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古文精典
27296000000014

第14章 名书名文精典集锦(14)

肩吾问连叔说:“我从接舆那儿听到的话,夸大而无实力,说开去就收不回来。我十分惊奇他的言论像银河那样漫无边际;径与庭离开很远,他的话之远离人情也是如此。”连叔问:“他的话是怎么说的呢?”肩吾说:“他说,‘在遥远的姑射山上,有一个神人住着。肌肤洁白得像冰雪一样,身姿轻盈柔美好像处女;不吃五谷,只吸清风饮露水;乘着云气,驾御着飞龙,遨游在四海之外。他的精神专一凝聚,能使万物无灾无病而年成丰足。’我认为这是狂言而不相信。”连叔说:“是的,人不能与瞎子一起观赏文彩的美丽,不能与聋子一起聆听钟鼓合奏的音乐。哪里只是形骸才有聋有瞎呢?人在智力方面也是有聋瞎的。这番话说的就是你。那个神人,那种道德,其磅礴的力量可以把万物融合为一体。世人喜欢纷扰争夺,他为什么要劳形伤神地管天下的事呢?这样的人,没有什么外物能伤害他,大浪滔天他不会沉没,大旱使金石熔化、土山焦枯他也不会感到热。就是他的尘垢秕糠,也可以造就尧舜,他又怎肯把身外之物当作一回事呢?”

有宋人到越国贩卖一批帽子,越人的风俗是剪短头发,身上刺着花纹,用不着帽子。尧治理好天下的人民,使国内政治升平,便前往水北面的藐姑射山,会见四个有道之士,于是心神怅惘,忘掉了他的天下。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培育后结出的果实大的可容纳五石。用它盛水,它的坚固程度却不能使自己在被举起来以后不破裂。剖开来做瓢,太大了,没有什么大东西要装。并不是嫌它大,我因为它没有用处而把它打碎了。”庄子说:“先生确是不善于使用大的物件。宋国有个人,擅长配制预防手冻裂药方,他家世世代代以漂洗绵絮为职业。有个客人听说此事,请求用百金买他的药方。宋人召集全家族的人来商量,说:‘我家世世代代做漂洗绵絮的事,一年收入不过数金。如今一旦出卖药方,就可得到百金。请大家同意卖给他吧。’客人得到药方,就去游说吴王。当时越国起兵入侵,吴王派他率领军队。到了冬天,他率兵与越人在水上作战,吴人由于用了不冻手的药,所以大败越人,于是吴王划出一块土地封赏他。同样是使手不冻裂,有人因此而有了封地,有人却摆脱不了漂洗棉絮的事,那就是由于用途的不同啊!现在你有可容五石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想到用它去做大船去飘游江湖,反而愁它太大派不了用场呢?可见先生的心地太浅陋狭隘了。”

惠子对庄子说:“我有棵大树,人们把它叫做臭椿。它的主干长着很多赘疣疙瘩,因而不能符合绳墨的要求,小枝弯弯曲曲不合规矩。虽生长在路旁,木匠仍置之不理。现在你的话夸大而不切实用,所以众人都弃之不顾。”庄子说:“你难道没有看到野猫和黄鼠狼吗?它们屈下身子隐伏起来,伺机猎取出来活动的小动物;东窜西跳,不避高低;往往触到机关,死于网罗之中。还有牦牛,庞大的躯体像天边的云。它能使自己很大,却不能抓老鼠。现在你有大树,愁它无用,为什么不把它种植在虚无的乡土上、广阔无垠的旷野里,然后无所事事地在树旁徘徊,悠闲自得地躺在树下憩息。它不会遭受斧头的砍伐,没有什么东西会损害它。正因为一点用处也没有,哪里还会有什么祸害呢?”

赏读

庄子思想深邃,文章写得汪洋恣肆,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本篇为《庄子》首篇,中心内容是追求不受任何束缚的绝对自由,很能代表庄子的思想,同时也体现了庄子散文的风格和成就。本文最大的特点在于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想象和浓郁的诗意。文中运用了许多寓言和神话传说,它一方面是避免了枯燥抽象的议论,而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来阐明了玄妙的哲理: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庄子想象力的丰富和思想境界的高远。因此,本文不但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有较高的思想价值,确是了解和研究庄子的重要文献,不可不读。

庖丁解牛——《庄子》

题解

本文选自《庄子·养生主》。养生主,意即修身养生,颐享天年之关键。文章通过庖丁解牛的自述阐明了一个道理:世上的事物虽然纷繁复杂,但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它的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主动和自由,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迎刃而解。

原文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以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骨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译文

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桑林》、《经首》两首乐曲伴奏的舞蹈节奏合拍。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喜欢探究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了。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看见的无一不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观察,就如同感觉器官停止活动了而全凭精神意愿在活动一样。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却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有余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虽然如此,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惧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象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一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赏读

本篇反映了庄子尽量避开矛盾,在矛盾、是非的空隙中苟全性命的人生哲学。庄子看到了人类社会充满了错综复杂的矛盾,但他不能正视这些矛盾并加以解决。而是让人们回避矛盾,逃避现实,在“尖锋”中求生存,意即本文所讲“以无厚入有间”,顺应自然,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这一思想就寄寓在庖丁解牛这一具体现象之中。作为独立的寓言故事。我们还可以从中得到其他启示,比如:事物是有它的客观规律性的,只有象庖丁那样反复实践,才能积累经验,掌握规律和方法,做到”游刃有余。”本文最大的特点在于哲学思维和文学想象的巧妙结合。作者一面举出“技”与“道”、目有“全牛”和目无“全牛”、“官知”与“神欲”、“无原”与“有间”几组相对的哲理性概念,把读者思想引向深入:一面又以“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的比喻,以“良庖”、“族庖”的对照,以“刀刃若新发于硎”的夸张,以及成功后志得意满的神情描绘,把故事讲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从而收到了既讲述了动人故事,又阐明了哲学道理,使人大饱眼福、开启心脑的效果。此外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很有表现力。现在,人们口头上常讲的“目无全牛”、“游刃有余”和“踌躇满志”,都是源自本篇的成语。

胠箧——《庄子》

题解

本文选自《庄子》。“胠(qū区)箧(qiè窃)”的意思是“开箱子”,这是篇首的两个字,这里借用作文章题目。作者在文中揭露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和封建统治阶级压迫剥削下层人民的实质,一针见血的指出:“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这是相当深刻而大胆的。然而作者又主张绝圣弃智、无为而治,要求退回到原始时代去。这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当然是消极的,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原文

将为胠箧探囊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滕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谓知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滕扃鐍之不固也。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

故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余里。阖四境之内,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乡曲者,曷尝不法圣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世有齐国。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

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至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故曰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

夫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实。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则窃之;为之符玺以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间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皆外立其德而以爚乱天下者也,法之所无用也。

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已。今遂至使民延颈举踵曰“某所有贤者”,赢粮而趣之,则内弃其亲而外去其主之事,足迹接乎诸侯之境,车轨结乎千里之外。则是上好知之过也。

上诚好知而无道,则天下大乱矣。何以知其然邪?夫弓弩毕弋机辟之知多,则鸟乱于上矣,钩饵罔罟罾笱之知多,则鱼乱于水矣;削格罗落罝罘之知多,则兽乱于泽矣;知诈渐毒、颉滑坚白、解垢同异之变多,则俗惑于辩矣。故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乱。故上悖日月之明,下烁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惴耎之虫,肖翘之物,莫不失其性。甚矣,夫好知之乱天下也!自三代以下者是已。舍夫种种之民而悦夫役役之佞,释夫恬淡无为而悦夫哼哼之意,哼哼已乱天下矣。

译文

要想对付撬箱子、掏袋子、开柜子的盗贼而作防备,就一定会捆紧绳索,加固锁钮,这是世俗所认为的聪明办法。但一旦大盗来了,他们就背起柜子,提起箱子,挑起袋子跑,还唯恐绳索、锁纽不牢固呢。那末,原先所谓的聪明办法,不反而是在替大盗做准备吗?

因此我试作论述:世俗所谓的聪明人,有不是为大盗做准备的么?所谓的圣人,有不是在为大盗守护的么?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过去齐国邻近的城邑能互相看见,鸡狗的叫声能互相听见,网罟所设置的地方,犁锄所耕作的地方,方圆有二千多里。整个国家的四境之内,所用以建立宗庙社稷、治理邑屋州闾的准则,何尝不是效法圣人的呢!然而田成子一旦诛杀齐君而夺取了他的国家,他所夺取的难道只是那个国家本身吗?并且连他们所遵循的圣人智者的礼制法度也一起盗取来了。所以田成子虽有盗贼的名称,但其身却处于尧舜那样的安全之中。小国不敢非议他,大国不敢讨伐他,子孙后代统治齐国已有十二世了。这不正是在夺取齐国的同时,把其圣人、智者的礼制法度也一并窃取过来,用以守护他那盗贼的身家性命吗?

我再试作论述:世述所谓最聪明的人,有不是为大盗做准备的么?所谓的至圣,有不是在为大盗守护的么?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从前龙逢被斩首,比干被挖心,苌弘被车裂,子胥尸体糜烂于江中,则是连他们这样的贤人都不免身遭杀戮。而跖的徒弟问跖说:“盗贼也有道吗?”跖说:“到哪里去没有道呢?能够猜到室中储藏的财物是圣,进去在前是勇,出来在后是义,知道能不能下手是智,分赃平均是仁。不具备这五点而能成为大盗的,天下从来没有过。”由此看来,善人得不到圣人的道就不能立身,跖得不到圣人的道就不能行事。天下善人少而不善之人多,因此圣人之有利于天下的就少,而有害于天下的就多。所以说,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发冷,鲁国进的酒淡薄,致使邯郸遭到围攻,圣人出现,大盗就兴起。抨击圣人,释放盗贼,天下才能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