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松溉古镇
27357100000015

第15章 保护与发展(2)

重点地段的整合工作应是保护规划的重要部分,是保护规划的具体落脚点。整合工作兼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部分不协调建筑的拆除与改建、古镇自然环境的改善整治、传统风貌的继承与延续等。就松溉而言,完全保留的区域只是局部,而非整体,古镇的整合更多的是要对传统的“营养”进行充分吸收而发展它,不能局限于“保留”。应重视老街区交通系统的更新与发展,注意与新区的衔接,应对古镇老街传统建筑生活设施进行改造更新,以提高老街生活质量与生活空间品质。

整合既是为了保护,也是为了发展。三者并不矛盾,是互为因果、互存互生的关系。古镇重点地段的整合是古镇的“再生”,把空间体系看成是其“骨骼”,把交通系统当作其“血管”,把节点空间看成其“心脏”,把古街区的历史文化传统看作其“灵魂”,这样,才能真正使古镇在“再生”中“永生”。

(2)整合原则

整合工作应该从全局、整体发展着眼,不是简单的文物古迹、建筑的保护与修缮,应兼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在充分尊重与保护历史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与利用。分析古镇特色,发掘和继承历史文化内涵,开发旅游经济,促进古镇建设与发展。

2)古街区形态结构调整

(1)现状特点

①古街区结构要素

街巷——十二条主要的老街街巷灵活连续,成为老街的骨架。

建筑——松溉有“九宫十八庙”,以及大量的文物古建(如民居、寺庙)。

院落——传统古建大都有多重院落,既有单轴线而建的,也有因地形而灵活布置的。

簇群——大多重点文物保护的古建与周边的传统民居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簇群。

节点空间——古街的入口以及局部临街建筑的退让形成了多个特色空间。

自然景观(山水格局)——古镇临长江,依松子山,环滁皆山水,形成松溉特色的山-街-水自然风貌格局。

②现状古街区结构特点

松溉古镇区主要分两个街区,街巷布局沿长江为骨架,依附南北走向山体,临水筑街,因水成市,形成结构清晰、节点明确、有机的古镇街巷格局。

③存在问题

建筑、院落破败,无人无力修整;出现随意搭建,破坏整个街巷格局;部分街巷空间较杂乱无序,亟须整合;缺乏绿化以及游憩设施;老街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十分欠缺;老街区卫生设施、上下水系统欠缺;老街存在严重的消防安全隐患。

(2)整合内容

①保护和发展古街区传统格局

保留街巷原有形态、格局、位置,整理街巷体系,疏通原本并不.通的巷道,使古街的骨架更为清晰,并保持原有空间尺度,整修古街青石板路面,加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②街道整体空间整合

对主要街道空间进行整合,针对沿街因房屋塌毁或新建建筑而造成的不协调情况,采用不同的整合方法。

一是部分地段虽然断开,打破了原有老街的连续性,但恰到好处地调解了老街稍显阴暗的气氛,丰富了空间层次。对于这类地段采取稍加整改的方法,改善其不尽人意之处。

二是有些地段新建筑的景观遭到破坏,严重影响了老街品质,采取拆除或改建的方式,使老街界面顺.地连续延伸下去。

③沿街立面的整治

对主要街道两侧建筑的材料、色彩、形式、尺度进行严格控制,对户外广告、门面、招牌要制定相应的规范和条例,引导其采用传统的形式和色调,以防止商业和旅游发展带来视觉污染。对严重影响老街传统风貌的建筑要拆除重建。

④完善交通及流线

整理区分交通及游览功能,如步行-游览系统与车行-服务系统、居民路线和游客路线。通过规划车行道,解决老街货运及其他通车要求,有效地解决老街通车难的问题。

⑤保护文物古迹和传统民居

松溉古镇有大量的历史遗存,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可观,包括历史上的“九宫十八庙”以及大量的保存较好的传统民居院落等,但大部分都亟待保护修缮。为了完好地保护古镇风貌,应对现有民居分保护、保存、拆除、改建等不同层次进行分级对待,使传统建筑得到有机更新,使历史得到延续,使古镇整体环境得到改善。

⑥改善基础设施

重新设置管网系统,将路面排水系统改为暗沟排水系统;设置环卫设施,尤其是公厕和垃圾处理系统;调整老街梯步、石桥,加设护栏;节点处精心设计景观环境,增加绿化。

⑦绿化的引入

在古镇区外围强化出自然植被保护区,起到老区与新区之间的衔接、缓冲作用,在老街中通过整理出完整丰富的巷道体系的方式,保证街道界面的连续,并引入绿化生态系统,进而达到环境更新的目的。

⑧引入商业街,“激发”古街区的发展

把老街开辟成为传统的商业步行街,增加公共活动空间,设置商业网点、手工艺作坊、地方特色店、家庭式旅馆、餐饮设施等等,提升古街活力,延长游客驻留时间。

(3)结构整合规划

①整合规划结构

古镇区主要由12条老街构成,相交成“鱼骨”状结构。整合工作从整体结构入手,在老街周边山坡、水岸整合出完整的自然生态保护区,与传统的街区形成咬合之势,以保留古镇之山水格局,同时起到与新区之间的缓冲作用。其次保护古街的传统风貌,加强街与街之间的联系。在保持传统街区特色的前提下,开辟特色民俗广场,集中体现地方民俗特色,解决发展之需。整理完整的传统街巷,使其与自然风貌互相渗透,互为依托。

②交通体系规划

在马路街入口和中码头处设置古镇的两个主要入口广场,作为整个古街步行系统的开始,并由此延伸出商业街环形步行系统和半边街-观音阁带状步行街,在局部放大出节点空间以改善老街给人的阴暗印象,并提供户外活动空间。为解决老街车行难题规划服务车行道路,设置地面停车场,但应避免干扰老街的传统风貌。沿江布置滨江景观步道,与巷道连接,组成完整体系。

③生态系统规划

针对现状自然风貌格局,加以保护利用,分成四个层次:滨水绿化景观带、田园风光景观带、丘陵植被保护带、林地缓冲景观带,再利用渗透入镇区的小溪营造滨水生态廊道,构造完整的生态绿化系统。

④空间规划

保证老街原有2~3层的空间轮廓,形成滨江依山层次丰富的立面。空间体系可分为三个层次:古镇老街的轮廓立面层次,体现古镇沿江山石与建筑的轮廓关系;老街与周边的休息绿带层次,作为老街立面的补充,绿树掩映,起到一定的背景作用;背景山体层次,对整个古镇景观起到陪衬及背景作用。

6.2.5传统街道及节点整治

1)现状街巷特色

(1)建筑界面

连续的实木拼门老街界面,取材深色古木而色彩统一,空间连续而收放有致,数百米的老街串起了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是地方特色的集中体现之处。

(2)道路地面

传统古街道路地面取材青石板,青石板大小不一,经过了长时间的冲刷与压实,略有凹凸,呈现出悠远韵致。

(3)梯步

老街依山而建,倚势起伏,由梯步把不同高度的界面连接起来。梯步取材当地的整块石材,大小不一,长短不均,色彩与质感均与道路地面相统一。

2)整治措施

拆除不协调建筑,整改老街中的新建筑立面,拓宽局部街道,恢复老街古色古香的风貌,恢复居民的乡土意识,促进古镇旅游经济的发展。

6.2.6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

1)松溉镇生态环境现状

(1)松溉镇山水风貌构成

松溉山水城市风貌构成由自然环境要素、人工要素和人文要素三部分组成。

(2)自然环境要素

松溉镇依山面水,既是江城又是山城。长江沿其南部流过,镇区沿长江呈扇形分布,西部有青紫山。由于地处浅丘地带,镇内及周围丘陵众多。镇区内有后溪河等从南向北穿过镇区,规划区内鱼塘较多,疏落散布其间。

山脉:松子山等;水体:长江、上溪沟、后溪河、大陆溪等;气候:松溉镇属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四季分明、气候温和。

2)生态绿地系统空间规划

(1)规划方法

①生态评价目标

a.防止自然灾害;b.提高人居环境的生态质量;c.提高生态景观质量。

②评价指标及方法自然灾害因子评价a.生态因子选择:洪水淹没区、冲沟地带、滑坡发生地带、泥石流发生地带;b.专家评分进行加权,确定各因子的影响强度;c.结论。

城镇生态景观评价a.景观因子的选择:主景山体、背景山体、河流水系、湖泊、生态林、生态农业;b.专家评分确定权重;c.结论。

生态敏感性分区

a.自然生态敏感区;b.人工生态敏感区;c.人工生态次敏感区;d.环境协调区;e.生态敏感点。

城镇开发适宜度分析

a.开发强度分区:分为规划新城建设区、新老城过渡区、保护街区人流集散区、保护街区外缘缓冲区、滨水地带环境保护区、城市外缘生态保护区、重要保护建筑及水源保护区。

b.开发强度分级:分为强(规划新城建设区)、中(新老城过渡区、保护街区人流集散区)、弱(保护街区外缘缓冲区、滨水地带环境保护区、城市外缘生态保护区)和保护区(重要保护建筑及水源保护区)。

(2)生态系统空间布局

坚持以生态保护为目的植树造林,重点保护原有的生物群落,保证古镇周围良好的生态环境。城镇内部的几座自然山体为规划的自然生态保护区,其中应以保护原有生物群落为主,并进行适当的人工改造。人为设施的建设因考虑当地环境特点,不得破坏该地区大的环境关系。

传统老街——马路街、大阳沟等12条老街及其沿线为传统街区核心生态保护区,对于该区的改造和建设我们应当注意尽量保护和恢复该区原有的生态环境,展现街区传统风貌,并保持该区建设发展的可持续性。

古镇的居住区为新城生态环境改造区,该区建设应以“以人为本”为原则,充分利用当地生态特质,创造居民可利用的街头绿地、居住区花园等。规划后溪河和上溪沟为水环境保护区,清除其内所有垃圾堆放点,严格控制其内的自然生态环境(包括植物及人工构筑物),保护后溪河和上溪沟生态环境质量及古镇河岸风貌。

城镇周边广大的农田和作为背景山体的古镇西部和南部的四座山规划为自然环境保护区,其中设置水土保护协调区,并应继续保持其田园风貌或作为现代农业观光区,其具体措施以总体规划为准。

传统与现代建筑相交融的地带规划为人工生态环境协调区,该区的建筑风格要求能体现一定的时代风貌,又要在建筑形式(尺度、色彩、构件等)上延续古镇传统历史文脉;现代建筑景观区的风貌规划要求与古镇整体的空间格局相协调。

3)环境保护规划

(1)保护原则

卫生设施布置合理,保证古镇整体环境洁净、美观,创建一个洁净卫生的现代化集镇。

(2)规划要点①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并按规划建设,避免工业和污染源污染。

②工业建设必须坚持“三同时”的原则,对有污染的工业严格按环境保护的要求处理三废。

③创造良好的环境卫生条件,在镇区合理布置垃圾箱,定点收集,密封运输,集中定点处理,严禁乱堆、乱倒和沿河倾倒垃圾。

④随着古镇的发展,特别是在公共活动的地区,要适当设置公厕,保证良好的卫生环境。

在流动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如镇中心),公厕可按千人建筑面积20m2以上的标准设置,相互间距小于300m;一般街道可按千人面积10m2以上的标准设置,相互间距500~1000m。在旧城区,按照70m服务半径布置公厕,位置应合理,方便居民和游客使用。

⑤加强集镇环境绿化,保护集镇环境,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

(3)保护措施及目标

①环境保护措施

a.合理布局工业。

b.合理排放污水:近期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方能排放,远期污水需经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后才可以排放。

c.加强环卫管理,在车站、市场、主要街道等一些公共活动场所修建公厕。

d.加强城镇绿化,美化城镇环境,缔造良好的城镇生态空间。

②生态环境目标a.大气环境目标:松溉镇大气环境整体上应保持在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一级标准,交通干线两侧不低于二级标准。

b.水环境目标:镇域内的水系,如长江、大陆溪、后溪河等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以上。

c.山体植被较好,应保持山体植被不被破坏,森林覆盖率在现有基础适当提高。

d.噪声强度:各类环境噪声不得超过国家标准。

6.3旅游发展规划

6.3.1旅游业现状概况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富的民俗文化,繁荣的商贸铸就了独特的码头风情。松溉镇作为长江上游唯一的重庆历史文化名镇,因境内松子山、溉水而取名松溉,曾两度置县,2002年10月被重庆市评为首批历史文化名镇,经专家评审正在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松溉镇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独特,旅游资源丰富。“一品古镇,十里老街,百年风云,千载文脉,万里长江”,这就是松溉古镇的真实写照。松溉具有古朴的建筑群体,12条古街道保存完好,6km长的青石板路蜿蜒曲折,典雅的明清四合院建筑20多处,雄伟的碉楼、依山而建的吊脚楼、权力象征的古县衙、皇帝御批的罗家祠堂等独具参观价值。浓厚的宗教文化、名人文化源远流长,东岳庙、八景宫、文昌宫、清洁寺终日香火不断。古代有南宋着名商人陈少南(被贬后在松溉设立教馆,死后葬于松溉旗山村三队,墓碑墓址尚存);现代有松溉祖籍的陈文贵(揭露日军细菌战的第一人、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二级国旗自由勋章获得者)、陈文镜兄弟,他们为祖国医学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现留下陈氏老屋;宋美龄曾兴办纱厂于松溉,可见松溉昔日的繁华。滚滚长江、秀丽的青紫山、壮美的飞龙洞、四面环水的温中坝?形成独特的旅游景点。一松路、松杨路、松朱沿江公路待龙眼、荔枝特色产业种植成功后,便可形成旅游观光三角带。独具特色的长江鱼系列、百吃不厌的盐白菜更让松溉成为游人娱乐休闲、观景游玩的理想场所。

6.3.2旅游资源评价

1)主要人文旅游资源

松溉镇保存有大量明清时代的建筑,除了古朴典雅的古民居院落外,还有老县衙、宗室祠堂、碉楼等,依山而建的吊脚楼更是独具特色。这些古建筑不仅显示了松溉镇繁荣的城镇盛景,更是松溉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松溉镇历经沧桑变幻的悠悠历史。

2)景点定性评价与景点容量分析

(1)评价原则

①定量与定性结合的原则

在定性评价的基础上充分应用相关学科的定量方法,科学、客观地对松溉古镇旅游资源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得出结论。

②供给与需求结合的原则

旅游资源的内在价值是否能转化为产业效益,不仅与旅游资源的内在价值有关,而且还与其可开发利用的条件有关,而旅游客源市场的导向性是决定其可否开发利用的一个极为关键的因子。因此,只有在同时考虑旅游资源内在价值(供给)和旅游客源市场(需求)两个方面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评估出旅游资源的价值。

③动态与静态结合的原则

旅游资源可开发利用的条件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因此,必须要持有动态发展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