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鼓楼风俗
27457100000020

第20章 时令节庆风俗(10)

国家顺应民心民意,春节假日从除夕就开始放了。除夕这一天,老南京家家户户进入“冲刺”阶段,全部精力和时间全用在除旧布新上。已经掸过尘的室内外整洁一新,还得做件大事,将堂屋正中的八仙桌系上红桌帷,桌上摆上年糕和豆腐,上放红纸束的双葱,取聪明富贵之意。整齐摆放锡制的大蜡烛台及铜香炉,长条几上大花瓶中插的是天竹腊梅,供的是福禄寿三星瓷像。没有瓷像,则以红纸书“迎春接福”四字代替。家家都极其恭敬地请出祖宗的神像,挂于靠近八仙桌的墙壁下,其下一张小桌子,也系红桌帷,桌上也放供果、烛台、香炉,还在每帧影像下放一盏盖碗茶。本来已经祭过祖了(南京人称为“烧包”),这一晚还得另备供菜供饭,但一般不烧锡箔,表示家人对祖辈的尊敬。

贴春联,贴门神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它是用上、下联形式相对、内容相关的语句构成的一种汉语言艺术。每逢春节,无论城乡,家家都要精选一幅红彤彤春联贴于大门上,单扇门上贴一大“福”字,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最早起源于六朝梁代文学家刘孝绰,他辞官归隐,谢绝会客,写下了中国第一幅对联:“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除夕贴春联,明代开始大力推广并盛行,当年为了取吉利,朱元璋曾令春联要用朱砂染笺,红艳不褪,名之“万年红”。实际上红与朱同义,暗含朱氏江山千秋万代不变天之意。朱元璋不但要别人写春联、贴春联,还亲手撰写联语。据《金陵琐事》载,朱元璋为臣子写过不少对联,“破敌平蛮,功贯古今第一人;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赠徐达);“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赠陶安)等等。故清代甘熙《白下琐言》载:“新岁人家更易春联,自明初始”。如今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方”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大多数将“福”字倒贴,寓意“福到了”,多贴在家具、门窗和墙壁上。说起贴“福”字,这里还有一个典故。姜太公在封神时,个个神仙加封,惟独忘了自己和结发妻子,经人提醒,给自己封了个“年菩萨”,给老婆封了个“穷神”,姜妻不乐意,你封我为穷神,谁都不欢迎,我往那儿去呀,姜尚说,你什么地方都可去,惟有福之人家那里不要去。从此后,消息传至民间,家家户户都在门扇上贴上福字,拒绝“穷神”,姜妻没法子,只得跑到偏远、落后的懒惰人家去藏身。百姓贴万年红为图个吉利,以至婚丧喜庆、贺喜祝寿、佳节吉日、开张之喜都爱贴,后来连宫殿庙宇、名山胜迹、楼台亭馆、客室书房、瓦屋草堂,无不撰贴一联,以示情趣。

明朝前,南京人在年三十要在大门上贴桃符,也即北宋诗人王安石所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那时的桃符上绘制神荼、郁垒两位门神,用以驱魔镇妖,后来有换成白脸的秦琼和黑脸的尉迟恭两位唐代大将军。据《金陵岁时记》载,那时不少人家还喜欢门贴图像,年老者用推车进宝,四季平安;少年贴麒麟送子,五子登科;单屏贴一圆形和合,名曰一团和气,亦有财神仙官形象者,意取吉祥。不过随着社会进步,贴门神之习已经消失,贴春联之风依然盛行。毕竟春联是“诗中之诗”,很能显示住家的文化艺术品位。

门神

和和美美年夜饭

年夜饭,吃得要比平时迟,大约在八九点之间,先得祭袓,接灶爷,在灶头上贴好灶王爷神像,上供烧香,礼毕合家大小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这顿饭,荤素菜特别丰盛,而且一盘整条大鲢鱼必不可少,取其年年有鱼(余)的含义,而且整条鱼不得动筷,完完整整撤下去,大年初六才可以吃,寓意一年从头余到尾,在新的一年里生活宽裕庆有余。如果是玄武湖产的鲢鱼则更佳,因为玄武湖历史悠久,鲢鱼自古相传,说明你家袓上就好,富贵一直延续下来。饭后收拾清爽,就开始辞年。堂屋里大红烛一齐点着,香炉里万寿香、云香也瑞气氤氲,再烧上一盆炭火,于是合家依次三跪九叩首。礼毕,便开始各种辞年习俗;年幼的给年长者拜年,共吃福寿汤。这“福寿汤”是取“红枣、福建莲子、荸荠、天生野菱,合煮食之”,谓“洪福齐天”。全家人一起品汤,团团圆圆,开开心心,共沾福气。

守岁压岁辞岁

守岁又称“熬年”,就是在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通宵不睡,叙旧迎新,以待天明。厅堂上点燃守岁蜡烛,整夜不能熄灭。火盆里点燃元宝火,也要整夜不停,说是炭火越烧越旺,财气就越发越长。所以人家常用酒浇炭火,促使火光焕发,又时时添加松枝,引得松香四溢,以此取得火旺财旺的自我快慰;若是烛熄火灭便认为是财光运尽,是三十晚上最不吉利的事。为了乞求财富,照应火烛,就得时时向火盆里加添炭,还要细心察看蜡烛,剪去烛煤。这一夜也确实不能松懈。消遣的方法,只有嗑瓜子,闲聊天,或者是掷骰子,搓麻将,吆五喝六,以遣长夜。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而散,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为“守岁”。长者将事先预备好的铜钱赏给幼辈,叫“压岁钱”。有咏除夕诗云:“夫妻同饮合欢酒,儿女平分压岁钱”(《金陵岁时记》),所赏赐的压岁钱,正面铸有“龙凤呈祥”、“千秋万岁”字样,背面常有十二生肖、北斗七星等图案,以白铜钱,特别是有“太平”二字的铜钱为贵,有的钱还用丝线串起编为“龙”形,并给双串。富户也有用红纸包洋钱,后来亦有以崭新之大额钞票赏之。给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也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又有为延长父母寿命的含义。“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提醒人们珍惜生命、爱惜时间。除夕之夜,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围炉闲聊,谓之辞年,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疠驱走,期待着亲斤的一年吉祥如意。如果除夕彻夜不眠,而且精力旺盛,也意味着来年精力充沛,事业发达。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夜守岁迎新。

守岁时妇女带着孩子游戏取乐,她们取欢喜团二个,上插小红绒花,掷于床下,说是除夕老鼠嫁女儿,送它一份人情,一年中可免鼠患。平时人们痛恨老鼠,在除夕夜老鼠娶亲之时,却向老鼠献殷勤,希望来年它们不要啮毁衣物。《金陵岁时记》载:“俗于除夕取花果食物,置卧房门楣上,谓之嫁鼠”。家家盛行在除夕夜贴《老鼠娶亲》剪纸年画风俗。画面有简有繁,少的只有四五只老鼠,最多的《老鼠娶亲图》,有六七十只老鼠组成仪仗队,抬着花轿,吹吹打打,老鼠各具形态,逗人发笑。

放炮仗听响

腊月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也叫“除夕”。关于除夕的由来有一传说: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它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人们发现它有三怕:红颜色、火光和激烈的响声。于是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大红灯笼、门口烧火堆,投进竹子燃烧,夜里通宵不睡,敲锣打鼓。这天夜里,“夕”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的火光,听见焚竹而爆的震天响声,吓得逃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一夜平安过去了,第二天一大早,人们互相祝贺道喜,恭喜作揖,摆宴饮酒,庆祝胜利。于是以后的三十晚上,家家户户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从此,老南京有了一句俗语,叫做“过年听个响”,不管有钱没钱,过年前总要买回几支鞭炮或是烟花,选在子夜12点,新旧交替的时刻,燃放炮仗,届时家家鞭炮齐鸣,烟花缤纷,爆炸声震耳欲聋。1995年南京曾禁放烟花爆竹,七年过去,又予开禁,更加激起了广大市民燃放爆竹的激情,重新捡起旧时放鞭炮的乐趣。

放爆竹

上世纪80年代初,从中央电视台举办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开始,百姓又有了全新的守岁方式: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边吃零食边看春晚节目,子时共同聆听新年的钟声,一起燃放烟花爆竹,让那五彩缤纷的礼花装点自己红红火火的生活,辞旧迎新成为一种古老而又崭新的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