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灵古衙洞的壁画古坟群是新罗墓葬比较重要的资料,发现于1963年。其中的一座内部结构和高句丽平壤一带的壁画古坟很相似,为横穴式石室坟。这是目前在原伽耶地区发现的唯一壁画古坟。其封土呈馒头形,直径东西25m,南北20m,规模较大,据推测是伽耶末期的王陵。由于封土堆建造在倾斜的坡地上,因此封土前面高出地面7m,后面则为2.5m,从玄室地板到封土最高点的距离为5.5m。封土低处设有两层护石,以防止封土流失。封土之内为长方形平面的玄室,设有两处棺床,据推测为夫妇合葬墓。玄室南北长3.75m,东西宽2.82m,高度为3.12m。玄室的南侧有向东倾斜的羡道,南北长4.82m,东西宽1.48m,高1.64m。玄室和羡道内残存有少量壁画,大部分为莲花纹。羡道天花上绘有11朵莲花,直径为26·30cm,大部分莲花纹为8瓣2重,在莲花周边用绿色绘出树叶、树干的形象以及用褐色、粉色、绿色绘出水波或彩云纹样。从这些壁画中可以推想,也许佛教当时已经传入伽耶地区。这些纹样与百济陵山里古坟中的类似,但石砌墓室的做法又与高句丽的相仿,说明了在当时难以与中国取得积极的文化联系的情况下,新罗主要是在高句丽与百济的文化影响下缓慢地发展。
5.6统一新罗的墓葬
在经过一系列政治和军事的努力后,新罗成功地与唐结盟,进而消灭了百济与高句丽的势力,统一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的地域,史称“统一新罗”。统一新罗时代的墓葬,在吸收了唐、高句丽、百济文化的基础上发生了迅速的变化,此前常用的积石椁墓消失了,而主要采用封土石室墓。这其中,统一新罗的诸王陵是最高的代表。
统一新罗王陵和贵族墓葬主要分布在庆州附近的丘陵地带,著名者如武烈王陵、挂陵、神文王陵、圣德王陵、景德王陵、兴德王陵,角干墓、金庾信墓等。随着律令制国家政权的建立,统一新罗逐渐形成了比较严格的陵墓制度,陵域设置神道、石像生、供桌等一系列的地表设施。封土前设石床作放置贡品之用,神道两侧配置文人石像1对、武人石像1对,石狮子1对、石碑。比之于唐之《开元礼》,其石像生的数量略与唐之五品官员庶墓相当;而且制作比较粗糙,谈不上造型之美。
统一新罗王陵中较有特色的是其封土的护石处理。封土底部往往砌筑一圈腰石以避免封土流失和崩坏,腰石上雕刻十二地支像,外圈配置栏杆。十二地支象征着方位、时间以及宇宙的时空关系,在唐代道教盛行时期的陪葬品装饰中经常出现,但将十二地支像作为封土坟底部的护石,则是统一新罗陵墓的特色。现在发现如此做法的最早实例是庆州金庾信墓。
统一新罗各王陵中,墓制保存最完整的是兴德王陵。与此前的王陵不同,兴德王陵在选址时很注重陵域的风水而且比较成功,是统一新罗风水思想日盛的一种表现。墓前配置石狮,封土底部砌筑护石,护石之间以石立柱分隔,石柱上雕刻十二地支像,栏杆环绕封土,前有供桌。神道左右配置武人像、文人像各一,神道入口东侧有石碑,形成完整的陵墓制度,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直沿用到高丽时代和朝鲜时代,成为朝鲜半岛王陵的基本模式。
其他值得一提的统一新罗王陵还有圣德王陵、挂陵、文武王陵等。圣德王陵前设有30块三角形立石,呈放射性排列成一圈,封土与立石之间设有圆雕十二地支像,造型精美。挂陵被韩国学者推测为元圣王陵,封土前有文武石像、石狮,构成神道。其武士像形貌与中亚人非常相似,据推测是唐军中西域士兵的形象,被新罗王族利用来展现自己的声威,守护自己的陵墓。
新罗王陵中比较特殊之例为月城龙堂里的大王岩,1967年经发掘调查,确认其为文武王的水中陵墓,证实了《三国史记》中的有关记载。大王岩中心为十字形水池,内置文武王棺椁,其上压有大石。之所以如此特殊,据传是因文武大王虽死仍不忘国之安危,将陵墓设于海中,守卫国家大门。
虽然有大王岩这样的特例,但纵观统一新罗时期的王陵和贵族墓葬,且其封土为馒头形而非覆斗形,其内只有一个墓室,封土前无殿宇,神道直接抵达封土,墓前无阙,周围也不设陵墙。从这些配置特点来看,统一新罗的王陵墓和贵族墓葬,模仿了唐代臣庶墓的形制,但做了相当的简化。
5.7高丽王陵与宋陵
北宋陵墓制度,较之唐代有所变化,主要表现在献殿在朝陵礼仪中的突出地位。到南宋时,献殿已成为陵域中最主要的殿宇;明、清的皇陵均取消了下宫而保留祭殿,而宋陵正是这种陵墓建置新格局的转折点。
高丽时期的王陵,大体沿用了统一新罗时期的形制,但同样地受到了中国变化的影响,开始在陵域设置献殿。但是出于国力、礼制关系或传统习惯的影响等,高丽的王陵主要模仿了宋陵的基本结构而略去了大量的附属建筑,如不设陵墙、石像生的数量较少等。在高丽、朝鲜王陵中通用的丁字阁,便是这种摹写和简化的直接表现。所谓丁字阁,如果不从其文化源头一一中国宋代陵制来研究,那么高丽时期突然出现的“丁字阁”,就会被误解成一种特殊的陵寝地表建筑。但与宋陵联系起来分析,则丁字阁实际上是对宋陵“殿后龟头屋”的直接模仿。
高丽时期的王陵中还开始出现了所谓的“红箭门”,作为陵域的入口标志,后来广泛应用到书院、乡校、衙门等比较重要的场所。作为陵域的标志,功能类似于中国之牌坊、日本之鸟居。至于其来历,韩国学者多有推论,但其实红箭门亦源于宋陵制度。南宋周必大《思陵录》记载南宋高宗永思陵的情况云:
“外篱门一座,安卓门二扇,并矾红刷油造柱木并门……”。
可以合理地推测,可能是高丽王陵中引用了宋陵的外篱门形式,再结合中国的戟门形式,形成了朝鲜半岛的“红箭门”。凡此种种,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高丽王陵与宋陵间的联系。
高丽时代风水图谶学说大炽,其王陵选址在很大程度上受风水的左右,精心选择来龙清晰、后有靠山、主山轮廓对称、左右青龙/白虎环卫,南面有主水和客水合流的明堂之地。陵域一般划分为4个台地,封土位于第一台地,第二台地正中配置长明灯,第三台地配置石像生,左右分列文石(文臣像)、武石(武臣像);第四台地为比较开阔的平地,设丁字阁和碑阁等附属建筑。但遗憾的是没有一处陵墓的地面建筑能够完整地留存至今。
高丽王陵的封土与统一新罗时代的形制基本相同,底部周围以12块护石。护石上浮雕十二地支的立像或坐像,但雕刻水平远逊于统一新罗时代。封土周围设有一圈石栏杆,栏杆南侧置石床作为摆放祭品之用。与统一新罗时代有所差异的是,高丽王陵在石床的左右各增加了一根截面为八角形的望柱石,在封土前增设了长明灯,这也是随宋陵朝陵礼仪变化而衍生出的一种简化措施。此外,高丽陵的石像生的数量有所变化,较之统一新罗时代增加了石羊、石虎等。
高丽的王陵主要分布在今日之开城附近,其中较具代表性的为高丽太祖的显陵与恭愍王的玄陵。高丽末代国王恭愍王陵的制度最为完整,后来成为朝鲜时代王陵的蓝本。该陵域包括两处并列的封土,先建成的是王妃陵,随后建成的是恭愍王的寿陵。在该陵之前,统一新罗或高丽的王墓和王妃墓是相互独立的;自此陵始,后来朝鲜王朝的王和王妃的墓就安排在同一陵域了。
5.8朝鲜王陵与明清园寝
朝鲜时期,中国式的土圹墓已经成为朝鲜半岛民间墓葬的主流,而且随着风水说的进一步流行,出现了各种“阴宅论”;同时由于朝鲜是“儒教社会”,因此各种与墓葬相关的礼仪得制、葬制、祭祀等的规定更趋明确和严格。
按照上述这些制度,朝鲜时期王室、官僚墓葬被划分为陵、园、墓这三类。陵为国王和王妃之墓,园为王子或王子妃以及国王直系宗亲之墓,其他王室成员和有品级的官僚之坟则称为墓。朝鲜时代留下陵、园、墓合计109处,其中陵44处、园13处,墓52处。朝鲜历代王陵分布在以汉城为中心的杨州、广州、骊州等处,各处的陵墓相对集中形成陵群,如位于京畿道求礼市的东九陵、京畿道高阳市的西五陵、西三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