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古文精典
27296000000026

第26章 名书名文精典集锦(26)

屈原痛心怀王不能听信忠言、明辨是非,被谗言和谄媚之辞所蒙蔽,以致所见不明,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的人,端方正直的君子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屈原忧愁苦闷,写出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患的意思。上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在处境危难的时候就会追念上天和父母,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喊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为人端方正直,竭尽了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佐君主,但被小人离间,可以说是处境困难到极点!诚信而遭怀疑,忠实反被诽谤,怎么能没有怨恨呢?屈原之所以作《离骚》,就是由怨恨所引起的。《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的爱情,但并不过分,《小雅》虽然有抱怨指责的言辞,但并未宣扬叛乱。象《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它对远古称述帝喾,近世称述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和周武王,用这些史实来讽刺当时的政事。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的前因后果,无不完全表现出来。他的文笔简练,用辞微妙,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方正,文章说到的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其远大,列举事例虽在眼前,但所体现的意义却极其深远。由于志趣高洁,所以文中多引用芳草香花作比喻。由于行为正直,所以宁死也不肯苟且取容。自己远离混浊的泥潭,象蝉蜕壳一样,超脱于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玷辱,能保持皎洁的品德,出污泥而不染。可以推断,屈原这种高洁的意志,即使说它能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屈原已经免官,后来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本来与楚国合纵相亲,联合抗秦。秦惠王对此感到忧虑,于是让张仪假意离开秦国,带着丰厚的礼物呈献给楚王,表示愿意事奉楚王。张仪对楚王说;“秦国很憎恨齐国,而齐国又与楚国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与齐国绝交,秦国愿意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献给楚国。”楚怀王起了贪心,听信张仪的话,于是和齐国断绝了交往,然后派遣使臣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抵赖说:“我和楚王相约的是六里,未听说有六百里。”楚国使臣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发怒,出动大批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出兵还击,大破楚军于丹江和淅水之滨,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接着夺取了楚国汉中一带的土地。怀王又发动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交战于蓝田。魏国听到这种情况,就出兵偷袭楚国,打到楚国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这时齐国竟然怨恨楚国,不肯援救,楚国处境十分困窘。

第二年,秦国割汉中地给楚国来讲和。楚王说:“我不愿意得到土地,情愿得到张仪才甘心。”张仪听了,说:“用一个张仪来抵当汉中地方,我请求到楚国去。”到了楚国,他又用丰厚的礼物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通过靳尚捏造诡诈的言辞,去说动怀王的宠姬郑袖,怀王终于听了郑袖的话,再次放还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中任职,出使到齐国去了。他从齐国回来,劝怀王说:“为什么不杀了张仪?”怀王很后悔,派人去追赶张仪,已经来不及了。

后来诸侯联合攻打楚国,大破楚军,杀了楚将唐眛。

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要求与怀王会面。怀王想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是不可以信任的,不如不去!”怀王的幼子子兰劝怀王去,说:“怎么能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去了。一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归路,扣留了怀王,强求割让土地。怀王很气愤,不听秦国的要挟。逃往赵国,赵国不肯收留。他只好又到了秦国,终于死在秦国,最后被运回楚国安葬。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后,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终于未能回来。屈原也为此嫉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惦记着怀王,盼望能再回到朝中任职。他希望国君能够觉悟,习俗能够转变。屈原关怀君主,一心使国家复兴,想使它转弱为强的愿望,在他的每篇作品中,都反复地表现出来。但是终于无法实现,所以也不能回朝任职。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

做君主的,不论愚笨或高明、贤明或昏庸,没有不希望得到忠臣来效忠自己,举拔贤能来辅佐自己的。但是国破家亡的事例所以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好国家的事例所以多少世代以来没有出现过,乃是因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人并不贤的缘故!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结果是战败割地,失去了六郡的土地,自身也被扣留而死在秦国,终于被天下人所耻笑。这就是由于不了解人所带来的灾祸。《易经》上说:“井水清洁而无人食用,真叫我伤心。这是可以汲取饮的啊!如果君主明智,天下就都能得福。”如果君主不明智,难道还称得上福吗?

令尹子兰听说屈原嫉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了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很愤怒,因而放逐了屈原。

屈原到了江边,披散头发,沿湖畔边走边吟咏着诗赋。他面色憔悴,身体干瘦。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间大夫吗?为什么到了这个地方?”屈原说:“整个社会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醉了,只有我独自清醒。因此遭到放逐。”渔父说:“圣人,不受外界事物所拘束,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世人都混浊,为什么不随波逐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醉了,为什么不吃点酒槽,喝一点薄酒呢?为什么一定要怀抱美玉一般的节操,自取被放逐的灾难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掉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去衣服上的灰尘。高尚的人,谁能让自己高洁的身躯,蒙受世俗的污垢?我宁肯投入江心,葬身鱼腹,又怎能使自己高洁的品德,蒙受世俗灰尘渣滓的沾染呢?”于是作了《怀沙》之赋。

就在这时,屈原抱着石头,投汩罗江而死。

屈原死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这些人,都爱好文学,以善于作赋被称道。他们的作品都效法屈原辞令委婉含蓄的一面,终于不敢直言规劝。在这之后,楚国领土一天天缩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所灭。

自从屈原沉没汩罗江后,经过一百多年,汉朝有个贾谊,担任长沙王的太傅。他在路过湘水时撰写文章,投入江心,用来凭吊屈原。

太史公说:我读了《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屈原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前往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落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生凭吊他的文章,文中责怪屈原如果以他那样的才能去游说诸侯,那个国家不能容纳?而自己偏要选择这样的道路!再读贾谊的《鹏鸟赋》,赋中说生与死应当同一,做官或在野都应轻看,我又深感茫然,觉得自己的看法失当了。

赏读

司马迁是一位有着强烈的爱国思想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爱国思想生动地贯穿于其传记文学作品之中。他对于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志士,更是不惜浓墨重彩,怀着崇敬的心情去塑造他,歌颂他。他在这篇传记中,高度赞颂屈原的高贵品格,突出屈原的精神风貌,从而给后人以鼓舞,以启迪。例如,在文章中,他一方面愤怒谴责怀王的昏聩和上官大夫之流的贪婪无耻,一方面又强调屈原即使在受迫害的长期流放生涯中,仍“九死其犹未悔”地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国和那些在苦难中挣扎呼号的人民大众。著名记者穆青曾说过,他在写焦裕禄事迹的报道时,常常被难以自禁的泪水打湿稿纸,常常激动得写不下去。可以设想,司马迁在写《屈原列传》时,他们的精神,他们的感情,已经紧紧拥抱,连成一体了。“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司马迁的历史散文可谓当之无愧!

本文在写作上夹叙夹议,言辞委婉典雅,字里行间流露出强烈的感情色彩,读来感人至深。

孔子世家赞——《史记》

题解

按《史记》体例,“世家”主要记载诸侯、王之事。迁推孔子为无冕之王,称“素王”,特为之作世家。

原文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译文

大史公说:《诗经》上有过这样一句语:“高山可以仰望,大道可以行走。”虽然不能达到那种高度,但心里去向往它,我读孔子遗下来的书,就想见他的为人。我到鲁国去,参观了孔子的庙堂和车服、礼器,看见学生们按时在他家里学习礼仪,我盘桓留恋,不忍离开。天下的君王,和那些贤人,也够多的了,当时则荣耀显贵,死后就完结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传了十多代,读书的人都仰敬他。上自天子诸侯,中国谈《六艺》的人,都以孔夫子的学说作判断是非的标准。孔夫子可算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赏读

“折中于夫子”是司马迁述史的一条原则。这也是司马迁写此文的原因之一。

当是时,孔子有其特殊的地位。要做出令人满意的评价很不容易。因此在撰此文时,迁避其实,从侧面来衬托孔子,从而表达自己的敬仰之情。既表达了其内心的仰慕,又展示了其写作手法之高超。

文章开篇即引诗以领全文。然后作者又写自己观遗书、观庙堂、车服、礼器等以申明自己的向往之意。文字凝炼,其意达要。再者,作者又以君王、贤人来衬托孔子,突出了孔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并摆明了孔子的地位。

全篇行文简短,言辞纯朴,感情饱满。且手法之奇巧,令人称赞。

魏公子列传(节选)——《史记》

题解

本处选文编书者一作题为“信陵君窃符救赵”。魏公子无忌封为信陵君,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以礼相交,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争往投奔,致食客三千。本文写信陵君善用士人及其礼贤下士的器量和态度,着重叙述信陵君用侯赢之谋窃符救赵始末。

原文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侯生因谓公子曰:“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市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于是罢酒。侯生遂为上客。

侯生谓公子曰:“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岂有所失哉!”复引车还,问侯生。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还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闲语曰:“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

公子行,侯生曰:“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于是公子泣。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公子曰:“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于是公子请朱亥。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遂与公子俱。公子过谢侯生。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公子遂行。

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欲无听,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下令军中曰:“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平原君负矢为公子先引。赵王再拜曰:“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

译文

魏国的公子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釐王的同父异母的弟弟。魏昭王死后,安釐王就位做了国君,封公子无忌做信陵君。

公子的为人,讲究仁爱,尊重士人。士人当中,不分才能的高低,公子都谦逊而有礼貌地同他们交往,从不敢凭着自己的富有和权势而对他们采取傲慢的态度。因此,方圆几千里的士人,都争着前去归附他,于是,公子招纳了门客三千人。在这个时候,各诸候都因为公子贤能,又有众多门客,因而不敢用兵侵犯魏国,长达十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