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上下五千年故事大全集
27290800000050

第50章 北宋(5)

1057年,宋仁宗在京城举行进士考试,命欧阳修为主考官。蜀地有个文人苏洵,是眉州眉山人,他带着儿子苏轼、苏辙来京城应试。苏氏兄弟得到苏洵的真传,从小就善写文章,对自己的才华充满着自信。

考试完毕后,主考官欧阳修参加阅卷工作。他看到一篇名为《刑赏忠厚论》的文章,觉得非常精彩。由于考卷是密封的,欧阳修不可能知道考生的名字。从文章的风格来看,他觉得作者可能是自己的门生曾巩。他本想把这篇文章评为第一,又怕别人说他偏袒门生,就将它评为第二。

等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感到非常意外。原来,这篇文章并不是曾巩所作,而是眉山才子苏轼所作。当时京城中艰涩险怪的“太学体”非常兴盛,欧阳修认为这种风格绝非正路,因此只选平易、朴素的文章,结果苏轼、苏辙、曾巩等后起之秀全都考中。

苏轼考中后拜见主考官,欧阳修和他长谈了一次,越来越喜欢他。事后,他写信给好友梅尧臣说:“苏轼这个人才华横溢,文章出色。我应该赶快退避,让他出人头地。”

苏洵也拜访欧阳修,请他审阅自己的二十多篇文章。欧阳修看后大加赞赏,就向仁宗荐苏洵为官。人们非常佩服苏氏父子,称他们为“三苏”。一时之间,“三苏”之名震动天下,妇孺皆知。

1069年,王安石开始变法,但地方官员在执行新法时屡有偏差,令百姓受苦。苏轼当时担任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对变法颇有怨言。1071年,一向注重实际效果的他反对变法,希望王安石修正政策中的偏失。王安石大怒,将苏轼贬为杭州通判。

此后,苏轼在各地担任知州,为百姓兴利除害。1080年,一些人品低劣的变法派官员诬陷苏轼,说他怨恨天子,在诗中讥讽朝廷。宋神宗命御史中丞李定去湖州调查。李定不学无术,当年曾受过苏轼的呵斥,他公报私仇,将苏轼押入京城,关入大牢。

京城的官员曲解苏轼的诗句,都说苏轼罪行重大。这一案件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乌台诗案”。后来,在弟弟苏辙的积极营救下,苏轼终被放出监狱,到黄州(今湖北黄冈)担任团练副使。

苏轼到了黄州,受人监视,名为官员,实际与囚徒没什么两样。他的生活极其艰苦,多亏朋友相助,才得到一块地,靠种地养活家小。苏轼在东边山坡上盖了一间屋子,居住在那里,并给自己取了一个“东坡居士”的别号。因此人们又称他为“苏东坡”。

但是,苏轼的意志并未消沉。他经常游览山水,进行创作,排遣自己的郁闷心情。一天,他听说黄州有一个叫赤壁的古迹,就趁夜约朋友去游玩。他们乘坐着小船,欣赏着月色、江流、山景。虽然此地并非三国交战的赤壁,苏轼还是想起曹操、周瑜等人。

回到家中,苏轼提笔写下了《前赤壁赋》。在赋中,写了他与朋友在赤壁之下坐船游览,为了增加兴致,他们拿起酒杯饮酒,并且放声歌唱。空旷的赤壁似乎变成了他们的乐园。正在这时,一位朋友吹起箫来,声音非常凄凉。

苏轼想起当年的曹操何等雄豪,如今江水犹在,人已不存,难道不令人悲伤吗?他叹息人生是何等的短促,人是多么的渺小!最后,他安慰众人,指出“变”与“不变”其实是相通的。众人化悲为喜,喝罢酒就大睡,一直到天色发白。在赋中,苏轼想利用旷达来摆脱苦闷,却没有达到目的。

苏轼还善于写词,此后不久,他又写下了《念奴娇》。这首词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作,气势浩大,冠绝一时。自从“词”这一文体出现后,一直被认为是“诗余”,词人往往流连于花间、酒宴,写些离愁、爱情。苏轼写词时,却尝试着写农村风景、山川秀色,为宋词的发展开创了新境界。

苏轼一生坎坷不平,饱尝艰辛。但他却在屡遭贬逐中建立了文坛的盖世功业,留下了大量诗、词、散文、书画,进一步实现了自我价值。

蔡京弄权

宋神宗死后,其子宋哲宗即位。宰相司马光废弃新法,打击新党官员。但哲宗对新党官员颇有好感,在司马光死后,又起用新党人士。新党官员上台后,对旧党官员残酷迫害,不久又被旧党赶下台来。旧党、新党轮流执政,明争暗斗,把朝政弄得混乱不堪。两党的多数官员只知夺权,不考虑国计民生,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难过。

宋哲宗死后,其弟宋徽宗即位。他眼见国势日渐衰微,决定继承神宗的事业,变法图强。1102年7月,新党领袖蔡京被任命为宰相。因为宋哲宗元祐年间旧党曾风光一时,蔡京就把旧党人士称为“元祐党人”。

9月,蔡京在京城端礼门外立起一座“元祐党籍碑”,并命天下各州都依此仿制。碑上刻有三百零九位旧党官员的名字。凡是名列碑上之人,死了的要追夺官职,活着的要免职流放。朝廷还对旧党人士的居所、婚姻等方面制订了许多歧视性的规定。

旧党被贬出朝堂后,蔡京联结重臣王黼(音fǔ),收买宦官童贯、梁师成,用朱勔(音miǎn)、李彦为爪牙。他们形成势力,打着恢复王安石新法的旗号,胡作非为。正直的官员无力回天,敢怒不敢言。

人们对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朱勔、李彦等人恨之入骨,称他们为“六贼”。汴京百姓们编歌谣来对奸臣进行诅咒:“杀了茼蒿(童贯)割了菜(蔡京),吃了羔儿(高俅)荷叶(何执中)在!”

盐是人们的必需品。宋朝之时,盐在西北由政府官卖,商人向地方政府交钱,换得盐钞,然后凭借盐钞买盐。东南地区则由地方专卖食盐。

蔡京想了一个办法,将卖盐之权收归中央,商人必须向朝廷购买盐钞,才能买盐。然后,蔡京经常变换盐钞,旧钞还没用完,新钞又开始印制。没用完的旧钞必须添钱才能换上新钞,如果不换,就会作废。蔡京借更换盐钞的机会,贪污了很多款项,发了横财。

蔡京对王安石的新法作了仔细的研究,他认为免役法有利用价值,就大力推行。王安石制定免役法的目的,是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可是蔡京却用这条法令,向百姓成倍地收取雇役钱,牟取私利。用意甚佳的政策竟成了奸臣捞钱的手段。

蔡京还以充实国库为借口,买卖官职。这项东汉桓帝、灵帝时的弊政在北宋又得到实施。一些富人花钱买了官位,上任后就想着把钱捞回来,拼命剥削百姓。百姓们叫苦连天,又无处申诉。人们愤怒地编了一首歌谣:“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好好的宋朝天下,变成了一座活地狱。

宋徽宗想美化皇宫,四处寻找石头。1105年,蔡京为了讨好皇帝,在苏州成立“应奉局”,命爪牙朱勔搜集江南的奇花异石。朱勔到了江南,到处寻找花木、山石,然后运到船上,以十船为一纲,送往京城。因此这些进贡的花、石被称为“花石纲”。

应奉局的官差凶如虎狼,他们一旦听说某人有上好的花、石,就上门去抢。如果百姓的家门太小,妨碍他们搬运,他们就将人家的墙壁拆掉。这些官差还借机敲诈百姓的财物,使无数百姓家破人亡。

朱勔搜集的花石越来越多,船只不够用。朱勔就扣留运粮船和商船,将船上的物品扔掉,运粮官和商人们叫苦不迭。应奉局还到处征集民夫,要他们为运送“花石纲”而出力。老百姓一见到“花石纲”就吓得四散奔逃,唯恐被官府看中,拉去运送花、石。

宋徽宗见到皇宫中增加了那么多奇花异石,非常高兴,从此对朱勔更加宠信。朱勔仗着皇恩,在江南越来越猖狂。老百姓都把他的“应奉局”称为“东南小朝廷”。

在广大群众饥寒交迫的时候,蔡京却在府中过着腐化堕落的生活。他想吃一碗肉汤,就要杀死几百只鹌鹑。一日,蔡京请客吃饭,厨房里光做蟹黄包子就花了1300贯(一贯是一千钱)。为蔡京做饭的是个庞大的队伍,其中竟有一位厨娘是专管整理葱丝的。

蔡京一党胡作非为,宋徽宗却把他们当成贤人。在宋徽宗的特殊关照下,蔡京的三个儿子都当了大学士,蔡京有一个儿子还娶了徽宗的女儿茂德公主。蔡府中一些奴仆、随从也当了大官。

方腊起义

晚唐以后,明教在江南一带广为传播,吸引了不少贫苦民众。到了北宋末年,明教得到快速发展。

明教由摩尼教发展而成,源于波斯。该教认为世界上有光明、黑暗两种力量,光明虽然一时势弱,但最终会战胜黑暗,统治世界。明教要求信徒互相帮助、勤俭节约,并且提倡素食,讲究“食菜事魔”。明教教徒越来越多,他们对宋朝统治不满,决定起兵反抗。

明教领袖方腊是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西北)的地主,因从事秘密活动被告发。1120年10月,他在宅中漆园内召集数百人,斩杀告发者,然后共商明教发展大计。大家在一起饮酒,谈起官府搜刮民财、欺压明教的行为,无不咬牙切齿。

方腊对众人说:“国家和家庭相似,君主如同家长。假如小户人家的小辈们付出艰苦劳动,但所得财物却被父兄胡乱浪费,这应不应该?”大家都答道:“不应该!”方腊又说:“如果父兄将家里财物送给仇人,这应不应该?”大家答道:“这更不应该了。”

方腊流着眼泪说道:“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官府的赋税、劳役非常重,我们不但要供养当今皇上、辽夏异族,还要忍受贪官污吏的盘剥。咱们历尽辛苦,生产出一些漆和纸,他们却要分得利益。我们辛劳终日,全家却吃不上一顿饱饭,你们说如何是好?”

众人听了方腊一席话,说道:“我们就听你的话了,你如果有所差遣,我们决不推辞!”方腊说:“咱们应当起兵,夺取两浙之地。然后我们可以和宋朝划江为界,另立新国。那时我们自耕自食,岂不快乐?”众人大喜,奉方腊为“圣公”,改年号永乐,起兵造反。

起义军占据帮源洞,以头扎巾饰为标志。青溪县令带兵来攻,方腊在洞外设下伏兵,将官军打得狼狈而逃。半个月后,两浙都监蔡遵率五千军队镇压方腊军。起义军在息岭、云头一带设下埋伏,然后派一支军队攻打官军,诈败诱敌。

蔡遵果然中计,带领官军冲进圣公军队的包围圈。方腊一声令下,起义军杀向敌人。敌人如同风吹过的水稻一般,被砍倒一大片。结果,五千官兵全部被歼,大败亏输。起义军士气高涨,夺取了青溪县城。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义军就占领了寿昌、分水、桐庐、遂安等县。1121年,方腊已夺取6州52县,江浙一带农民纷纷起兵响应。宋徽宗害怕失去江南,遂拜童贯为江、浙、淮南安抚使,封刘延庆为宣抚司都统制,命二人率领十几万官兵南下,向新生的圣公政权扑去。

宋军很快攻下江宁,切断了方腊夺取长江之路。起义军将领方七佛带军攻打秀州(今浙江嘉兴),守将王子武与王禀率领的军队里外夹击,将方七佛击败。王禀追击义军,占领了杭州、桐庐。

方腊无奈,带领两万军队驻守青溪。青溪一带崇山峻岭颇多,易守难攻,官军一时难以取胜。可是,由于方腊产生轻敌情绪,派驻南山口的兵力不强。结果童贯从南山口冲杀进去,并用火炮攻击。方腊率领数万将士奋力抵抗,但为时已晚,六千义军被杀。

王禀、刘镇兵分两路,占领帮源洞,杀死一万义军,方腊逃出。不久,王禀搜山时发现方腊藏身的山洞,俘获方腊与其妻邵氏、宰相方肥等三十九人。方腊被押入京城后大骂徽宗,因而被杀。

在方腊起义的同时,北方出现了宋江领导的起义军。起义军共有将领三十六员,转战于京东、河北、淮南一带,官军闻风丧胆。后来,起义军在海州被张叔夜所镇压。方腊、宋江起义虽然失败,却沉重地打击了徽宗的统治,鼓舞了劳动人民的斗志。

靖康之变

宋徽宗南撤后,在镇江继续过着奢侈的生活。他甚至想依靠蔡京、童贯,重新登上皇位。汴京被围时,徽宗中断了东南物资的北运,并阻止东南部队北上抗敌。金兵北撤后,徽、钦二帝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这时,太学生陈东向钦宗上书道:“蔡京、童贯在镇江依然掌握兵权,妄图使您的皇位得而复失。您必须除掉奸贼,才能保住您的地位。”于是,宋钦宗果断地将蔡京、童贯贬官。蔡京在潭州病死,两个儿子被杀,童贯在南雄州也被赐死。徽宗只得回京。

李纲屡上奏章,说道:“敌人虽然退却,但我方还要积极训练军队,防备他们去而复转。”可是,宋钦宗自以为皇位稳固,对李纲的话置若罔闻。老百姓得知此种情况后,气愤地编了句歌谣:“城门闭,言路开;城门开,言路闭。”

钦宗虽然将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割让,可是当地的军民不愿投降,坚决抵抗。金国对太原志在必得,不肯撤兵。宋钦宗派一支军队援助太原,被金兵杀得狼狈而逃。

1126年2月,在宰相耿南仲的建议下,李纲被任命为两河宣抚使,到河阳指挥作战。耿南仲是投降派,力主割让三镇,他想把李纲排挤出京,然后再劝钦宗议和。

3月,钦宗终于下决心抵抗,他重新起用种师道,命种师道、姚古、种师中三位将军去太原助战。种师中夺取了寿阳、榆次,姚古夺取了隆德府。可是,在朝廷的命令下,种师中追击敌军,结果兵败殉国。姚古只得驻守隆德,不再向北进兵。

消息传到京城,投降派官员趁机奏道:“李纲整天主张抗金,可是真派他去抵抗又打败仗,真是无用。”明明是宋钦宗瞎指挥造成战场失利,但他听信小人谗言,竟将战败的责任全部推到李纲身上,将他流放到南方。

4月,金太宗屡次派使者到汴京,索要河北三镇。宋钦宗自恃兵力雄厚,严词拒绝。8月,金太宗终于发兵南下,封宗翰为左副元帅,宗望为右副元帅,命他们分两路进兵,直取汴京。

宗翰奉命后,从云中(今山西大同)出发,再次来到太原城下。此时,太原被围了几个月,城中粮食早就吃完。太原知府张孝纯见敌军势大,弃城投降,太原副总管王禀成为太原军队的指挥者。

金兵劝王禀投降,王禀则一心守城。金兵的攻势更加猛烈,他们选择斗大的石块,射入城中,运送石块、土木将壕沟填平,并在攻城战斗中使用鹅车(一种攻城武器)。9月初,太原城被攻破,王禀与金兵巷战,身受数十处重伤,投汾水自尽。

此时,宗望率领东路军南下,将真定团团围住。那时,真定府的大部分将士已派往太原,城中仅有不到两千的军队。真定知府李邈多次上奏章求援,却得不到任何回音。四十天后,真定陷落,李邈被俘后,送往燕京,不屈而死。

11月,宗翰、宗望的军队在汴京城外会师,发动总攻。而汴京城中的宋军仅有十万。这时,道士郭京得到钦宗宠信,他声称率七千七百七十七名“六甲正兵”就能破敌,结果被打得大败。金兵趁机占领汴京。

1127年1月,宋钦宗亲自出城求和,被金人扣留。2月,金太宗遣使颁诏,废宋钦宗为平民。金兵把宋徽宗、宋钦宗掳入兵营,并捉拿后妃、皇子、公主、大臣、宦官、宫女等,共计三千人。北宋灭亡。

吏部侍郎李若水进金营后,大骂不止。金人大怒,对他严刑拷打。有人对他说:“只要你归顺金朝,必能得到重用!”李若水说:“天无二日,我岂会事二主!”金人将他杀死,李若水至死不屈。金兵私下里议论:“辽朝灭亡之时,殉国者数十人。南朝灭亡,只有李侍郎一人赴死!”

1128年3月,金人立张邦昌为中原之主,建国号为楚。4月,宗翰、宗望押解宋徽宗、宋钦宗等俘虏北上。金人掳掠徽、钦二帝时,宋朝的年号是“靖康”,所以这个事件被称为“靖康之变”,又称“二圣蒙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