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轸朝见襄公,问起秦国囚徒。襄公说:“母亲替他们求情,我把他们放了!”先轸非常愤怒,说:“将士出死力才在战场上捉到他们,一个女人匆忙之间就从国都里把他们放走,断送了我们的战果而助长了敌人,亡国要不了几天了!”头也不回就吐唾沫。
襄公派了阳处父追赶孟明他们,追到黄河边上,孟明几个已经在船上了。阳处父解下战车左边的马,用晋襄公的名义送给孟明。孟明叩首说:“承蒙国君的恩惠,不拿我这被俘之臣来取血祭鼓,让我们回到秦国去接受刑罚。如果我们国君把我们处死,死了也能永垂后世。倘若遵从晋君的好意而赦免我们,三年之后,我将会来拜谢晋君的恩赏。”
秦穆公穿了白色的丧服在郊处等待着,向回来的秦国军队哭着说:“我不听蹇叔的劝告,使各位受到屈辱,这是我的罪过呀!”穆公不撤掉孟明的宫,并且说:“这是我的过错,各位大夫有什么罪呢?况且我也不能因为一次小过失而埋没了你们的大功劳啊!”
赏读
作者将战争的胜负与战争的性质、人心的向背密切联系起来,写得纵横开阖,波澜壮阔。文章并没有着力记述正面的军事冲突,而是通过仆偃托言、蹇叔哭师、王孙满论战等场面及其中的人物活动,写出了双方的谋划部署,力量的消长变化,从侧面渲染战争气氛,预示战争结局,用笔不凡,其中”蹇叔哭师”是贯穿全篇的主线。蹇叔是秦国富有经验的老臣,他预见到秦军千里远征,必然失败;而秦穆公不仅听从他劝告,反而加以折辱、嘲骂,他只好哭送出征的军队。并明白指出晋军必在殽山二陵之间设伏体现了蹇叔高度的预见才能。在人物描写上,作者善于捕捉重要的细节,模拟人物性格化的口吻,用极其简单的笔墨,把人物刻画得生动传神,如秦伯的利令智昏、蹇叔的老谋深算、弦高的机智灵活、先轸的粗豪暴躁等,无不栩栩如生。文中还记叙了几段外交辞令,或委婉中露出锋芒,或幽默中透着严肃。这一切都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吕相绝秦——《左传》
题解
这篇文章选自《左传》成公十三年。秦晋两国,都是春秋时期争霸的大国,一在今之陕西,一在今之山西,两国关系相当微妙。既是近邻,又有婚姻关系,交往频繁。但出于政治利益的考虑,他们有时友好,有时又兵戎相见。鲁成公十一年(前580),晋厉公与秦桓公原订在令狐会盟,秦桓公未忠守盟约,却挑唆北方的狄族和南方的楚国来夹攻晋国。晋君于是派大夫吕相去陈述与秦绝交的意见。这便是本文的历史背景。
原文
晋侯使吕相绝秦,曰: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天祸晋国,文公如齐,惠公如秦。无禄,献公即世。穆公不忘旧德,俾我惠公用能奉祀于晋。又不能成大勋,而为韩之师。亦悔于厥心,用集我文公,是穆之成也。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川,逾越险阻,征东之诸侯,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诸秦,则亦既报旧德矣。郑人怒君之疆场,我文公帅诸侯及秦围郑。秦大夫不询于我寡君,擅及郑盟。诸侯疾之,将致命于秦。文公恐惧,绥靖诸侯,秦师克还,无害,则是我有大造于西也。无禄,文公即世,穆为不吊,蔑死我君,寡我襄公,迭我殽地,奸绝我好,伐我保城,殄灭我费滑,散离我兄弟,挠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我襄公未忘君之旧勋,而惧社稷之陨,是以有殽之师。犹原赦罪于穆公,穆公弗听,而即楚谋我。天诱其衷,成王陨命,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穆、襄即世,康、灵即位。康公,我之自出,又欲阙剪我公室,倾覆我社稷,帅我蝥贼,以来荡摇我边疆,我是以有令狐之役。康犹不悛,入我河曲,伐我涑川,俘我王宫,剪我羁马,我是以有河曲之战。东道之不通,则是康公绝我好也。
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庶抚我乎!”君亦不惠称盟,利吾有狄难,入我河县,焚我箕、郜,芟夷我农功,虔刘我边陲,我是以有辅氏之聚。君亦悔祸之延,而欲徼福于先君献、穆,使伯车来命我景公,曰:“吾与女同好弃恶,复修旧德,以追念前勋。”言誓未就,景公即世,我寡君是以有令狐之会。君又不祥,背弃盟誓。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雠,而我之昏姻也。君来赐命曰:“吾与女伐狄。”寡君不敢顾昏姻,畏君之威,而命受于使。君有二心于狄,曰:“晋将伐女。”狄应且憎,是用告我。楚人恶君之二三其德也,亦来告我曰:“秦背令狐之盟,而来求盟于我,昭告昊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曰:‘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不谷恶其无成德,是用宣之,以惩不一。’”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寡人帅以听命,惟好是求。君若惠顾诸侯,矜哀寡人,而赐之盟,则寡人之愿也。其承宁诸侯以退,岂敢徼乱?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其不能以诸侯退矣。敢尽布之执事,俾执事实图利之。
译文
晋厉公派吕相向秦国表示绝交,说:从前从我国的献公和贵国的穆公开始,两国相互友好,协力同心,用盟誓来申明此意,用婚姻来加强友好。上天降祸晋国,文公到了齐国,惠公到了秦国。晋国不幸,献公去世,穆公不忘旧日情谊,使我们惠公得以供奉晋国的宗庙祭祀。穆公又不能完成这一巨大功勋,而进行了韩原之战。他心里也感到后悔,因此成全了我们文公,这是穆公的成就。文公亲自披甲带盔,跋涉山川,跨越险阻,征伐东方的诸侯,使虞、夏、商、周的后裔都到秦国朝见,就已经报答旧日的恩德了。郑国人侵犯君王的边界,我们文公率领诸侯与秦国一起包围了郑国。秦国大夫不询问敝国国君,擅自与郑国订盟。诸侯痛恨这件事,要向秦国拚命。文公害怕,就安抚诸侯,秦军能够还师而安然无损,这就是我国有大功于西邻了。晋国不幸,文公去世,穆公居心不良,蔑视我们新丧故君的国家,欺我们襄公孤弱,袭击我们的殽地,断绝我们的友好,攻打我们的城堡,灭绝我们的邻邦滑国,离散我们的兄弟,扰乱我们的同盟,颠覆我们的国家。我们襄公没有忘记君王旧日的功勋,但又害怕国家的覆亡,因此有殽地之战。我们仍然希望在穆公面前求得宽恕,穆公不听,反而拉拢楚国图谋我们。上天不遂他的心意,楚成王又丧了命。穆公对我国的意图因而不能得逞。穆公、襄公去世,康公、灵公即位。康公,是我们晋国人所生的,又想削弱我们国君的宗室,颠覆我们的国家,率领我们国家的奸贼,来撼动我们的边疆,我国因此有令狐之战。康公还不改悔,又侵入我河曲一带,攻打我涑川地方,掠取我王官民众,割取我羁马土地,我国因此有河曲之战。秦国往东这条道路不通,就是由于康公断绝我们的友好的原故。
等到君王继位,我们国君景公伸着脖子朝西望着说:“大概会抚恤我吧!”君王又不肯施恩举行盟会,乘我国有赤狄骚扰的患难,入侵我黄河附近各县,焚烧我箕、郜二城,抢割我庄稼,屠杀我边境百姓,我国因此有辅氏之战。君王也后悔祸患的蔓延,而想求福于两国的先君献公和穆公,派伯车来命令我们景公说:“我与你共同友好,抛弃仇恨,重新恢复旧日情谊,以追念前人的功勋。”盟誓没有完成,景公去世,我国国君因此有令狐的盟会。君王又心怀不善,背弃盟誓。白狄与君王同在雍州,是君王的仇敌,而是我们的婚姻之国。君王派人来颁赐命令说:“我与你一起讨伐狄人。”敝国国君不敢顾念婚姻之好,畏惧君王的威严,因而从使臣那里接受了命令。可是你又向白狄讨好,说:“晋国要讨伐你。”狄人虽应承而内心厌恶,因此将这话告诉了我们。楚国人厌恶君王的三心二意,也来告诉我们说:“秦国背叛令狐之盟,来与我们楚国结盟,他们对着皇天大帝,秦国去世的三公,楚国去世的三王明白宣告:‘他虽然与晋国往来,他只看自己的利益。我厌恶他没有始终如一的品德,因此把这些话公布出来,以警戒不专一的人。’”诸侯都听到了这话,因而痛恨之至,都来亲近敝国国君。敝国国君率领他们前来听命,只求和好。君王如果施恩照顾诸侯,哀怜敝国国君,则赐给我们盟约,就是敝国国君的愿望。敝国国君将会安抚诸侯退兵,岂敢谋求战乱?君王如果不肯施大恩,敝国国君无能,也就不能率领诸侯退兵。冒昧地将这些话全部陈述于君王的左右,以便君王的左右从有利方面认真加以考虑。
赏读
这是晋国与秦国绝交的宣言。文章回顾秦晋邦交的历史,历数秦国背信弃义的种种行为,用笔非常巧妙,讲到秦国对晋国的好处时轻轻带过,尽量缩小,讲到晋国对秦国的恩德时就极为渲染,尽量扩大。讲到自己的过错时就轻轻开脱。讲到对方的过错时就尽量夸大。因而,几乎把历次交恶的责任都推到了对方的身上。从内容来说,有的地方与史实不符,但写法上这种避重就轻,推责诿过的技巧,无中生有却又说得入情入理的方法,对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纵横捭阖的言辞有着明显的影响。
季札观周乐——《左传》
题解
本文选自《左传》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文章记述的是季札到鲁国访问,在欣赏了鲁乐工表演的周朝以及夏、商各代的乐舞后,把乐舞作为政治的象征加以分析评论的故事。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季札认为音乐舞蹈跟政治教化和风俗民情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季札在乐工事先没有告诉他表演是哪一国的歌舞的情况下,加以想象揣摩,便能尽知其所以然。他所作的音乐评论,形象生动而又切中要害,是中国古代音乐批评的一篇重要文献。
原文
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为之歌《邶》、《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为之歌《郑》,曰:“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为之歌《豳》,曰:“美哉,荡乎!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为之歌《秦》,曰:“此之谓夏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为之歌《魏》,曰:“美哉,渢渢乎!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为之歌《陈》,曰:“国无主,其能久乎?”自《郐》以下,无讥焉。为之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犹有先王之遗民焉。”为之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其文王之德乎!”为之歌《颂》,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逼,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行而不流。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
见舞《象箭》、《南籥》者,曰:“美哉!犹有憾。”见舞《大武》者,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见舞《韶漤濩》者,曰:“圣人之弘也,而犹有惭德,圣人之难也。”见舞《大夏》者,曰:“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谁能修之?”见舞《韶箾》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译文
吴公子季札前来鲁国聘问。他请求观看周王室的音乐舞蹈。于是鲁国让乐工为他唱《周南》、《如南》,他说:“美呀,乐歌表明王业开始奠定了基础,尚未完成,然而百姓是勤劳而不怨恨的。”乐工为他唱《邶风》、《卫风》,他说:“美呀,多么深沉!是那种忧愁而不困顿的乐歌。我听说卫康叔、武公的德行就象这样,这大概是《卫风》吧!”乐工为他唱《王风》,他说:“美呀!歌中忧虑而不畏惧,大概是周室东迁以后的乐歌吧!”为他唱《郑风》,他说:“美呀!但它的内容太过于琐细,反映到政事,百姓是不能忍受的。这大概要先亡国吧!”为他唱《齐风》,他说:“美呀,多么宏大!真是大国的音乐呀!为东海地方表率的,大概是姜太公吧!国家未可限量呢。”乐工为他唱《豳风》,他说:“美呀,多么宽广!欢乐而不放纵,大概是周公东征时的乐歌吧!”为他唱《秦风》,他说:“这就叫做华夏之声。能表现华夏之声就一定很宏大,这乐歌宏大到极点了,大概是周朝旧地的乐歌吧!”乐工为他唱《魏风》,他说:“美呀,多么悠扬婉转!粗犷而又委婉,顿挫而又易于流畅,乐歌表明以德行辅助这个国家的国君,就将是一个英明的君主。”乐工为他唱《唐风》,他说:“忧思很深呀!大概有陶唐氏的遗民吧!不然,为什么忧思那样深远呢?不是有美德的人的后代,谁能象这样?”为他唱《陈风》,他说:“乐歌反映出国家没有君主,岂能长久呢?”从《郐风》以下季札就没有议论了。乐工为他唱《小雅》,他说:“美呀!忧虑而不背叛,怨恨而不明言,大概是周室德政衰落时的乐歌吧!不过其中还是有先王的遗民呢。”乐工为他唱《大雅》,他说:“宽广呀,多么优美和谐!乐曲曲折顿挫而主体平直舒展,大概是表现文王的德政吧!”乐工为他唱《颂》,他说:“美到极点呀!它所表达的思想正直而不傲慢,委曲而不屈服,亲近而不侵逼,疏远而不离心,流动而不放纵,反复而不厌倦,衰痛而不发愁,快乐而不荒唐,使用而不匮乏。宽广而不显露,施予而不浪费,选取而不贪求,静止而不停滞,运行而不流静。它的音乐听起来五声和谐,八音协调,节奏有度,配合有序,这是颂扬崇高德行的三《颂》所共有的特色。”
季札又看见表演《象箾》、《南籥》乐舞的,就说:“美呀!但还有点美中不足。”看见表演《大武》乐舞的,说:“美呀,周朝的兴盛时期,大概就象这样吧!”看见表演《韶箾》乐舞的,说:“以圣人的弘大,而还有德行上感到惭愧的地方,可见做圣人之难了。”看了表演《大夏》乐舞的,说:“美呀!勤劳而不自以为有功,除了禹,谁能创制这样的乐舞?”看见表演《韶濩》乐舞的,说:“德行崇高到极点了,大极了!象天一样的无所不覆盖,象地一样的无所不承载。即使有非常崇高的德行,大概也不能超过这个了,观看到这里也就到顶了,如果还有其它的音乐,我也不敢再请求了。”
赏读
”听声而类形”,是本篇的一个显著特点。全文以”德”字为纲,从不同的曲调而引起了对人、对物和对事的丰富联想,从而把抽象的听觉形象用具体可见的视觉形象表现出来,把这场歌舞描绘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如云蒸霞蔚,变化万千。文章虽然是逐一摹写,再加评赞,但句式却富于变化,没有单调雷同之弊,而有抑扬顿挫之美。全文反映了春秋时代艺术欣赏的水平和特点,对后世了解春秋时期音乐、舞蹈的发展状况,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近人王源赞左氏为季札“传真,曲揭其胸中,摹绘其神吻,使其人如在目,声如盈耳”。又称此篇“首尾论人,直而婉,朴而文;中论乐,悠扬顿宕,希微杳渺。”(《左传评》)召公谏厉王止谤——《国语》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它的编纂方法,是以国分类,以语为主,故名《国语》。国语经西汉刘向考校,共21卷。全书按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分国编次,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定王(前990—前453)前后500余年的史实,反映了这一漫长历史时期诸侯各国交往、争战等情况。全书以记言为主,堪称是当时各国贵族的言论集。《国语》全书虽然有7万余字,但保存的史料却比较丰富,是研究春秋历史的重要典籍。
题解
本文选自《国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