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合一生
1、身心合一生
这里的“身”,指身体。身体健康,要靠日常的饮食起居,一日三餐,营养均衡,不暴饮暴食,不酗酒、抽烟,每天早睡早起,不居无定所,做一个生活有规律、有节制的人。
这里的心,指心灵。心灵健康,要靠性情、修养、处世态度等方面的培养。性情,有人说是天生,其实,也并非如此,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天生温和与天生暴戾,都会随所处的环境而变,这要看你如何自处,看你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什么样的性格习惯;修养是一个人的文化素质的外在体现,如果你满腹经纶,那么你自然温文尔雅,举止大方;处世态度,是一个人心灵健康的又一表现,心灵健康的人,是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不悲观厌世,不愤世嫉俗,而是脚踏实地、稳健前行,这个世界,会因这样的人而精彩。
如果身指物质,那么心则指精神,依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而论,物质第一位,决定精神,精神第二位,反作用于物质,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没有健康的身体作后盾,心灵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依托。但没有躯体疾病只是健康的一部分,不是说没有躯体疾病就一定是健康人。要想社会适应良好,不但要有健康的身体,而且要有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理和精神活动,要有健全的人格。这就是身心合一。
作家周国平说“无论自己走多远,都不要忘记回家的路,这个回家是指自己的心灵的平衡,而我想的是,走一段歇一段吧,不要走的太匆匆了,要经常停下来感受一下心灵的平衡,感受一下心里的平衡!”
就像伊皮泰特斯所说:“人们不受事物影响,却受他们对事物看法的影响。”一般说来,人的幸福十之八九有赖健康的身心。有了健康,每件事都是令人快乐的;失掉健康就失掉了快乐甚至一切。
一个人思想不健康,他悟不透健康的本质与内涵,他必定自觉和不自觉损坏健康。他会用不健康的手段,用不健康的方法处理许多问题。
但是有谁能逃脱这样的法则:你损坏了自然的健康,自然会惩罚你,用天灾,用贫瘠;你损坏了社会的健康,社会会惩罚你,用人祸,用正义;你损坏了他人健康,他人会惩罚你,用报复,用天理;你损坏了自身健康,自身会惩罚你,用轮回,用缺陷。
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无论他怎样成功,无论其表象如何强大辉煌,他阴暗的心理,扭曲的常态,固有的缺陷,使他骨子里笑不出声来,使他内里藏着悲哀,他既成不了社会的楷模,赢不了尊严、价值,还得与健康对峙斡旋,还得遮掩自己的病灶,包严自己的劣势。
人类社会和自然中充斥着不健康,每个人或多或少被其浸染,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有健康的追求。追求思想的健康,认识的健康,做人准则的健康,有这个健康,我们会甄别优劣,拂去疾病、病象的灰尘,迈进健康的境界。反之,没有这个前提,空有美肌亦败絮其中,脸色红润也表里不一。
海伦·凯勒是一个不幸的人。在她9岁的时候,就失去了视觉和听觉,陷入了永久的黑暗与沉寂之中。她又是一个幸运的人,她创造了世界上罕见的奇迹,被称为与拿破仑同样伟大的人。
美国大财阀洛克菲克家族的子孙们,拥有几十亿美元的家产,生活优裕,身体.健康,然而他们又为人类做了些什么呢?他们甚至无聊到了这种地步:用绒布做馅给客人们吃。这,是幸运儿的不幸,他们是精神上的病夫。
我们主张强身健体,因为没有健康的体魄,生活再美好,你都不能很好地去享受。没有健康的体魄,你即使在事业上成功了,也要比正常健全的人多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和代价。
但是,正如前文所举过的例子说明的,有了健康的体魄,还必须有健康的心灵,而健康的心灵,靠自己去修养。
孔子说:“做君子好比射箭,自己不正就射不中目标,不中目标就要反省自身,寻找各方面的原因。”古代圣人们还说:“你真诚地修德于心,饱学于身,自己的行为无所为而为,无所求而求,自然上可格天,下可格人。不祈求于天而自得人助,不求于人而自得天助,正是所说的“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所以孔子说:“不担忧自己得位置,担忧的是自己不能立志。不要害怕自己没有知识,去求取、探索、努力,就能得到知识。”又说:“君子谋求的是道理,不谋求吃喝;君子考虑的是道理,不担心贫穷。”这样,才能超越人生,呈现伟大!
如何做到自我净化、自求多福呢?紧要的大戒大忌有八项:
一是戒私心。陆桴亭说:“名与利是天地间公共的东西,利只有属于公才广大,名只有属于公才光荣。小人自以名利为私,而名利二字,始终有目的途径。从圣人看他,必使他得到名声,必使他得到俸禄,名声何曾不是有气味的东西。”一私就万事都私,一公就万事都公,这是要从心上去分辨的。至于从事情上看,天下都会人人可见,无需这里多费口舌。
人们最难除去的就是私心。说起来差不多人人都能说,做到就实在困难,几乎千万人中难有一二。谁不对自己有私心,不对子女有私心,不对父母有私心?!我们试着冥思静想,自我反省所存心动念与一生的行事,便知这里所言不谬。想丢开常情,而存道心,除去人欲而存天理,只有圣人才能做到。老子说:“我之所以有大灾难,因为有我这副躯体;如果我没有这副躯体,我还怕什么灾难?”所以只有以大公无我的心,才能克制私心。
大抵要减要灭,不外乎从事情上去减去灭,从理上去减去灭,从心上去减去灭。这三点总能体验到:天下越是为自己的人,越不能有自己;越自私的人,越不能成就于私;只有以天下为大公的人,才能成就天下的大私。这就是说:大公能成就大私,无我能成就大我。真正做到舍己为人,舍己为天下,才有一个大我的存在。如果单从私出发,仅能成就一个小我了。能从公字出发,从公字上去存心立身做事,则一切都大有益处。这就是戒私心。
二是戒骄心。天玄子说:“作为领导,居在大位而像五位一样,胸怀大德却像没有德,有大智慧却像没有智慧,有大功却像没有功。既不以君临天下而傲视天下,也不以老师的态度面对天下而训示天下,更不能以威风临天下而怠慢天下,这都是自亡而丧失天下的道理!”所以要虚心待人,以恭敬的态度敬人,以谦下的态度待人,这就是限制骄心。
什么是骄心?骄心也就是慢心与傲心,只要稍微有点才华,稍微有点成就的人就容易犯这个骄傲之心,君临天下的人最容易犯。以刘邦的豁达,对士人尤其害怕有骄傲的心理,何况不及他96人呢!因为最高领导人的手上操纵着名利、爵禄、赏罚、夺予、生杀的大权,可以使人富贵,也可以使人贫贱,甚至要你死就得死,要你生才能生,所以很容易傲视天下,认为天下谁人都不如我。
于是,便容易产生奴役天下,或者是师临天下的观念,这都是领导人的最大禁忌。奴役天下,招来的都是奸诈小人之才;师临天下,招致的必是犬马庸碌之才。像那些得一人便可安天下的圣贤人才,绝对不会甘愿老死荒野。
三是戒偏心。天玄子说:“要想戒去偏心,只有以自己的公心对待天下人,以自己的正心对待天下的事,以自己公平的心了断天下的理,以自己的虚心应付天下的万物。”这样,就能全心虚静灵明,没有什么东西遮挡得住,自然是不偏不失。人心这个东西,不能有所击,有所执,有所蔽,有所固。击就使它劳累,蔽就使它不神明,固就使它固板,执就使它拘泥。
人之所以不能正心,就是有偏心;人之所以不能直心,就是有邪心。好恶之心,人人都有;知见之心,人人都有;爱憎之心,人人都有;亲疏之心,人人都有。有了这些心,必然会执守这些心,执守这些心就会拘泥这些心。
固执就会丧失,拘泥就会闭塞。作为领导,不偏向自己的喜好、知觉、溺爱、亲疏,就不会失于自己的憎恶、亲疏与不知,不仅是这样,还要有人之常情,还要有民心所在。
四是戒欺心。天玄子说:“只有诚心才能破除天下的欺伪之心,只有拙才能破除天下的巧,也只有真实才能破除天下的伪诈,也只有忠实才能破除天下的虚假。”这是不可变更的经典。所说的欺心也就是伪心、假心。一个人怀着虚伪心,就不能有真诚的心。心不诚,必然欺骗。因此,《大学》中告诫人们“不要自欺欺人。”伪心不仅最可耻,也最不道德。
一个人有一分伪心,便有三分虚假,而他的言行举止都使人不相信。一个人心中有虚有伪有欺,肯定就有私心、伪心、欲望心、得心、贪心存在,又害怕人们发觉,再装饰起诚心、真心、实心,用来蒙蔽天下人的耳目。实际上他不知道,人可欺而心不可欺,心可欺而天不可欺。
五是戒妒心。王安石深受排挤、打击、诋毁的痛苦,很是感慨地说:“诋毁生于嫉妒,嫉妒生于不能胜过他人。”嫉妒和诋毁,历来就是有识之士深恶痛绝的,做人没有嫉妒之心,没有诋毁之心,必然心境豁达、光明正大,自然能与任何人和平共处,相洽相融。所以,我们应像《大学》中所说的那样:他人有技能,看做像自己有一样;别人精明强悍,我从内心喜欢,这种喜欢心情,就像从他人嘴里传出的一样,确实能容纳他人。
六是戒疑心。疑心的生出,来源于偷心,来源于多心。俗话说:“多心就会多疑。”总的归纳起来,就是自信心不坚强、不刚毅、不巩固。古代的哲士说:“自信的人不怀疑人,自疑的人不相信人。”疑人就无功,疑事就不在;能信任自己,就应该信任他人。古圣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惟有信能制住天下的疑”。
所谓的信,就是心口如一,言行如一,时空如一,也就是内外的道合一。诚心于内的,必然信任于外;信任于内的,必然表现在外。诚信统一,偷也可以定,猜也可以止,多也可以一。把它引申扩充来说,对方也可以利用,叛逃的人也可以怀柔,违逆的也可以顺从。我以诚信待人,他也会以诚信待我。我不信任他,他也不会信任我。对人推心置腹、肝胆相照、襟怀坦白,天下没有不可信任的人。所以陆贽说:“诚信亏损,做一切事情都会漏洞百出;疑心产生,天下百姓没有不但忧害怕的。”
七是戒躁心。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难以致远。”然而躁心的滋长,出自于急心,出自于浮心,出自于竞争心,都是从不能清静自己的内心开始的。急心、浮心、竞争心最容易损害公理,最容易败坏事业,难以应付纷繁复杂的环境,也难以通达周密细微。只有静心才能破除躁心,只有澄心才能破除浮心,也只有安定才能破除急躁。
八是戒动心。《玉枢经》中说:“人道的人知止,守道的人知谨,用道的人知微。能知微就能生出慧光,能知谨就能像圣人一样知识全面,能知止就能泰然安定。”所以凝神澄心,无思无虑,无念无欲,以修炼“止功”而培养定力,这是领导不动心的一大法宝。
人心原本是清静的,由于受到外在条件的影响而产生波动。心静就能虚,虚就能灵,灵就能明。动就会昏,昏就会昧,昧就会惑。动于物就会昏乱于物,动于名就会昏乱于名,动于欲就会昏乱于欲,动于利就会昏乱于利。作为知见而动于心,就会被知见而昏乱于心;作为得失而动于心,就会被得失而昏乱于心;作为天下而动于心,就会被天下而昏乱于心;作为生死而动于心,就会被生死而昏乱于心。要想不昏乱自己的心,惟一的方法是灭去动心。要想心不动,只有排除欲心而重现澄心,排除欲念心就能安定。心安定了,就可以制止天下的动!定心于一,定心于道。定心于善,认识就会大不相同,了悟就有新境界,气象也就不同了。
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常常感到工作繁忙、压力过大;经常感觉自己身体不适,感冒更是家常便饭;时常担心,担心自己对生活或是工作不能胜任;总是感到疲倦,身体不是这儿不舒服,就是那儿不舒服?一向随和宽容、待人热情的你,忽然间对人不耐烦起来;坐立不安,或者时常莫名其妙地胆战心惊;即使是在很重要的会议上,你也有可能难以集中注意力,有时甚至脑子里会一片空白;慨叹自己的记忆力正在不断下降,再也没有过一觉睡到天亮的畅快,睡眠障碍开始时时困扰你;很容易出汗,实际上天气并不是那么热。
以上种种,看来似乎问题都不是那么严重,但对你的身体来说,却已经不可小视——无论你是一位繁忙的企业家,或者是一位身负重任的经理人,你得日复一日地努力工作,你没有理由忽视健康。
种种迹象表明:你的身心灵的发展已经失去平衡。身心灵不平衡,对人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譬如,它使人心理过于敏感,常常感到恐惧,没有安全感;对生活缺乏爱的动力,不愿意宽恕他人;不喜欢看见自己生活中的某些事物,等等。
(1)多与自己的过去比较。
人们对自己接触到的事物总免不了联想和比较,如遇到自己过去的同学,当谈到事业、工资、经济条件、名誉地位时,如果对方比自己强,有时会产生嫉妒、自卑的情绪。我们应该多与自己的过去比,看是否在工作、学习、事业、生活等方面都有了进步,每个人的成功除了自己的努力外,还受许多社会因素或机遇的制约,每个人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
(2)一切向前看。
任何人都难免遭受挫折,这时除了吸取教训外,还要尽快从挫折的阴影中解脱出来,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淡忘掉。
(3)把所有的坏事当好事看。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有积极的乐观的一面,也有消极的悲观的一面。如一个人每月工资600元,过了半个月花去了300元,他就终日愁眉苦脸地认为还剩300元,后半月无法过了。而另外一个人工资也是600元,半个月也花去了300元,他却乐观地认为还有300元,后半月足可应付过去,便终日无忧无虑。如果我们能抱着“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观点,那么坏事就会变成好事。
(4)只求奉献不计回报。
人活一世总希望自己能对社会有所贡献,能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这就是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最高一级的人类需求。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只要尽了自己所能,就是实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至于社会回报多少,不必过于计较。
明代崔铣曾撰《听松堂语镜》一书。其中的“六然训”,实为身心合以的“妙方良药”,可资学习借鉴:
自处超然:当一人独处时,应保持宁静致远的心境,忘掉烦心事,种花草,听鸟啼、望远方,看天空彩云变幻,或想想令人开心的往事,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
处人蔼然:与人相处时应谦虚诚恳,乐于助人。与人交往时应宽容大度,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生活气氛。
有事斩然:遇到事务繁杂心烦意乱时,既要深思熟虑,又要坚决果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应按事情的轻重缓急有条不紊地去办。这样就不会因事务烦杂而心烦意乱或焦虑不安,反而会为自己有良好的办事能力而高兴。
无事澄然:无事可做时,可吟诗,练字,想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便会令人神清气爽,飘飘欲仙。
得意淡然:得意时,仍需谦和身平,不可狂妄自大,忘乎所以,应学会控制与善于驾驭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