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儿童健康靠父母
27403000000030

第30章 宝宝常见疾病(16)

小儿斜视,也叫斜眼,一般在5岁前发病,多因屈光不正以致调节与辐辏功能失调而造成。如小儿远视,常可引起调节性内斜视,而部分患儿外斜视可能与近视有关。

目前解释斜视形成的原因有多种说法,其中盛行的是调节说。因为远视眼为了看清物景,需要高度调节,同时也就产生了过度集合,引起内斜,故内斜俗称“对眼”或“斗鸡眼”。相反,外斜是由于集合不足引起,这类斜视医学上称共轴性斜视。当然,斜视还有由于神经核。神经或眼外运动肌本身疾病而引起的,医学上称麻痹性斜视,其特征是有复视和代偿性头位——斜颈。这种眼科斜颈应注意与先天性胸锁乳突肌纤维化造成的斜颈相鉴别。如误诊,会有颈部白挨一刀,且永远解决不了问题。最好的鉴别办法是遮盖一眼,代偿头位如能消却,就说明这种斜颈是由于眼睛斜视引起的。

诊 断

在检查孩子斜视的时候,还要区分真性斜视和假性斜视。有些小孩的鼻根较宽阔(多数有遗传因素,如像母亲),看上去很像内斜。如何辨别呢?用一种简单的“角膜映光法”即可区分出来,检查者手持卸掉反光罩的电筒在孩子正前方约33厘米处,让孩子注视发光灯珠(注意灯、孩子的眼睛和检查者的眼睛必须在一条直线上),检查者观察孩子角膜上的反光点。如果反光点恰在两眼瞳孔的正中,说明没有斜视;倘使一眼光点在正中,而另一眼偏到正中的外侧,则为内斜视;反之偏到正中内侧,则为外斜视。偏位愈大,则斜视角度愈大,如偏于瞳孔缘,则斜视角约为15度,偏于角膜缘则为45度。

治 疗

斜视的治疗,应当首先着眼于恢复孩子的双眼同视功能,使孩子有一个健全的视功能,为将来参加学习和工作铺平道路。

内斜(对眼)在2~5岁间开始发生的居多,这时正是视力发育的黄金时代。此时如一眼偏斜且未及时治疗,必将妨碍该眼的视觉发育,双眼单视的正常视功能也无法形成。所以,眼科医生一再强调,内斜儿童要趁早治疗,一般在7岁以内进行积极正规治疗者,多数可以保护视力发育,如果拖到10岁以后再治,那将铸成大错,因为这时已经错过了视力发育的大好时机,即使手术矫治了内斜视,也恢复不了弱视眼的视力,更无法形成双眼同视功能。

内斜视首选的治疗方法,还是到医院放大瞳孔验光配镜,矫治远视屈光不正。调节性内斜视儿童如果在刚出现眼斜的早期,及时配戴合适的矫正眼镜并坚持戴下去,大多数都能消除斜位,挽救视力,保全立体视觉,毋须采用手术矫正。如果经过一年多戴镜矫正训练,内斜还未消除,说明此内斜并非全是调节性的,那应该在7岁以前施行手术矫正,术后仍需配戴眼镜,否则斜视会复发。如果内斜的出现,并非源于远视,而是由于其他原因引起,那必须首先去除发病原因,然后再手术矫治。 外斜视能用戴镜矫正的可能性很小,故外斜视儿童,常须首先手术矫正眼位,然后再验光配镜,力争恢复儿童的双眼视功能。

护 理

1.手术后或者在治疗眼睛斜度不大的孩子时,眼睛的训练特别有用。这种方法可以加强眼睛的协调运动和改善融合功能。在手术前,可以用视轴矫正法来估计融合范围。而在手术后训练双眼以求获得良好的融合功能。眼睛的训练通常要在正式的视能训练师的指导下进行。

2.动手术后,孩子的眼睛看上去正位,但还应该不断练习正确使用眼睛。最要紧的是让孩子继续去看眼科医生,直到整个治疗过程全部完成为止。

弱 视

病 因

所谓弱视,是指眼球内外经过检查未见有器质性病变,弱视眼的视力在0.3以下,而视力不能矫正到正常者。可分为五大类:

1.斜视性弱视。由于斜视而发生复视,大脑皮层为了克服复视的干扰,主动抑制由斜视眼黄斑传来的神经冲动,从而引起斜视眼产生弱视。这种弱视早期经过适当治疗,有可能提高视力,但也有少数病例虽经长期治疗,视力改善不大。

2.屈光参差性弱视。由于两眼近视或远视的度数相差较大(超过300度),两眼会看到两个清晰度大小不一致的物像,大脑皮层长期抑制度数较深的服的物像,从而发生弱视。若能早期矫正屈光不正,则可以防止其发生。这种弱视经过治疗可能恢复视力。

3.这眼性弱视。在婴幼儿时期,如有角膜混浊、上睑重垂、先天性白内障等,由于患眼视线这断,视功能发育受到抑制而发生弱视。及早治疗上述疾病可避免弱视的发生。

4.屈光不正性弱视。单眼或双眼有高度的屈光不正而没有戴眼镜的,常会发生弱视。这种弱视可戴合适的眼镜而治愈。

5.先天性弱视。包括器质性弱视和继发于眼球震颤、全色盲所致的弱视。器质性弱视可能因新生儿黄斑出血而致祝细胞的发育异常。这种弱视是难以治愈的

诊 断

1.视力低下,屈光矫正后视力不足0.8。

2.对排列成行的视标分辨力较单个视标差。

3.可有异常固视、眼位偏斜、眼球震颤等。

4.视觉诱发电位或诱发反应异常。

治 疗

弱视眼有中心注视及旁中心注视两类。由于注视性质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完全一致。

1.中心注视性弱视:采用遮盖法加精细作业,即遮盖健眼,强迫患者用弱视眼做些精细目力的工作,如穿扣子、穿针、描画、刻剪纸等。

2.旁中心注视性弱视:采用后像疗法,即平时遮盖弱视眼,治疗时遮盖健眼,先用强光炫耀弱视眼(黄斑中心凹区用黑点遮挡保护),然后在闪烁灯下令患者注视某一视标,或采用红色滤光片疗法,即遮盖健眼,在弱视眼矫正镜片上加一块有一定规格的红色滤光胶片。促使旁中心注视转变为中心注视后,则改用遮盖法继续治疗。

3.弱视无有效的药物治疗,但可适当补充维生素B1。

4.针刺治疗:常用主穴为承泣、风池、太阳,配穴为内关、三阴交、足三里。

护 理

1.针对病因进行护理保健。

2.弱视的治疗不是短时期内能奏效的,因此患儿的家长一定要根据医嘱带领患儿积极、耐心的配合治疗,必须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收到一定的效果。

3.在家中应用常规遮盖疗法(平时遮盖健眼,强迫用弱视眼注视,以提高视力,但须每周检查视力,以免遮盖眼视力减退),再配合用精细目力如穿针、穿小珠、剪纸等的家庭作业,一般认为这是治疗中心注视性和旁中心注视性弱视的有效方法,可使视力较快的提高。但须注意和防止患儿在作精细目力家庭作业时被针和剪刀损伤眼球。也可购置弱视治疗仪在家治疗。

4.多吃富含维生素A、B、c、D、E和蛋白质,以及钙、磷、锌、铬等微量元素的食物,如肉类、肝类、蛋类、乳类、鱼类、豆类、绿叶蔬菜和水果等。

预 防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善加注意孩子的视力,可发现其视力是否良好,一旦发现有可疑或异常时,即带领其到医院进一步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从而得到较好的疗效。

鸡胸和漏斗胸

病 因

鸡胸和漏斗胸是指一种胸廓的畸形。正常的胸廓是保护心、肺等重要脏器的围墙,但是胸廓还不是简单的围墙,它还能随呼吸起伏,因此,胸廓运动也是呼吸功能的一部分。

正常的胸廓是由12对肋骨组成,在前胸正中由胸骨连接,在后背每根肋骨都和脊柱相连,上面开口处通向颈部,下面由横隔和腹腔分开。在胸廓内部,覆盖在胸廓壁上有一层膜称壁层胸膜,覆盖在肺脏表面也有一层膜,称脏层胸膜,两层膜折连在胸腔上部和横膈上,构成一个密闭的胸腔,其间有少量淋巴液起到滑润作用,在正常情况下,这个胸腔膜内是旱负压的。当吸气时,由于胸部及肋间肌肉收缩,使胸廓膨胀、抬起,横膈下降,则气体由外界吸进肺内,当呼气时,由于胸廓下降,膈肌上升,胸膜腔内呈正压,就把肺内气体排出,这就是吸气和呼气的动力来源。

鸡胸和漏斗胸都是比较严重的胸廓畸形,多半由于佝偻病引起。在佝偻病患儿,由于缺乏维生素D的摄入,体内钙磷代谢紊乱,不能形成磷酸钙沉着在骨头里,表现为骨皮质变薄,软骨增生,骨质变软,此时,当小儿长期处在佝偻病时,形成肋骨串珠,影响胸廓空间,久而久之,就使得胸骨向前呈锐角突起,这就是鸡胸的原因,由于它的形状特别像鸡的前胸,故名“鸡胸”。而漏斗胸则多半由于吸气作用,使胸骨向下凹陷,形成似漏斗形状,但漏斗胸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先天性畸形所致。

诊 断

当胸廓畸形,出现鸡胸或漏斗胸,其结果是胸廓容积减少,影响肺的正常膨胀,使肺顺应性下降,胸腔弹性阻力减低,久而久之,可造成肺发育不良,导致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这些患儿肺活量比正常小儿低,较瘦弱,喜静不喜动,严重畸形时可出现呼吸困难,气促,活动后易喘,不能耐久,这都反映肺功能受到影响。长期胸腔受压或呼吸困难,还可进一步影响心脏功能及小儿正常生长发育,此时可考虑用手术疗法纠正胸廓畸形,改善症状。

治 疗

鸡胸较漏斗胸少见,严重者由于胸廓左右径变窄,压迫心脏、肺部引起呼吸系统疾患,亦可考虑手术矫形。

随着儿童长大,漏斗胸畸形愈加明显。漏斗胸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下陷的胸骨压迫心脏和肺,严重者心脏移位,搏动受限,肺活量降低,易发生呼吸道感染,部分儿童可出现脊柱侧弯。轻度漏斗胸,对循环呼吸影响不大,不必急于治疗,待儿童青春期发育,靠机体本身自行矫正,畸形会得到代偿。对于中度和重度漏斗胸的儿童,应当去医院检查,经专科医生(特别是小儿胸外科)诊断明确后再决定手术治疗。

国外一般较早,2~5岁时手术,年龄小,手术操作简单,肋骨和肋软骨容易塑形;但年幼对麻醉、手术的耐受力低,矫正后又有复发的可能。国内一般在6~10岁予以手术。20岁以后机体自行矫正机会少,手术难度大,效果也不满意。一般来讲,手术矫正后的漏斗胸患儿胸廓外观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呼吸道感染症状减轻,活动力和耐力也较前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儿童心理压力得以缓解,精神状态较前振奋。但是应当注意的是,外科矫正的目的主要是纠正畸形对机体健康的影响,兼顾美观的要求,而不是单纯要求外观形体美而忽略畸形对健康的损害,即手术主要目的是恢复健康,其次才是美观,这一点是家长在决定做矫正畸形手术时特别需要慎重考虑的。

语言发育迟缓

病 因

儿童已经长到1岁半以上,可是还不能说话,父母会非常担心。这是由以下一些原因引起的。

1.智能障碍:在以精神薄弱、脑性小儿麻痹、脑炎、脑膜炎后遗症等为主的众多智能迟钝的疾病中,几乎都会出现语言发育迟缓。不过,在病情较轻时,也有语言的发展不太缓慢的。

2.运动性言语中枢障碍:这种障碍是相当多的,站立和行走机能以及对说话的理解能力都很好,只是语言迟钝。不过,到了4~6岁左右就趋于正常的例子很多。

3.听力困难和耳聋:由于听力困难或者听不见声音而不能学习语言。不过,由于智能没有障碍,可以通过模仿别人的动作去进行学习。

4.环境和教育:父母对孩子不大关心而放置不管,或者相反因为孩子身体很弱过于娇惯,而不给孩子表达意思的机会,也会使语言迟钝。

5.发音器官障碍:当有颌、口、舌等疾病,有时会使发音不清楚而影响语言的发展。

6.口吃:这不是语言迟钝,容易发生于3~6岁幼儿,主要原因是幼儿神经症的一种表现形式。比如,由于母亲只顾去照顾弟弟或妹妹,而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作为这种欲求不满的结果就会引起口吃。

另一个原因是由于记住的单词很少,但是却想早些去表达各种意思,由于语言不能像想象那样表达出来,有时就会成为口吃的原因,不管哪种情况,都要仔细分析原因,并经过全家的努力,满足孩子的正当要求,或者慢条斯理地同孩子说话等,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纠正。

诊 断

1.临床表现

(1)能理解他人语言但不能用言语与他人对话,构言器官活动无障碍。

(2)听觉正常,但不能听懂他人的话,言语混乱而割裂,答非所问。

(3)言语含混不清,尤为唇言及齿言,舌小而硬。

(4)舌运动受限,发言缓慢而含糊,尤为舌言,鼻音较重或发言无力完全呈鼻言。

(5)言语徐缓,说话时节律慢,言韵紊乱,音节急促,不清。

(6)语言低,音节快而不连贯,语言单调及反复。

(7)言语显著拖长,常呈暴发性、讷吃。

(8)连续说话后语言不清,休息后见好。

(9)伴发症状:失语伴颅内压增高症状,或癫痫、肢体无力,或皮层感觉异常,或视野缺损等,见于大脑半球病变。构音困难伴行走不稳,眼震及颅内压增高,可见于小脑疾病;伴舌咽困难、咳呛,可见于假性球麻痹、肌萎缩侧束硬化症、脑干病变;伴肌强直、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可见于震颤麻痹;伴面瘫,见于多发性神经根炎。

2.现代检测

(1)实验室检查(周围血象、脑脊液生化常规和免疫学测定)有助炎症、肿瘤的病因诊断。

(2)神经电生理学检查(脑电图、肌电图、诱发电位)和神经放射学检查(脑血管造影、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磁共振等)均对病因诊断有帮助。

治 疗

1.中医治疗

(1)本病在中医学中认为是心气不足,智力不发达,而语言发育迟缓,治宜补心养血。方用菖蒲丸:党参、当归、苣胜子、肉苁蓉、远志、菖蒲、地黄,川芎,水煎服。

(2)以活血祛瘀法为主,可用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等。或补气健脾法治疗,可用补中益气汤,或滋肾阴补肾阳法治疗,可用地黄饮子等。

2.西医治疗

炎症,可用抗生素(青霉素、氯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占位病变、外伤,可用脱水剂和利尿剂(如甘露醇、速尿、双氢克尿塞、氨苯喋啶等;脑血管意外可用止血药(止血敏、6一氨基已酸等)或改善微循环和扩血管药(低分子右旋醣酐、代血灵、脑益嗪、都可喜等);炎症、肿瘤、外伤、脑血管意外、颅神经病变均可用神经营养和代谢药(如三磷酸腺苷、辅酶A、维生素B族、脑复康、脑复新、地巴唑、菸酸等)。

护 理

1.语言训练:从简单发音一单词一短句一简单日常用语会话。每日反复,循序渐进。

2.阅读书写训练:从单字一词组一短句一长句一短文。反复练习,逐渐深入。

3.多与患者说话交谈,不厌其烦,不急不躁。

4.重复同样话题,直至患者理解。

5.善于捕捉患者想说的东西,引出其感兴趣话题,与之对话或书面交流。

6,耐心听与理解构音困难者的说话。

7.因言语障碍而不能表达思维常使患者感到忧虑,烦躁、不安,故要多安慰、多鼓励,增加治疗信心和训练毅力,保持情绪稳定、精神乐观,避免操之过急、急于求成。

8.每天反复训练舌、唇、声带的运动,如伸舌、张嘴、发音、鼓腮、咳嗽、清嗓、吹口哨、呼吸等。

9.适当参加体育活动,如散步、太极拳运动、练气功等。

10.注意劳逸结合、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1.饮食宜清淡、柔软,细嚼慢咽、少量多餐;多吃新鲜蔬菜和瓜果,如油菜、韭菜、白菜、胡萝卜、冬瓜、西瓜、苹果,荔枝、梨等;多吃精肉、火腿、鸡肉、鱼、淡菜等;少吃或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少吃脂肪和糖,忌烟酒。

预 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