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皮肤发黄的原因是因为胎儿寄生于母体内时,靠胎盘供应血和氧气,但体内为低氧环境,必须有较多的红细胞携带氧气供给胎儿,才能满足胎儿的需要。出生后,新生儿用自己的肺呼吸直接获得氧气使低氧环境改变,不需要那么多的红细胞,多余的红细胞被破坏后,分解产生胆红素,又因新生儿肝脏机能不完整,酶系统发育不成熟,不能将过多的胆红素经过处理排出体外而积存在血液里,这种胆红素像黄色的染料一样,将新生儿的皮肤、粘膜和巩膜染黄,出现黄疸。这一现象不是病态,当然无需治疗。
如果新生儿黄疸出现过早,即在24小时以内,且迅速发展,或黄疸消退过迟,或消退后又再现,多属病理变化,应及早去医院查明原因,积极治疗。
28.新生儿脐带的护理
脐带剪断结扎后,一般3~7天干燥脱落,外部伤口愈合,形成向内凹陷的肚脐。因为脐带残端血管与新生儿的血管相连,如果护理不好,脐部会被细菌感染,出现脓性分泌物而发生脐炎,严重时细菌可进入小儿血循环引起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国内外学者的统计资料已表明,在新生儿败血症中,脐部感染大约占40%~50%。一所以,家长要精心护理好新生儿的脐带,避免感染。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1)在脐带未脱落前要保持脐部干燥,勤换尿布,将尿布上段反折垫厚,防止尿液甚至粪便浸渍污染脐部。
(2)脐带未脱落前,不要给新生儿洗盆浴,擦洗下身时,不要浸湿脐带包布。如果脐带布湿了,应马上更换,并仔细检查脐部。若发现分泌物,可用消毒棉签蘸75%的酒精擦拭,不可直接用手或脏布擦拭。
(3)脐带脱落后若局部不干净可撒上消炎粉。即使脐带脱落后创面很好,也应用75%酒精擦洗创面,以保持清洁。
(4)脐部轻度感染,即脐轮红肿,脐部有少量渗液时,先用75%酒精消毒,然后涂上抗生素软膏。如脐部有少量脓性分泌物,除上述处理外,再用棉球蘸3%的双氧水洗脐孔,并用呋喃西林液湿敷,每日换药1次。切不可用紫药水涂抹。
(5)如果脐部感染严重或新生儿有发热、厌食、反应差、面色青灰等表现,应送医院治疗。
29.新生儿腹部保暖
婴儿出生以后,肠胃就在不停地蠕动着,当新生儿腹部受到寒冷的刺激,肠蠕动就会加快,内脏肌肉呈阵发性强烈收缩,因而发生阵发性腹痛。新生儿则表现为一阵阵哭啼,乳食减少,腹泻稀便,常带有奶瓣。由于寒冷的刺激,男孩易发生提睾肌痉挛,使睾丸缩到腹股沟或腹腔内,人们常说的“走肾”,这时婴儿腹部疼痛转剧,表现为烦躁啼哭不止。
因此,不要忽视对新生儿平时腹部的保暖,即使夏天气候炎热,也应防止新生儿腹部受凉,不要光着身子睡觉和玩耍,宜着单层三角巾护腹,在农村穿兜肚就是很好的护腹办法,冬天宜着棉围裙护腹。
30.新生儿头发稀少忌盲目治疗
有的新生儿出生后头发稀少,不少家长为此而烦恼,认为是母亲怀孕时患病或营养不良引起的。怕孩子长大后还是头发稀少,或成秃发影响美观,便想进行治疗。其实,胎发的多少存在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与母亲怀孕时营养好坏、疾病情况、妊娠反应的严重程度以及情绪毫不相关,因此,母亲不必为孩子的头发稀少而感到内疚,更无需担心和治疗。据了解,目前有的家长不给孩子洗发,原因是怕洗发时将头发拉掉,头发更少。实际上,在洗发过程中脱落的头发是已经衰老的头发,属于自然脱发。如长期不洗发,油脂和汗液分泌物刺激头皮,可引起头皮发痒和继发感染。还有的家长把婴儿头发剃光,认为剃光后能长出好的头发,这种方法未必见效。还有个别家长盲目地在婴儿头皮上涂抹“生发精”、“生发灵”,这更没有必要,因为小儿头发少不属于秃发症。
根据科学研究表明,孩子出生时头发稀少,并不影响今后头发的生长,在一般情况下,小孩大约在一周岁或更早些,头发会逐渐长好,两岁左右时头发则会自然长满。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孩子头发都一样,好一些、差一些,密一些、稀一些,都是自然现象,有的可能与父母遗传有关,并不是病态。
31.小儿流口水忌乱治
口水就是唾液,它是由口腔粘膜中的大唾液腺腮腺、颌下腺和无数小唾液腺分泌出来的。唾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能够帮助食物消化,并能中和口腔中细菌产生的酸。如果唾液缺乏易发生口疮、龋齿等疾病。正常成人一昼夜大约分泌唾液1000~1500毫升。这样大量的口水,几乎全被不自觉地吞咽下去,所以不会有口水流出,并能保持口腔卫生。
新生儿的唾液腺不太发达,口水分泌得较少,小儿到5个月后,唾液分泌开始增多。由于婴儿口底较浅,又不会节制口腔内的口水,加之小儿吞咽功能较差,所以常常有口水流出口腔;当婴儿从卧位转换成坐位或站立位时,口水也容易流出来;另外,婴儿5~6个月以后,开始出牙时对三叉神经的刺激,或食物的刺激等均可使口水容易流出口腔。这些都属生理性的,随着孩子的长大,这些现象会慢慢消除,一般无需治疗,切忌乱投医。
但是,如果孩子平时很少流口水,突然口水增多,应去医院检查治疗。
32.重视新生儿身上的怪味
小儿身上的任何细微的变化都难以从母亲的眼睛滑过。但是,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却往往被母亲忽视,这就是有些婴儿身上散发出一些奇怪的味道,如烂白菜味、脚汗味、猫尿味等。有些母亲对这些怪味来源认识不清,往往忽视婴儿身上的怪味。其实,若这些怪味是从婴儿身上散发出来的,便是婴儿患有某些先天性代谢疾病的信号。
先天性代谢疾病与遗传有关,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某些酶或结构蛋白的缺陷,使体内氨基酸或有机酸代谢障碍,产生异常代谢产物,堆积在小儿身体内,并通过汗、尿排出,散发出各种怪味。例如,枫糖尿症可散发出枫糖味、烧焦糖味、咖啡味;苯酮尿症可散发出耗子臊味;蛋氨酸吸收不良症可散发出啤酒花烘炉气味;高蛋氨酸症可散发出煮白菜味或腐败黄油味;焦谷氨酸血症可散出汗脚味。这些代谢病最后都导致小儿发育障碍及痴呆。
代谢病的发病率虽然不多,但危害严重,一旦延误,便难以挽回。所以父母不要忽视新生儿身上的怪味,发现怪味,应求医检查,对症治疗。
33.忌给新生儿剃满月头
有的年轻父母听信民间传说,新生儿满月时要剃满月头,即用剃头刀刮净新生儿头上的胎发。认为这样可以使以后的头发增多、变黑。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从头发的结构来看,露出皮肤表面部分叫毛干,埋在皮肤里面的叫毛根,毛干和毛根都是已经角化了的、没有生命活力的物质。而位于毛根下端、真皮深处的“毛球”,内含毛母质细胞,它才有生长毛发的能力。所以不管是剃刮修剪,还是拔除,去除的只是已经角化了的、没有生命活力的那一部分毛发,影响不了它本身的生长。因此,给新生儿剃满月头是不可能改变头发的数量,使之变得浓、密、黑的。
值得注意的是,新生儿的头皮相当娇嫩,抵抗力低,用未经消毒的剃刀剃发,容易刮伤头皮,引起感染化脓,导致其他疾病。另外,大多数新生儿头上都有一层“胎皮”,对新生儿头起保护作用,这层胎皮会自动地慢慢脱落。剃满月头会把这层胎皮剃掉,易使细菌侵入,引起头皮发痒,导致各种皮肤病。因此,新生儿是不宜剃满月头的。如果头发长了,可用于净的剪刀或推子剪短就行了。
34.忌用闪光灯给新生儿拍照
婴儿出世后,父母都想给孩子拍些照片作为珍贵的纪念,由于室内光线较弱,影响拍摄效果,有人便想到了借助电子闪光灯来提高照明度,殊不知这样做对婴儿是有害的。
婴儿在出生前经过了9个月漫长的子宫中“暗室”生活,因此对光的刺激非常敏感。出生以后,小儿多以睡眠的方式来逐渐适应外界的突然变化。而且,人们还发现,刚出生的婴儿白天睡眠比夜间多,这是对外界环境尚不适应的表现。
新生儿眼睛受到较强光线照射时,还不善于调节,同时由于视网膜发育尚不完善,遇到强光可使视网膜神经细胞发生化学变化,瞬目及瞳孔对光反射均不灵敏,泪腺尚未发育,角膜干燥,缺乏一系列阻挡强光和保护视网膜的功能。所以新生儿遇到电子闪光灯等强光直射时,可能引起眼底视网膜和角膜的灼伤,甚至有导致失明的危险。因此,为新生儿拍照时最好利用自然光源,或采用侧光、逆光,切莫用电子闪光灯及其他强光直接照射孩子的面部。
35.给小婴儿剪指甲
有些老习惯认为小婴儿的指甲不能剪,剪了会伤“元气”。有的父母看到婴儿的手小小的,皮肤也很娇嫩,也怕剪指甲伤到孩子,所以也不给孩子剪指甲,任其长得长长的,这样对小儿的健康很不利。
因为小婴儿的手整天东摸西摸闲不住,易沾细菌等,特别是指甲缝里是细菌、微生物及病毒藏身的大本营,1克指甲缝里的脏东西,就藏有38亿个细菌,而小婴儿又总是爱吸吮自己的手指,这样细菌就很容易被吃到肚子里去而引起腹泻或长寄生虫病。如果时间长了还容易抓伤小儿娇嫩的皮肤,手上的细菌也会乘机而入,引起炎症。所以家长要经常及时给宝宝剪指甲,剪指甲不能以百天为界。只要指甲长长了,就需要及时剪掉。
给婴儿剪指甲注意不要剪得太短,以免损伤皮肤引起感染和影响小儿正常的活动。如怕损伤小儿手指,可在小儿睡觉或吃奶时剪。剪下来的指甲屑应清除干净,防止遗落在衣被内划伤小儿的皮肤。
36.婴儿的正常啼哭
婴儿啼哭并不是坏事。俗话说,“旱不坏的芝麻,哭不坏的娃”,这话是有道理的。现在,有些年轻的父母,不让孩子哭一声,生怕孩子哭一声就哭坏了。殊不知,完全不让孩子哭啼对婴儿的健康反而不利。
婴儿期哭啼是全身性的健康运动。婴儿哭啼时,呼吸系统运动量增大,增加了肺活量,还可促进婴儿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一般来说,婴儿哭啼会本能地调节,哭到一定程度觉得累了,就会自然停止。
但也应注意,有时婴儿饥饿时也会啼哭,这时应哺乳或喂食物;有的婴儿撒尿拉屎也会啼哭,这时就应立即换尿布。如果不是以上原因,而是由于疾病引起的啼哭,就应及时诊治。如果婴儿哭得厉害或哭得时间过长,则应将婴儿抱起,轻轻拍打背部,使之安静下来。
37.婴儿学爬
婴儿6个月以后就开始学爬,但有的父母不让婴儿学爬,主要是担心在学爬时大人看护不周孩子摔下床,摔坏了婴儿,同时学爬又脏。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爬是婴儿运动发育的一个过程,孩子学会爬行,四肢的运动功能和全身的协调能力会得到充分的发展。孩子通过爬行,拓宽了视野,对外界事物接触得更多,有利于促进感知觉的发育,进而促进婴儿大脑的发育和智力发展。一般来讲,会爬的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他(她)的运动协调能力和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能力,比不会爬的孩子好得多。
国际知名的一些医学专家们在研究医治脑性瘫痪病人的过程中发现,“爬行”对脑的发育有极重要的意义。他们在治疗脑损伤性哑和说话困难的患儿时,用以“爬”为主的治疗方法,结果表明,爬得越好,走得越好,学说话也越快,学东西和看、读的能力也越强。有些儿童出现阅读困难,多是因婴幼儿时期缺乏爬的环境和训练引起的。
所以,应提倡让孩子在自然发育过程中学习爬行,不可因为怕脏、怕摔而让孩子失去爬的机会。
38.不能让婴儿过早学坐
婴儿期的骨骼很柔软,肌肉也软弱无力。小儿出生6个月以前,婴儿的脊柱和背部肌肉均缺乏支持的能力。一般婴儿在7个月时才能独自坐稳。有的父母过早让小儿学坐,有的甚至用被把小儿围起来长时间久坐,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这样做可引起小儿脊柱变形,容易发生驼背或脊柱侧弯、鸡胸脯等畸形。
根据婴儿生长发育的特点,5~6个月,大人可让他(她)练习翻身,7~8个月就可以学坐,但不能坐的时间过长,每次5分钟,每日2~3次为宜。随着婴儿的长大,坐的时间和次数可逐渐延长。
39.不能让小儿过早地学走路
有些年轻的父母,育儿心切,总想尽早让小儿学会走路,于是,当婴儿出生7~8个月就让其学走路。一般来讲,过早地让婴儿行走,对他(她)的身体生长发育是很不利的。应该按婴儿发育生长的规律,适时的对其进行相应的训练。
在正常情况下,6个月的孩子,可以自行翻身,自己能稍坐一会儿,大人扶着腋下有迈步的动作;到7个月时,小儿开始会爬行;8个月时小儿爬行已较灵活;9~10个月的小儿逐步会站立,扶着东西可蹒珊地走步;到1岁时可以独立走步。有的小儿运动功能的发育可能比以上规律稍早些或稍晚些。为了婴儿的健康成长,不要过早地学走路。婴儿时期的生理特点,骨骼中的胶质多,钙质少,骨骼柔软,容易变形,尤其是下肢肌肉和保持足弓的小肌肉群发育还不完整。如果过早地让小儿学走路,身体的重量必然会加重脊柱和下肢的负担,时间长了容易使脊柱和下肢变形,形成驼背、“X”型腿和“O”型腿,影响了体型的健美,还容易形成扁平足。
父母一定要根据婴儿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发育情况,适当掌握婴儿的走路时间,切不要操之过急。
40.婴儿出牙晚的补钙
婴儿牙齿从无到有,出牙时间的早晚及出牙的顺序,都是做父母非常关心的事,因为这是评价小儿生长发育状况的一个指标。
健康的婴儿,一般在出生后六七个月就开始出牙。有些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八九个月还没出牙,心里非常着急,认为孩子可能缺钙,牙才长不出来。于是,有些家长就给孩子服鱼肝油和钙粉,并且加量地服用。这种做法是不妥的,往往有损孩子的健康。仅仅根据小儿出牙时间的早晚,并不能断定是否缺钙。即使是缺钙引起出牙晚,也不能盲目补钙,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如果家长擅自给婴儿大量服用鱼肝油、维生素D、注射钙剂,很容易引起中毒,给孩子带来痛苦。
小儿出牙早晚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有的小儿出生后第4个月就开始出牙,也有的孩子要到10个月才萌出乳牙。假如10个月以后乳牙仍未萌出,也不必紧张,只要孩子身体健康没有其他毛病,晚到1周岁时出第1颗乳牙也没关系,只要注意喂养,合理又及时添加辅助食品,多晒太阳,婴儿的牙齿会自然长出来的。如果孩子不出牙,并伴有其他异常时,可去医院检查治疗,切不可滥用鱼肝油等药物。
41.少抱婴儿
有的年轻父母看到小宝宝就爱不释手,经常抱着孩子,婴儿睡着了也不肯放下。殊不知,多抱孩子,对孩子的正常发育有很大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