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何以要当说客?盖在于多元化社会的需要。苏秦、张仪式的说客是政治、军事斗争的需要,而“猪客”、“牛客”、“媒婆”式的说客,则乃社会生产生活之需要。当然,说客们更有其明确的强烈的主观愿望:有为国为民的,有求功名利禄光宗耀祖的,也有糊口谋生发家致富的。一言以蔽之,说客乃大千社会“多元化需要”之产物。
如今,苏秦、张仪式的说客早作了古,媒婆式的说客,其事业也大大衰落,倒是“猪客”“牛客”式的经济界说客还相当活跃,但这些说客已不算啥新事物,属于“历史悠久”这一类。有趣的是,今时另一类“古亦有之”的“新说客”,其事业却是那样的方兴未艾。某“长”之公子作奸犯科被派出所拘留,便有接二连三之人士为之求情;破获了一宗走私案,审理之前,总要有各类人等登门说好话要求“化小”,“化了”,乃至“私了”;娘家那位镇长,贪赃枉法而“东窗事发”,检察院立案审查,不足三天竟有几名“地专级”、十多名“县团级”登检察长的门为之开脱,一时说得娓娓动听,谆谆动情,不由你不“心软”。更新奇的还是“新说客”中那种富有“间接性”的“说”法:“电话说”,“纸条说”,“秘书说”……可谓谱写了一页页“说客史”上的新篇!
“新说客”虽“方兴”,但名声不大佳,往往要让百姓们骂娘。然而,你骂你的,我“说”我的,“说”是“有情有义”,不“说”则是“六亲不认”。一是“受人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二是以“说”图报,“脱贫致富”矣。对面楼那位什么“长”,半年内不就为人家当了三十多次“说客”,如今不也已是腰缠万贯,“钟鸣鼎食”尽得好处了吗?
想到这里,不禁热血奔涌而欲登高疾呼:公仆,为了“主人”的事业,请顶住“说客”!然而,“说客”这东西,光靠“顶”还不行,还必须进行“综合治理”——逐步铲除产生“说客”的土壤和温床。以愚见,眼下能否“引进”当今一些发达国家的这么一条:对登门之“说客”一律登记造册,统统“曝光”?若此,“说客”必锐减无疑矣。
(原载于1990年6月19日《乌海报》)
“知羞”乱弹
新娘子上轿,常是忸忸怩怩。并非她们做了什么“没脸的事”,但多少总有一点“奴长也陋”的谦意。这便是“知羞”。
“知羞”还有别的例子。譬如《红楼梦》中那位鲍二媳妇,因干出“没脸事”被凤姐儿揪打后上吊而死,“知羞”知得无地自容。《水浒》中那位洪教头,被林冲一棒撂倒,满脸通红而去。伯夷、叔齐曾反对武王伐纣,周朝立,便觉甚羞,跑到首阳山隐居“不食周粟”而死。
人有“知羞”的,当然也有不知羞的。莎士比亚笔下有个角色叫克劳狄斯,毒死了、老国王,占了王后,还要加害其子,哪管身后那片骂声。莫里哀《伪君子》中那个披着宗教信士外衣,无耻勾引主人之妻的答丢夫,也是个“不知羞”之徒。咱们中国呢,则有“寻花问柳淫邪荡”的西门庆,“馋嘴猫儿”的贾琏,还有“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此间乐,不思蜀”的刘后主,……无不是一群全不知人间有羞耻事的家伙。明代那个山东巡抚李精白,为“九千岁”魏忠贤建造生祠,伯“山”压着魏公的头,竟将“巍”字写成“□”,实属“不知羞”之极致。
“知羞”与“不知羞”,孰好孰坏,历来都是相对的。“知羞”,据说是人之天性人之常情,能制约人做那“没脸之事”。然而知羞“知”出了格也并未见得好,反对武王伐纣,知羞知错,改了就好,未必都要上吊,绝食。相反,人有时候“不知羞”还好些,越勾践侍于吴夫差,淮阴候“匍匐俯出屠夫胯下”,文君私奔司马相如,似皆属“不知羞”的行当,但却名垂青史。
尽管如此,我还总觉得还是“知羞”一些为好。《太平广记》中的那个“长丈余,色黑而眼大”的鬼物,被阮先生责骂了一句,便羞愧万分,“赧而退”改邪归正去了。这样的。“知羞”已“近乎勇”。有一部电视剧,写一个女孩子在捡公共汽车票。阿姨问她为何捡?答曰:“爸爸说,车票就是钱!”正巧爸爸来到,闻之便羞得满面通红,额冒汗珠。这一“知羞”对其父亲教益非浅。早年的鲁迅留学日本,每每听到“清国奴”的蔑称,那心总不免“咯登”。当目睹中国人被日军宰杀而一群围观的同胞竟无动于衷的镜头时,顿觉汗颜羞辱难当。这一“羞”非同小可,有分教他从此弃医从文,奋笔呐喊,成为中国文坛上的巨匠!
不少事情需要“知羞”而偏偏就有“不知”的。一台中国出品而销往国外的旧机器,某单位又以二十万美元“进口”,该公司总经理还为此专门出港“考察”了十天,不知那位总经理先生“知”不“知羞”?某码头仓库存有进口洋货一批,积压多时不见货主来认,通知催促急了,那货主竟喊出了“我不要了”,也不知这喊者脸上发不发烧?某作家初来北京,打听圆明园遗址,路上连问几个后生,尽都摇头说“不知道”或“没听说”,作家顿觉其“羞”,可后生们照样乐也陶陶。塔克拉玛干沙漠,曾是著名的三十六国古址,那里埋藏着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但对它的研究,今天全被日本人领先。近年在西域发现的钵罗波文字,我国无入能译破,急需请国外考古专家来鉴识。身为国人,更应“知羞”而惭愧。英国女王举行“国宴”,不过简简单单五道菜,而咱们的什么“宴”便满桌是“孔雀开屏”、“半江沉月”外加“千红一窟,万艳同杯”,还不感到“羞”彻肺腑么!
人间羞事,哪朝哪代怕都免不了,怕的就是“羞”而不“知”,仍然浑浑噩噩活着。
(原载于1987年第11期《现代作家》)
“阿瑞娜裤衩”、“法国香水”及其他某公将一大叠洋币给出国访问的友人,托他自国外捎一件穿的。不久,友人遵嘱捎回一条外国大裤衩。洋大裤衩上身那天,此公在外裤上贴上一布条,上书曰:“内衬阿瑞娜大洋裤衩”……
这是一则口头幽默。读罢不禁失笑。然笑后不觉感慨良多。未知那男同胞脸红不?鄙人的脸早有点烘烘然了!
“幽默”,毕竟是幽默,不必当真。只是前两年某报登过的一则旧闻——“法国香水”的故事却是真的:×国一位影星来京,与我影坛名流聚会献艺。演出后要举行一场中国记者报告会,以弘扬中×两国影业交流合作之盛事。主持人于会前透出风来:凡与会者可得法国香水两瓶。于是会场轰动起来,人头攒动,原本不来的也如蝶逐香涌至,出现“爆棚”奇观!殊不料那洋影星却恶作剧,一望不至,再望不至,三望仍不至矣,可怜咱们的记者先生女士们引颈翘望白做“香水美梦”一场!
“阿瑞娜裤衩”奇闻也好,“法国香水”趣事也罢,都不能否认如此一事实:某些国人崇洋日渐。“绣外国密(与外国姑娘谈恋爱)打奔驰的(坐奔驰牌轿车),吸鬼子烟,喝威士忌,穿新潮装,哼流行曲,得艾滋病,洗桑拿浴,炒美元切港币……”作家蒋子龙笔下的这幅畸型“消费图”正是如今某些人士崇洋迷外心态的高度艺术概括。
崇洋,推出了如荼如火的“洋消费”。汽车进口,烟酒进口,护肤品也进口。在某市百货大楼侨汇商品部,一位姑娘对那银光闪闪的英国毛衣针惊讶地睁呔了眼睛:“怎么,连这个也进口?我们国家的外汇到底是缺,还是不缺?”这个问题看来也容易回答。他买“麦氏咖啡”、“路易十六”(法国名酒,4600元一瓶)便有洋享受,我卖“乐兰莎”、“美云娜”也有大钱可赚,管他外汇是盈还是缺?有位个体户的儿子自豪地对同学说:我家除了水和空气外,从剃头刀,洗发精到摩托车、吃、穿、用全是洋货。照如此这般说的“消费”再“洋”下去,倘若某一天洋人那边有大量棺材出售,咱们的崇洋狂们会不会化大宗洋银子去进口呢?有可能。
媚外,崇洋,往往会失掉民族自尊心而毁掉一个人,同样也可以失掉民族自尊心而毁掉一个国家。这个古今中外之至理,未知咱们某些以穿“阿瑞娜裤衩”和搽“法国香水”为殊荣的“炎黄子孙”懂得否?
其实,说咱们这些“崇洋狂”处处崇洋怕也未必,洋人的某些方面,他们就“崇”得还不到家,譬如当今世界发达如欧共体、美国、日本等“洋”国都一直捍卫民族自尊,提倡国货抵制“洋”货,保护本国经济。这一点,咱们的“崇洋狂”们何不也来“崇一崇”,学一学呢?
(原载于1990年第6期《民声》)
真话与蒺藜
小二爹正在躺于床上抽水烟,邻人阿贵来告,你家小二某月某日又与某某人打架打出血来,今天又撬开我抽屉取走20元云云。小二爹一听,那脸顿黑锅似的沉下来:“对不起,我还有事!”
李校长笑脸相迎端茶敬烟接待了前来采访的小李。小李一开口便“听说”贵校危房多,哪一间又要塌啦,学生学风太差教师缺少教德时常不来上课云云。只见李校长皱起眉头连声说道:“抱歉抱歉,我还要上课呢!”言毕拂袖而去。
离休干部H找到镇长A,话匣子一开便反映群众呼声如化肥分配不公不透明,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如何成灾之类。正说间,但见这A镇长笑容顿敛,由威严转为愠怒,把H带到另一房间电话机旁的一个青年干部面前:“你与他谈吧。”说完急促出了门。
近读史书,得西汉著名“细柳将军”周亚夫惨死之事,感慨良深。这周将军治军严厉,镇守边疆立下赫赫战功,深得文景两帝器重,景帝时官居宰相,然此公每每心直口快不平则鸣又每每得罪了窦太后,梁孝王等权贵,权贵们对之群起谤毁中伤,构陷成罪,借景帝之手将之罢黜并投下狱牢,千般迫害,万般摧残,周亚夫终于“不食5日,呕血而死”。
我的天,讲真话何以为某些人士所恼所恶所忌?答案只有一个:真话者,蒺藜也。
(原载于1990年3月16日《特区时报》)
“名誉会长专业户”絮语
一方山水,哪类人士最为繁忙?回答恐怕是本埠之父母官。而一方山水,哪类人士最容易被安上光环四射的荣誉性的职务或头衔?回答恐怕也是本埠之父母官。
某地有一父母官,一身兼任40多个学会、协会的“名誉会长”,被当地百姓誉为“名誉会长专业户”。这位父母官确实热情十足精力过人,今天在A学会参加“建会典礼”,明天到B学会做“学术报告”,后天给C协会主持“颁奖仪式”……
我心中不禁嘀咕,身挂数十个“名誉会长”的头衔是怎么一种滋味?甜乎?苦乎?乐乎,忧乎?怨乎?叹平?天才晓得。但这一点我是敢肯定均:终日团转,不可开交。
大凡做父母官的在本埠是够出名的了,然一俟当上“名誉会长专业户”,那就“名”上加“名”了——进入电视镜头,跃上“头版头条”的机会成倍增多。大“名”一挂,学会也就有生气,有“名”了。然而光靠这“名”,便能振兴学术研究乎?我总怀疑。此外,这一大串儿“名誉会长”难道真的是“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非得都“亲自”当不可?倘若是盛情难却,万般无奈之下而“任”之,尚情有可原,然倘应聘者持张天翼笔下那位日里万机,时时处处爱出头露面而表现自己的华威先生那种。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孔子语)之哲学,那就有点不妙了。如此这般,那“名”“大”是“大”了,可不晓得这对本埠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老百姓脱贫致富改善生活有何裨补育何促进?
领导者要抓大事,“理大经”。这“大事”“大经”,无非指调查研究,制定目标,起用人才,科学决策,实现本埠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之蓝图。而把大宗时间与精力置于当“名誉会长”,四出“报告”,“剪彩”,“颁奖”上,是否有点“错泣”了呢?入不是三头六臂的神仙,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这一点,咱们的学会筹备者及“名誉会长专业户”是否想到了呢?
当然,鄙人并需一味儿贬低,反对父母官们参与学术活动兼任“名誉会长”,也并非反对父母官们去“庆贺”,“剪彩”,“颁奖”什么的,该“当”的尽管去“当”,该“庆”的还尽管去“庆”,该“剪”的“彩”还当尽管去“剪”,鄙意仅仅在于,这码事儿能否“严格控制”,少来点儿?“名”虽少出了些,然于己于民于国家大确裨益。
(原载于1990年8月4日《改革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