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纲入相
1127年5月,康王赵构在众臣的拥护下,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市南)即位,建立南宋王朝。他就是宋高宗。
赵构是宋徽宗的九皇子,在汴京第一次被围时,他与张邦昌曾到金营中充当人质。姚平仲与金人交战后,宗望大发雷霆,张邦昌哭泣不止,赵构却处变不惊。汴京第二次被围时,宋钦宗派赵构北上,与金主议和。
他走到磁州(今属河北)时,知州宗泽与当地百姓劝赵构留下,带领他们抗击金兵。赵构本不想身入险地,就顺水推舟地答应了。当时金兵离磁州很近,相州知县黄潜善请赵构去相州暂避,二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后来,宋钦宗封赵构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宗泽为副元帅,命他二人援救京城。可是赵构在东平府按兵不动,并把力主抗战的宗泽调到澶州。宗泽带兵向汴京进发,连胜十三仗,却得不到东平军队的有力支援。金兵北撤后,赵构接到宗泽的劝进书信,在南京称帝。
南宋建立后,楚帝张邦昌不得不宣布退位。楚政权专以投降媚外为要务,它建立之初就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只存在了三十几天就灭亡了。宋高宗派人从南方召回李纲,拜为宰相。
投降派官员颜岐上书给宋高宗说:“李纲主张抗敌,若拜他为相,如何跟金人议和?您应当赶快罢免李纲!”高宗对这封奏章置之不理,颜岐竟将奏章封好,派人送给李纲。李纲在路上接到奏章,掷于地上,仍然上任。
李纲见到宋高宗以后,向他上了一道奏章,提出了十条建议。其中包括:惩治称帝的张邦昌,惩治接受伪职的中原官员,重用有才干的官员,贬斥主张议和的官员。但是,宋高宗对投降派官员非常信任,因此对李纲的奏章只是一笑了之。
李纲又对宋高宗说:“要想重兴宋室,非重用宗泽不可。”宋高宗就封宗泽为东京留守、延康殿学士。
这时,投降派官员对高宗说:“李纲的名气天下皆知,人们对他极其崇拜。现在老百姓不知有陛下,只知有李纲。而李纲联络众将,逐步扩大自己的实力,这并非陛下之福。”宋高宗对此并不理会。
有人劝高宗到南方巡幸。李纲说:“如果陛下真有巡幸之心,上策是去关中,中策是去襄阳,下策是去建康。陛下能去关中,一定会鼓舞士气,夺回失地。倘若不行,也要去襄阳,表示抗敌的决心。”黄潜善、汪伯彦等人则主张去扬州。宋高宗从安全角度着眼,同意黄、汪的看法。
一日,李纲听说黄、汪二臣又向金朝送礼,便当面斥责他们。李纲还对高宗说:“黄、汪向敌人送礼,丧失了臣子应有的骨气!现在的局面与春秋时并不相同,陛下只能学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志气,而不能学他贿赂敌人的手段!”
汪伯彦说:“现在‘二圣’(指宋徽宗和宋钦宗)还在金人手里,如果不和敌人暂时和好,岂不是要害死他们吗?”李纲气愤地说:“你们一味奴颜婢骨,根本救不了‘二圣’,只会使金人的态度越来越强硬。只要咱们把金人打败,金主就会把‘二圣’送回来。”
从此,黄潜善、汪伯彦对李纲怀恨在心,总是在高宗面前搬弄是非。宋高宗听信了他们的谗言,再也不能包容李纲的意见,终于免去李纲的相位,将他再度流放。李纲仅仅做了七十七天的宰相,他被罢免之后,百姓对高宗非常失望。
宋高宗封黄潜善为左丞相,汪伯彦为右丞相。他高兴地说:“有黄、汪二人做宰相,我还担心什么!”宋高宗与李纲的矛盾,归根结底,是投降派与抗金派的政见之争。
宗泽三呼“过河”
1127年5月,宋高宗即位,封宗泽为东京留守。宗泽上任后,发现京城的秩序非常混乱,于是严厉惩处盗贼和囤积粮食的奸商。很快,汴京治安良好,粮草充足,局势渐渐稳定。
那时候,汴京附近有不少农民起义军,积极抵抗金兵。可是他们意见分歧,不能联合成强大的力量。宗泽四处联络起义军,希望他们与官军合作,共同对付金兵。起义军开始对宗泽持有疑惧态度,后来才渐渐相信他。
当时在河东有一支起义军,以王善为首领。王善带兵有方,军队已经聚集到七十万人,他就很想夺取汴京,占据一方。宗泽为取得王善的信任,单人独骑进入王善军营。王善见宗泽这样勇敢,对他产生敬意。
宗泽诚恳地说:“现在金人掠夺二位天子而去,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像你这样的英雄很多,应当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敌人。只有这样,大宋才有克敌制胜的希望。”说着,他流下了眼泪。
王善非常感动,说道:“老将军威名盖世,向来为王某所敬重。现在国势危急,我愿听从您的命令,共同抵抗敌人!”在宗泽的劝说下,起义军首领丁进、李贵、王再兴、杨进等人都加入了朝廷军队。宗泽的人马越聚越多,竟有一百八十万之众。
宗泽还在汴京城外设置了二十四个据点,派岳飞等将领驻守,严防金兵。这二十四个营寨在黄河岸边紧紧排列,犹如鱼鳞一样,被称为“连珠寨”。这样一来,汴京的外围防御得到巩固,为下一步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可是,宋高宗无心抗金,只想南逃。他打击朝中抗金派力量,听从黄潜善、汪伯彦之言,迁都到扬州。
这年12月,金太宗派兀朮(音wù zhú,又名宗弼)进逼汴京。宗泽派出几千精兵,绕到兀朮军队的后面,埋伏起来。在兀朮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宋军主力部队与伏兵前后夹击,将兀朮杀得大败。金兵对宗泽非常害怕,称他为“宗爷爷”。
1128年2月,兀朮驻兵郑州,准备进攻汴京。宗泽派阎中玄去郑州前线增援。没想到,阎中玄在半路上遇到宗翰的军队,阎中玄牺牲,部将李景良逃走,郭俊民投降。宗泽派人捉获李景良,将他斩首。
郭俊民奉宗翰之命回转汴京,劝宗泽投降。宗泽大怒,对郭俊民说:“身为武将,如果不能取胜,也要血染沙场,当个忠义之鬼。可是你于兵败之际降贼,还敢回来诱降,真让人替你害羞!像你这样厚颜事贼、忘国忘家之辈留之何益!”他传下命令,将叛贼处死。
从1127年7月到1128年5月,宗泽向宋高宗上了二十四封文辞恳切的奏章,请求皇帝迁都汴京,亲临抗金前线。这些奏章被称为“乞回銮二十四疏”,体现了宗泽忧国忧民、赤心事君的情怀。
可是,宋高宗留恋扬州的繁华,不肯到前线吃苦。他还怀疑宗泽,怕他威望太高,成为皇权的威胁。于是,宋高宗封郭仲苟为东京副留守,让他监视宗泽。
这时的宗泽年已七十,他面对内忧外患,终于积郁成疾,背上长了毒疮。众将知道他病体沉重,前来探望他,宗泽说道:“我身染疾病,是因为不能迎还二圣,为国雪耻所致。公等不必挂心,只要努力杀贼,恢复山河,我虽死无恨!”众将听了,都流下眼泪。
宗泽又吟诵起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句诗出自杜甫的《蜀相》,是哀叹诸葛亮的作品,正与宗泽此时的心境相合。这天晚上,宗泽连喊三声“过河”,最终与世长辞。
宋高宗听到宗泽的死讯,追赠他为观文殿学士、通义大夫。宗泽之子宗颖与部将岳飞将宗泽灵柩送至镇江,与夫人陈氏合葬于京岘(音xiàn)山上。
朝廷封杜充为东京留守,让他掌管汴京军队。杜充是个昏庸无能之人,他没有信心抗金,将宗泽设置的防守工事全部废弃。驻守京城的义军将领非常生气,纷纷带兵离开。抗金的大好形势被杜充彻底破坏。
宋高宗南逃
1129年正月,宗翰率金兵南下。黄潜善、汪伯彦身为丞相,却把军情当儿戏,几次扣住战报。禁军都统制王渊命兵船押运物资,使刘光世的数万军队不能过江,造成扬州兵力严重不足。
2月,金兵攻到天长(今属安徽),离扬州仅有百里之遥,此时的宋高宗还在与妃子寻欢作乐。他接到战报后,来不及通知黄、汪二相,带领王渊与几名宦官、骑兵向南逃窜。高宗在惊恐之下,永远失去了生育能力。
宗翰夺取扬州后,纵容士兵烧杀抢掠,一座繁华的都市竟然化为废墟。5月,宋高宗逃至镇江,命洪皓为使臣,去金营讲和。金兵竟将洪皓扣留。赵构再遣使者求和,情愿不称皇帝,永做金朝藩臣。宗翰对高宗的条件不感兴趣,继续南下。
宋高宗与群臣商议下一步行动,多数大臣认为应固守镇江,王渊却认为应逃至杭州避难。高宗以逃生为第一要务,竟然放弃长江天险,先驻军于常州,然后到达杭州。
在杭州,宋高宗迫于舆论压力,不得不下罪己诏,大赦天下,但唯独不赦免李纲。御史中丞张正上书弹劾黄潜善、汪伯彦,高宗忍痛将二相免职,贬黄潜善为建康知府,汪伯彦为洪州知府。但王渊不但不受惩戒,反而升为枢密院事,宦官头子康履倚仗宠信,威福自逞。
亲军统制苗傅、刘正彦认为高宗封赏不公,于城北桥袭杀王渊。这场叛乱被称为“苗刘之乱”。乱兵包围行宫,杀死一百多名宦官。康履逃入宫中,被高宗献出,当场斩首。苗傅、刘正彦不肯罢休,逼迫高宗禅位给太子。
大将张浚联络韩世忠、刘光世等人,带兵直逼杭州。苗、刘二人非常惶恐,率部南逃。宋高宗见到韩世忠时泪流满面,紧紧握住他的手说:“中军吴湛也是参与叛乱的恶人,卿可为朕诛之!”
韩世忠马上拜访吴湛,在与之握手时突然发力,将吴湛的手骨捏断。吴湛大惊,被韩世忠所杀。三大将追击叛军。苗、刘二人作战失利,全军溃败。宋高宗大喜,封张浚为枢密使,并格外倚重韩、刘二将。
宋高宗复位后,仍然坚持议和的国策,他不断向金兵求和。但金兵对和议根本不感兴趣。这年3月,兀朮奉金太宗之命,率领军队渡江,夺取建康(今江苏南京)。宋高宗宛如惊弓之鸟,急忙逃往明州(今浙江宁波)、越州(今浙江绍兴)。
在兀朮的紧紧追击下,宋高宗逃往温州,再由昌国县渡海逃亡。金人坐船追杀,因为不习海战,被温州知州张公裕的大船冲散。兀朮决定北还,在他的命令下,金兵在苏州、杭州烧杀抢掠,百姓死伤无数,江南经济受到极大破坏。
金兵退走后,宋高宗进驻越州,与群臣商议国事。大臣范宗尹说:“现在我军大败,夺取中原已成空想。如今的进取之策,应夺取荆襄、关中之地,使我朝真正拥有长江天险。只有将敌人遏制于长江以北,才能确保后方的安全。”他的看法被高宗接受,影响了宋朝下一步的军事行动。
宋高宗升越州为绍兴府,定为国都。但宋室帝王神位仍留在温州,并未迁至新都。可见,越州并非宋朝天子中意的“兴龙之所”。
女词人李清照
金兵南下的残暴掠夺,宋王朝的腐朽昏庸,给人民带来了说不尽的苦难,许多人遭受了家破人亡的痛苦。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也有同样的悲苦遭遇。
李清照是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西北)人,是我国著名女词人。她父亲李格非也是个文学家,在宋徽宗时期做过官,因为为人正直,又是苏轼的学生,所以受到蔡京的打击。李清照从小受父亲的熏陶,十分爱好文学,喜欢吟诗作画,特别是在作词方面,有很高的成就。
十八岁那年,李清照结了婚。她的丈夫赵明诚也是个官家子弟,夫妻俩志同道合,除都能诗善文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收藏金石(古代铜器和石碑上镌刻的文字书画)。这些文物既是我国古代的精湛艺术,又保存着丰富的历史资料。
那时候,赵明诚还在京城太学里读书。赵、李两家虽然都担任不小的官职,但不是豪富人家,没有多余的钱让他们购买文物。这并不影响他们对金石的追求。每逢初一月半,赵明诚请假回家,就拿些衣服到当铺里去押半吊钱,到大相国寺去。
大相国寺是东京最大的佛寺,那里经常举行庙会,在庙会上,摆着各种商品,也有出卖书籍、古玩和碑帖字画的。赵明诚在那里,看到中意的碑文字画,就买下来。回到家里,和李清照一起细细整理、欣赏。夫妻俩把这件事当做他们生活上的最大乐趣。
过了两年,赵明诚当了官,他把所得的官俸几乎全花在购买金石图书上,他的父亲有一些亲戚朋友在国家的藏书阁里工作,那里有许多外面没有流传的古书刻本,赵明诚通过这些亲友,千方百计把它们借来摹写。这样日积月累,他们家收藏的金石书画越来越多。李清照建立了书库大橱,编好目录,发现有一点污损,就会随时整理好。经过将近二十年的努力,赵明诚完成了一部记载古代历史文物的著作,叫《金石录》。
在国家动荡的年代,要埋头整理文物已经不可能了。东京被金兵攻陷的时候,李清照和赵明诚还在淄州(在今山东省)。不久,风声越来越紧,李清照跟着赵明诚到了建康。他们把最名贵的金石图书,随身带走了十五车。后来金兵攻下青州,李清照留在老家的十几间房屋里的文物,竟被战火烧成一堆灰烬。
到了建康以后,赵明诚接到诏令,被派到湖州当知府。那时候,兵荒马乱,李清照不可能跟他上任。临走时候,李清照问丈夫说:“万一金人再打过来,我该怎么办?”
赵明诚坚定地说:“看着办吧。实在不行,你把家具衣被先放弃了;再不行,把书画古器丢了;但是有几件珍贵的古代礼器,你可一定得亲自保护好,要看做自己生命一样。”
想不到赵明诚这一去,就得了一场疟疾死去了。
李清照死了丈夫,她的伤心可别提了。但是最要紧的还是继承丈夫的遗志,把文物保护好。赵明诚有个妹婿在洪州(今江西南昌),那时候李清照身边还有图书两万卷,金石刻本两千卷,就托人带到洪州。没有多久,金兵打到洪州,这些文物又不知去向。
赵明诚病重的时候,有个名叫张飞卿的学士来看望他,随身带着一个玉壶。李清照是善于鉴别文物的人,一眼就看出那玉壶并不真是玉制的,而是一种普通的石头制品。后来,张飞卿把那个壶带走了。赵明诚死后,有人捕风捉影说赵明诚把名贵文物送给了金朝人。这种谣言使李清照大为冤屈,她想找朝廷申诉,但是宋高宗的小朝廷已经逃之夭夭了。
李清照为了逃难,到处奔走。到她在绍兴定居的时候,她身边的文物散失的散失,被偷的被愉,只留有一些残简零篇了。
国家山河破碎,珍贵文物散失,对李清照的打击实在太大了。她把国破家亡的痛苦写成了许多诗词,她的词在艺术上有很高成就,有的还富有爱国精神。她在一首诗里表达了她对南宋统治者渡江南逃的不满。诗中说: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黄天荡大捷
1130年3月,兀朮率军队北还,来到镇江附近。宋朝浙西制置使韩世忠已占领镇江,他将一百多艘大海船横排江面,拦住金兵去路。兀朮没有把韩世忠放在眼里,他派人到宋营下战书,约定作战时间。
韩世忠接到战书后,对众将说:“我有一条妙计。金山(当时是镇江江面上的小岛)龙王庙地势险要,敌人必到那里观察我军阵势。我派遣二百军士去庙里埋伏,必能击败敌军,挫伤他们的锐气。”大家都赞成韩世忠的主意。
不出韩世忠所料,兀朮果然带了四名亲兵,骑马到金山观阵。龙王庙内的二百精兵杀了出来,兀朮奋力冲杀,终于逃走,两名金兵被擒。
到了决战那天,韩世忠的夫人梁红玉登上金山庙高台,击鼓助威。梁氏本是镇江名妓,韩世忠当士兵时非常贫困,她慧眼识才,以身相许。梁氏支持丈夫抗金,所以才有击鼓的行动。将士们见主将身先士卒,主将夫人击鼓助威,于是奋勇作战,个个争先。金兵大败,兀朮的女婿龙虎大王被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