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谈笑风生
27455900000011

第11章 斋中思辩(3)

夫作奸犯科者何以能够“作奸”?除了利令智昏恃势妄行外,恐怕还有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国无人莫我知兮。”然而,他们恰恰犯下了一个最致命的错误:忽视前后左右上下的“绿衣使者”。西门庆潘金莲搞的那等艳事可谓“天字号”的“绝密”罢,谁料偏偏出有“绿衣使者”郓哥儿捅了“壁脚”,其结局是奸夫头落淫妇做刀下鬼。事实证明:只要有人群,就必定会有勇于说真话,揭露假丑恶的“鹦鹉”式的“绿衣使者”。报章杂志上那些杀人越货者,其亲人往往催(拉)之去投案自首,这些亲人,无不是“绿衣使者”。古往今来,总是“坏事传千里”。这,谁说不是“绿衣使者”们的功劳?

人们常爱用“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这旬古话来说明只要德行高洁,自然会芳名传扬受人崇敬的道理。这里头有没有“绿衣使者”在“作用”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人,大都在人群中生活,其嘉言懿德,好事善事总会给周围的人以感化和教益,自然也就出有“绿衣使者”为之传播和弘扬。奥地利作家卡夫卡(1883—1924)生前著有不少优秀作品,可他临终前却要友人将他的作品全部焚毁,故生前仅发表了很少一部分。然而他死后,他的朋友们都将其大部分作品编辑出版,轰动了文坛。从这个意义上讲,卡夫卡的友人们也正是不忍于沧海遗珠的“绿衣使者”。也有句谚语叫做“好事不出门”,窃认为未必正确,这仅是针对于“坏事传千里”而言的。而事实上,只要人类有“绿衣使者”,好事、善事总是要破“门”而“出”,昭扬于人间的。

杂七杂八“弹”了这么多,然而并非题离万里。鄙意在于劝人行善去恶——多做利国益民有益于人类的好事、善事,少做损人利己害国害民的坏事、丑事。一个人做到了这一点,必会德高名扬,反之则为人类所不齿。那道理很简单:因为一个人的周围永远有着一群爱憎分明,抑恶扬善的“绿衣使者”。

(原载于1990年第10期《学习与思考》)

纸、笔、公章用途简说

纸和笔,这是最简单不过的东西了,连小儿也懂得它们的用途:纸用来书写,绘画,印刷和包装……笔用来写字,画画;公章就有点复杂了,它是机关或团体的印章,“权力的标志”,是覆行公务的有效凭证。这一点,小孩们是绝不懂得的。

纸、笔、公章本身都是由一些物质制成。纸,用稻草、树皮或别的什么制成;笔则用毛、竹(如毛笔)或用铅芯和木头(如铅笔)制成,有的还可用合金和塑料什么的(如钢笔)制成。公章呢,则多用木头、骨块或钢块刻铸而成。纸、笔、公章本身没有什么昂贵的价值,本身没有什么了不起,然其用途则大乎哉,能办大事。单说我们各级政府的红头文件吧,秘书用纸、笔起草文稿,经首长审批、修改、打印、盖上公章,便成了文件。文件一下发,便能指挥、协调,监督所属各地方,各部门(或系统)。看来,这纸、笔、公章还具有理政、治国、办公事的用途呢。

专门撰文论述纸、笔、公章的用途,似乎有点多余,好笑,然而未必,因为在不同的人的手里,它们的妙用便是“春兰秋菊”,各有迥异。古时的“清知府”们,凭着手中的纸、笔、公章,便可弄到“十万雪花银”;《水浒》中的高俅,凭着手中的纸、笔、“公章”,也可以将林冲套上枷锁刺配沧州;慈禧女士凭着手中的纸、笔、公章(玉玺)便可挪公款建颐和园为自己作寿,也可以屠戮进步,丧权辱国。这算是纸、笔、公章在旧社会中的“妙用”。而在今时呢?以上“妙用”并未绝迹。广东有位“局级”的头儿,那手中的纸、笔、公章甚是“吃得香”,可以调动公款使儿子进校读书;可以令下属单位出款万元,保送其女儿上学;可以从工头手中得到万元巨款;可以解散下属公司的领导班子,可以凭之任命新的经理取而代之,可以令人强行抢走该公司的印章、文件和档案……此公有句口头禅:“敝人凭一张纸、一支笔、一个公章就可以决定你们每个人的命运。”妙绝了,这便是这位局长大人对自己手中纸、笔、公章的“用途”再也明白不过的注解:我就是高俅、慈禧,你们当心!得意虽然得意了,无奈终究好景不常,东窗事发,秽行曝光,财被藉没,人坐班房,群众拍手称快。

偌大的中国,这样凭手中的纸、笔、公章来办“私”,捞“外快”,来“决定别人命运”者到底有多少?可以肯定,并非一个。君不见那些被人们咒为“电霸”、“水霸”、“油霸”或别的什么“霸”的还在不同的位置上凭着其纸、笔、公章增“关”设“卡”,勒索搜刮……当然,这些“霸”类也是短命的,到头来还会象上面所说的那位头儿那样,逃不脱人民的公正的纸、笔、公章的惩罚。须知,如今早已不是高俅、慈禧的时代,而是艳阳普照,法纪严明的改革盛世。

纸、笔、公章的用途并非等闲之说,它维系着人民的利益,事业的兴衰成败。对于它的用途,我们每个掌管它的人民公仆,无论如何也要掂量再三,遵循正道,切不可觅玄弄妙,另辟蹊径,那无异于“走钢丝”,要摔将下来的。

(原载于1988年3月17日《海南日报》)

“钱眼”的厉害

一位老干部因参与倒卖进口汽车,牟取巨款而锒铛入狱。咎由自取,是“钱眼”埋葬了他。震惊之余,未免领教到“钱眼”的厉害:往往误人的前程,毁人的晚节,要人的脑袋!

关于“钱眼”的厉害,古今中外的书上无不写得明明白白。莫里哀《悭吝人》中的阿巴贡,信奉活着就是守钱柜,为了金钱,可以牺牲女儿的幸福;一旦钱柜被窃,轻则“捶胸顿足”,重则“不要这条老命”;西晋的鲁褒在《钱神论》中讲得更明白:“钱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钱之所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莎士比亚在《雅典的泰门》中也这样描述了“钱眼”的厉害:“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自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的变成尊贵的,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古往今来,“钱眼”要人脑袋之事屡有发生:明朝大奸臣严嵩、严世藩父子,为虐多年干尽虎暴狼贪、鼠窃狗偷之勾当,后终“东窗事发”,人被正法,家被藉没。清代宦官和珅,因贪赃枉法,富甲天下,招致“抄斩灭门”,万古唾骂。今天这位“昔日的功臣,今日的囚徒”可谓又是一条好汉。他们虽说未相识,可似乎是“心有灵犀一点通”:都是“为钱而活着,为钱而殉葬”。

其实,这位成“囚徒”的老干部与严嵩父子、和珅、阿巴贡之类并非完全等同。后者本是蝇营狗苟之辈,说“为钱而活”并不脸红;前者曾经是出生入死的革命者,曾有过“天下有忧身先当,有乐先让人民享”之节操;富贵荣华使他们“位尊忘国忧”,利令智昏使之坠入“钱眼”,终于沦作“为财死,为食亡”的丑类。这同“一生守清贫,手过千金,分文不贪”的苏兆征、方志敏相比,反差何其强烈!难怪同样是共产党人,有的临终前向党交上几万元党费;有的则因侵吞国家万元、10万元巨款而被人民押向刑场、死牢。

《红楼梦》第一回诗云:“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此句若把“乞丐”改为“囚徒”后用于某些坠入“钱眼”的人,倒也适当,它揭示了拜金主义者的最终结局。若是他们“警钟长鸣,心明似镜”,“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那是演不出坠“钱眼”之恶剧的,也没有“饮弹身亡”,“锒铛入狱”之悔恨了。滑向“钱眼”者。戒之戒之!“钱眼”这东西,正如一位哲学者所说的,“是世界上一种最厉害的东西”。

(原载于1986年7月16日《羊城晚报》)

且说“如今都这个样”

日前,托同事为乡下来的何兰娘办了一件小事,阿兰娘便提了沉甸甸的一袋苹果、香蕉等上门答谢。嗔她何必如此见外,她正色曰:“嗨,如今不都是这样吗?”

阿兰娘的话令人感慨之极。是的,今时耳边多闻“没有礼物办不成事情,没有‘意思’找不得人家”。“烟酒烟酒,研究研究;意思意思,可以可以”什么的总不大相信,这一回可是“眼见为实”了。一个社会出现类似《儒林外史》中所说的“火到猪头烂,钱到事情办”那样的“世风”,该是多么可悲!好在今天这种扭曲的现象毕竟只是“一个指头”,从全局来看,“九个指头”还是端正的。

至于说如今某些角落确实是“这个样”,当然事出有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晚上或一个早晨是难形成此“气候”的。社会上不少人效法性、攀比性极强,“见人吃肉口水流”,“人家怎扭咱怎扭”,看见别人“这个样”,他也急忙“这个样”。要责之怪吗?“对不起,如今不都是这个样?”于是“堂而皇之,道得其行”,“自然”而成“习惯”,“习惯”而更“自然”;你“这个样”,我也“这个样”,他也“这个样”,人人都“这个样”,故“如今都这个样”也就成为社会某些角落的“世风”了。

在“如今都这个样”面前,人们应该怎么办?我们的先人早做出了榜样。《颜李遗书:李恕谷先生年谱》中载:刑部员外郎郭子固从不受贿赂,亲朋好友皆劝其圆通些。有一尚书对他说:君洁身自好,凡事不求托上司或同僚,何也?郭子回答道:“公事有公办之地,私无事,何求之有?”尚书婉谕道:“如今世风就是这个样,你别太固执。”郭答道:“尽管世风是这个样,可我个人就是这个样。”尚书默然。郭子固一生德行高洁,“其卒之日,囊钱不满百,敞衣书布袜以殓”,为后人所赞。今天,倘若全社会个个都象郭子固那样抵制不正之风,从我做起,社会上能出现阿兰娘所叹息的“如今都这个样”吗?

社会影响可改变个人,个人反过来也能影响社会。这就是个体和整体的关系。因此,在“都这个样”面前,需要的不是喟叹、默认和随波逐流,而是。高风亮节,”“苏世独立”“偏不这个样”,这才是“世风清正”之根本,我常想。

(原载于1990年10月14日《南方日报》)

从“金厕所”说到“金发塔”

据美国西雅图消息,美国设计家蒙贝尔设计了一种黄金制成的厕所,除了整个厕所都用黄金铸制外,厕盖还用35颗宝石镶成一个皇冠图案,闪闪生辉。整个厕所价值200万美元。据说这玩艺运气真好,一出来就受到当地富豪们的青睐,争相抢购。

世界上真是无奇不有!咱们这里连金项链、金耳坠尚未普及,人家已用上“金厕所”了!也许因为美利坚是世界上生活水平最高,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吧?然而,这个首富之国,还有大量失业工人和其他穷人,未知他们的富翁们坐在金厕所里拉屎时会作何感想?

由此我不由想起了咱们老祖宗的金发塔。那是300年前的乾隆皇帝,为使其太后娘娘梳头时掉下来的头发“万世不朽”,竟动用国库黄金3000多两铸成一个金灿灿的“金发塔”,你说那值多少钱?因此,要说“美的享受”,咱们的祖宗还远远走在“老美”前头呢。值得提醒人们注意的是,当时乾隆皇帝统治的华夏是世界上人均收入最低的国家之一,“日给之外,已无余粒”。这就是乾隆的“子民”的生活惨状。

当然,“金厕所”,“金发塔”之类亦可算是人类的“艺术品”。然而它们却成了人类中一些人醉生梦死,奢侈糜烂的“物凭”。有人说这是艺术的一种悲哀,然而它们仅仅是艺术的悲哀吗?我总怀疑。

1200多年前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名句,悲愤淋漓地揭露鞭挞了万恶的不平等的封建社会。鲁迅把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概括为两个字:“吃人”。吃人的制度必然会出有“酒肉臭”的“朱门”,必然会发展到造“金发塔”之类的玩艺,必然要造就畸型变态的以过糜烂生活为荣的可悲的人——这是中国古代的“国情”。

可人家呢?不幸得很,在“私人占有”高度集中的“文明的金元帝国”,竟也批量出产令人咋舌的“金厕所”。这难道不值得人们特别是那些一味崇拜“西方文明”的人们扪心深思吗?

(原载于1990年3月31日《南方日报》)

“始”与“终”的思考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有始有终的。人的一生,自母胎中呱呱坠地为“始”,以“盖棺入木”为“终”。下象棋,以楚河汉界摆开阵势,蓝军先行为“始”,以“兵临城下”,“双车逼宫”,“将帅就范”为“终”。读书,唱歌,修水坝,建铁路等同理。《礼记·大学》中说:“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算是对这一客观规律的最好概括了。

然而,生活中常常看到与这个规律相悖的现象:有“始”而无“终”。看书,往往只看头几页,便弃之一边;长跑锻炼,头几天还可以,时日一久,就“松”了乃至“废”了。冈察洛夫笔下有个叫奥勃洛摩夫的,恋爱谈是谈了,但后觉得这玩艺儿实在太熬人,于是废而不行,“始”而无“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