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松溉古镇
27357100000007

第7章 古镇形态(3)

由于保护不当,又缺乏必要的修缮,以及使用功能的频繁改变,一些明清建筑逐渐破败,包括砖木建筑的结构、墙面、地面、装饰等。而居住者(城镇居民)对扩大生活空间的需求,对原有建筑不断进行的改变(包括扩建、改建及使用功能的变化),削弱了传统街区布局的整体性,影响了原有街巷空间的开合起伏,造成与传统风貌的不相协调。

传统街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不成系统,缺乏休闲、娱乐与医疗保健设施,并表现出小规模作坊经营模式,缺乏统一的控制与管理。

传统街区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公共活动场缺乏,降低了老街的居住环境质量与生活空间品质。

传统街区建筑多为木结构,由于老街街巷狭窄、道路弯曲多坡陡,不通消防车,存在严重的消防隐患。

2.3.2现状建筑群

1)现状建筑层数分析

镇区新城内建筑以三层为主,多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新建,质量较好,低层建筑占少图2.46松溉古镇古建筑多以单层为主数,多在新城与老城的过渡区域内(如松溉客车站背后的几栋清代建筑,沿街建筑背后的与老城相接的建筑,还有酿造厂及碳素厂的工业厂房等)。古城区域内多以单层为主,为清代、民国时期保留下来的土木结构,质量较差,少数多层为20世纪80年代新建(如工商所宿舍、政府职工宿舍、镇水厂等),以及住户自己在顶层加建的二层建筑。松溉职业中学的建筑多为新建,以多层建筑为主且质量较好。

2)现状建筑年代分析

镇区新城内建筑大都是20世纪90年代后新建的砖混式建筑;古城区域内以清代和民国时期的为主。历史上的一次大火,烧毁了坳上街全部以及正街的部分清代时期的建筑,但在民国时期均得以修复,使整个古城的建筑呈清民时期的土木结构形式。

3)现状建筑结构分析

镇区新城内建筑结构以砖混为主,质量较好。古城区域多为清代及民国时期的建筑,以木结构和土结构为主,且大量木结构建筑采用的是穿斗结构,后多数用户均在自用房旁边采用砖混结构加建了一些建筑。古城区域保留了大量土木结构的建筑,十分具有保护和修复价值。

4)现状建筑质量分析

镇区新城内建筑结构完好,基本配套设施齐全,采光通风等都较好;古城区域内建筑因为多为清代及民国时期的土木结构,所以结构、采光、通风等均较差,设施配套不全,极易引起火灾,且有少量结构已破损。

5)现状建筑性质分析

镇区内的学校、卫生院、商业、工业、仓储等均布置在新镇内。古城区域内除少量公共建筑外均为居住性的建筑,且由于居住条件较差,又无公共设施,使得整个古镇十分萧条、冷清。

2.3.3典型古街巷介绍

松溉古镇的青石板街道,从两路口到长江边原有10km长,全国都不多见。由于修建永松公路,从两路口至新街子一段4km的青石板路已没有了。现在还保存完好的有6km古镇步行街,从新街子、观音阁、黄桷树、半边街、文昌宫、火烧坝至塘湾头街、坳上街、正街至跃进门。还有大阳沟、核桃街、上码头、菜园坝、临江街、松子山街、水井湾、朱家巷、水街子街、马路街等古镇老街。过去松溉镇记载有26条街巷,居住人口达13000多人,抗战时期曾有棉纱、棉布、医药、茶叶、酒类、木器、粮食、搬运等十余个工商业行帮,每天人来人往,货物集散,热闹非凡。从6km长的青石板步行街中可以窥探古镇的踪迹。每年端午龙舟竞渡节和东皇庙会,街道上张灯结彩,龙灯、狮灯、车灯、钱枪、花船、走高跷、站亭子,人山人海,拥挤观看。每年都有戏班子在戏台上演戏,一次就可演几十天。几十家茶馆、酒店更热闹,座无虚席,茶客们欣赏荷叶、竹琴和评书弹唱,总是津津有味。6km的青石板街道古韵犹存,召唤着人们来品味。

1)临江街

靠近上码头的临江街,随着松溉古上码头的发展而发展起来。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松溉古镇最早开始繁荣起来的街区。古上码头位于长江松溉段的上游,水较深,是松溉古镇水运交通的起源地。临江街街段则成为松溉古镇集镇的起源地。如今的临江街依旧保持了它的古风古韵,街巷的格局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长长的青石板路正是松溉古老的证明。

2)半边街

半边街的街巷格局是特别的,由于地形的原因,半边街的街道两侧只有一侧为建筑,另一侧则是陡坡。半边街与解放街相连,同是古镇的古老街区,成为连接镇区与黄桷树街、观音阁街的纽带。站在半边街的陡坡边正好可以看见沿解放街的古建筑错落有致的山墙。而站在镇上碳素厂的职工宿舍的屋顶上,半边街的屋顶则一览无遗,长长的坡屋顶把中间的青石板老街挡住了,只露出一条细细的小路,不时有行人穿梭其中。

3)大阳沟

大阳沟是临江街的一条支路,并不是古镇的主要道路,但在大阳沟古街的两侧坐落着众多的明清时代的古院落,古镇上的大户人家都在大阳沟附近修建宅院。大阳沟集合了刁家院子、梅五院子、团结院、白果树院等民居院落,附近还保留了古时的货物中转站:货栈。

4)正街

松溉正街顾名思义则为松溉最主要的街区。正街的发展与松溉的古中码头的发展是分不开的。随着松溉水运交通的发展,中码头逐渐成为松溉最大的码头,正街因为与中码头相连接而成为商贾、货运的中心。明清两代松溉设县衙,县衙的位置正处在正街与中码头交接的节点处,凸显了正街作为松溉行政中心的地位。如今的松溉正街保留着浓厚文化底蕴,玉皇观、樊家祠堂、禹王庙、天后宫等一大批祠堂庙宇围绕在正街的两侧,更加深了正街的民俗特色。

2.3.4古今对话——存在的问题

古街区内建筑质量普遍较差,大多年久失修,利用率比较低,维护不力,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建筑设计久远,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

(1)随意搭建现象比较普遍,占天占地,建筑密度大,而且占用开敞空间,破坏整体街巷建筑格局。

(2)新建建筑的设计与古镇和街区的风貌十分不协调,其较高的高度和较大的体量破坏了街区的传统格局与风貌。

(3)部分街巷空间较杂乱无序,随意性大,系统性差,可达性与可识别性差,需要整合。

(4)缺少绿化,缺少居民休憩、活动、锻炼的开敞空间,老年人的活动交流尤其不便。

(5)街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十分欠缺,主要公共建筑沿上码头、临江街布置,主要是商业功能,兼有文化娱乐功能,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规模小,类型单一重复,与居住功能混杂,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

(6)街区内延续传统格局,以顺应自然的步行交通为主,无法进入机动车,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不便,存在消防安全隐患。

(7)街区内市政设施杂乱无章,与居民关系密切的许多设施比较缺乏:缺少公共厕所,给外来游客带来不便;电力线乱搭乱接,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给排水设施老化,影响居住质量。

2.4古镇的环境景观

松溉古镇是一个山水之城,其形态构成与环境相互之间不可分割,体现出人工建造与自然山水环境的有机结合。镇区内丘陵纵横,水系交错,山、水、城既是独立的景观系统,又彼此联系、相互渗透,使城镇景观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使古镇具备了某种天赋特征,在峰峦重叠的山城中,由于地形限制,城市结构因势利导,建筑群起伏变化。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色和建筑布局结合,变化的建筑群加强了山势特征,增加了城市动感,丰富了城市的景观。松溉古镇,上可观山,下可望水,近可观建筑。街巷、建筑都顺应等高线走势排布,形成转折带状空间肌理。

2.4.1景观整体情况

山地滨水城镇,整体上大都使人在视觉上有美好的观感。城镇所在的山水环境自身空间结构关系往往呈现出变化和统一、对比与和谐、人工与自然、动与静等多种形式美的特征,在城市的历史文化、风景名胜中起到了重要的人文与自然景观的支撑作用。就松溉古镇来说,其整体景观风貌格局有以下特点:

1)山水城的辨正统一性

传统山水理念中,山、水与城市通过生态联系建立起一种阴阳和谐的共生关系。所以往往山川包含着城市,城市中又有山林、流水、农田、园苑穿插,谙合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群体平衡思想。立于高处,远眺松溉古镇,和谐的美景便会一览无余——古镇临长江而建,四周丘陵起伏,两水相绕,郁郁苍苍,阡陌交通,形成“山-水-城”共生的生态系统。

从古镇整体形象来说,由于城市处在山水环境之中,因此除了具备一般的城镇风貌之外,又多了几分山水的灵秀之气。而山水因为有城市的存在,有了其中人的活动,又增添了几分活力。正所谓“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秀,山水得城市而灵”。

2)景观的四维性

松溉的景观体系具有四维性是指既有山地景观的三维特征,又有时间介入的四维性。

一年之中,时间变化,四季交替,景观也发生变化。松溉山地的植被情况较好,四季花开花落,叶绿叶黄,景色纷呈。长江、上溪沟、后溪河的岸线呈周期性变化,冬天枯水,夏天涨水,岸线形态随着水涨水落发生着变化,岸线景观也随之变化。

2.4.2山景——山体形态与分布

松溉境内,丘陵起伏,其地形地貌变化跌宕,植物形态丰富多样,是城镇自然景观的重要特征。就形态来看,山体坡度平缓而绵延,不同高度、不同位置的山体相互叠加形成丰富的景观层次。

从镇区范围来看山体景观的分布:镇区内部山体坡度较缓,山体特征不太强烈,是老城区所在地,建筑密集,人工环境景观较多;镇区东北部山体坡度较大,山势较高,且地形复杂,所以人工构筑物较少,以自然景观为主,它构成了古镇的总体背景与轮廓线;而西部地形较为平坦,主要景观元素为农田绿地,成为古镇景观的视线开敞面。

松溉复杂的地形地貌,给城镇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但起伏的地形给松溉带来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及丰富的景观层次。

2.4.3水景——水系景观分布与形态

松溉镇区内的水系由南边的长江、西部的上溪沟和东部的后溪河组成。从形态来看,长江江面宽阔,水流湍急,江景颇为壮观,而上溪沟、后溪河水量较小,尤其是上溪沟,但上溪沟往往水流较缓,微风过处,波光粼粼,景色十分迷人。

上溪沟、后溪河水景变化丰富,水面宽度在一年中的变化往往引起水景的变化。春夏涨水,水面较宽,流速较快,水体混浊;秋冬枯水之时,水面较窄,水体清澈。一天之中,长江景色也各有精彩之处。白天,江轮往来,一片繁忙之景;夜晚,江面寂静,偶有低沉的汽笛划过夜空,一片宁静祥和的气氛。

2.4.4界面

1)滨江界面

松溉既是一个江城,也是一个山城,城镇既有岸线这一界面,又有一条因地形起伏所产生的天际线,这是表达松溉风貌形态构成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松溉处在山地丘陵之中,其立面轮廓随地形起伏而变化,平面轮廓因长江岸线及山体边界而凹凸,显现出城市空间构成的三维性。

2)新旧城过渡界面

对于历史文化名镇,都存在新城与旧城过渡界面处理问题。在长期的自由发展之下,松溉古镇与新城交接的界面处理较少,问题较严重的是一松路、建设路和塘湾头街,其新旧城过渡急促,缺乏过渡缓冲区域,建筑形式风格差异很大,并且屋顶变化突兀,从坡屋顶直接突变到平屋顶。

2.4.5特色环境景观要素

特色环境景观要素主要是通透的视廊、天际线、古民居合院天井中的植物配置、街头绿化以及阶梯道路等。这些构成了街道和建筑必不可少的艺术化处理,常常是这些微小的部分,充分表达使用者文化情趣以及城镇的艺术风格。规划应对特色要素进行保护和强化,体现松溉古镇的文化价值,维护古镇的特色并且使之更加鲜明和富有时代感。

1)视廊

视廊是两个建筑或景观之间的视线通道,这种通道拉紧了两个景观对象之间的空间联系,把古镇中最有意义的特色构成有机整体,强化了城镇的个性。

松溉古镇有几条重要的视廊,一是在松溉小学,能够看到陈家祠堂、松子山街上沿街布置的古民居院落以及远眺长江;另外马路街和松子山街两条街道也是比较主要的视廊。

2)历史性天际线

一个地区的制高点,往往赋予城镇特定的个性与标志性,这种地域环境所形成的特征对城镇具有不可替代的标志作用,同时具有旅游开发中不可忽视的优势条件。维护一个城镇独特的天际线,对于城市与市民之间所形成的方向感与认同感等心理上的意义颇为重要。

古镇的东西向剖面的天际线走向关系和松溉古镇两大景观山大小青紫山的轮廓线相协调;南北向剖面的天际线与地形等高线的走向协调。制高点——松溉小学,具有开阔的视野,远处可以与山体及长江视觉上连通,近处能俯瞰陈家祠堂等特色民居院落,是一处拥有良好景观视野的公共观赏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