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朝鲜半岛古代建筑文化
27461000000025

第25章 朝鲜半岛古代佛塔(4)

除了类似于佛国寺释迦塔这些居于主流地位的佛塔外,统一新罗也出现过一些其他的特殊形式的塔,如多宝塔、砖塔、密檐塔。砖塔和密檐塔均是在特殊情况下对中国塔的直接模仿,数量较少。砖塔的例子如庆尚北道安东神世洞的五层砖塔,完全釆用了唐式砖塔的材料和形制。多宝塔中的杰作如庆州佛国寺多宝塔,其特殊的形态在朝鲜半岛堪称孤例,其形态塔刹部分塔身部分基座部分尽情展现了当时成熟的石材加工技巧和建造者丰富的想象力。这些特殊形制的石塔多为孤例,可能是在具体条件下,在文化交融的基础上匠人们根据特殊的需要进行的创作。

佛国寺创建当时,是受法华经经义影响而建造的寺杀IJ。法华思想中佛有报身、法身、真身之说,因而又被称为多宝如来。释迦如来常住说法的塔为释迦塔,多宝如来常住说法的塔就被称为多宝塔,因此佛国寺塔院中并置双塔,西塔为释迦塔,东塔为多宝塔。多宝塔是造型奇特而精巧的石塔,融合了多种木造建筑的因素。该塔虽然仍然由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构成,但塔身却是完全不同的形态,展现出特殊的结构,平面形态各层均异,一层方形、二层八角形、上层则为圆形,比例变化多端,形象既丰富又稳重大方。塔总高约10.4m,台基较高,四面均有台阶,可能是受曼陀罗思想的影响,试图营造出一个微缩的、以石构筑的宇宙。台基外围的四角设有下方上圆的石柱以及石狮雕刻。一层塔身由四根角柱、一根塔心柱撑起的空间构成,四角柱之上设有粗略地模拟斗拱的石构件,其上覆盖着带檐角起翘的屋盖,厚度很薄,显得轻盈畅快。屋盖之上,模拟出中国楼阁式建筑的形象,围绕有一圈栏杆,虽然尺寸很小,但地台石、望柱、栏杆、子缨等均刻画得非常逼真。栏杆中心矗立起二、三、四层塔身,这几层塔身平面为圆形,面积比起一层塔身显著缩小,中心为八角形平面的塔心柱,贯穿全塔。这几层塔身均采用圆柱,柱顶构件各层均不相同,似乎融合了来自西域的造型因素。二层塔身上部亦设栏杆,三层塔身上部则改为仰莲座承托四层塔身,四层塔身上覆八角形屋盖。

这一多宝塔造型复杂,而且具有内部空间,类似于镂空的石雕作品。平面形式为方阁之上配置圆形以及八角形塔身,与日本的多宝塔似有一定的关联。据传,这一多宝塔的形式来源于大众部的《摩诃僧祗律》:“下基四方,周匝栏杆,圆起二重,方牙四出,目施盖槃;长表轮相。”《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云:佛言,应可用砖,两重作基。次安塔身。上安覆钵,随意高下。上置平头,高一二尺,方二三尺,准量大小。中竖轮竿,次著相轮;其相轮重数,或一二三四,乃至十三,次安宝瓶。大众部的《摩诃僧祗律》所传的佛塔,由塔基、塔身、槃盖、相轮构成。《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所传的佛塔,由塔基、塔身、覆钵、平头、轮竿与相轮、宝瓶六部分组成。可见后者比前者要复杂些,建筑形式在不断变化。佛国寺多宝塔的造型意匠,与这些佛经中的描述相似程度很高,其精巧复杂的造型与西侧释迦塔的简洁朴素形成鲜明的对比。

4.2.2.2统一新罗后期的石塔

统一新罗的石塔在8世纪后期又发展出一些新的变化,9世纪以后经摸索和总结沉淀出后期石塔的样式。8世纪末期以后,新罗王权衰落,政治混乱,民生艰难。乱世的苦闷,使得更多的大众视佛教为个人祈福的工具,因此为个人祈福目的而建造佛塔的情况大量出现。地方豪族也因同样之目的而开始建造佛塔,但均因为财力的限制,塔的规模较之此前进一步缩小;同时由于国力衰退,末世气象笼罩之下的建造活动,使得这一时期佛塔的造型艺术水平,就总体而言远不如前。

与此前的石塔相比,统一新罗后期石塔的主要变化在于:

1.石塔比起8世纪之前的石塔规模进一步缩小,寺刹中单塔配置成为主流,而且出现了佛塔独立于佛殿之外的布局手法,并向全国扩散。

2.台基形式多样化。此前未见的圆形、八角形塔基等纷纷出现,塔基的形式也比较自由,出现了双层塔基等等。

3.屋盖石变薄而且檐角起翘更为夸张,叠涩的层数由原来的五层减少为四层;台基也更为简化,中间的撑柱数量减少甚至干脆不用,台基形同一平整的石块。

4.台基、塔身开始出现相对繁琐的装饰,主要内容为表现佛国世界的雕饰或者天王、八部众神等的形象。

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包括石塔在内的寺刹的营造者从过去的官方组织逐渐变成个体,因此财力物力受到局限;出于祈福消灾的需要,增加了装饰。由于这一时期简单化了的石塔更容易建造,而且可以脱离寺刹独立建造石塔,因此留存下来的石塔较多,比如庆州南山里三层石塔、庆州西岳里三层石塔、庆州孝岘里石塔、庆州南山茸长寺石塔、月城外东面远愿寺石塔、南原实相寺石塔、义城观德洞石塔、文津凤岩寺石塔、大邱桐华寺金堂庵与昆卢庵石塔、形川月光寺石塔、东莱梵鱼寺石塔、长兴宝林寺石塔、海南大兴寺石塔、映日法广寺三层石塔(828)、庆州长林寺三层石塔(855)、大邱东华寺三层石塔(863)等。

1.南原实相寺石塔

南原实相寺大雄宝殿前东西并立有双石塔,两塔形制几乎相同,均为双层台基上的五层石塔。上层台基及一层塔身除角柱外,每面仅设一根撑柱,各柱上均雕有佛像。屋盖石的叠涩为四层,檐角起翘很高,端部变薄,相轮部分占全塔高度的比例约为三分之一,比以前有所增加。总体表现出统一新罗后期石塔的典型特征。

2.庆州玉山里净惠寺十三层石塔

统一新罗后期开始出现了一些模仿中国密檐塔的石塔;并且在高丽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例子之一如庆州玉山里净惠寺十三层石塔。该塔规模很小,一层塔身四角的角柱向内侧脚,塔身四面有龛室。柱子上有3段叠涩屋盖。一层高大,但一层之上的其他十二层其实并无塔身,各层均为一块石头制成的屋盖石且比一层屋盖急剧缩小,与其说是十三层塔身,倒不如说是一整根塔刹。

3.实相寺百丈庵三层石塔

实相寺百丈庵三层石塔总高约5m,全塔比例修长,各层塔身下部均浮雕出栏杆,塔身上部则浮雕出斗拱的形象,模仿木造楼阁的意图很明显。一层塔身浮雕有菩萨、神将,二层有奏乐天人坐像,三层有天人坐像等,屋盖的叠涩以仰莲座代替,全塔雕刻繁复,造型透露出与普通的三层石塔相异的性格和意趣。

4.华严寺四狮子塔除了大量建造形制比较

统一的石塔外,统一新罗末期也出现了一些造型独特的石塔。如华严寺四狮子塔该塔建造在一座由四只石狮子支撑起的石板上,形象颇为独特,但非孤例。该塔据传为慈藏为向自印度的祖师之母表达孝心而建造,因此结合了一些印度的要素,四只狮子分别代表喜怒哀乐四种心情,承托石狮的基座四面均刻有姿态各异的奏乐天人坐像。

5.安东新世洞五层砖塔除了继承初期发展出的

新罗系石塔外,统一新罗后期又一次在中国的影响下,再次建造了些中国式的砖塔,留存至今的有安东一带的4座、漆谷1座、清道的残安东新世洞五层砖塔塔2座。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为安东新世洞的五层砖塔。该塔位于原法林寺内,寺刹今已无存。砖塔一层塔身边长约2.58m,塔身南部设有龛室,均使用无纹砖,屋盖用砖叠涩挑出,上面覆瓦;塔刹已毁失。其他的仿唐式砖塔还有漆谷东明面松林寺五层砖塔等。这些砖塔与普通石塔相比,除材料不同外,全塔的比例和构成均更严格地忠实于唐代的原型,而与统一新罗的石塔审美情趣和造型意匠略有差异。唐代风格的砖塔亦可能被赋予了特殊的宗教意义而在高丽、朝鲜时期仍有零星的建造。

4.2.2.3高丽初期的石塔

10世纪后,后百济和高丽建国,与统一新罗鼎立成所谓“后三国”,几十年内出现了寺刹建设的新一轮浪潮。佛教势力的兴盛是直接原因,而背景则是中央集权的衰落和地方势力的强盛。对建筑的艺术和技术而言,这样的趋势促进了建筑地域性特色的发展。

新罗王京庆州附近的建筑,主要受王室控制,而王室始终是最积极的中国文化引进者,因此庆州附近的建筑与中国的联系最强最直接。而到了新罗末期,地方豪族势力大约在9世纪开始抬头,在10世纪后发展到可以无视王室的程度,往往自封将军,税收也控制在自己手中。在这些地方割据势力推动的建设活动中,以往被高度集中在庆州一带的建筑工匠得以分散到地方,带去了较为发达的建筑艺术和技术,提高了各地的建造水平;同时地域性的创造得以发挥,丰富了朝鲜半岛建筑的内容。可惜这一时期的建筑在后来的战乱中破坏严重、留存无多,代表性的遗存有江原道明州郡窟山寺的幢竿支柱、神佛寺遗址三层石塔与石雕佛坐像、方内里三层石塔、普贤寺石碑;江陵的大昌里幢竿支柱、水门里幢竿支柱;英阳一带的善林院遗址等。从这些遗物中可以看出一些不同于庆州地区的细部意匠。窟山寺遗址上留存的幢竿支柱高达5m,可以想象当时的寺院规模也比较大,与统一新罗最普遍的幢竿支柱形式相比,表现出更多的采用天然石材的自由形态,体现出江原道传承悠久的朴素的造型审美传统。

高丽初期的石塔造型的来源主要有四:一是直接继承统一新罗后期的石塔形式,二是对百济式石塔的复兴,三是折衷混合的形式,四是一些特殊的形式。

1.统一新罗石塔的继承

高丽初期统一新罗式的石塔仍是佛塔的主流。其共通的特征是基座分为两层,一层低平、二层高峻,其上再建塔身,塔身平面比基座平面锐减,但各层塔身收分平缓、平面采用正方形,屋盖石和其下的叠涩部分用一块整石制成,而且越往上叠涩的层数越少,最多叠涩层数不过4层,而且叠涩部分较薄,小于屋盖的厚度。檐口显得厚重,起翘较平甚至消失。但在细部手法上,比起统一新罗时代的石塔也有所发展变化,而变化的结果却是失去了统一新罗时期那种刚健昂扬的气质。这类塔的代表作如醴泉开心寺五层石塔(1010)、净兜寺五层石塔、金刚山正阳寺三层石塔等。醴泉开心寺五层石塔的构成和样式是非常简约的,高丽的特色也反映得比较集中。下层基座的地台石和中石由单一石块制成,每边有3个壶门,内浮雕十二地支像,上层基座四角和每面中央设一根撑柱,将每面划分为两开间,每间内浮雕八部神像。其上置石盖板,上托各层塔身。各层塔身与屋盖由同一石块制成。一层塔身南面刻有门扉的形象,其左右刻有仁王像。

2.百济式石塔的复兴

虽然统一新罗享国颇久,但百济文化之脉在百济故地上从未中断,百济的某些文化因素仍然得到了持续的沿用。高丽时代百济式的石塔也主要在百济故土上出现。但高丽时代的百济式石塔比起百济时期细部更趋简洁,风格更为洗练,规模也有所减小。代表性作品如庇仁五层石塔(11世纪)、扶余长虾里三层石塔(12世纪)、井邑隐仙里三层石塔(11世纪)、鸡笼山锫妹塔、归信寺三层石塔等。庇仁五层石塔为单层基座,且基座较为低矮,占全塔高度比例不大,甲石上平无坡,

这是高丽时代石塔的通用做法。基座上立一层塔身,二层以上塔身规模比一层塔身急剧缩小,屋檐仍然出檐深远,檐角起翘轻快,形象飘逸,屋盖与承托屋盖的石块分别制成,承托屋盖的石块呈仰曲面状而非锯齿形叠涩。全塔简洁朴素五雕刻装饰,这些手法与定林寺石塔相似,反映出典型的百济石塔造型风格。

3.折衷式石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