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儿童健康靠父母
27403000000029

第29章 宝宝常见疾病(15)

随着强迫行为的消退,强迫观念也随之减轻。愿意接受治疗,并能坚持治疗和练习者,效果较显著。行为保健对单纯的强迫观念效果欠佳,曾经发展了一种专以强迫观念为靶症状的“思维骤止”法,即当强迫观念出现时立即采取措施使思维暂停,其效果尚无定论。

护 理

1.向病人解释,本病既不会演变成其他精神病,也不会失去自我控制,这些正是病人最担心的。

2.鼓励病人以意志去克服强迫症状。如强迫意向的病人走到河边,想往下跳,又害怕真的会跳下去,对此可由医护人员采取说理和保证,并陪同进行实践。

3.参加一定紧张程度的劳动和体育锻炼,生活安排要紧凑而有规律,延长睡眠时间,对改善症状和巩固疗效均有积极作用。

预 防

如果患有强迫症的孩子能够及时得到治疗,其预后大都是良好的。如果孩子病前性格较好、起病年龄较大、症状又单纯者预后较好。据有的学者报道,30%~40%的孩子可获痊愈;40%~50%孩子有好转;10%~15%的孩子可留有一些后遗症。

小儿胆道蛔虫症

病 因

胆道蛔虫症是人类尤其是儿童常见的寄生虫病。在农村及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感染率较高。男性多于女性。肠蛔虫寄生于人体的小肠内,消耗人体的营养,并妨碍消化吸收功能,造成小儿营养不良、贫血、腹痛等症。

蛔虫习性喜钻孔和扭结成团,并能产生一种致肠痉挛的物质以及从肠内带来感染,由此可引起一系列外科并发症。如蛔虫性肠梗阻,肝脓肿,肠穿孔等。胆道蛔虫症只是其中之一。

诊 断

1.临床表现

本病发作突然,病人感到上腹部剑突右下方有剧烈疼痛,使之屈膝弯背,手捧腹部,坐立不安,大汗淋漓,四肢冷厥。这种疼痛通常称“绞痛”。其发作是阵发性的,在两次发作期间,症状完全缓解。有的病人在剧烈绞痛发作时,自觉有物向上“钻顶”,这是胆道蛔虫病的特有症状。此外.常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胆汁,有时可吐出蛔虫。

检查时可发现绞痛与上腹部体征不成正比:即绞痛发作时,腹部柔软,无肌紧张及反跳痛,只剑突下有压痛。如出现发烧、寒战、黄疸及腹肌紧张时,可能有继发胆道感染、肝脓肿合并症。

2.现代检测

(1)B型超声波。波型反射有与胆总管平行的蛔虫阴影。

(2)x线检查。静脉胆道造影。根据造影剂显示情况能见到与总胆管平行的蛔虫虫体。

(3)实验室检查。大便能找到虫卵,血红蛋白偏低。

治 疗

1.中医治疗

(1)安蛔散:药用乌梅、川椒、槟榔、黄连、藿香、明矾,水煎服。

(2)气滞型。症见上腹部.剑突的右下方阵发性剧烈绞痛,伴恶心呕吐,腹部仅有轻度压痛,无发热,无黄疸,舌苔白腻,脉弦紧。

治宜理气止痛,安蛔驱虫。可服乌梅丸、乌梅安胃丸等。

(3)湿热型。症见腹痛,为持续性胀痛,伴阵发性腹痛加剧,发热畏寒,或出现黄疸,舌苔黄腻,脉弦数。

治宜清热利胆,通里驱虫。可服乌梅丸,乌梅安胃丸,并加服甘露消毒丹、三黄丸或茵陈五苓丸。

本病临床症状消失后,约有1/3的病人蛔虫仍然残留在胆道,因此需继续服药7~10天,使蛔虫排出胆道。

2.西医治疗

(1)服驱虫净或驱蛔灵、肠虫清。

(2)服阿斯匹林(如有溃疡病者慎用或不用)

(3)可选用杜冷丁、氯丙嗪、阿托品肌肉注射以解痉止痛。

(4)控制胆道感染:常用抗菌素为青霉素和链霉素;或去医院静脉补液中加适当抗菌素。

(5)手术治疗: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考虑手术治疗,切开胆总管取虫。

①有严重并发症如急性胆道感染、肝脓肿,胆道内出血,坏死性急性胰腺炎等。

②内科治疗无效或虽然症状消失,但在短期内仍多次复发者。

3.饮食疗法

(1)气滞型

①米醋100克,花椒6~9克研末,加水100毫升同煮,1次温服。

②生豆油500克、花椒皮50克,将油烧开,加入花椒,待花椒变焦脆、棕黑色并有很浓的椒油味时,去之即成,成人每次温服50毫升,小儿酌减。

③鲜苦楝根皮、葱白各100克,浓煎取汁,加米醋100克,搅匀,1次温服。

④乌梅15~20克,浓煎取汁,加粳米100克,煮粥食。

⑤槟榔10~30克,浓煎取汁,加粳米100克,煮粥食。

(2)湿热型

①黄瓜藤100克、花椒6~9克、米醋10克、鸡苦胆1个,先煎前二昧,取汁去渣,再与米醋煮开后冲鸡胆汁,1次温服。

②蒲公英40~60克,大乌梅10个,同煎,取汁去渣,人大米100克煮稀粥,加白糖调味服食。

③车前草15克、薏米30克、米醋100克、白糖适量,车前草煎汤去渣,入薏米煮成粥,后加入米醋、白糖服食。

④糯米粉、蜂蜜各30克,加入适量拌成糊状,煮熟食。

护 理

1.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少吃、不吃生冷食品。

2.观察腹痛发作情况,及时就诊。

3.腹痛发作时要诱导患儿安静,用手按摩腹部,减轻腹痛程度,并防止患儿因腹痛乱撞而发生意外伤。

4.呕吐时,要观察有否蛔虫吐出,及时清除呕吐物,以防窒息。

5.一定要遵医嘱服用驱虫药。以免因不确当的服用而加重症状。

6.服药后,要观察大便中排虫情况。

预 防

1.饭前便后洗手,不吃不洁的水果蔬菜,避免蛔虫感染。

2.口服驱虫药时,一定根据年龄和体重计算好用药量(肠虫清除外)。

儿童脑性瘫痪

病 因

脑性瘫痪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严重者常伴有癫痫、智能落后及感觉、性格、行为等异常。

产生本病的原因,可发生于产前及产时;由于缺氧,颅内出血、早产、感染及脑发育畸形等,均可发病。患本病严重者可见广泛的脑萎缩,脑内空洞形成或脑穿通畸形,脑回增多、狭小或脑沟增宽等。镜下可见皮质各层次的神经细胞数目减少,层次紊乱,变性,胶质细胞增生。

近年来积极开展了围产期保健工作,发病率较前降低。属于“五迟”、“五软”、“痴呆”、“瘫痪”等症状的范畴。

诊 断

1.早期

生后至3个月内的小婴儿有非特异性吸吮困难,呛奶,吞咽困难,频吐,明显惊跳,好哭,易激惹或嗜睡。肌张力低,以后渐转为阵发性四肢肌张力增高,呈中枢性肌肉协调障碍。

2.早期

生后3~6个月婴儿有全身肌肉被动性张力增高。双上肢经常屈曲,双手紧握拳,拇指内收,其余4指不能松开;竖头困难,俯卧时不能抬头,经常有头向后仰发作。双下肢伸直,发作性强直,双腿不能外展、分开,内收肌角、胭窝角较小,足跟难触及耳部。半岁还不能独坐。

3.中期

生后7~12个月婴儿运动发育落后,9个月还不能站立,12个月不能扶着走。双上肢仍屈曲或硬性伸张。双下肢伸直性强直,内收肌群尤其显著内收,双腿外展困难,伸腿而坐,或呈剪刀腿。扶着站立时,足尖着地,呈尖足,有如跳芭蕾舞姿势,而且迈步困难,也不能下蹲解便,检查时于腹股沟内侧、胭窝及跟腱处发现肌腱强直、挛缩。

双手握东西不灵活,抓东西困难,不能自己扶奶瓶吃吸。从卧位拉婴儿起来时,呈强直拖拉体位(而不经过坐位)婴儿期特有的各种暂时性生理反射出现时间落后于正常而且延迟消失。拥抱反射、握持反射、强直颈反射、侧弯反射、支持反射、抬躯反射、踏步反射、交叉伸腿反射以及降落伞反射等均异常。 垂直反射、水平反射、立位悬垂反射、侧位悬垂反射时,均有下肢硬直伸展。

4.后期

l~2岁尚不能翻身、爬行、独走。或走路时呈剪刀步态。各种运动发育程序落后3个月以上,平时主动运动少,或呈现运作异常,姿势异常。有的3~4岁还不能走路。

治 疗

1.中医治疗

(1)脾气虚弱型:四肢活动能力差,流涎不止,面色萎黄,食欲减退。肌肉萎缩,舌质淡,脉细弱。

用补中益气丸: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当归、石菖蒲、陈皮、甘草水煎服,适用益气补脾。

(2)肝肾阴虚型:呈痉挛性瘫痪,屈伸不利,急躁急怒,生长发育迟缓,智能低下,舌质红,脉弦。

用六味地黄丸:熟地、茯苓、山萸肉、枸杞子,炙龟版、菟丝子、木瓜、桑枝,水煎服,适用滋补肝肾。

(3)气虚血瘀型:面色苍白,筋脉拘急,上下肢屈伸不利,肌肤甲错,舌淡暗或有瘀点,脉涩。

用补阳还五汤:炙黄芪、当归、赤芍、川芎、桃仁、地龙、丹参,水煎服。适用补气活血。

2.西医治疗

(1)促进代谢药:谷氨酸、丙种一氨酪酸。

(2)减低肌张力药物:安坦、硝苯呋海因。

3.其他疗法

(1)针刺:颈项轻瘫取天柱、大椎;上肢瘫痪取肩髃、曲池,外关、合谷;下肢瘫痪取环跳、髀关,伏兔、足三里;腰部软瘫取肾俞、腰阳关;肘关节拘急取手三里、支正;足内翻取绝骨;足外翻取三阴交、太溪。

(2)头针。按皮质机能定位选穴。

(3)耳针。用王不留行籽耳压治疗,穴位有神门、脑干、皮质下,心肝、肾、肾上腺等。

(4)穴位注射法,应用乙酰谷酰胺或脑活素或复方当归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根据瘫痪部位取风池,足三里,肾俞、内关、三阴交等穴,每次选2个穴,交替注射。

护 理

要管理好行动不便患儿的饮食起居,更要重视儿童心理,防止自卑。并根据患儿行动能力和智力水平,帮助建立一定的生活制度和教育方法,尽可能多做些动作及发音训练,要求全家人给予照顾,但也要注意因偏爱而发生任性习惯。

预 防

1.加强孕妇及围产期的保健工作,防止窒息及颅内出血。

2.重视病儿的心理,鼓励其疗养的积极性,防止自卑心理。

3.家长应尽可能对患儿进行动作及语言训练低血糖症。

尿崩症

病 因

尿崩症又称垂体加压素缺乏症,是由于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形成肾脏不能保留水分,引起多饮多尿症状。

诊 断

1.临床表现

(1)持续性多尿,每日尿量可多达4升以上,烦渴多饮,饮水量与尿量大致相当。

(2)多饮多尿影响食欲和睡眠,患儿消瘦,乏力,皮肤苍白而干燥。

(3)婴幼儿可表现哭闹不安,体温升高,体重降低,脱水,甚至休克。

2.现代检测

(1)尿比重降低,常在1.001~1.007之间。

(2)禁水试验,尿比重低于1.010。

(3)垂体加压素试验,尿比重可明显上升。

(4)尿渗透压降低,血渗透压可升高。

治 疗

1.中医治疗

(1)肺燥伤津型: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或有遗尿,舌尖红,苔薄白,脉数。 用消渴方:天冬、麦冬、天花粉、知母、生地、黄芩、黄连,水煎服。用以清热润肺,生津止喝。

(2)肾阴不足:形体消瘦,面色苍白,尿频量多,夜间尤多,齿燥口干,舌红少津,少苦,脉细数,用玉女煎:生石膏、知母、麦冬、黄柏、熟地、山药、小萸肉、桑螵峭、芡实、牛膝,水煎服。用以补肾固涩,清热滋阴。

2.西医治疗

采用鞣酸垂体后叶激素、氯磺丙脲、安妥明、双氢克尿塞等有一定疗效,但需终身治疗。

预 防

1.应及早检查,除外颅内肿瘤。

2.保证给予充分饮水,防止脱水。

先天性处女膜闭锁

病 因

处女膜闭锁,又称无孔处女膜,是一种不常见的先天性发育缺陷,也是女性生殖道畸形中最易纠治的一种形式。

诊 断

1.临床表现

(1)青春期乳房发育,迟迟未见月经来潮。

(2)周期性下腹胀痛,约每月1次,发生于每月的相近日期,持续4~5天,可自行缓解,一次比一次明显,可伴乳房胀。

(3)1~2年后出现排尿障碍,尿频,排尿不畅,甚至急性尿潴留。可伴便秘。

(4)自我检查,分开两大腿,对着镜子,再以两手分开小阴唇,可见向外凸出之处女膜,如鸽蛋大,表面紫色,无孔。

2.现代检测

(1)妇科肛查,可见凸出之处女膜,阴道有肿块,向直肠膨出,子宫增大,其两侧有囊性肿块。

(2)穿刺检查,在处女膜凸出部,以粗针穿刺,可抽出不凝之褐色血,可确诊。

治疗

1.诊断性治疗:口服避孕药1号,每次1片,每晚1次,口服,连续40天,于周期性下腹痛消失时开始,如下月未痛.而服药毕2天后又有腹痛,提示患本病。

2.庆大霉素,每次8万单位,每日2次,肌注,于处女膜切开术后开始。

3.手术治疗:婴幼儿期如能发现,可不必处理,因此时解剖结构还未发育完善,难以区别阴道畸形。此外过早手术切开,可能会形成阴道口尿液积留,引起外阴及尿道感染等并发症,一般手术时间可选择在青春期前进行,只要经处女膜注入显影剂,以分辨尿道,阴道和直肠,然后在处女膜上作“x”形切口,并切除多余部分的处女膜,切口边缘用羊肠线缝合止血,防止粘连,如果已经出现经血积聚,只需在已显示清楚的处女膜上作“×”形切口,让大量经血一拥而出,伤口缝合就好了。

护 理

1.测基础体温,如有周期性双相体温曲线,即腹痛前2周,体温比腹痛开始后的2周升高0.4℃~0.6℃,但无月经可见,提示患有本病。

2.术后注意外阴清洁。

3.术后6小时即起床行走,以利积血排出。

4.注意营养,术后可照常进食。

5.多饮鱼汤,多喝红茶,以利尿,防止尿路感染。

小儿头颈歪斜

病 因

斜颈是头向一侧偏斜的疾病,此病多为一侧胸锁乳突肌发生纤维性挛缩所致,故又称肌性斜颈。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产伤或子宫内位置不良引起胸锁乳突肌病变,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造成头倾向肌肉挛缩的一侧,下颏转向对侧,检查时局部可以摸到一个硬而无疼痛的棱形肿物,似成人拇指末节大小,小儿斜颈若不及时纠正,患侧局部软组织可随孩子长大而进一步变短,颈深筋膜挛缩变厚,斜角肌变短,颈动脉挛缩,最后颅骨发育不对称,颈椎、甚至上胸椎出现脊柱侧挛畸形。

诊 断

1.一般表现为患儿身体均较瘦,喜静不好动,肺活量小,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

2.患儿往往具有臀产、难产的历史。

3.颈部出现包块,出生后1~3周的新生儿颈部外侧,相当于胸锁乳突肌中下段可见隆起的包块,质硬、圆形或椭圆形,逐渐缩小而消失,少部分病例经相当时间后,尚未完全消失。

4.特殊的姿势畸形:头偏向患侧,下颌转向健侧,下颌向患侧旋转受限。

5.出现继发畸形:如不及时治疗,首先出现颜面畸形:患侧短而扁,健侧长而圆。尚可出现椎继发畸形,椎体楔形变或颈椎侧弯,甚至双眼不在一个平面。

治 疗

小儿斜颈一经发现就应及时治疗,大部分病儿经合理治疗在一岁内能治愈。其方法是:

1.姿势纠正:斜颈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应重视姿势的纠正。哺乳时在病侧卧位哺乳;睡觉时床的位置要注意阳光、灯光在病例方向;发声和发光的玩具以及电视机和录音机等声光也要来自病侧;睡觉时可用枕垫在病侧;母亲坐位横抱孩子时要使健侧向下,通过抬头来训练健侧的颈部肌肉。

2.按摩

(1)患儿取仰卧位,医者一手将患儿的头托起,另一手轮流用拇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在肌肉挛缩处作按摩,每次10~15分钟,操作结束后用一手捉拿患侧胸锁乳突肌10~20次。

(2)患儿取仰卧位,由助手固定患儿双肩,医者一手托枕部,另一手兜住下颌部,在适当的牵引下轻轻地旋转头部数次,手法由轻到重,幅度由小到大,逐渐拉长患侧胸锁乳突肌,使挛缩的肌肉逐渐得到缓解,以恢复其功能。以上手法每日可做1~2次,每次20~30分钟。

3.手术矫正经以上方法治疗无效的,一岁以上的病儿则应进行手术治疗,切断或部分切除挛缩的胸锁乳突肌的胸骨端与锁骨端,达到矫正畸形的目的。

预 防

1.加强孕妇产前检查,尽力避免臀位分娩,尽可能减少分娩过程中的产伤。

2.早诊断,早治疗是预防继发性头、面部、颈椎楔形变畸形的关键。

小儿斜视

病 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