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鼓楼风俗
27457100000034

第34章 民间工艺游娱风俗(6)

13.儿戏最难忘(20例)——鼓楼区少儿体育游戏

从小喜欢体育或是爱玩游戏的孩子,长大了不一定能成为体育冠军、健将,但是冠军的童年必定和体育有关。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因为家庭困难,物资匮乏,在清贫的少年时代没有电视电脑,没有玩具汽车芭比娃娃,有的只是土制的玩具和各种各样至今也难以忘怀的体育游戏,回想起来,仍然历历在目。那些老J儿戏伴随着我们生命的律动,极其自然而和谐地进行着。粗粗归纳鼓楼区的少年儿童体育游戏,大体可分为技巧型、对抗型、团队型、民间传统型、智慧型五大类。

技巧型体育游戏

踢毽子起源于

汉代,盛行于南北朝。毽子用布或皮革缝裹小铜钱为底座,上插一节鹅毛管和一束公鸡毛。也有纸毽、布毽和塑料做成的花毽等。踢法有盘踢、拐踢、蹦踢、间踢等。个人踢毽为锻炼腿脚灵活,如若比赛则以踢数和花式多取胜。1935年旧中国第六届运动会,曾将踢毽子列为国术比赛项目,冠军为南京戴金尧夺得(踢毽成绩为140对)。

跳绳汉代称跳百索。清《有益游戏图说》载:“用六尺许麻绳,手执两端,使由头上回转足下,且转且跃,以为游戏,是谓绳飞。”短绳可单人、双人跳,跳法有单脚跳、双脚跳、换脚跳,甩绳有前甩、后甩、前交叉、后交叉;长绳则为多人跳,看谁跳的次数多为胜。

滚铁环孩提时代,家里的木盆烂了坏了,一时找不到箍桶匠,我们就有了游戏的大玩具了。取来箍盆的铁箍当铁环,并在环上用老虎钳圈上五六个小铅丝环,然后用细木棍头上绑一个“L”形弯钩,当滚铁环的手柄,一切准备停当,就和小伙伴开赛了。一种玩法是沿着操场跑道比赛速度,圆圆的铁环,小环套大环,一路推过去,丁丁当当发出清脆的响声,显得那么和谐、悦耳,另一种玩法是比赛技巧,在跑道上摆放若干竖放的砖头,让铁环绕着砖头像拧麻花一样前行,以不碰到砖头和铁环不倒为佳,谁先到达终点为胜。

跳橡皮筋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盛行。皮筋用小橡皮圈联结或用细长的皮筋代替,玩时由两人各执一头或固定在两个物体上。跳的女孩子用挑、勾、踩、跨、摆、掏、压、绕等技巧编成组合动作,腿部翻飞,令人目不暇接,有的边跳边唱儿歌。如“橡皮筋,弹一弹/中国出了个刘胡兰/刘胡兰,十五岁/中国出了个董存瑞/董存瑞炸碉堡/中国出了个阿庆嫂……”,表达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南京娃JL对英雄的敬慕。

打水片也称“鸭子戏水”、“水上飞”。玩者用薄薄的瓦片,俯身向平静的水面投掷,使其贴着水面连续蹦跳,一跳一个涟漪,看谁的瓦片飞得远,打出的水圈圈多为胜。

抓石子、抓杏核准备一把干净的小石子和一只小沙袋,随意地将小石子撒在地上,然后一手向空中扔出沙袋,同时迅速地将地上的石子一把抓或鸡啄米似的拾在手中,并接住掉下来的沙袋为赢者。女孩则将杏核分涂成红绿色,在扔出的沙袋中抓起同样颜色的杏核,如果手碰到另外颜色的杏核,为输。

对抗型体育游戏

鸡拐俗称“斗鸡子”。由两个或多个少儿进行角斗的体育游戏,参与者都用右手将左腿盘至右膝盖以上部位,形成一个三角形,俗称拐,当然是越高越好。在向对手发起攻击时,如你比别人局时,可用左膝盖将对手的膝盖往下压,使其右腿在蹦跳时失去平衡;如你比别人矮时,可用自己的左膝盖去挑、去撩,完全可以在对方冲来时,来个“四两拨千斤”,让对手站立不稳,乃至跌倒。

斗鸡还有一种玩法,就是在空地上用粉笔划上一大圆圈,双方在圈里斗鸡,哪一个被撞出圈外或踩到白线,即为失败。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圆圈,不用器械,竟演绎出一场斗智斗勇、惊心动魄的角斗游戏,绝不亚于拳击、跆拳道的比赛。

鸡拐,要有勇有谋,知己知彼,方能取胜。

掰手腕一种比赛臂力和腕力的体育趣味活动。比赛双方面对面隔桌而坐,右臂和右臂反握,两人手肘置于桌面,和手臂垂直,待裁判一声令下,双方发力,但左手不可抓住桌面桌腿,以掰倒对方为胜,谁的肘弯离开桌面或犯规,为败。此项游戏,能够锻炼人的手脑协调能力。

打梭子玩这种游戏器材简单,就两根台球杆粗的木棍,皆称梭,长梭一尺,短梭不足半尺。玩时分攻守双方,外加裁判,3人以上即可。攻方在地上挖一个十公分长的元宝形小坑,将短梭横担在坑洞上面,然后手执长梭,将其一头伸入坑洞,和短梭零距离接触,等裁判发令,守方进入状态。攻方即通过长梭发力挑起短梭,飞向守方阵地,守方用手或衣兜都可来接短梭,如果短梭落地前被守方接住,守方为胜,守方若没有接住飞来的短梭则为负,比赛继续进行。如果守方胜了,则和攻方互换场地,开始下一轮攻防。

不过这种梭子打得不够过瘾,我们喜欢在短梭飞动时发起攻击,即自己或战友先将短梭轻轻抛起,然后挥舞长梭抽打短梭,使其飞向守方营垒,游戏规则如打垒球,为安全起见,守方小伙伴要远离攻方数十米开外,万一短梭被猛击过来,其力度和加速度,足可伤人。游戏仍以守方能否接住短梭定胜负,接到为胜,换位,未接到则拾起短梭向攻方坑洞回投,如此周而复始地玩下去。

拽绳子这项游戏,既比力气又玩技巧。两个小孩脚成斜八字相对而立,将一根三四米长的粗麻绳用右手各执一头,从后腰绕过来,紧紧捏在手心,待裁判下令,两人迅递扬手,将镚紧的绳子越镚越紧,一边还借助腰和臀部的劲,屏住气拽绳子,以拽倒对方为胜。也有力气小的突然“虚晃一枪”,冷不丁地回臂松绳,对方却还在拼命拽绳,防不胜防,一屁股墩坐在地上,反而败北。

团队型体育比赛活动

拨河这是一项深为广大少年学生喜欢的比赛活动。《唐语林》载:“明皇教御楼设此戏,挽者至千余人,喧呼动地,蕃客庶士,观者莫不震骇。”拔河赛前,先在地上划出两根平行线作为河界;取一船缆般的长绳,中间系上红布条为标志,比赛双方(人数对等,男女不限)各自紧握大绳,待裁判令下,各自向己方猛拽,双方几乎是步步为营、寸土不让,甚至连吃奶的力气都使出来,靠力拔山兮的气概,靠团结一心的精神,直待红布条拉过自己的河界。

老鹰抓小鸡这项游戏最受小学低中年级学生喜爱。选一名大龄儿童当老母鸡,身后排出一长串小鸡,一个个手拉前边同学的衣角,另外和老母鸡面对面的是一个扮老鹰的同学,他每次必须东奔西跑,以抓到小鸡队伍最后一只小鸡才算小赢,抓得越多,便积小胜为大胜。游戏开始,老鹰东突西进,老母鸡毫不示弱,左挡右拦,小鸡们也就随着队形,摆过来摆过去,最后的小鸡跑的路最多、最辛苦,直到大家都喊跑不动了,游戏才告结束。

跳驼子这项游戏有点小惊险、小刺激,在男生中找一“志愿者”,双手撑在膝盖上,弯腰屈腿,躬背扮演“驼子”(如现在的鞍马),十几个男生排好队一个个轮流助跑,一到“驼子”跟前,双手撑住他的背,双腿左右劈叉,从他背上飞越过去,“驼子”有甘愿献身的精神,待男生全部飞越过去后,即要提升高度,或是腿挺直,或是双手撑至大腿,再让小伙伴们来跳,显然难度加大,谁跨越不过去,谁就改当“驼子”,让别人来跳。这项游戏类似跳马,对锻炼孩子的弹跳力、臂力和身体的灵敏都有好处。不过在游戏中也有“驼子”使坏的,当要好的小伙伴猛跑到自己跟前准备手撑起跳时,“驼子”猛一下蹲,让你猝不及防,有可能“刹”不住车,凭借惯性摔个“老跟头”,大家就会对恶作剧的“驼子”群起而攻之。

民间传统型体育活动

荡秋千这种体育活动在南北朝时传到长江流域,深受妇女儿童欢迎。南朝梁宗懔曰:“春时悬长绳于高木,仕女衣彩服坐立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荆楚岁时记》)。荡秋千的人或立或坐于秋千横板上,两手握绳,前后摆动,越荡越高,令人如飘飘欲仙。到了明代,“清明时节,家家树秋千为戏”(《水平府志》),秋千活动更成了妇孺喜欢的游乐项目。正如诗人徐铉《柳枝词》云:“堤畔柳含烟,疑是阳和二月天,醉里不知时节改,漫随儿女打秋千。”

抖空竹古称抖嗡、扯铃。以竹木制成带音响的玩具,用带有棉绳的两根抖杆上下抖动,使其飞转发出嗡嗡声响,既活动了双臂,又愉悦了身心。到了清代,南京夫子庙成了中国民间百艺展演三大胜地之一,艺人们抖嗡的舞姿伴着悠扬动听的哨音,回荡在秦淮河上空,围观者众,推动了民间抖空竹活动的开展。有钱人买嗡玩,无钱人找来壶盖、茶杯盖都能“抖”起来。时至今日,各公园、市民广场常可看到抖嗡人抖出“绝活”,什么“猴子爬杆”、“飞燕入云”、“鹞子翻身”、“海底捞月”,还有抖嗡高手联袂演出拼出奥运“五环”,赢得全场人掌声雷动。如今南京爱好抖嗡的人已逾3000,不少人熟能生巧,挑、扔、背、盘、跨、项,身手不凡,可把嗡抖绝了。

抽陀螺又称打独溜、“打不死的李逵”。陀螺用硬木车制而成,下端装有钢珠似的锥形圆柱体,玩时用鞭绳缠绕,然后拉动,使其直立旋转,然后不断地用鞭绳抽打,让陀螺越转越欢。这种游戏竞赛性强,既要抽打有力,又要有巧劲,既要让陀螺转的时间长,又不能让它窜出圈外,确实是集体育、娱乐于一身的游艺活动。

陀螺

骑竹马这是南京娃娃特喜欢玩的一种游戏,器材很简单,一根木棍,一支拖把柄,或是一支竹笤帚,皆可当作自己的马来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