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松溉古镇
27357100000014

第14章 保护与发展(1)

6.1古镇的保护

中国拥有长达5000年的文明史,散布全国各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如繁星点点。进入21世纪,面对国际化浪潮和冲击,中国自身现代化的需要,如何保护和继承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古镇保护与发展面对的一项重要工作。

6.1.1保护的核心

1)地域特色鲜明的清代民居松溉镇清代民居遗存颇丰,陈家大院、白果树院、邵家大院、团结院、张家吊脚楼、宋家吊脚楼等20余处,仍可见其规模且各具特色。松溉镇历史文化遗存中最令人赞叹称奇的是半边街连排的吊脚楼,以大进深、小开间毗邻而建的吊脚楼民居院落,体现了山地城镇的特色。

2)体现山地城镇风貌特色的清代传统街区

绵延6km的青石板路,将松溉古镇的传统氛围烘托出来,两侧传统街区的建筑风貌以及装饰艺术也充分地体现了清代的特色。

3)久负盛名的“九宫十八庙”

九宫:观音阁、文昌宫、南华宫、万寿宫、禹王宫、天后宫、紫云宫、玉皇观、八景宫。

十八庙:川主庙、清洁寺、金子庙、红庙子、灶王庙、石佛寺、老官庙、杜康庙、城隍庙、关圣殿、水神庙、寿尊寺、东岳庙、土地庙、清源寺、妙元寺、文庙、观音庙。

4)优美的自然山水环境

古镇紧邻长江,背山面水,自然景观丰富,环境优美,长江清波荡漾,舟船往来,沿岸修篁复地,翠霭蒙蒙,民居依岸、崖而建,高低错落,吊脚飞檐。

6.1.2保护分级

考虑松溉古镇的发展历史、建筑空间和艺术成就,将保护区划分为三个层面进行分级保护。

1)核心保护区(禁建区)

一级保护区:即核心保护区,严格控制区内建筑活动。以保护点(文物古迹、古建筑、园林本身)或具有价值的街区轴线为核心,保证其范围内历史文化氛围绝对不受破坏。核心保护区包括传统街区及重要的民居、院落、文物古迹与周边环境。传统街区包括临江街、马路街、松子山街、正街、半边街、解放街等,总长约6km;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及空间成就的宫庙、宗祠、民居,如罗家祠堂、紫云宫、樊家祠堂、禹王宫、陈家大院、老县衙等;体现古镇建筑风貌及地方特色的如碉楼、栅子、古树、古井、码头等。核心保护区内的建设,遵循“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实施”原则,保留与维护传统的风貌与特色。

2)建设控制区

二级保护区:即建设控制区,在这些建设控制区内,在建筑风格、体量、高度和色彩上适度放宽,但与绝对保护区有良好的呼应关系,目的是受重点保护的对象不遭到破坏,而且其周围环境也得到有效的控制。建设控制区主要包括“两带一心”。两带是指“黄桷树-观音阁区域”和“半边街-解放街区域”,两个控制区都呈带状分布,以青石板路为控制轴线向两侧的空间发展。一心是指包含了正街、临江街、核桃街、大阳沟、马路街等重要街巷的古镇中心区域,该区是古镇的中心区域,也是重点保护建筑分布最密集的区域,须按传统风貌和建筑形式进行整治和更新,使核心保护区的风貌整体上保持一致。

3)风貌协调区

三级保护区:即风貌协调区,带有最低限度的古城风貌,是与新城区交接的地带。新建筑带有一定的传统符号,控制高层建筑数量和间距,作为对古镇传统氛围的烘托。主要是围绕在古镇中心保护区外围的区域,包括沿着一松路两侧,以及在古镇范围之外的松溉职业中学和周围区域。区域内有一些需要改造的新建筑以及一些与古镇传统氛围不协调的建筑。

4)生态保护区

生态保护区:主要包括了古镇东北部的自然生态绿化林区以及西北部的养殖场生态林区。作为古镇的生态背景,形成绿屏,对保持古镇的传统风貌,提供了天然的屏障。

6.1.3保护措施

1)保护建筑的分类

为了保护传统空间格局,充分考虑现状和可操作性,对松溉古镇传统街区(主要指开发保护区内)的建筑和空间,提出明确的保护与更新指标,并通过对现状建筑的打分,为保护更新提供定量的依据。

根据建筑的质量、风貌和层数,以及不同地段的要求确定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方式,分为:

保护、保留、改善、整饰、拆除重建和恢复六个类别。80分以上为重点保护;70~80分为一级保护;60~70分为二级保护;50~60分为三级保护;50分以下为一般保护。

2)保护与更新方式

(1)保护

指文物保护单位和传统民居,包括罗家祠堂、陈家大院、紫云宫、城隍庙、万寿宫、禹王宫、老县衙、樊家祠堂、陈家祠堂等。建筑的外貌除了修缮复原外,一般不做改造。内部除了修缮和为适应新用途而做的极少的平面改造外,应将其他改造限制到最小。

(2)保留

指对现状质量较好的旧建筑或近几年新建的但风貌与老街坊相协调的建筑。对这些建筑基本不做改动,允许继续使用。

(3)改善

指有一定保存价值、传统风貌较好,但建筑质量稍差、平面使用不适宜的旧建筑。可允许其内部进行修缮更新,以提高居住条件。建筑外观保持不变,只做极少改造。

(4)拆除重建

对无保留价值的危旧住宅予以拆除,重新规划设计,但建筑的形式、比例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5)整饰

对一些建筑质量尚好,但建筑形式与古城风貌不相协调的,因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又难以马上拆除的建筑,对其外观加以整饰暂时保留。

(6)恢复

对于个别建筑,如东岳庙,由于曾经是古镇的大型庙宇,也是人们活动的中心场所,应根据历史资料进行复原。

在保护与更新过程中,采取循序渐进的保护与发展方式,即采取有机更新、逐步整治的方法,在保护和更新的数量和比例上保证传统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6.1.4分期保护规划

古镇保护是一个循序渐进、分期分阶段完成的过程,切忌大拆大建。按照整体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依据实施的可操作性和城市发展与旅游开发的需要,提出近期、中期、远期的保护目标。

1)近期(2002-2005)

考虑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并依据可操作性,提出近期的建设重点:

修缮文物古迹和重点建筑,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持原有风貌,对破损的结构和部件尽量按原貌恢复,使重点建筑焕发新的活力,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改变部分房屋的使用性质,作为旅游和服务设施。

2)中期(2006-2010)

维修、加固临街建筑,防止自然破坏。对沿街立面进行整饰,对不协调的建筑立面进行整理或拆迁,保证古街在色彩、材料、质感上的统一。

对节点地段进行清理。建立古街区中心节点的民俗广场,使之成为旅游和居民生活的中心;恢复禹王宫的戏台,在前区开辟出一定的场地;建设滨江广场,重修古码头,把紫云宫片区建成镇区主要旅游景点和居民休闲活动场所。

3)远期建设(2011-2020)

改善城镇投资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镇区绿地率与绿化覆盖率,建立完善的给水排水、电力电信和消防体系。

6.2古镇保护规划

6.2.1建筑高度控制规划

1)建筑高度控制的三个方面

(1)古镇的天际轮廓线

松溉古镇因地形起伏所产生的天际线,是表达城市构成形态的重要内容。古镇老街区坐落于山地之上,因地形起伏而变化,表达城镇空间构成所具有的三维性。所以松溉古镇天际线的构成,相对于平原城镇的天际线层次更分明、对比更强烈、变化更丰富。天际线直接反映古镇的构成特征,如传统街区的边缘关系、制高点作用、建筑空间组合关系、古镇与地形结合关系等。古镇的天际线通过长江的开阔空间展示出来,使江面行船上的过客可以通过视觉直观地了解到古镇的形象。

(2)古镇的视线走廊

控制视线走廊的目的在于建立景观点之间的呼应关系,使分布较散乱的景点统一为一个整体,并使标志性景观点的地位得到突出和强化。建立人文景观点与自然景观点之间,以及自然景观点与自然景观点之间的呼应关系,使古镇与自然环境互相协调并统一为一体,构筑方向指认系统并增强地标识别性。

(3)保护文物古迹的高度控制

结合文物古迹保护范围的规定,对不同等级的文物古迹的保护范围,分别制定建筑高度的控制要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重点保护范围(10m以内)不得建设任何建(构)筑物,一般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10~30m)不得建设高于被保护建筑的建(构)筑物。

2)建筑高度控制的四个层次

高度控制规划考虑松溉古镇保护、利用和开发的综合要求,针对文物的保护、景点之间的呼应与统一、古镇外部空间轮廓、传统街区保护以及外部空间环境的保护等,在分别制定单项高度控制的基础上,结合现状情况和用地规划,对各项规划结果进行叠加,最终确定各地块的控制高度。

综合以上因素,松溉古镇的建筑高度控制规划分为四个层次:

(1)一、二级保护区建筑高度控制(层数控制在1~3层)。

(2)沿江老街部分新建筑高度控制区(层数控制在3~4层)。

(3)传统街区保护协调区高度控制(层数控制在1~5层)。

(4)外围新区建筑高度控制(层数控制在1~7层)。

6.2.2绿化、景观与风貌规划

1)绿地与景观规划

(1)现状概况

松溉古镇整体布局呈团状簇群,传统街道成为松溉的特色景观道,古街因山势就水形,蜿蜒曲折,与山景、江景、古建筑等结合,丰富了古镇的景观系统,体现了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高度融合,也体现了传统山水体系中“山-水-城”和谐共生的关系。另外由长江岸线决定的城市景观界面营造了美妙的山水城镇氛围。

整个松溉镇区背山而筑,长江沿镇区南面流过,大陆溪横穿境内南部流入长江。境内的松子山、老官庙、观音阁是老镇的制高点,也是古镇风貌的控制点。

松溉三面环水,唐朝时就有“危城三面水”之句。它们与山体一起构成古镇丰富的外部形态,增加了古镇的灵气。水体既是古镇的用水之源,也是松溉古镇的排污、泄洪通道。

山体绿化保留的自然风貌比较少,多半为人工种植的经济作物。植物种群单一,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水土流失现象较严重。

(2)绿地规划

①规划目标

利用松子山作为镇区的绿色核心,通过楔状绿地,将自然山体引至镇区。长江北岸作滨江绿化处理,新、旧区之间设置绿化生态区,既起到改善区内生态环境的作用,又达到软化空间的过渡作用。

根据绿化和山体及其用地的关系,设置丘陵绿化区、林地缓冲地、农田保护用地、观光农业区、公园绿地、滨水生态绿廊,形成点、线、面结合的松溉绿地系统。

②生态绿地规划

形成线、面、体结合的城镇生态绿地系统,由丘陵绿化、观光生态农业、滨水绿廊、过境道路防护绿化带组成。周围自然山体,通过楔状绿地引至传统街区,形成“镇中有山,山中有镇”的格局;在老街外围设置环状生态林地;长江岸线作滨江绿化处理;过境道路两侧设生态防护绿带。

③公共绿地规划

老官庙、寿尊寺、妙元寺、红庙子和观音阁为山林、寺庙公园,保护和利用现有植被资源,增加浆果和干果树种,结合现有庙宇、石刻等文化遗存形成公共绿地,增设名人碑刻。

结合路口形成街头小游园,增加绿化面积,提升古镇绿化与环境形象。

④绿化指标

结合松溉地形地貌,以及保护古镇、发展旅游的目标确定绿化指标,城镇人均绿地面积不低于10m2,其中人均公共绿地不低于7m2;城镇绿地率不低于15%,其中公共绿地率不低于8%。

2)绿化树种规划

(1)树种规划的原则

①适地适树

树种规划要根据本地区的气候与土壤条件,采用乡土树种与引进树种相结合的方式,保证规划所选用的树种能在本地区正常生长。

②城乡兼顾

树种规划不仅要考虑城市公共绿地和近郊风景区建设的需求,而且也要考虑城乡结合部地区和外围农村地区的林果生产、河道绿化、路旁绿化的特殊要求,统筹兼顾,综合利用绿色植物的观赏价值、环保价值和经济价值。

③快慢结合

即速生树种与慢长树种要以合适的比例搭配种植。

④突出季相

松溉气候变化特征明显,自然植被季相分明。在公共绿地植物配置和专用绿地建设及风景的营造中,要有意识地突出植被的季相特征,丰富绿地的色彩和植物景观演替。

(2)基调树种的选择

①乔木类:广玉兰、小叶榕、香樟、黄葛树、水杉;②灌木类:小叶女贞、毛叶丁香;③地被类:细叶结缕草、狗牙根;④其他类:毛竹、淡竹、凤尾竹。

(3)环保树种的选择①行道树种:黄葛树、小叶榕、小叶女贞;②抗污染树种:冷杉、油松;③固土护坡地被:狗牙根、结缕草。

(4)游憩绿地(含公园、花园、庭院等)树种①乔木类:水杉、龙柏、塔柏、香樟;②花木类:玉兰、广玉兰、二乔玉兰、垂丝海棠;③灌木类:含笑、小叶黄杨;④草坪、藤木、地被类:结缕草、狗牙根;⑤竹类及其他:凤尾竹、毛竹、淡竹、紫竹。

3)景观结构规划

(1)面状空间

总体上重点保护古街区,保留古街区两翼的自然山体,设置绿带,与街区形成咬合关系,延续原有的前街后山的景观格局。另在外围设置风貌协调区,形成传统建筑风貌的延续。

(2)线状空间

完善古街体系,并延伸至新区,形成新的景观街道体系。同时注意保留古街生活交往的职能。

(3)点状空间

保护好独立的古建,在一些交通节点设置广场,与线状街道配合,形成空间缩放,增加空间体系的可识别性。

6.2.3城镇风貌格局保护规划

1)保护“整城依山筑,四水绕城流”的城镇山水空间形态

松溉镇区空间布局尽得山水之利,整个镇区背山而筑,长江沿镇区南面流过,大陆溪横穿境内南部流入长江,为山水园林的构筑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基础。整个古镇的山水格局应予以保护,并应强化和完善山、水、城交融的城市山水空间形态。

2)建立连贯山与水的绿色通廊

城镇中山与水在空间与视线上的连贯是形成山、水、城交融的必要前提,这在松溉的山水格局中显得尤为重要。建立山体通向长江的亲水廊道是激活城镇灵气,促进城镇园林化的首要工作。规划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形成山水绿色通廊:

(1)林荫道

结合规划道路网的调整,充分利用贯通江面与山体的城镇干道形成开敞空间,加强街道绿化,同时在道路红线以外,留出不小于8m的绿化带(旧城区暂时不能实施的地段可先对用地进行控制),与街道绿化共同形成林荫道。

(2)冲沟山谷

充分利用镇区内冲沟地势低、地形复杂的特点,将其建设为城镇绿化带,纵向联系城镇中心山体、自然生态林区与城镇南面的水域,形成具有原生自然特色的绿化生态通廊。

3)绿地系统层次规划

第一层次:规划区组团内的山体绿地保护区,即区域内东北部和西北部的系列自然山体绿地。

第二层次:滨水即沿长江、大陆溪、上溪沟和后溪河的带形绿地为规划区的第二层次。

沿大陆溪、上溪沟和后溪河的绿地主要为隔离作用,沿长江绿地结合城市绿地,其性质可定为滨江绿带公园,为市民提供主要休闲地带。

第三层次:规划建设区内部的绿地系统,以各片区的公园绿地和沟谷绿地为主,包括街头绿地、防护绿地,形成点、线、面相结合,垂直绿化与平面绿化相结合的核心绿地系统。

从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来看,此三个层次的重要性依次减弱;相反,在对市民活动的影响上,其重要性依次加强。

6.2.4重点地段整治规划

1)整合规划总体概述

(1)整合规划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