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6月10日,英、俄、日、法、德、美、意、奥组成八国联军两千多人,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大沽经天津向北京进犯,开始了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战争。
八国联军的侵略必然遭到中国人民的反抗,在北京,义和团和爱国清兵先后将在京挑衅杀人的日本使馆书记生杉山彬和德国公使克林德处死。6月15日到20日,义和团和清军又向西什库的外国教堂及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发起猛烈的攻击,狠狠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
在人民反抗帝国侵略战争热火朝天的时候,清政府对外敌的态度却异常低调,消极抵抗。因为自从1840年中英战争以来,洋人坚船利炮,大清的大刀长矛是无法抵挡的,所以清政府对联军一再妥协退让。
8月16日,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守卫北京的清军溃败。慈禧太后一看大事不好,急忙请李鸿章出城求和并送去西瓜、冰块给联军解暑。但是联军拒绝慈禧的求和要求,向北京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慈禧太后闻讯惊骇至极,急忙带着光绪皇帝等人分乘三辆马车,仓皇离开紫禁城,从西直门出北京,逃往西安。
就在她逃出北京的同时,还下令让留守的清军配合联军将义和团斩尽杀绝。10月26日,慈禧太后到达西安,她一方面通过电报与在京的奕劻、李鸿章联系,以了解议和的进展情况,另一方面为了讨好列强,还不断发布上谕,说此次中国变乱,得罪了友邦,但那不是朝廷的意愿,对于罪魁祸首——义和团一定严加惩办,以绝祸根。
1900年12月,列强各国(除了出兵的八国外,又加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三国)向清政府提出《议和大纲》,后又订立详细条款,于第二年9月7日在北京正式签字,史称《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为:惩办“得罪”列强的官员,派亲王、大臣到德国、日本赔罪,清政府明令禁止中国人建立和参加抵抗侵略军的各种组织;赔款4.5亿两白银,分39年付清,本息共计9.8亿两白银;在北京东交民巷一带设使馆区,各国可在使馆区驻兵,中国人不准在区内居住;摧毁大沽炮台以及北京至天津海口的炮台;各国可以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兵。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精神屈辱最深沉的条约,此款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中国同盟会成立
从鸦片战争以来,慈禧专政,国势衰微,一系列割地赔款,使神州大地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尤其是《辛丑条约》以后,一些爱国的仁人志士,纷纷起来提出效仿西欧,实施新法,倡导富国强民的政策,但均遭到以慈禧、李鸿章为首的顽固派的镇压,使全国反清的斗争形势更加高涨。由一般的民众组织斗争,转化为有一定的理论为指导的革命斗争。
这时,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先生诞生了。孙中山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早在1894年,孙中山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了旨在推翻清政府的革命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现代意义的政党组织,是中国“立党之始”。
第二年,孙中山准备在广州举行起义,因事泄露而失败,被迫逃亡海外。之后,孙中山在欧洲考察,并与欧美各国进步人士接触,思考中国的革命前途,确立了三民主义的主张。1900年孙中山又组织、领导了惠州起义,不幸失败,孙中山再度逃亡国外。此后数年,孙中山往来于日本、越南、檀香山、美洲等地,宣传革命,发展兴中会组织。
随着国内革命形势不断发展,20世纪初,各地革命团体陆续出现,而且这些革命团体都把推翻清政府作为自己斗争的目标。当时各地革命小团体虽然数量众多,却难以采取足以推翻清朝政府的大规模的集中统一行动,而且在怎么推翻和成功以后怎么办的问题上,不能达成共识,活动地区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在这种情况下,组织一个全国性革命大团体,就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当务之急。而孙中山由于首倡民主革命并积极实践,在国内外革命青年中享有极高的威望,自然成为众望所归的领袖,成为足以团结各方面革命力量的人。于是,1905年7月,孙中山从欧洲到达日本,倡议将革命团体联合起来,建立革命联盟组织。
7月30日,召开筹备会议。与会者包括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科学补习所部分成员,并有留学生中其他团体成员和个人参加,共七十余人。孙中山被推为会议主席,经过反复讨论,决定新成立团体定名为“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
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经过二十来天的筹备,8月20日下午在东京举行同盟会正式成立大会,出席会员约一百余人。大会通过了《同盟会章程》,章程中确认筹备会中已定的革命宗旨,决定设总部于东京。公推孙中山为总理。
1905年11月26日,孙中山在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将政治纲领明确阐释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以孙中山为领袖的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革命政党。它的诞生,预示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成为民主革命运动高涨的新起点。
秋瑾就义
秋瑾,字培卿,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史上著名的巾帼英雄,祖籍浙江绍兴。她从小就能吟诗作赋填词,性格豪爽奔放,酷爱武术,尤其精通剑术,可谓能文能武。1895年,由父母做主,嫁给了湖南湘潭一个叫王廷钧的纨绔子弟。
1903年,王廷钧捐了个户部主事的职位,秋瑾随王廷钧到北京居住。当时正是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难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国权沦丧,于是她决心献身救国事业。
1904年夏,秋瑾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东渡日本留学。秋瑾到了日本,一面刻苦学习,一面积极参加政治活动,很快地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认为只有用武力建立起民主新政府才能解救祖国的危亡。
在日本,秋瑾加入中国留学生会馆所设日语讲习所补习日文,经常参加留学生大会和浙江、湖南同乡会集会。在日本的很多中国留学生和各界人士,都为这位女侠的风范所折服。
这个时期,她结识了许多爱国志士,其中有革命党人陶成章、徐锡麟等著名革命家。在陶成章的介绍下,她加入了革命团体光复会。1905年,她与孙中山见了面,参加了同盟会,并被会员推举为评议部议员兼浙江省主盟人。
陈天华跳海自杀后,秋瑾在一次集合中在讲台上情绪激昂,从靴筒中拔出短刀,插在台上,大喊:“如有人回到祖国,投降满虏,卖友求荣,欺压汉人,吃我一刀!”
革命党在日本的活动,使清政府感到极大威胁和不安。清政府勾结日本政府,对留日中国学生的革命活动大加限制。他们的阻挠破坏行径,激起秋瑾极大的愤慨。1906年,秋瑾带着由留日学生组成的敢死队离开日本回到祖国,亲身参加实际的革命斗争。
秋瑾回国后,起初在江浙一带教书。后来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妇女第一份报纸《中国女报》,宣传妇女解放,组织民主革命。
1907年,她接管好友徐锡麟创办的大通学堂,任督办。并以学堂为据点,继续派人到浙江省各处联络同志,准备起义。后来又去省城杭州活动。她还和徐锡麟约定7月分头在浙江和安徽发动起义。
但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徐锡麟之弟徐伟在供词中将秋瑾供出。此时,得到消息的革命同志劝秋瑾先离开绍兴,但被秋瑾拒绝,她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7月14日下午,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7月15日凌晨,秋瑾于绍兴轩亭口就义。
黄花岗起义
同盟会成立后,曾发动过多次武装起义,结果均遭失败,其间徐锡麟、秋瑾等革命党人先驱被清政府杀害。但并没有就此将革命的烈火扑灭,革命依然此起彼伏。
慈禧太后想通过实行“君主立宪”,挽救摇摇欲坠的清朝统治。但是,她实际上并不诚心要实施君主立宪,只是希望能让清王朝拖延下去,挽回生命垂危的大清王朝。
慈禧的这种做法使赞同君主立宪的改良派首领梁启超感到不满,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更是决心要将推翻帝制的革命进行到底。
慈禧太后本来年事已高,气急交加,终于病倒,不久就死了。倾向于变法维新的光绪皇帝也在她去世的前一天驾崩。光绪的侄子,3岁的溥仪,在他父亲摄政王载沣的扶持下,登上了金銮殿的宝座,改年号宣统。
1910年11月,孙中山、黄兴、赵声等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开同盟会骨干会,决定再次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会上总结了过去失败的经验教训,确定集中同盟会力量,以会员为骨干,广泛发动清军中的新军、防营、巡警、会党和民军参加起义,夺取广东省城,然后把革命火焰燃向长江流域各省,烧遍全国。
这个方案获得大家的认可,并制订出具体的起义计划:决定以广州新军为起义的主力,由同盟会革命党人选派八百名身强力壮的会员做敢死队员,分10路进攻,夺取广州城。另一方面,由黄兴率领一路军队攻入湖南,由赵声率领一路军队攻入江西,而谭人凤则在长江流域举兵响应。几路人马,会师南京,大举北伐,直捣清朝京城北京。
会议结束后,大家分头进行准备。从1911年初黄兴与赵声在香港秘密筹备武器,经过3个月的时间,黄兴于4月8日在香港召开统筹部发难会议,把广州举事的时间定在13日,并拟分10路进攻。由于温生才行刺孚琦,广东当局加强了戒备,加之部分款项、枪械未到,原定计划被迫延期。
4月23日,黄兴从香港秘密回到广州,决定起义日期,分十路人马,同时向预定的官署和军事目标进攻。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将筹集到的120余名敢死队员,由原计划的10路改为4路,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
敢死队员们臂缠白布,脚穿黑胶鞋,手持武器,士气高昂。预定时间一到,小螺号吹响,在黄兴的率领下,敢死队员们直扑两广总督衙门。黄兴率领数十人,冲出大堂,但两广总督张鸣岐早已翻墙逃跑。
黄兴一把火烧了总督衙门,带队去攻打清军督练公所。在东辕门外,和清军水师提督李准的军队相遇。双方激战,冲在最前面的林时爽中弹身亡,林觉民受伤。黄兴右手两根指头被打断,仍然坚持指挥战斗。但是,终因寡不敌众,敢死队伤亡惨重,起义以失败告终。
起义失败后,黄兴负伤逃回香港,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被捕杀的约有100多人,其中72人的遗骸由潘达微等出面收葬于广州东郊黄花岗,历史上将这些死难的革命党人,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次起义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这是革命党人发动的第十次武装起义,虽然起义失败,但极大地振奋了广大群众的斗志,成为辛亥革命的前奏。
武昌起义
受革命冲击的清政府,加速了卖国的步伐,企图以讨好资本主义国家来维持自己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1911年5月,清政府颁布一道铁路国有令,把民办的川汉、粤汉两条铁路的建筑权收回。然后,把它们抵押给英、德、法、美四国银行团,换取镇压民众起义所需的经费。
这种出卖国家和大众的权益的行为,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尤其是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省,民众反抗更加强烈,纷纷成立了保路同志会。
1911年6月17日,四川保路运动爆发,成都各界民众罢市罢课、停止缴纳捐税,甚至抗粮抗捐,发动暴动;四川总督赵尔丰开枪射死许多抗议的群众,造成流血大惨案,更引起了全国的动荡不安,一场更大规模的全国性革命风暴,已经酿成。
武汉新军的大部分被调入四川,同盟会认为在武昌起义的条件已经成熟,主张在武汉首先发动起义。9月24日,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在武昌召开联席会议,决定于10月9日发动起义,并推举文学社社长蒋翊武为临时总司令,共进会领导人孙武为参谋长,制订了相应的起义计划。
10月9日上午,在汉口装配炸弹的共进会负责人孙武,不小心引爆炸弹而受伤,惊动了清朝官府。清湖广总督瑞澂下令封闭城门,大肆搜捕革命党人,武昌机关遭到破坏,形势十分严峻。
新军各营中的革命官兵深感形势万分危急,主动行动。10月10日上午,工程第八营革命党的总代表、班长熊秉坤召集各部开会,提出当晚就发动起义。他慷慨激昂地说:“今天到这样地步,不造反肯定是死,造反可能还有一条生路。大丈夫应当顶天立地,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哪怕死了也光荣。徐锡麟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就是我们的榜样!”
他的一番话,赢得了大家的赞同,决定下午三时晚操结束后动手。由于计划有泄漏,清军将领有所防范,取消了当天的晚操。熊秉坤则立即派人通知,取消三时起义的计划,改在晚七点。
7点到了,熊秉坤拔出手枪,朝天开了三枪,作为起义信号,各营按照约定一齐动手,起义终于爆发了。熊秉坤率领十多名士兵直奔楚望台军械库,守库的本营左队士兵鸣枪配合,很快就顺利地占领了楚望台,并获得大量辎重弹药的补充。
当天夜里11时左右,革命军以工程营为主力,分三路向督署发起猛攻,瑞澂弃城逃跑。统制张彪顽固抵抗了一阵,终于因为革命军越战越勇,只得带着残兵,渡江潜逃。
革命军经过一夜的苦战,到11日的清晨,革命军攻下清军总督衙门,武昌全城光复,起义成功!接着,汉口、汉阳也先后被革命军占领。革命军宣布成立“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然后宣布废除清朝“宣统”年号,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又颁布了《中华民国鄂州约法》。
之后,革命在全国各地相继响应,不到两个月,全国有14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12月29日在南京举行的十七省代表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在南京就职,发布《临时大总统宣言书》,正式宣告“中华民国”诞生。
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统宣布退位,结束了清朝二百多年的统治,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专制制度也宣告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