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直到白血病的症状完全消失,需要持续两年左右的时间。可是,药物不能进入脑部,因此进入脑子里的白血病细胞,约从第9个月开始发病,出现头痛、呕吐、眼底发生变化(淤血乳头)等症状。医生成功地把白血病由急性控制为慢性,但对孩子是受罪的。
治疗白血病面临的新课题是:如何防止带有脑症状的白血病。 对此,最初治疗时期,每周往脊髓腔里注射一次氨甲蝶吟,据报告有95%可预防脑症状的发生。
确诊白血病后,孩子病情严重,可先采取输血,供给足量的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接近正常血液后,再进而给予I-天门冬酰胺酶来杀伤白血病细胞,这样做,治疗效果好。
麻 疹
病 因
是孩子之间相互传染的。一旦接触麻疹患儿,通过其咳嗽、喷嚏把唾沫飞沫中的病毒,经鼻子和眼睛而受感染。麻疹患儿的母亲,因患过麻疹,即使抱这样的孩子也不致被感染。麻疹病毒一旦离开人体,就会很快死去。
症 状
从接触麻疹患儿起,直到出现症状,需要10~11天。疹子一开始就出来的现象是没有的。起初,与感冒的症状相似。出现咳嗽、喷嚏、鼻涕。如果是聪敏的母亲,就会注意到咳嗽频繁,两眼湿润,与一般的感冒不同。
孩子有精神,爱玩耍。即使发烧37.6~37.7℃,由于孩子仍然是活泼的,大多数母亲都不测试体温。去幼儿园、保育园的孩子也不会请假。
到第二天,有时在夜里会出现高烧,咳嗽加重,眼屎也出来了,而且怕光,有时也会流鼻血。尽管如此,孩子仍旧很活泼。到了幼儿园,老师会怀疑是不是麻疹。在观察麻疹前的症状这一点上,小儿科医生不及幼儿园的老师。
小儿科医生对麻疹的确诊,主要依靠有无疹子。在出疹前的24~48小时,颊粘膜的内侧出现3~4个米糠状的小白点。渐渐增多时,整个颊膜和唇内侧均出现米糠状小白点。
发疹起初4~5日出现感冒症状。出疹时体温最高。超过39℃的并不少见。急剧高烧会引起小儿抽搐。这时可用冰枕给头部降温。
水痘是长满整个皮肤,麻疹的疹子同水痘不同。麻疹的疹子是不规则的,就像地图上海洋里的大小不等的岛屿那样。相当于岛屿的疹子是红的,其特征是:尽管有许多岛屿,但疹与疹之间仍残留有健康的白色皮肤(患猩红热时,全身皮肤都是红色的,没有一点健康的白色皮肤)。
疹子开始在耳后、额头、脖子等处出现,逐渐向下扩展。出疹2天就扩散到背、胸、腹,但下肢仍是散在疹子,仍没有出齐。直到扩散到脚趾头上,烧才开始退。在出疹3~4天后,可用解热剂。疹子非常痒。与出疹子成正比,咳嗽、喷嚏、鼻涕、眼屎都会相应减少。
疹子出得很多,根本没有食欲。除了果汁,冰激凌外,几乎什么都不吃。也不想吃平常喜欢吃的焦糖、蛋糕。如果是小儿,有时会引起腹泻。疹子出到下肢时,面部及胸部的疹子由.红色变成褐色。并有与疹子差不多的褐色色素斑长期沉着,有半个月之久都不消退的。
护 理
治疗麻疹最重要的是防止肺炎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的感染。也希望预防中耳炎及肺炎。最好让麻疹患儿睡在最里面的屋子里,不要跟其他人接触。之所以不提倡住院治疗,是因为医院细菌太多,容易感染。
冬季,要将室温维持在20℃左右。咳嗽严重时,烧些水蒸汽,会舒服些。不要按老办法,把窗户缝糊得死死的,影响室内空气流通。孩子体温下降,开始起床时,火炉上放着滚开的烧水壶是危险的。应撤去这种土法蒸汽装置。
有人认为让孩子吹到风不好,连在夏天也紧闭门窗。这只能让孩子出汗、受罪。应当适当凉快些。
关于饮食,在疹子完全出透的两天内,最好什么也不要给吃。仅喝些果汁、肉汤、酸奶、茶等就足以维持健康了。水果中柑桔比较受欢迎。想吃的话,最好切成块状,不要弄成汁液。
体温下降的小儿,突然精神起来,不愿意睡觉。退烧后5~6天应用心护理,没有出现别的问题,可以起床。不要轻易给孩子洗澡。进一步说,如果孩子精神很好,虽有一点发烧,也可用热毛巾给孩子擦擦身子。
以前,营养不良的孩子,常因麻疹引起角膜溃疡而导致失明,现在没有了。即便如此,对平常偏食严重的小儿,最好每天看看他的黑眼珠内有没有小斑点。
麻疹是由于病毒所致的疾病,还没有什么特效药。从出疹子时就开始注射丙种球蛋白也无济于事(为了减轻麻疹症状,如果不是在接触后6天内注射丙种球蛋白,效果不是好的)。
假如不是因为发烧而抽搐的孩子,最好不给服解热剂。发烧是显示麻疹病程的最好的测试表。最好不要帮倒忙。
麻疹的危害逐年减轻,但由此引起的中耳炎并不是没有。孩子如果耳朵痛,可让他服点抗菌素类药物
维生素过剩
症 状
摄取过多维生素A、D,也会致病。除了喝掺有维生素的奶粉,还给食用多种维生素或鱼肝油之类的食品就会发生维生素过剩症,但很少见。
过量食用维生素A时,会食欲不振,昏睡,呕吐。如减量或停服维生素A,可自然痊愈。 维生素D过量时,婴儿性情急躁,不愿吃奶,喜欢饮水和喝果汁,不久便引起呕吐或便秘,尿量增多。尿内出现蛋白质和白细胞,可能误认为尿道感染。血液中钙增多。
治 疗
治疗方法,就是停服维生素D,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使其食含钙少牛奶。
预 防
为了防止维生素过剩,尽量多吃一些天然食品,不要给孩子购买“强化维生素”之类的食品。
无菌性脑脊髓膜炎
症 状
6个月以下的婴儿不患本病。八、九个月以上的小儿才有患者,所以说是小儿疾患。本病在炎热的夏季,往往呈地区性流行。特征是可以完全治愈,不留后遗症。但家长一听说是脑脊髓膜炎,仍然会大吃一惊。
突然发烧、恶心、呕吐、烦躁、易哭。大一点孩子则诉说头痛是本病的一大特征。
病 因
医生如发现有颈项强直(额头不能挨着本人膝盖),便怀疑这是脑炎或脑脊髓膜炎,会劝其住院治疗。在医院经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后,便诊断为无菌性脑脊髓膜炎。
脑脊髓液呈透明状,与细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双球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所致的脑脊髓膜炎不同。细菌所致的脑脊髓液呈脓样混浊,细胞也以淋巴细胞为多,但脑脊液中的糖含量并不减少。细胞数常在30~300个/立方毫米之间。从中培养不出细菌,所以称为无菌性。
其原因是以肠道病毒(脊髓灰质炎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流行性腮腺炎病所致的居多。
治 疗
能确诊后,3~5天便会自然痊愈。
佝偻病
病 因
婴幼儿生长特别快,1岁的身长约为初生的1.5倍,平均长高25厘米,第二年平均长高10厘米,以后每年增长4~7.5厘米。骨骼的生长需要维生素D来促进食入的钙磷自肠道吸收及转送至骨骼,此期如供给不足就会导致佝偻病。
小儿年龄越小,在户外晒太阳的机会越少,尤其在寒冷的天气,这样就使得人体皮肤接受紫外线照射而自然制成的维生素D不足,因此必须依赖口服或接受肌肉注射维生素D,方可维持正常骨骼发育。由于父母缺少这方面的知识而未给小儿补充维生素D,这样就容易得佝偻病。
症 状
早期出现烦躁、入睡不实、易惊醒、汗多、枕后脱发、颅骨软化;逐渐出现方头、胸廓下部肋骨外翻,重的出现腿弯畸形、胸廓变形、脊柱弯曲。出牙、走路、说话、会坐比正常小儿为晚等。
治 疗
此病在活动期需要补充维生素D,此药可以口服也可以肌肉注射。如果条件许可,天气暖和,可以抱小儿到户外,使其皮肤接受阳光直接照射,但要逐渐增加照射时间。隔着玻璃、纱窗及树荫下晒太阳无效。
1.初期:每日口服维生素D 5000~10000单位,连服1个月。不能坚持口服者可肌内注射维生素D2,每次40万单位(或维生素D330万单位),连用l一2次,每次间隔1个月。
2.激期:每日口服维生素D1~2万单位,连服1个月。不能坚持口服者可肌肉内注射维生素D2每次40万单位(或维生素D330万单位),连用2~3次,每次间隔1个月。
预 防
1.对早产儿、双胎儿、人工喂养儿或冬季出生的新生儿可于生后1~2周开始,每日口服维生素D 500~1000单位,连续服用。不能坚持口服者可给维生素D210~20万单位一次肌内注射(可维持1~2个月)。
2.对体弱儿或在冬春季节的婴幼儿,一般维生素D每日生理需要量为400~800单位,如不能保证,可定期补充适量的维生素D。一般北方小儿可给20~40万单位,南方小儿可给10~20万单位,于冬季一次口服或肌注。
3.北京等地区如有维生素AD强化奶,每日用量达750~1000毫升(含维生素A155~2000单位,维生素D450~600单位),加一般目光照射,即可不另外补充维生素D。
小儿肺炎
毛细支气管炎
毛细支气管是气管分支的末端靠近肺泡的部分,它的管腔很细,一旦发炎,粘膜充血水肿,容易引起阻塞,造成呼吸困难。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儿常见的呼吸道感染,只见于2岁以下的,多数是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多由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引起。患病时常在上感以后2~3日出现持续性咳嗽及发作性呼吸困难,发热不一定很高,咳嗽也不一定很重,而突出的症状是有喘、憋,哮呜之声,有时不必用听诊器,只要靠近患儿就可听到。重病患儿有烦躁不安、哭闹、呼吸困难、鼻翼翕动、面色苍白、口周发青,非常痛苦。由于呼吸困难,影响吃奶、喝水。喘憋时间长了还可引起心力衰竭,表现为心跳加快,心音低钝,肝脏进行性增大。本病由于喘憋严重,年龄幼小,所以要及早请医生诊治。
腺病毒肺炎
腺病毒肺炎是小儿冬春季的常见病,可以散发或流行,尤其在北方地区多见。这种肺炎比其它原因引起的支气管肺炎病情要重,而且容易发展为迁延性肺炎或慢性肺炎,对小儿危害较大。
患病时一般都有高热,体温39℃~40℃,持续数天不退。咳嗽重,开始为频繁干咳,无痰,3~6天后痰多。由于肺部大片炎变,呼吸面积减少,因而呼吸困难、缺氧严重,全身中毒症状亦重。患儿于起病3~4天后出现精神萎靡、不进饮食、面色苍白发灰、四肢冰凉、腹胀,有时呕吐、腹泻。重症多合并心力衰竭,心音减弱,心跳快,肝脏增大,病情危重可并发中毒性脑病,表现为嗜睡、惊厥、昏迷。危重情况可以持续10天至3周。病死率较高,尤其在患其它病的恢复期中,又交叉感染了本病,更是危险。有的病孩还可发展成为慢性肺炎。
小儿急性气管炎、支气
管炎、肺炎不易鉴别时
的处理方式
这三种病相互间是有联系的。肺炎往往是气管炎、支气管炎向下蔓延而来的,处理的原则是相同的。所以如果不能鉴别时可以按同样方法处理:
(1)可以用抗生素、中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控制感染。常用青霉素、先锋霉素、红霉素及中药等。
(2)镇咳祛痰。若见干咳无痰,可偏重于止咳;若咳嗽有痰则需偏重于化痰,而不应止咳,可用含铵棕色合剂、蒸气吸人等。
(3)退热。高热患儿可用退热剂。
(4)保证足够量水分摄入。
硬肿病
病 因
医生常常把我们通用的体温表不能测量的低体温称为体温不升,即表示腋下体温不足35℃。
成人和儿童一般极少发生体温上升,但出生不足4周的新生儿却时有发生。新生儿神经系统功能不完善,调节体温功能的体温中枢功能较差。因此,他的体温不易恒定,容易随周围环境温度改变而改变。室温太高,新生儿可发烧;室温太低,又可出现体温不升。新生儿体表面积按每公斤体重计算,比成人高2.7倍,也就是说其单位体重皮肤面积比成人大,因而每公斤体重的散热量竟为大人的4倍。新生儿皮下脂肪薄,保持体温的能力不如大人。散热多、保暖力差是新生儿容易体温不升的另一重要原因。早产儿或足月低体重儿的神经调节功能和皮下脂肪保暖功能更差,单位体重散热量更高,因此发生体温不升的机会更多。
新生儿皮下脂肪中未饱和脂肪酸含量比大人低。因此其皮下脂肪凝固点比大人高。大人体温降到17℃时,脂肪组织才开始凝固。冬天天气冷,可将人的手脚冻僵。此时局部血流缓慢,积血液淤滞,肌肉和关节活支能力减弱,严重时可发生局部组织损伤,即发生冻伤。但是体温不致降低太多,不会发生组织凝固。新生儿体温低于35℃时,脂肪组织就会凝固,使皮肤变硬,医学上称之为新生儿皮脂硬化症。早产儿尤易发生,而且病情更重。
症 状
新生儿皮脂硬化症的原因是外界温度过低,使新生儿全身冰冷,出现体温不升。此时,得病的宝宝动作少,哭声微弱,不吃奶。继而出现双大腿外侧皮肤变硬,以后逐渐蔓延至双颊、双臂外侧、臀部、胸背部乃至全身。皮肤局部发硬、光滑、冰冷,皮肤紧贴皮下组织,僵硬不能移动,呈暗黄色或青紫色。用手指按压肿硬皮肤,一般不能出现凹陷,但是也有出现凹陷者。出现凹陷的,又称新生儿硬肿症。双颊皮肤硬化影响吃奶,常常不能进食;胸部皮肤硬化影响肋间肌运动,从而影响呼吸。新生儿皮脂硬化症患儿,多数并发肺炎,还容易继发脐炎和败血症,最终常因肺出血而死亡。
治 疗
对硬肿症患儿,可用我国传统中药药浴疗法治疗:防风20克,艾叶20克,透骨草20克,红花20克,白矾5克,水煎2000毫升,给患儿洗浴。先将煎好的中药放入浴盆,加热水至比患儿体温高4℃,将患儿放入浴盆浸泡,并用手按摩患儿各处皮肤,每次10~20分钟。
预防与护理
在冬季生下小宝宝的母亲,应注意新生儿体温不升和皮脂硬化症的预防,早产儿更要当心。关键措施是注意保暖。大人最合适的环境温度为25℃~28~C,在这个温度中热量的消耗处于最低水平,称为中性温度。一个出生24小时的足月新生儿,裸体放在暖箱中,所需最合适温度为31℃~34℃。早产或低体重儿对温度要求还要高些,为33%~35%。出生4~7天的足月儿,需要的合适温度为31℃~34℃。早产或低体重儿为32℃~34℃。一般家庭,将新生儿包裹好,室内最适合温度不应低于25℃,早产及未成熟儿还要稍高些。北方冬季气候严寒,有时较难保证新生儿需要的适宜室温,尤其是那些取暖不良的家庭。
营养不良隆性贪血
病因
小儿营养不良性贫血发病率不低,遗憾的是一些宝宝得了这种病,父母还未觉察,本来可以预防和及早治疗的,却坐失良机,给孩子身体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