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儿童健康靠父母
27403000000012

第12章 照顾生病的宝宝(2)

b.将毛巾或海绵拧至半干(尚在滴水),从头部开始,由上至下柔和而有力地擦拭整个身体,重点擦拭颈部、腋下、腹股沟(大腿根部)等大血管走行的部位。当感觉毛巾或海绵变热时,放入水中涮一下,继续擦拭。

c.反复擦拭5~10分钟后,测一下体温,如果体温已降至38℃或以下,则停止擦拭;如果还未降温或还未降至38℃,则继续擦拭,同时每隔5分钟测一次体温,直至体温降至38℃左右为止。

d.停止擦拭后,给孩子盖上一条被单或毛巾被(不要马上穿衣服),使他不致感到冷。过40~60分钟左右再测体温,同时让孩子多喝水。

f.如果体温持续不降,或下降后不久又升高,可再用温水擦拭;或带孩子去看医生。

③酒精浴:酒精浴的原理和目的与温水浴是一样的,但因为酒精对皮肤血管的刺激和扩张作用更强烈,所以在应用时与温水浴不完全一样。具体方法为:

a.准备35%的酒精若干,如果没有酒精,也可用白酒(50°以上)加等量的冷水(20℃),或直接用低度白酒(38°以下)代替。

b.脱去孩子的衣服,让他平卧在床上,周围铺上千毛巾或浴巾,然后把冷毛巾或冰袋敷在额上;如果孩子两脚发凉,可把热水袋放在他脚上。

c.用毛巾或海绵蘸酒精,柔和有力地擦拭颈背部和上下肢,每侧4分钟(擦一侧时,用被单盖上另一侧,以免着凉),背部2分钟,重点擦拭腋下及腹股沟部(即大腿根部),以及财肘窝,帼窝(膝关节的后面)等大血管走行的部位。

d.擦完后不要马上穿衣服.可以给孩子盖一条毛巾被或薄被子,20分钟后测量体温。其余方法与温水浴的相同。

e.在擦拭的过程中,应随时注意孩子的面色、呼吸和脉搏。如果出现面色紫绀、呼吸减慢、脉搏微弱,应立即停止擦拭。

f.由于酒精对心血管系统有刺激作用,在做酒精浴的时候,应注意不要擦拭前胸靠近心脏的部位。

(2)药物降温

药物降温是用化学方法使体温降低,因此,吃药是最有效的降温方法。最常用而且最有效的退热药是阿司匹林。但由于它有刺激胃引起呕吐的副作用,有的孩子服药后会感到难受。另外,患有流行性感冒和水痘的孩子最好不用阿司匹林,因为有引起脑病合并内脏脂肪变性综合征(瑞氏综合征)的危险。患出血性疾病的孩子也最好不用阿司匹林,因为它有抗凝血的作用,可能会引起或加重出血。

扑热息痛在降温方面和阿司匹林一样有效,而且副作用很小,因此也是常用的退热药之一。但3岁以下的孩子最好不用。

各种退热药(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安痛定及某些新药,如泰诺等)的效果和反应因人而异,使用时注意不要超过规定的剂量,当然也不要小于规定的剂量,否则不起作用。

3个月以下的小婴儿用退热药后,有可能出现体温突然下降,大量出汗,导致脱水、循环衰竭以及体温不升等情况,所以最好不用。对这些小婴儿退热最好用物理降温的方法。

另外,未经医生许可,退热药连续服用不要超过两天。

2.预防发热引起的惊厥

5岁以下的小儿,突然高热有时会引起惊厥(俗称抽风),即医学上所说的高热惊厥。产生高热惊厥的原因很复杂,在此不作详细介绍。

预防高热惊厥,除了在孩子发热时尽量不捂,少穿衣服以利散热外,还可以根据孩子的皮肤温度初步判断有无发生惊厥的可能。即:如果孩子体温很高,同时周身及手脚都很热,这说明体内的散热过程已经开始,在这种情况下,出现高热惊厥的可能性较小;反之,尽管孩子的体温没有达到很高,但手脚冰凉,则表明散热过程尚未开始,此时体内的温度可能比体表温度高许多,这样的孩子发生惊厥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因此,对这样的孩子要特别注意,应立即给他服退热药,同时采用前面介绍的物理降温方法促进机体散热,尽快地控制他的体温,或者送他去最近的医院,请医生帮助降温。

服用药物

当你带孩子去看病时,医生会开一些药让他服用。这时,请您一定不要忘记询问医生有关服用这些药物的基本情况,如:是否有副作用?服药期间有无饮食方面的禁忌?药物服用时有什么特殊要求?能否与其它药物同时服用?等等。

近年来为孩子们设计的药物剂型越来越多,目的是为了方便服用和减少孩子服药时的不适。给小孩吃的许多药都制成糖浆或冲剂,既味道好吃,又便于用滴管和勺子喂服。滴管更适合于那些不会用勺吃药的婴儿。大孩子服用的药大都制成片剂或胶囊。

孩子生病时,按时服药很重要。但我们每个人几乎都遇到过孩子不愿意吃药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适当的吓唬或哄骗是合情理的,但应当注意的是,态度要强硬但不要粗暴,大多数孩子是会服从地把药吃下去的。在极少数情况下,如孩子坚持不吃药,此时别无选择,只有强迫。

给婴幼儿喂药

婴儿喜欢乱动,给他吃药是很困难的事,常常需要别人帮助。喂药时,应放好孩子,使他的上身稍上抬。注意不要让他平卧吃药,否则他可能会因为吃药时的哭闹而把药呛到呼吸道里去。

1.喂药方法

(1)用勺子喂药

①用沸水冲洗一下勺子,晾凉。

②如果孩子很小,可把他抱在臂弯里;若他不肯张嘴,可以轻轻向下按他的下巴(一个人如果有困难,可以请别人帮着做)。

③把勺放在他的下嘴唇上,抬起勺把,让药慢慢进入口中。

(2)用液管喂药

①把规定量的药物吸人滴管。

②将孩子抱在臂弯里,把滴管放入他的口中,轻轻挤出药物。

2.注意事项

(1)给婴儿喂药时,应争取别人的帮助。

(2)如果只有您一个人,可以用毯子或毛巾被裹住孩子的身体,使他不能乱动。

(3)每次往孩子嘴里倒一点药。

(4)如果孩子把药吐出来,可以请别人帮着张开他的嘴,把药倒入其口中后,迅速合上他的嘴,使他能把药咽下去。每次倒的药不要太多,以免孩子呛着。

给大孩子吃药

通常,大孩子并不怕吃药,他们宁愿自己吃药,也不愿意大人喂他。遇到孩子不愿意吃药的情况,可以把药片压碎了,混在果酱中或溶在糖水里给他吃。但制成胶囊的药最好不要弄破。以下几点提示,可能会对您有所帮助。

1.如果孩子怕苦,建议孩子吃药时捏住鼻子,这样就感觉不到苦昧了;但是不要强行捏孩子的鼻子,以免吃药时呛咳将药吸进肺里。

2.把药液和其它液体如蜜或糖水混在一起吃。

3.液体的药物应直接用勺子吃,不要倒在瓶子或杯子里吃,否则药可能会粘在瓶壁或杯壁上,孩子服药量就可能不够了。

4.吃完药后,可以给孩子一点他平常喜欢的饮料喝。

5.用勺子压碎药片,把药粉混在蜂蜜、果酱或冰淇淋中给孩子吃。

滴药水

眼睛、耳道或鼻腔感染后,常常需要滴外用药水。滴药时,让婴儿躺在床上,请人帮着扶稳他的头,然后滴药;给大孩子滴药时,只要告诉他把头后仰或歪向一侧就行了,他们大都能很好地合作。

1.滴药方法

(1)滴眼药

①让孩子仰卧(如果坐着就将头后仰),稍微倾斜孩子的头,使病眼的位置低于健康眼,这样就不致使药液从病眼流人健康的眼睛里。

②轻轻向下拉开下眼皮,把药滴在眼球与下眼皮之间,注意不要直接滴在黑眼珠上。

③满完后,用拇指和食指轻提上眼皮;大的孩子可让其轻轻转动眼珠,使药液均匀地散布在整个眼球。

④放下上眼皮。用手指轻压内侧眼角(泪囊口)2~3分钟,以免药水很快经鼻泪管流入鼻腔。

⑤闭眼1~2分钟。

(2)滴耳药

①如果耳道内有液体或脓性分泌物,可先用棉签轻轻擦去。

②让孩子侧卧,使病耳朝上,左手牵拉耳廓(婴幼儿向后下方,大的孩子向后上方),右手将药水滴入耳孔中央。

③轻压耳屏(耳孔前方的小突起),使药水缓缓进入耳内。

④使孩子保持此侧卧姿势5~10分钟。

(3)滴鼻药

①让孩子平卧,肩下垫枕头,头部在床边缘,向后仰,使鼻孔朝上。

②缓慢地向两个鼻孔中滴药,每侧2~3滴,滴多了药水会流入喉咙,引起发呛和咳嗽。

③轻轻按压两侧的鼻翼,使药水能在鼻腔中均匀分布。

④保持上述姿势2~5分钟。

2.注意事项

(1)在滴耳药或鼻药之前,可先将盛药的容器竖立在温水中几分钟(注意不要用热水),温热其中的药水;或用您的手攥住药瓶几分钟,焐热药水,这样当药水滴入耳或鼻中时,孩子就不会因为突然受凉药的刺激而抖动或打喷嚏。

(2)在滴药时,滴管不要碰孩子的眼、耳或鼻,.否则会把细菌带到药瓶中;如果碰到了,在再次插回瓶中吸药之前,应先把滴管清洗一遍。

(3)一般情况下,一支滴管连续使用不应超过3天,否则有可能加重感染。

药物治疗的问题

孩子生病了,无论是在家中治疗,还是到医院看病,大都要应用药物治疗。下面就有关药物治疗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作一简单的介绍:

1.儿童用药的特点

儿童与成人不同,除了年龄、身高和体重的区别外,更重要的是在器官功能上的不同,儿童在体格和器官功能等方面都处于不断发育的时期。儿童时期新陈代谢旺盛,对药物的排泄比成人快;同样,由于器官功能发育不成熟,儿童对某些药物的耐受性比成人要差,药物毒副作用的影响也较成人大。另外,小儿的体液占体重的比例较成人的大,水盐代谢率比成人的快,但对水和电解质代谢的调节能力差,容易出现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失调,比如:脱水、酸中毒或水中毒等,基于这些原因,在进行药物治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药量要足:对成年人来说,无论年龄大小,其用药量基本都是相同的;而对孩子来说,即使是同一年龄,由于身高、体重的不同,用药的剂量也不完全一样。一般说来,胖而高大的孩子用药剂量要大一些;瘦小的孩子用药剂量就要小一些。若只按年龄给药,就会出现有的孩子用药量不足,有的孩子用药过量的情况。

(2)相对剂量要大:由于小儿对药物的排泄比成人相对快一些,为了保持血液中有效的药物浓度,用药的剂量可相对地大一些。一般说来,年龄越小,药物的剂量相对越大。

(3)用药要准确:小儿疾病的特点是来势凶猛,病情发展变化迅速。因此,药物治疗的原则应是对症、迅速、足量。

(4)用药剂量的计算方法:家长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从医院或药店买回的药,在包装盒或标签上注明“小儿每日每千克(公斤)体重××毫克,每日×次”,或“小儿每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毫克,每日×次”。面对这种说明,很多家长不知道如何去计算每次眼药量,以致影响了孩子的治疗。下面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有关的计算方法。 ①按体重计算:即前面所举的第一个例子,“每日每千克体重××毫克”。计算时,用孩子的体重(千克)乘以所给的毫克数,再除以每日服用次数,即得出每次服用的剂量。

例如:某药注明每日每千克体重100毫克,每日4次。已知孩子体重为10千克则计算方法为:

体重(千克)x毫克数÷服用次数

10×100÷4=250(毫克/次)

至于孩子的体重,可以用秤称得,没有条件称体重的,可以依据以下的公式粗略地计算。即:

体重(千克):年龄(岁)×2+8

应注意:首先,这个体重公式仅适用于2~12岁的孩子;其次,计算得到的体重数应根据孩子的高矮胖瘦适当增减。另外,经秤称得的体重如果超过60千克,那么计算药物剂量时应以60千克为准;否则算出来的药量会比成人量还大。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如果计算出的药物剂量超过成人用量,则以成人用量为准。

②按体表面积计算:此即第二个例子,“每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毫克”。计算方法与按体重计算一样,即:

体表面积数(平方米)x毫克数÷服用次数=每次剂量。

例如:某药注明:每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100毫克,每日4次。已知体表面积为1.0平方米,则计算方法为:

每次剂量:1.0×100÷4=25(毫克/次)

体表面积可以根据下列公式大致地计算:

体重低于30千克者,体表面积(平方米)=体重(千克)x0.035+0.1

体重超过30千克者,体表面积(平方米)=[体重(千克)-30]×0.02+1.05

对于体重超过30千克的孩子,除了按上述公式计算外,也可在30千克体重的体表面积的基础上,按体重每增加5千克,体表面积增加0.1平方米计算,直到体重50千克为止(见表6)。

表6 体重与体表面积的关系(30千克以上)

体重(千克) 体表面积(平方米)

35 1.2

40 1.3

45 1.4

50 1.5

用体表面积计算药物剂量比较精确,但方法却比较复杂麻烦,家长们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③按成人剂量折算:如果只知道成人的用量,而没有关于小儿用量的说明,可以按此法进行估算。计算公式为:

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重(千克)÷50

不过,这种方法的误差比较大,通常剂量偏小。我们列于表7,供家长们参考。

表7 成人与小儿药物剂量折算表

年龄 相当于成人剂量的比例

初生~1个月 1/18~1/14

1个月~6个月 1/14~1/7

6个月~1岁 1/7-1/5

1岁~2岁 1/5~1/4

年龄 相当于成人剂量的比例

2岁~4岁 1/4~1/3

4岁~6岁 1/3~2/5

6岁~9岁 2/5~1/2

9岁~14岁 1/2~2/3

④关于用药的间隔:不同的药物在体内代谢的时间不同,所以每天服用的次数也不同,这就是所谓的每日几次。然而很多人搞不清这每日几次之间究竟应该间隔多长时间,以致人为地缩短或延长了服药的间隔,使得药物不能发挥最佳作用而影响了治疗效果。下面我们就用药间隔时间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常用服药次数一般为1次/日、2次/日、3次/日和4次/日,有些药物有特殊的要求,比如:12小时1次、每晚1次或隔日1次等,这里就不多介绍了。

通常,每日2次的药物应间隔12小时服1次,习惯上分别在早8时和晚8时服用。每日3次的药物应间隔8小时服1次,即早8时、下午4时和夜12时服用。每日4次的药物应间隔6小时服1次,即早8时、中午2时、晚8时和夜间2时服用。这样才能维持药物在血液中的有效浓度,达到最佳的疗效。

2.给孩子吃药应注意的问题

(1)不要随便给孩子服药:有一些家长,因为怕孩子得病,经常给他服一些所谓的预防药。岂不知,这样并不能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反而会产生很多不良的后果。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药物,除了治疗作用之外,还有一定的毒副作用,经常服药,会给孩子的身体造成一定的损害,使其体质下降,反而更容易感染疾病,甚至会造成某些严重的器官功能损伤。

预防疾病的正确方法应该是,鼓励孩子多做户外活动;同时合理安排饮食,多饮水,保持生活环境的干净整洁,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借以增强孩子的体质,提高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