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鼓楼风俗
27457100000019

第19章 时令节庆风俗(9)

旧时,老南京人大都住老宅子,有灶头、烟囱,故而对灶王爷这位家神既敬之,又畏之。逢到每年腊月二十三四,灶王作为一家执掌饮食的神,要上天履行公事,向玉皇大帝禀报所住人家的一年功过,于是这家户主必对灶王爷要祭祀一番,采取贿赂收买的办法,让灶王“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灶前几天,聪明的老板便抓住商机。香烛铺即开始出售灶王爷上天公干时坐的纸马,满街的大小吃食店和摊铺,出售专门用来祭灶的元宝糖、糖瓜。此外还有用炒米花和糖稀做成的欢喜团,目的是给灶王爷甜甜嘴,好封住灶王的嘴,再穷的人家也都会备好一碟灶糖和一副香烛。接着烧香、烧“纸马”,作揖、磕头。“天马”乃灶爷上天的坐骑。纸马下面垫上干燥的豆秸,一烧起来,噼啪作响,好像用炮仗为灶王爷送行,纸马上再烧一点纸钱,算是给灶王爷的路费。

按古代《敬灶全书》所言:“灶君乃东厨司命,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功多者,三年后,天必降之福寿;过多者,三年后必降之灾祸”。送灶日期,民间有“君三、民四”之说,百姓多在二十四日。据《金陵岁时记》载:“明时,军家皆功臣之裔,声势赫然,与庶民异,故有‘只许军家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谚。其祀灶二十三夜,而庶民则以二十四夜。”送灶时,将买回纸扎的轿、马,放在一旁,供上香烛、料豆、灶糖,点燃香烛。灶糖用芝麻、怡糖捏成,两端卷起,薄薄的呈元宝形。饴糖乃麦芽制成,性粘,人们用这个上供,是希望灶王爷吃糖后,就能粘住牙齿,到了天上张不开嘴,就不能妄言人间善恶了。老百姓对于灶王爷,既媚之,又谄之,充分显示其矛盾又复杂的心理。送灶是男子的事,大多安排在晚餐已毕、洗刷锅台之后。全家长幼跪拜,然后将灶君纸像连同灶马一同焚化,一家人围着火叩头,反复念叨“上天了,上天了”,宣告灶王爷已经骑马上天去了。到了年三十晚上再把灶王爷接回来,更换灶王神龛的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谓之“迎灶”、“接灶”。

后来,随着灶具的变革,大灶不存,改用煤炉、液化气、煤气灶具,“灶王爷”也就“下岗”了,祭灶、送灶、迎灶之俗荡然无存,只留下了灶王爷的一些趣话,作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灶王爷是最典型的“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的主儿。

掸尘:扫房子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灰”与“毁”谐音,“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就是“扫陈”,有“除陈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庭院,掸拂房梁、天花板上的尘埃,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年的欢乐气氛。后来,随着家庭装修的升级,不少人家铺上地板地毯,又有吸尘器,经常搞卫生,过年也就不用大动干戈忙“掸尘”了。

年画《西厢记》

在搞好冢庭卫生的同时,就要讲究一点个人卫生了。年前无论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理发,干干净净迎新年。旧时居民们受条件限制,洗澡大都到鼓楼浴室、一乐也浴池洗澡。得风气之先的澡堂、理发店,顾客盈门,要排队等候,澡堂、理发店的老板堂而皇之地提高澡资,不过服务也稍有改善。如杨心佛在《金陵十记》里所言:“不用说,茶房的手巾把送得特别殷勤,而供应也就更加周到。”理完发,洗完澡,掸完尘,就轮到换新衣了。有条件的,大人小孩都换上新衣或新外套,没有条件的换上洗干净的衣服,这四件事情都做好,谓之“四四如意”。

扫完房子后,鼓楼不少人家即着手美化屋子,一是贴画,二是插年花,把整个家布置得喜气洋洋。

年画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解放前贴年画,大都是乞求发财、长寿、家庭和睦一类的。只要贴上一幅色彩鲜艳的年画,蓬壁为之生辉,过年的气氛就出来了。随着时间的推进,每年居民贴年画也是与时倶进。解放初期,那幅《我们热爱和平》的年画,画上两个可爱的孩子手捧着雪白的和平鸽,表达了人民对和平的热爱和珍惜。有的还用《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戏剧照制作的年画表达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六十年代,《雷锋叔叔望着我们笑》和《南京长江大桥建成》等几乎成了最畅销的年画。后来又有《毛主席去安源》和《红灯记》、《红色娘子军》等八部现代京剧样板戏的四条屏年画,大批走进百姓家,年画像一块块彩色的花圃美化了人们的家庭。

经济富裕的人家,在新年腊月专门去规模较大的鼓楼花店、华侨路口的萍庐花店去选购最喜庆的花卉:被喻为“福星高照”、“天降洪福”的挂满红果的天竹;被喻为“金光满堂”的腊梅;被喻为“清清白白”的凌波仙子水仙,置放于自家的客厅、店堂或书房、卧室,让这新组合的“岁寒三友”披金戴银,喜迎新春。

现在鼓楼不少居民欢欢喜喜奔小康,更是在年前把一批象征团圆、祥和、喜庆的年花买回家,诸如大红杜鹃、仙客来、蝴蝶兰、佛光火炬等,买花过年成了新风俗、新时尚。

舂米:做糕团

以前过年,吃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春节期间走亲访友,娱乐休闲,有好多天不动灶火,故年前就得准备多做些食品放在那儿。

一图口彩步步高升,二图糕点耐饥抗饿。

腊月里,居民们便购买糯米淘净晾干,送到米粉加工店去舂成细粉,或是请糕点店代加工,或是自家借来笼屉蒸年糕。糯米粉一层层布放,加入白糖,即可蒸出糖年糕,大者逾尺,方形,名“大方糕”,可切成城砖形储存。用糕模做出谓之花糕、元宝糕。还有猪油年糕,如在米糕中嵌进核桃仁、桂花,装盒挤压烘蒸、切片,即成“金陵人制之最精”的云片糕等。旧时这些年糕既可用于祭祖,亦可馈赠亲友,更可作为自家随做随吃的“快餐”,切成的年糕薄片,可水煮,可油煎,可火烤,可微波炉轻轻一打,皆可轻松搞定。

老南京还喜欢做一种方便食品即为欢喜团,一种是支锅搭灶,用淘净的糯米炒成的炒米做,一种是用爆米花爆的炒米做,皆是在炒米里倒进温热的怡糖,和上素油,放在剖开的毛竹竿里前后一搓,便成了长圆形的炒米团儿,吃时将一只炒米团儿置于碗中,加糖冲泡,立马变成一碗炒米糖茶,甜滑芳香,酥糯爽口,主客双方皆大欢喜。小娃子不用开水泡,抓上几个当零食,脆嘣嘣、甜蜜蜜,真是让人欢喜的欢喜团儿。

不管年菜准备得多么丰富,鸡鸭鱼肉,山珍海味,各式各样的小包装,南京人几百年来从未丢弃的一个习俗,那就是炒什锦菜,尽管制作起来十分烦琐,但家家户户还是乐此不疲。

说是什锦菜,其实是个概数,用多少种蔬菜炒出一种“什锦菜”,全由主家喜好决定。民间有一首“十样菜”民谣,倒是很好地点到那些大家喜欢的蔬菜:一祝首季开门红(炒胡萝卜丝);二祝如意万事兴(炒黄豆芽);三愿来年节节高(炒冬笋丝);四愿五谷又丰登(炒五香干丝);五重百顺样样顺(炒千张丝);六忆孟姜与长城(炒生姜瓜);七采黄花百朵来(炒黄花菜喻前程似锦);八掬清波一池春(炒野蔬菜);九敬仙子黑牡丹(炒黑木耳);十献白芹利民生(炒白芹段,喻勤劳致富);十一历经风雨聚财来(炒荠菜);十二正是豆蔻好年华(炒豌豆苗喻春满枝头);十三再写安乐新华章(炒马齿苋);十四卸下绿装换金装(炒冬青菜);十五共祝祖国满园春(把以上蔬菜合并一大盆)。至于豆腐果、面筋、藕丝、冬笋、山药、菠菜、香菇等,按个人的口味选取,没有定规。

总体说,这十样菜要分开烹制,一样一样下锅煸炒,火过则稀烂,欠火则有生味,各样菜要按原材料的特性施以佐料,最后下锅略拌,即整合一盆营养非常丰富的南京经典菜来。

20.爆竹声中一岁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