想和常何会合。李世民骑马在后面紧追不舍,并喊道:“殿下要到哪儿去?”李元吉向秦王射了三箭,都被秦王躲开了。李世民射了一箭,将李建成射死。
李元吉逃到附近的树林里,李世民紧追不舍,被树枝所阻,坠下马来。李元吉趁机骑在秦王身上,想扼死他。这时,尉迟恭闻讯赶来,将李元吉一箭射死。
东宫军队两千多人听说太子遇到危险,来到玄武门,与长孙无忌的部队展开一场混战。正当双方杀得难分难解之际,尉迟恭用长矛挑着李建成的人头,对东宫将士们说:“太子作恶多端,触怒圣上与秦王。我奉旨杀死太子、齐王,你们只要放下武器,就不追究你们的罪过。”
东宫将士们见太子已死,非常害怕,有的逃离玄武门,没有逃走的就放下武器,向长孙无忌投降。
此时,唐高祖正率领大臣、妃嫔们在海池中坐船玩耍。尉迟恭带兵赶到海池,唐高祖又惊又疑,问道:“你带兵入宫,意欲何为?”尉迟恭说道:“太子、齐王发动叛乱,秦王怕陛下惊恐,命臣保护您。”
唐高祖急忙问道:“太子、齐王怎么样了?”尉迟恭说:“他们罪在不赦,已被秦王所杀。”丞相萧瑀说道:“陛下只要把国家大事交给秦王,自然太平无事。”李渊只得传下诏书,让东宫、齐王府军队归秦王节制。至此,李世民发动的宫廷政变,以秦王府的全面胜利而告终。此次政变被称为“玄武门之变”。
魏征直言敢谏
玄武门之变后,唐高祖立李世民为太子。为避免与李世民发生冲突,唐高祖很快禅位与李世民,自己当起了太上皇。李世民在即位后的第二年改元贞观,他就是唐太宗。唐太宗掌权之时,唐朝国力强盛,这段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
在李建成势力强盛之时,魏征几次劝李建成杀掉秦王。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将这件事告诉了李世民。李世民勃然大怒,把魏征找来,责问他道:“你这个人心肠太狠,为什么挑拨我与先太子的骨肉之情?”
大家都为魏征捏了一把冷汗,怕李世民杀他泄愤。魏征曾在李密、窦建德手下担任幕僚,见多识广,因此轻松地说道:“可惜先太子没有听从我的计策,若是听从,怎么会有命丧宫中的结局?”
李世民见魏征临危不惧,不但没杀他,反而对他产生好感。后来,李世民封他为谏议大夫,让他辅佐君王决策。
公元626年,唐太宗准备下诏征兵。朝中大臣向唐太宗提建议:“年龄不满十八岁的男子,如果身材长得高大,也应当从征入伍。”这种论调与唐太宗广开兵源的意见不谋而合,所以得到太宗的首肯。
征兵诏书写好之后,魏征将诏书扣住,不许向下传达。唐太宗催了几次,魏征依然如故。太宗非常生气,把魏征宣入宫中,斥责他道:“有些男子个子很高,却说自己不到十八岁,这非常可疑。我让他们一概当兵,是担心有人逃避兵役,这有什么不对?你扣住诏书不发,真是胆大包天,实在令朕失望!”
魏征说:“您的主张恕为臣不能苟同!军队强大不强大,不在于人数多少,而在于用兵是否高明。征兵的道理与打鱼相同。如果有人把湖水弄干,是可以捕到很多鱼,可是到了第二年将无鱼可捞!征兵的任务如果派到十八岁以下的男子,明年又让谁去当兵?”
唐太宗虽觉得魏征言之有理,但还是不服气。魏征就说:“陛下屡屡失信于民,这种不讲信用的习惯可不能助长啊!”太宗说:“我什么时候不讲信用了?”
魏征说:“陛下即位之初,曾下诏书,说征召十八岁以上的男子当兵,现在又征召十八岁以下的男子。这就是不讲信用!您总是说要以诚信待人,可是征兵之际却怀疑百姓骗您,以至于诏书自相矛盾,还讲什么诚信!”唐太宗被魏征说得哑口无言,只得重新下诏,只征召十八岁以上的男子入伍。
公元637年,唐太宗去洛阳巡视,路上在昭仁宫(今河南寿安)休息。昭仁宫的官员没有想到皇帝会来,安排的饮食不周到。唐太宗非常生气,把这些官员训斥了一顿。
魏征对太宗说:“当年隋炀帝嫌百姓进献的食物不够好,因而大发雷霆。后来,百姓对日渐加重的负担不满,纷纷造反。前车之鉴不远,希望陛下吸取教训,不要苛责别人。”唐太宗很赞同魏征的意见,说道:“多亏你来提醒,不然朕怎能听到这一番苦口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