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你幸福了吗
27410900000033

第33章 解除失衡之苦——合平长生(2)

失意泰然:失意时,应泰然处之。人生在世不会事事如意,常是失多于得。在逆境中切不可自暴自弃,应学会知足,主动寻找乐趣,这样才能避免患得患失的不利情绪,以坦荡的胸怀,通利的心境,良好的身心状态迎接种种挑战。

窦持说:“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源头到处闲,斗转星移天欲晓,白云依旧复青山。”心能息,就自然能清清静静,稳稳当当。心不动,就自然一心不乱,慧光高照,灵明闪现。惟一的根本方法就是万事无心罢了。

2、知行合一生

知,指认识和知识;行,指行动和行为。知行合一,就是讲理论(知)和实践(行)要合而为一,不可过分偏重一边。

你有的是一副堂堂的七尺之躯,有的是热情和智慧,你却不知道把它们好好利用,这岂不是辜负了你的七尺之躯,辜负了你的热情和智慧?你的堂堂的仪表不过是一尊蜡像,没有一点男子汉的血气;你的山盟海誓都是些空虚的谎语,杀害你所发誓珍爱的情人;你的智慧不知道指示你的行动,驾御你的感情,它已经变成了愚妄的谬见。正像装在一个笨拙的兵士的枪膛里的火药,本来是自卫的武器,因为不懂得点燃的方法,反而毁损了自己的肢体。

人是由生命力支配着的。活的人由于有活下去的愿望,他才显示出巨大的力量使自己能够适应周围的环境。通过观察和感受,人的生命力就受到了锻炼,并且使能力也得到了发展。这种能力又经过经常深入的训练,克服了许多困难,又进一步达到完善的地步。这就是人和能力的相互关系。仅仅是思考和依靠谈理论是不能发展能力的,它必须伴随以行动和实际锻炼才能达到目的。只有通过行动才能使生命力的作用发挥出来。

毛泽东说过“知行合一是一件大事。”然而,“知者多喜于学而惮于行,行者常碌于为而讷于知;惟具使命者方能知行合一”。

“一个年轻人很想当英雄学盖世武功,多处寻师不成,受智者指点,要他到离家几百里外的山神庙去拜高僧为师。

年轻人立刻轻装简行,辞别父老亲人,跋山涉水,来到山神庙拜师。哪知,师傅门前排了老长的队,拜师的人实在太多。好不容易才轮到年轻人。

“你是想学盖世武功?”高僧问。

“是呀,师傅,不然我怎么会不远千里,抛家离乡来这里?”

“那你能说到做到吗?”

“能,一定能。”年轻人爽快地应答。

“那好,明天早上6点准时来敲我的门。”

第二天,年轻人准时去敲师傅门,谁知师傅说晚了,叫明天上午再来;

第三天年轻人起得更早,5点30分就去敲师傅的门,师傅仍说晚了。

接连五天,天天都因师傅一句话,使年轻人未见师傅。

年轻人盘缠已不多,心急,于是下了决定。明天早上3点钟我一定要敲开师傅的门,无论接收我与否,一定要看个究竟。

第六天清晨,年轻人3点钟便来到师傅门前,还未等师傅允许,就一脚踢开门闯了进去。

啊!原来师傅早已参禅打坐,面色凝重地说:“年轻人呀,年轻人,你口口声声说你想当英雄,能说到做到,我一直等了你六天,才看见你破门而入的行动。你知道你已经错过了多少机会吗?别的徒弟说到做到,第一天就破门而。而你整整晚了五天,还说要当英雄,学盖世武功,你连这一点知行合一的勇气都没有,回家去吧……”

很多时候,我们都只停留在知道的阶段,而没做到。

知道不等于做到,做到的则一般都知道。知和行能达到同一,你的成绩就会出现。老话讲:“力不到不为财”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比如你知道读书有益,问题是你真正认真地读了几本书;你知道为人不可太急功近利,问题是你做了多少件让别人看起来不急功近利的事;你知道不能只说不干,但你究竟干了多少?

再打个比方,年轻人男人都想强壮,给自己定下每天做50个俯卧撑。可你到底坚持了多久,一月,两月,三月,一年半载,几年?每次是否都保质保量地完成,而没骗自己呢?

跟自己较劲不是坏事,起码你要首先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别人。

一个人不能说到做到,首先就是爱给自己给自己找理由,找借口,原谅自己,结果形成习惯,永远都在怀疑自己的能力,永远都在为自己找台阶下。凡这种人,做业务十有八九都没成效,因为不能知行合一。

知、行不可分作两事。如果片面地强调“知难行易”就会成为“方法盲”,如果片面强调“知易行难”就会沦为“书呆子”。

美国汽车先驱亨利·福特起先读的书很少,可是他却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叫书本知识,什么叫实际能力,什么叫“知行合一”方可成大业!

福特只凭着对汽车事业的热爱,决心将这个原来属于“高级分子”的专有玩物通过降低成本的方式,变成大众化的交通工具。他想到了,也讨诸实践了——他建立了福特汽车厂,并成为美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

一个在汽车行业不起眼的人,却比当时的整个美国汽车知识界多出了个心眼:把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纵深化,边琢磨边学习边提高。

用福特自己的话说,真正有学问的人不是他先有多么高的知识文凭,而是要拥有比别人宽阔的胸襟,和在“知”中多一个“行”的心眼,以及在“行”中多一个“知”的心眼。没有这种胸襟和心眼,即使你拥有再多的知识,理论上再能标新立异,那也是好高骛远,实难有作为。

相比之下,现在持着文凭、看上去学富五车的大学生在社会上已是汗牛充栋,然而其中有不少的大学毕业生有着一种本能和自负感以及学术虚荣心,即使参加工作了,亦不遗余力地将学问变得玄之又玄,以为这样才能让企业老板刮目相看,殊不知当今社会多数企业根本不需要你的这些缺乏实际操作性的理论,更不要文凭上的博士能力上的幼儿生,人们所要的,是如何利用知识,使自己活得更好。

书本知识的本身,是人类克服了困难而得来的经验,本应是吸收了知识之后,令自己更高更强更勇猛更有实践心得,但端看当今中国大学生一年比一年多,一年比一年难找工作,即使找到工作后,长时间里找不着北,一遇到难题就只觉得到哪里都是单位老板心太黑,水平太次,对不起自己,一心想着跳槽换环境,不多动动脑筋想想自己读了那么多书,究竟为什么到哪里接触什么工作都插不上手,这确实是许多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基本界定,并不在于他是否找到了好的工作,而是他是否比他的同类或同代人多了个人成功设计的心眼。如果有了这个心眼,那么他就会在已有的知识带动下,自觉地找到自我激励的有效方法,他的成功机率就会比其他人多十倍!

经济大师佛利民在提到大学生就业问题时曾说:“不要把在学校的时间多少与学问的高低混为一谈。有些人在学校念了很多年书也没有什么学问。有些人念书不多,但学问却非同小可。”比如金庸他老人家写人了一部《鹿鼎记》,其中的主人公韦小宝君既不是孤高自赏的文人学士,也不是高雅绝俗的世外高人,但他却很务实,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不能总是独个,遇上人能掺合就掺合,能扎堆就扎堆,在人群里面求成功。这一点给人感觉上的确很俗,不过却很实用。古话说:“大隐隐于市。”我想当今的大学生也该学一学韦小宝的“俗骨”,有时候俗点儿没准儿还会给自己带来好运呢。

话说到这儿,马上就会有人提出质疑,你的意思是说读书无用?

非也!

任何形式的竞逐场合都决定于谁的决策高明,而决策的正确和高明与否又决定于智慧的多少与用心的程度,谋略何来?知识中来!知识何来?当然要靠读书;其次是把书本的知识带入实战中去,在实战中再寻新的问题和新的答案,而不是轻信一个伪励志作家故弄的“问题就是答案”的玄虚。假如“问题就是答案”逻辑成立,那么“因为”就是“所以”也成立,大家都不要用功学知识也不用讨诸实践了,不用成天找“问题”提“因为”了,水不用到,渠都已自然成了。误人矣!荒谬矣!

我的意思是:读书要用心眼,书本知识用到实际更要用心眼;实际行动同样还要着眼于知识的深化。只有知识与实践二者合一,才能不断地找到新的真知,不断有新的创造。

但凡事进易退难,所以谋定而后动是不易之道理。率性莽撞而行,常把自己置于不利之境地。时事不断变化,能做到知行合一,并坚持它,实之不易。

3、天人合一生

心与灵;心与身;心与物;心与事业;心与他人;心与天地。

天,天理,天道,即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人,人性,人道,即人类社会活动的实践。天人合一,也就是人和自然万物的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钱学森教授认为:人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不仅是大系统,而且是巨系统,极其复杂;这个巨系统,又是个开放的系统,人和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人这个巨系统存在于整个宇宙之中,宇宙是一个超巨系统,人又受这个超巨系统的制约。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这与古人关于“天、地、人相参”与“天人相应”的说法是一致的。因此,对人体生命运动的考察,也必须置于宇宙的超巨系统之中进行,才能全面、深刻,才能真正把握其规律性。

人是自然界的一员,在我们人类看来,我们是自然界中最有智慧的生灵,于是我们常常自高自大,目中无物,将自己凌驾于自然界的万物之上,自以为是,指东打东,指西打西,打得其它生灵抱头鼠窜,打得其它自然界遍体鳞伤,我们在自觉不自觉中将自己推到万物之神的地步。

人果然是自然之神吗?非也,非也,如果那样,我们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不安、烦恼、恐惧了,一直以来,我们就怕天,在很早我们的祖先就知道人不胜天,我们这些后代现在看的神话与传说越来越少了,自不了解我们的祖先在自然界面前是如何发抖的,他们用一个个神话故事表达他们对自然的恐惧、敬畏和虔诚。截止现在,我们自认为文明已发展到相当程度,对于天,对于地震、火山等等我们仍束手无策,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它对我们施威。

细究起来,我们真可怜,只会以大欺小,以强欺弱,对于那些弱于我们的生灵,我们趾高气扬,想杀就杀,想灭就灭,为所欲为。

实际上我们也不过自然界中普通的一员,我们并不比人家高明优越多少,我们也不过自然界一个很普通的儿子。

不是吗?你来看,其实我们与大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有五官,一只手有五个手指,一只脚有五个脚趾,大自然有五行,水木金火土。?

人有四肢,自然界有四季。

人有七窍,我们每周有七天。

四肢加五官等于九,我们太阳系有九大行星。

七窍加五官等于十二,我们每年有十二个月。

人有五脏六腑,再加上我们的脑子,也是十二。

人有七情六欲,相加等于十三,如果乘以四等于五十二,而一年有五十二周。?

我们每人有两臂、两腿、两个鼻孔,两个耳孔,人有男女之别,天地有阴阳之分。?

我们每个正常人有的有二十八颗牙齿,有的有三十二颗牙齿,平均三十颗,而每月有三十天,闰月二十八天。

等等,是笔者歪解?是偶然?是巧合?还是这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契合,只是我们平常不刻意注意思索而已。

如果我们人类真的和大自然有某些相通之处,那么风啸、雷鸣、鸟叫、兽嚎等等我们就应当能听得懂,因为人与自然是相通的,现在我们之所以不能解开大自然的许多语言,就在于我们把自己看的高高在上,把别人看的要么没有生命,要么非常渺小,如果有朝一日,我们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那么我们人类将发展的更快,更好。

有些鸟能听懂人语,有些兽比如狗能通人性,人就不能通鸟性兽性吗?我们不是自以为是吗,不会连鸟兽都不如吧?

如果有一天我们能把自己看做是大自然的普通一分子,如果我们能放下架子,与其它自然生物平起平坐,那么我们的地球将生机盎然,丰富多采、莺歌燕舞,我们人类将更富有爱心,人类自己的战争也会减少,那我们的地球将是多么的美丽。

人是自然氧化的结果,人带有了自然给我们的一切特征,所以当我们符合自然的时候,就是健康的、长寿的,当我们违反自然的时候,就是衰病的,或者是过早的夭亡。自然是一种什么状况呢?自然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天高地阔、松静自然,如果我们能够学习天地的这种宽阔和松静,我们能够少一点私心,少一点欲望,那么自然的就长寿了。老子讲“天长地久、天之所以长,地之所以久,就是因为它无私无欲。”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苟;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苟。什么意思呢?刍苟是用草编的狗,古代用他来祭祀神灵,不是象我们现在,特别是南方到清明的时候,要买乳猪、猪头来祭祀神灵,不是的,因为那个东西很脏,要用草编的小狗,而且要用线拴上在井水里面冲干净,用它来祭祀神灵。说天地不仁,“仁”当什么讲呢?当天堑,天地没有天堑,把万物都象草编的狗那样去对待,是爱它呢,还是恨它呢?无爱无恨。牡丹花很珍贵,狗尾巴花没有什么名气,但是不能因为牡丹花珍贵,就让你一年四季的开;也不能因为狗尾巴花不名贵,就不让它开。没有远就没有近,没有近就没有远,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也是如此,他也是没有远、没有近的,他用平等的态度、平衡的心态来对待你周围的人。在我们周围会经常看到,那些心里很宽的人、那些身居简出的人,身心都是健康的。往往斤斤计较的人是多病的。我曾经认识一个家庭,女性就是属于斤斤计较的,斤斤计较到什么程度呢?丈夫出差买回来一个暖瓶的瓶塞,她认为买的不合适,就逼着丈夫,在单位把这个瓶塞卖掉。自己的丈夫是个处长,就拿着瓶塞一个一个的问,最后把它卖掉了。这个女性40多岁,脑淤血一下走掉了,走掉了没过两个月,他的丈夫很快就结婚了。夫妻两个人在一起时,丈夫是娓娓懦懦的,这个女性好象是在家里做主的,实际上你又得到了什么呢?实际上什么都没有得到。这种情况在我身边,我可以举出一大堆的例子。所以要想身体好,就得学习自然,把心放宽,把心放静。

⊙与自然和谐,就是跟着太阳走

我们常讲,万物生长靠太阳,但我们实际上能够跟着太阳走的人,做得太少太少了。首先讲睡觉,太阳醒了,我们就醒,太阳睡了,我们就睡了。只有和太阳保持了和谐,人的阳气才能够足。可是我们现在不是这样的,住的房子里面有空调,上班的时候一部分人有轿车,一部分人坐公共汽车。好不容易见了太阳,打一把伞把太阳给遮住。这样人获得太阳的能量太少、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