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儿童健康靠父母
27403000000023

第23章 宝宝常见疾病(9)

中耳炎是婴幼儿常见的耳部疾病,慢性者居多。中耳炎有许多种,有非化脓的和化脓性的。其中化脓性中耳炎俗称耳底子。家长要搞清楚本病首先要对耳朵有个了解。人耳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中耳炎则是累及中耳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中耳与周围的重要器官和组织毗邻,仅一板之隔;有的地方,相隔的骨板很薄。如果中耳有化脓性病变,可侵蚀骨壁或借血管淋巴管蔓延到邻近组织,发生严重并发症。若侵入颅内,引起脑膜炎、脑脓肿等,以致危及生命,所以,宝宝得了中耳炎家长不可等闲视之。

儿童容易患此病,是因为他们抵抗力低,中耳周围骨壁很薄,有的部位还有未完全闭合的骨缝,咽鼓管较成人短、粗、直,免疫力差。

致病菌进入中耳有以下几个途径:由咽鼓管进入的最多见。如上呼吸道感染及猩红热、麻疹等急性传染病、感冒或鼻炎、鼻窦炎时,孩子用力擤鼻,游泳及跳水时呛水。婴幼儿平卧吸吮奶瓶,乳汁最容易经咽鼓管人中耳。细菌经破裂鼓膜进入中耳是又一常见途径。猩红热、伤寒时,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进入中耳发病,这种情况虽然少见,但往往由于细菌毒性大而造成严重后果。

症 状

幼小病儿的急性症状表现特殊,变化多端。中耳化了脓就像一个脓包,未破溃流脓前,耳内疼痛明显,疼痛还可放射到同侧额部、颈部、顶部、牙齿或整个半边头部,婴儿会哭闹不安,拒绝吃奶,还可发热,全身无力。当脓包破溃穿透鼓膜经外耳道流出时,上述症状就随之减轻。

治 疗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必须及时彻底治疗,否则会时好时坏,反复发作,最坏的结果是耳部流脓经久不止,那样就变成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小儿患急性坏死性中耳炎又传染上猩红热、麻疹后,迁延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本病及时治疗很关键。治疗及时可以痊愈,急性期或慢性伴有明显全身症状时,除点药外,还要口服或注射相应的抗生素。要注意妈妈是宝宝最亲近的人,由妈妈点药最合适。点药前,先要清除耳内堆积的耵聍、脱落上皮和脓液。不要用粉剂药物,因为粉剂遇脓液会聚积阻塞外耳道,影响治疗。

慢性中耳炎

病 因

慢性中耳炎都是由急性中耳炎迁延不愈而来的,而迁延的原因有的是因为急性期治疗不当,有的是因为细菌毒力较强,病变破坏范围广泛,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另一方面,也有息儿抵抗力差的因素,例如小儿常见的营养不良症、佝偻病、营养不良性贫血等,都是造成急性迁延为慢性的根本原因。

症 状

慢性中耳炎患儿多数没有任何全身性症状,如高烧、食欲不振、烦躁不安等,只突出地表现为耳部的局部症状,这部分症状有三大类,即耳流脓、耳聋及鼓膜穿孔。慢性炎症造成的局部粘液脓性分泌物,经常不断地从外耳道流出,此时医生如用耳镜检查多可发现有鼓膜穿孔,穿孔的大小可有不同,有时很小几乎被忽略,有时很大,几乎全部被破坏。鼓膜穿孔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耳聋,因为声波从外耳传人内耳刺激听神经引起听觉,主要靠鼓膜,中耳内有一系列传声流的小听骨,包括蹬骨、砧骨及锤骨,也是通过鼓膜才发生震动的,鼓膜一旦穿孔,这一传动装置就失去了效应,声流不能传人,造成耳聋。耳聋如发生在婴幼儿学会说话之前,后果是很严重的,因为可以造成聋哑。

护 理

慢性中耳炎的抗生素治疗已不如急性中耳炎效果好,所以妈妈的护理显得格外重要,应加强孩子的营养,饮食中增加蛋白质含量,多吃瘦肉、豆类(植物蛋白质),以增强孩子的修补能力,如有营养不良、佝偻病、营养不良贫血应及时纠正,否则,慢性中耳炎是不易治愈的。鼓膜穿孔可以用手术修补,但年龄较小的宝宝不宜早期实施,因为有感冒或再发炎症的可能,需待年龄稍大比较稳定时再作。

淋巴结炎

病 因

人体的淋巴系统包括淋巴结、淋巴管和毛细淋巴管。淋巴管内有淋巴液,淋巴液是一种浆液性物质。淋巴管遍布全身各处,淋巴管连结着淋巴结。淋巴结拦阻和吞噬淋巴路侵人人体的微生物,是其主要功能之一。因此,从皮肤和粘膜侵入人体的微生物,经淋巴管时必然与淋巴结遭遇。淋巴结在与病菌斗争时就产生了炎症。使淋巴结及其周围组织发生充血、肿胀直至坏死,这就是急性淋巴结炎。细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菌毒素常导致发炎的淋巴结化脓,形成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尽管淋巴结的数目很多,但每组淋巴结都负责收集一定范围内的淋巴液,淋巴结这种定向性决定了某些部位的淋巴结更容易发炎。例如颌下淋巴结主要收集头、面、颈的淋巴液回流,因小儿易患口炎、鼻炎、中耳炎、咽炎、扁桃体炎、龋齿及面部湿疹,所以颈及颌下淋巴结发炎及化脓就成为小儿常见疾病。

症 状

颈及颌下淋巴急性炎症多见于2~5岁的小儿,好发于冬春季节。疾病初期患儿颌下或颈部突然肿胀,疼痛怕碰,1~2天后肿疼明显,常合并发热、食欲减退,烦躁哭闹。家长常误认为是长痄腮。其实,仔细观察,家长会发现腮腺发炎时肿胀部位是以耳垂为中心,而不是在颈部。小儿病后一周左右,发热渐退,颈部肿疼区皮肤变红,中心部位变软,按之有波动感,说明内部已化脓。

婴幼儿因为淋巴结发育未成熟,体内对化脓感染的免疫反应不健全,所以临床表现不典型。颈部疼痛范围更大,界限不清,高热明显,叫蜂窝组织型淋巴结炎。大一些的小儿颈部肿胀得像肿瘤,触疼也不明显,基本不发热,医生称这为硬肿型淋巴结炎。

治 疗

早期经使用抗生素,内服或外敷中药,部分患儿可痊愈,但多数病儿发生化脓,当局部变软时应及时引流脓液,脓少的小儿可用空针抽脓,脓多的小儿需手术切开排脓。一般疗程较长,平均达3周左右,也有病程长达1~2个月。

荨麻疹

病 因荨麻疹就是老奶奶们俗称的风疙瘩,它同湿疹一样也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引起荨麻疹的原因很多,细菌、病毒、寄生虫都可以成为过敏原,花粉、灰尘、化学物质,甚至各种食物也能成为过敏原。如能明确过敏原,只要脱离接触就可治愈,但一般情况下很难找到确切的原因。

症 状

小儿全身各处皮肤都可发生荨麻疹,荨麻疹的皮疹具有明显的过敏性水肿特点,由于变态反应,血管渗出增加,皮疹不但充血发红,而且高出皮肤,呈不规则的斑块状,有的融合成片,眼睑等组织疏松的地方水肿更明显。荨麻疹的另一个特点是搔痒,所以有皮疹的地方都能见到搔抓的痕迹,有时因搔抓而引起继发感染,形成脓疱病、疖肿及脓肿。

治 疗

妈妈如发现了致病明显的诱因,应为宝宝作去因疗法,如积极治疗细菌或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但用药应慎重,不少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也是过敏原,所以最好用我国传统的中医疗法。

青黛3克、紫草9克、生寒水石9克、乳香3克、焦山楂9克、伏龙肝9克、白芷3克。如有寄生虫,常见蛔虫症,可给驱虫治疗。除此而外,皮肤的护理也十分重要。

猩红热

病 因猩红热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四季均有发病,一般以冬春季为多。发病年龄以幼儿及学龄儿童居多,2~10岁儿童发病占80%。临床特点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出现弥漫性猩红色皮疹,疹退后皮肤脱屑。

链球菌存在于病儿上呼吸道粘膜表面的分泌物中。大量细菌随飞沫排出,主要通过空气传播,亦可通过被污染的食物、食具、玩具、书籍及日常生活用品间接传播,但这不是主要的传播方式。此外,有时链球菌可经外伤处侵入,引起外科型猩红热。

由于链球菌侵入部位和毒力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主要由以下三种病变综合形成。链球菌性咽峡炎和扁桃体炎。病变若向邻近组织蔓延,可发生蜂窝组织炎、中耳炎、淋巴结炎。此外,链球菌能产生红疹毒素,可自局部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全身症状和皮疹,并可出现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在疾病的第3周后,可因变态反应而发生肾小球肾炎、风湿病。

症 状

链球菌经呼吸道侵人人体,大多数经过2~5天的潜伏期而开始发病。绝大部分病例表现为突然发热,体温在39℃左右,重者可达40℃,大一些的患儿会说嗓子疼、头疼,不敢咽东西,全身不适。婴幼儿可有呕吐或高热惊厥。在发热的第2天或更短时间内发生皮疹。皮疹先见于颈部、胸部、背上部和腋下,然后很快向下蔓延到达躯干和四肢,大约半天到一天内布满全身。皮疹形态为在全身皮肤充血的基础上散有猩红色点疹,像鸡皮一样。皮疹的间隙中往往看不见正常皮肤。在皮肤有皱褶的地方,如腋窝、肘窝、大腿根部皮疹更为密集,形成暗红色线条状。面部充血潮红而没有皮疹,红晕又以两颊部最明显,而口鼻周围呈现白色,称为口周苍白圈,发病初期舌苔白厚,但红肿的舌乳头却突出于舌的表面。舌尖及舌前部边缘最为明显,称为“草莓舌”或“杨梅舌”。至发疹后3、4天,舌苔剥脱并露出鲜红肿大的舌乳头。舌面可有浅表破裂,并有轻度痛感。颌下淋巴结可肿大并有压痛。皮疹一般在出现后48小时内达最高峰,然后在2~3天内逐渐消退。皮疹出现体温逐渐下降,至第6~7天体温降至正常。约在发病后第1周末或第2周开始脱皮,皮疹密集的部位,脱皮较显著,且易呈片状,一般为糠屑状脱皮。

猩红热并发症有两种,一种为化脓性,常见有颈部淋巴结炎、蜂窝织炎、支气管肺炎、中耳炎。另一种是变态反应性并发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病。

治 疗

在治疗上,病儿应注意休息,多饮水,加强营养.保持口腔及皮肤的清洁卫生。高热时予以退热。最重要的是选’用有效的抗生素。青霉素是首选药,早期应用,可明显减轻病情,缩短病程和减少并发症,连续应用一周。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其他药物则疗效不好。中药可选用复方大青叶合剂、板蓝根冲剂、双花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清咽冲剂等中成药,也可由中医大夫开处方煎汤药治疗,多采用清热解毒凉血的银花、连翘、青黛、藿香等药。

一般猩红热患儿,可以在家隔离、护理、治疗。若患儿症状严重,高热、神志不清、头疼剧烈、呕吐、有休克症状并发中毒性心肌炎,应住院治疗。

预 防

猩红热目前没有防疫针,主要是搞好个人及环境卫生,加强体育锻炼及户外活动,增强身体抵抗力。经常开窗通风。早期发现患儿,及时给以隔离治疗。

腮腺炎

病 因

流行性腮腺炎是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冬春二季最为见。任何年龄均可患病,主要表现是腮腺急性肿胀、疼痛,并有发热及轻微全身不适。

腮腺炎病毒一般局限于腮腺,同时唾液的飞沫传播是主要途径。患儿唾液所污染的食具或玩具,在短时间内如被其兄弟姐妹和其他小伙伴使用,亦被传染上病毒。

病毒经飞沫侵入口腔粘膜和鼻粘膜后,大量繁殖,并进入血液而发生病毒血症,再经血液循环局限在腮腺或其他器官。有人认为腮腺炎病毒经腮腺管口达腮腺,而后进入血液循环。病理变化为腮腺非化脓性炎症,颌下腺及其他腺体(如胰腺、睾丸、卵巢)也可同时受累。

症 状

腮腺炎一般经过2~3周的潜伏期,起病大都较急,有发热、头痛、食欲不振和腮部胀痛。腮腺肿胀以耳垂下方为中心,范围大小不定。局部皮肤紧张,外表一般不红,边缘不太清楚。摸上去有一种柔软而饱满的感觉,触压时感到疼痛。张口困难,进食时疼痛加剧。多数患儿虽有高热,但中毒症状不明显。自然病程是8~12天。腮腺肿胀常先发生在一侧,1~4天后另一侧也肿大。也有两侧同时肿大的患儿。约1/4的病例仅有单侧肿大。肿胀持续4~5天开始逐渐消退,大约经过1~2周痊愈。有的病儿症状很轻,甚至完全没有症状,最初的表现就是腮腺肿胀。

腮腺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腮腺炎脑炎,是病毒直接侵入脑组织所致。可以发生在腮腺肿大的前几天或者腮腺肿大的同时,或在腮腺肿大后一周内。根据损伤部位和程度不同,表现的症状和轻重也不同。一般表现为高热、剧烈头疼、呕吐;严重的患儿表现为嗜睡、惊厥甚至昏迷。部分病儿可并发胰腺炎,表现发热、腹疼和呕吐。

治 疗

对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抗生素是无效的,主要应做好护理工作,合理安排好生活。病儿要有安静休息环境,室内要经常通风换气。张口和咀嚼可使疼痛加重,因此应该吃软食和半流食,如馄饨、粥、面条,酸、辣、甜味及硬食物常刺激腮腺分泌物增多,使腮腺肿胀加剧,因此应避免吃这类食物。要保持口腔清洁,经常用淡盐水漱口。不会漱口的小儿,可以多喝白开水,也能清洁口腔。高热的患儿可口服退热药物。

护 理

我国传统的中医对流行性腮腺炎有丰富治疗经验。妈妈可做牛蒡粥、菊花茶、马齿苋粥给患儿吃,也可用野菜苦菜煮成苦菜粥。或用荸荠、藕、茅根煎水服。用板蓝根30~60克,煎水服,或蒲公英和夏枯草各15克,煎水服,如意金黄散(内含天花粉、姜黄、橘皮、生南星、黄柏、白企、甘草、大黄、厚朴、苍术)用醋或淡茶水调句后外敷肿胀处,或用马齿苋、仙人掌捣烂外敷也可,有消肿作用。

轻症无需特殊治疗,也不需住院。如果患儿并发脑炎、胰腺炎,要送医院及时治疗。

扁桃体炎

病 因

要想知道扁桃体炎的发病原因,父母们必须对我们的咽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人的咽部像一个拱形的门,是由两个拱形的结构组成,一个叫舌腭弓,一个叫咽腭弓。拱门的顶端是软腭的末端,叫悬雍垂,就是俗称的小舌头。拱门的基部分别跨在两侧,分别形成两个窝,叫扁桃体窝。扁桃体就分别长在两个窝里。它们是一对扁平的椭圆形腺体,表厩有许多凹陷进去的小窝,称为扁桃体陷窝;正常时它分泌少量粘液,里面含有白细胞、吞噬细胞。一旦有细菌、病毒从这里经过,就被吸附在上面,然后被吞噬和消经掉。随着免疫学的发展,近年来扁桃体的作用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目前公认它是一个免疫器官,对它的研究还要不断深入着。例如,从摘除的扁桃体中可以提炼出转移因子,这是一种制伏病毒的因素。除扁桃体外,还有鼻咽部的腺样体,及咽后壁韵淋巴组织,共同组成一个环形的淋巴环,像一个筛子罩在呼吸道上端,对进入呼吸道的空气起过滤作用,这是一个强大的防御机构。

扁桃体像一个卫兵,它的任务是把大门,一旦人的抵抗力下降,细菌病毒大量繁殖,扁桃体炎就发生了,激烈斗争的结果是扁桃体充血、肿胀、化脓。

症 状

妈妈可用小勺把或筷子压一下舌头,就会看到宝宝肿大的扁桃体,还能发现扁桃陷窝内有脓栓,严重的还会布满—层脓苔。扁桃体发炎时有伴有全身症状。孩子发高烧,高烧前往往有寒战,这是由于细菌毒素侵入血液造成,除发热外,还有全身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治 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