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产后恢复与新生儿养育
27292500000027

第27章 小儿疾病的预防护理(1)

预防接种

1.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定期给婴幼儿进行健康检查,是预防疾病、保证健康成长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措施,定期健康检查有三方面的重要意义:

(1)了解婴儿的生长发育是否符合标准,如有异常,可以及时发现,并给以指导和防治;

(2)医生可给家长以正确的喂养指导,尤其是怎样添加辅食;

(3)可以定期接受预防接种。

健康检查以3岁以内的婴儿为主要对象,尤其是断奶以前的孩子。根据婴儿生理发育的特点,6个月以内最好每月检查1次,如果有访视,可以每2个月1次。6个月~1.5岁,每3个月检查1次,中间可请当地的妇幼保健医生访视1次。1.5~3岁,每半年检查1次。3~7岁,每年检查1次。在一岁半以内多检查几次是非常必要的,这时期孩子的变化最大,稍有不慎容易生病,如佝偻病常在3个月内发生,营养不良也多在6个月以内发生。在检查婴儿的健康状况时,对父母的健康也要注意。有许多疾病的早期症状,由于家长不认识而被忽略。总之,通过健康检查,父母亲不仅获得育儿的知识,还可以早期发现疾病,早日诊治,保证儿童健康成长。

2.小儿计划免疫

(1)预防接种的意义

预防接种即有针对性地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内,使之产生免疫力,以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如服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糖丸能预防脊髓灰质炎;接种卡介苗能预防结核病等。因此预防接种是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措施之一。

(2)计划免疫程序

儿童在出生后,自母体传递的抗体逐渐消失,对各种传染病皆易感染,即使是接受过预防接种的儿童,抗体水平也会下降,需要复种和加强注射。为了使易感人群获得牢固的免疫力,需科学地安排接种对象与时间,开展计划接种。刚出生,接种卡介苗(第一次),到8个月,接种麻疹疫苗(第一次);到2个月,接种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第一次);1.5~2岁,接种百白破混合疫苗(第四次);到3个月,接种脊髓质炎三价混合疫苗(第二次),百白破混合疫苗(第一次);到4岁,接种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第四次);到4个月,接种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第三次),百百破混合疫苗(第二次);到7岁,接种卡介苗(第二次),麻疹疫苗(第二次);吸附白喉、破伤皮风苗;到5个月,接种百白破混合疫苗(第三次);到12岁,接种卡介苗(农村)(第三次);百白破混合疫苗、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基础免疫3(针)次,最短时间间隔为28天。卡介苗接种1针,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3次,百白破混合疫苗三针和麻疹疫苗1针为基础免疫。上述4种疫苗可以在不同部位同时接种。

(3)预防接种反应及处理

[1]一般反应

a.局部反应:接种后几小时到24小时内,局部发热、疼痛、红肿,有时伴有淋巴结肿大,个别人范围波及到整个手臂。局部反应持续2~3天不等。接种活菌(疫)苗后,局部反应出现晚或持续时间较长。个别儿童接种麻疹疫苗后45小时~7天会出现皮疹等反应。

b.全身反应:于接种后5~6小时或24小时体温升到38℃左右,持续1~2天,当体温达38.5℃以上时,可服退热药。如接种活疫苗需经一定潜伏期才有体温上升;接种麻疹疫苗后5~7天可出现暂短发热,可有疲倦感,头晕,周身不适,恶心,腹痛,腹泻等症状。局部反应时,可用干净的毛巾湿敷,并抬高患肢;全身反应可对症处理,注意休息,多饮水。但如红肿继续扩展,高热持续不退时,应到医院诊治。

[2]异常反应:只有少数或个别人发生极严重反应。

a.过敏性休克:在注射后数分钟或0.5~2小时出现不安,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出冷汗,四肢凉,呼吸困难,脉速而细,恶心,呕吐,惊厥,大小便失禁以至昏迷。如不及时抢救,可在短期内发生危险。此时应使患儿平卧,头部放低。安静保暖,并立即皮下或静脉注射、1:1000肾上腺素0.5~1毫。升,必要时可重复注射,有条件时给氧吸入,病情稳定后,应尽速就近转至医院抢救。

b.晕针:儿童常由于空腹、疲劳、室内闷热、情绪紧张或恐惧等原因,在注射当时或几分钟内出现头晕、心慌、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冰凉、心跳加快等症状,重者甚至丧失知觉,呼吸减慢。这是由于各种刺激所引起的一种反射性周围血管扩张所致的一时性脑缺血,称为晕针。此时应立即让患儿平卧,低位,保持安静,饮少量热开水或糖水,短时间内即可恢复正常。对过敏性休克和晕针的鉴别十分重要,故应密切观察病情,以免赔误过敏性休克抢救的时机。

c.过敏性皮疹:以荨麻疹最为常见,一般接种后几小时至几天内出现,经服用抗组胺药物即可痊愈。

d.免疫系统缺陷或免疫防御机能遭受破坏(如放射病)时,接种活菌(疫)苗后,则可扩散为全身感染。

(4)几种主要生物制品的接种要点

[1]麻疹减毒活疫苗:液体或干燥疫苗均未加防腐剂,且耐热性差;故抽吸后放置时间不可超过半小时。疫苗应为桔红色透明液体(干燥疫苗须先溶化),如发现颜色变黄(有杂菌生长)、变紫(安瓿有微细列纹)、混浊或有摇不散的絮状物时,即不能使用。注射部位为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0.2毫升(儿童、成人剂量相同)。接种疫苗后12天左右即可产生抗体。因而,在发现麻疹开始流行时,就应为易感儿紧急接种麻疹疫苗,当接种率达80%以上时,即可控制流行。婴儿接种麻疹疫苗不可过早,因其体内尚有母体抗体残留。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起始年龄为满8个月以上,某些无自然麻疹流行地区,免疫起始年龄还可推迟到12个月以上。第二年复种应不超过2岁半,初种与复种的间隔为10~16个月。6~7岁时复种一次。

[2]脊髓灰质炎减活疫苗糖丸:脊髓灰质炎病毒有I、Ⅱ、Ⅲ型,故活疫苗也有3型。1986年我国根据WHO规定服用工、Ⅱ、Ⅲ型混合疫苗糖丸。初服自满2个月开始,每服1丸,连服3次,每次间隔6~8周(最短不少于30天,最长不大于3个月),6个月内服完3次。如有特殊情况,间隔超过2个月者,应注明原因。4岁时复服3型混合糖丸疫苗1次。将糖丸用少量冷开水溶化在小匙内,给婴儿喂服,儿童可将糖丸放入口中咬碎后咽下。服后可饮少许冷开水,30~60分钟不能饮热水、热奶或热的食物,以免疫苗失效。

[3]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流行地区10岁以上儿童为本疫苗接种的主要对象,农村和城市郊区的蚊子较多,发病率高,应特别加强对这些地区的接种工作。疫苗为透明的红色液体,内含有甲醛,注射后易引起疼痛。故在应用前可在2毫升疫苗内加入亚硫酸氢钠0.2毫升,以中和甲醛,减少疼痛,这时,疫苗由红色变成黄色。按制品规定的剂量在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的皮下注射。基础免疫2针,间隔7~10周。加强免疫1针。剂量按疫苗使用规定。

[4]白百破混合制剂:主要供婴幼儿预防百日咳、白喉及破伤风作基础免疫之用。由于其免疫有效期各不相同,并随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易感性也有变化,故学龄儿童的加强免疫不再使用白百百破,而使用白破二联类素或其单价制品。制品用前充分摇匀,特别是吸附制品。3个月以上婴儿,用不加吸附剂的白百破进行基础免疫时,共注射3针。第一针0.5毫升,第二、三针各1毫升。每针间隔6~8周(不得少于30天)。1.5岁加强注射1毫升;与基础免疫第三针间隔11~18个月。6~7岁注射1针精制白破三联类毒素,剂量按制品规定。

[5]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多糖体菌苗:满1岁儿童开始基础免疫1针,2岁儿童加强注射1针。基础和加强均为皮下注射1针,剂量为每次0.5毫升。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多糖体菌苗不能与麻疹疫苗同时接种。

[6]卡介苗:系无毒牛结核杆菌冷冻干燥制成,专供皮内注射预防结核病。严禁皮下或肌肉注射。

用灭菌的1毫升注射器将随制品附发的稀释液,定量加入冻干皮内注射用卡介苗安瓿(稀释液应有足够的附加量,以保证吸出的制品量与标准量一致),放置约1分钟,摇动安瓿使之溶化后,用注射器来回抽取数次,使充分混匀,每支安瓿自稀释时记,必须在半小时内用完,以防污染。

我国规定小儿出生24小时后即可接种卡介苗,对有明显结核接触史考;或3个月以上小儿和成年人;已接种过卡介苗者,接种前皆应做结核菌素试验,剂量为1:200;0.1毫升皮内注射。结核菌素试验硬结纵横直径平均值在5毫米以下为阴性反应,可接种卡介苗;硬块平均直径在5毫米以上者,为阳性反应,表示过去接种过卡介苗或受过结核菌感染,已获得免疫力,故不需接种卡介苗。

接种前制品必须摇匀,于受种者左上臂三角肌下端皮内注射0.1毫升,注射深度要正确,剂量要准确,可见到局部隆起6~8毫米的皮匠。接种后的正常反应为2~3周后局部形成脓疱,可自行穿破形成溃疡,约经2~3个月多数可愈合结痂,脱痂后形成凹陷的瘢痕。

如发生腋下淋巴结肿大,可给予热敷,使之慢慢吸收。如接种后超过6个月仍不结痂愈合;局部反应超过10毫米以上;淋巴结肿大超过1厘米者,均无异常反应。如脓肿过大且变软,可在无菌操作下抽出脓液,一定不要切开引流。破溃后可外敷异烟肼或对氨柳酸钠软膏,并定期更换敷料,必要时可口服异烟肼,每日10毫克/公斤,最长6个月。

(5)几种新研制疫苗的应用

[1]乙型肝炎疫苗

为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一种自动免疫的生物制品。目前世界上有两种乙型肝炎疫苗。一种是血源性疫苗,是从HBsAg阳性无症状供血者血浆中高度纯化的HBsAg,经灭活,并加佐剂,通过动物实验充分考核其安全性及免疫性才应用于人。另一种是通过基因工程制造。目前由于我国使用的疫苗主要是血源性疫苗,其来源受到一定限制,故主要用于阻断母婴传播,还可用于母亲HBsAg阳性的小儿,条件许可也可用于密切接触血或血制品的医务工作者。接种程序目前采用3次注射,按“0,1,6”顺序肌肉注射,即第一针应在新生儿生后24小时内注射,第二针三针分钟在1个月和6个月注射。第一针均注射30p.g,如果母亲HBsAg阳性,其所生婴儿第二、三针均注射30gg,如母亲HBsAg阴性,其所生婴儿第二、三针均注10μg。

乙肝疫苗能防止小儿成为HBsAg慢性携带者,有效率75%~90%。乙型肝炎疫苗用于阻断母婴传播不仅有效防止乙型肝炎病毒(HBV)血症,且可杜绝HBV感染。

注射疫苗者HBV标志必须阴性,如HBV标志阳性,则表明已有过HBV感染,接种疫苗意义不大。注射疫苗前后2周内禁作其它预防接种,以免有干扰。发热或患有急性传染病应暂缓注射。

[2]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

本品系甲肝病毒减毒株,经二倍体细胞培育制成,用于预防甲型肝炎,本品为冻干粉针剂,制品溶化后变为桔红色。如有变黄、紫、混浊;有摇不散的沉淀;异物或安瓿有裂纹者,均不可使用。另外,患严重腹泻,有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者禁用;注射丙种球蛋白者,应间隔1个月以上才能接种此疫苗。

[3]流行性腮腺炎活疫苗

本品系将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减毒株接种鸡胚细胞,经培育、收获病毒液后冻干制成。为乳酪色疏松体,溶解后呈澄明桔红色液体,用于预防流行性腮腺炎。主要接种对象为8个月以上的腮腺炎易感者。

注射后局部一般无反应,在注射后6~10天时,少数要可能发热,一般不超过2天。注射时发现冻干疫苗变红或溶解后混浊者,均不可使用,安瓿打封后,疫苗应在1小时内间隔1个月以上再进行。

[4]人用狂犬病疫苗

人用狂犬病疫苗是最古老的疫苗之一,但过去一直沿用山涌羊脑疫苗,由于接种针次多,反应重,自1980年起全国开始使用地鼠肾细胞组织培养佐剂疫苗,目前已取代羊脑疫苗。组织培养疫苗接种针次少,反应轻,效果也较理想。

人用狂犬疫苗为灭活疫苗,分为佐剂疫苗、佐剂浓缩疫苗和冻干浓缩疫苗三种,我国使用的主要是后两种。

接种对象主要是被疯犬、猫或可疑疯动物咬伤或抓伤者,应立即接种疫苗。严重咬伤,如头、面、颈、手指及多部位(3处以上),伤口者,除接种狂犬疫苗外,还应及时注射抗狂犬病血清。

目前国内规定,对疯动物或可疑疯动物咬伤后,应立即注射疫苗,应在第3、7、14、30天各再注射l针,每次肌肉注射2.0毫升。注射5针为全程。

如为严重咬伤者,可用10针作全程注射,即被咬后第0、1、2、3、4、5、10、14、30、90天各注射1针。

如同时注射抗狂犬病血清,应在第一次接种后的第40、50天各再注射1针。

如接种后的6个月内,再次被疯(可疑)动物咬伤、抓伤,可再注射3针,即接种1针后的7、14天各再注射1针;如前次免疫已超过6个月,应重新接第0、3、7、14、30天的程序各再注射1针。

附:

抗狂犬病血清

抗狂犬病血清是用于预防狂犬病特异性被动免疫制剂。它是由狂犬病病毒免疫的马血清,经精制而成的一种免疫球蛋白。人被疯动物咬伤后,在72小时内使用,可有效地中和侵人机体的游离病毒,防止病毒自伤口扩散而感染周围的正常细胞,从而延长狂犬病的潜伏期,给疫苗免疫后抗体生成赢得时间,提高防病效果。

抗狂犬病血清的应用越早越好,最好在被咬伤后的48小时内使用,使用剂量按每公斤体重40u计算。

抗狂犬病血清的应用剂量要一次足量,不得多次使用,以防过敏。

抗狂犬病血清的注射时间,可在疫苗开始接种之前,也可与狂犬苗同时接种。

凡应用抗狂犬血清又同时接种疫苗者,都应在疫苗全程接种后再进行1针的加强免疫。一般在最后1次疫苗接种完成后的1~2个月进行。

应用抗狂犬病血清前,必须先作过敏试验,阴性反应者可予接种;阳性反应者须用脱敏方法注射。

常见症状

1.啼哭

几乎可以认为,啼哭是婴儿最常见的一种现象,但并不是所有啼哭都是具有相同的含义,有的啼哭是婴儿的一种本能反应,属于生理性;有的啼哭是因为婴儿有病,感到身体不适而引起,属于病理性的;是属于生理性的还是属于病理性的,必须注意观察啼哭的性质、时间、伴随症状。

(1)疾病特点

生理性啼哭,一般哭声强度不大,比较婉转有力,持续时间不长,但节奏规律,初起时哭声不太紧迫,渐渐哭声会加剧;一旦家长抱起或满足他的需求,或者为他去除潮湿的尿布,往往能逐渐停止。但病理性啼哭却是长时间剧烈啼哭,哭声尖锐刺耳,节奏不规律并伴有烦燥不安,头向背后仰,甚至面色苍白,也有哭的嘶哑无力。

(2)不舒服时的啼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