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朝鲜半岛古代建筑文化
27461000000003

第3章 绪论(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当今世界处在高速发展和变化的时代。不单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物质世界时变常新,而且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和社会构成、经济结构,也在技术进步的冲击下迅速改变。有些改变不仅仅是表面的也是深层的,对我们的今天和未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在飞速前行的轨道上,我们似乎尚无足够的余暇和机会来对今日世界和未来的发展进行宏观的思考,尤其是从历史的纵深来看待我们今日所处的环境和未来应有的走向。但是,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认识到,在知识可以解释的范围内,无论技术如何改变着世界,人类总是无法割裂与过去之联系。因此对过去历史进行深入的考察研究,当能对理解今日的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思考明日的前进方向提供有益帮助。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均是东亚最重要的三个组成部分。近现代中国、朝鲜半岛、日本之不同发展轨迹,以及今日东亚格局之形成,虽有历史学家指出带有一定的偶然性,然而究其实际,今日之状况也许早在千百年前就已被某种“因缘”所确定,更可能是一种必然。这种“因缘”还将持续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对东亚的发展施加影响,因此不能不引起重视,对其加以仔细的研究。尤其今日之中国,处在特殊之时代,只有从历史的纵深,了解自身文化之优点与缺陷,思考当代所遇到的问题,方能更好地在当今多变的世界中求得更大的发展。而人们早已认识到建筑是部史书,是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承载了其建造者和建造时代丰富的历史信息。因此,东亚千百年来的种种“因缘”,自然而然地也沉淀到了建筑之中,只是需要人们耐心细致地解读出来。也许,通过对东亚建筑文化发展史宏观的、整体的审视,亦能窥这些“因缘”于一斑。

另一方面,当代中国建筑文化之走向,因处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尚处在探寻与摸索的阶段,既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也有难以释怀的遗憾。然则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究竟何去何从,若无历史之智慧,只从有限的时间与空间出发来思考这些问题,很可能陷入“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窘境。若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更大的范围来考察中国当代建筑文化所处之场景,并把真正决定建筑进程的因素纳入视野,探寻影响建筑发展的深层文化规律,对历史的发展进程提出更有深度的阐释,或可有助于对中国当代和将来的建筑文化发展,作出积极的思考和解答。

具体到朝鲜半岛古代建筑文化的研究而言,因建筑与文化、政治的特殊联系,对朝鲜半岛古代建筑文化源流、特征的研究和解释,绝非一种自娱自乐的爱好,而具有更长远和重要的价值。尤其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某些群体对朝鲜半岛建筑文化的研究注入了一些特殊的动机,如近来韩国某些人士的朝鲜半岛建筑史研究,已带上了某种程度的狭隘民族主义色彩;而北朝鲜的研究者们,早在“研究独立的历史”方针的指导下,预先设定结论再展开“研究”,其“研究成果”甚至被某些人用作领土主张的论据,古代建筑文化的研究也受波及,这不能不引起注意。例子之一如韩国研究者金敬修认为:“在韩、中、日、印度之间的比较研究未深入的情况下,推定韩国建筑的特性,即固有性的相关论述都是难以进行的,而且无法回应中国学界主张的‘源流’论”。这种颇具代表性的意见,一方面表现出韩国学界对中、日、韩建筑文化比较研究的重视,另一方面则明确地道出了其进行比较研究的动机。

从当前的情况看,朝鲜半岛研究者对中国和朝鲜半岛建筑史的比较研究,有一种倾向是努力发掘和证明朝鲜半岛建筑文化的“固有性”,而力图弱化甚至隐藏其文化源流,尝试建立起一个朝鲜半岛古代建筑文化“独立发展”的历史系统。这种倾向虽非普遍,但亦不可漠然视之,因此,从客观的立场出发,以事实为依据阐明朝鲜半岛建筑文化的源流和特征,同时从历史的纵深和文化的广度上对其形成过程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纵观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不但领土一度被列强所蚕食,而且文化疆域也日渐缩小。时至今日,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在高度重视经济发展的特殊历史背景下,确保中华民族的文化疆域,提高文化实力和文化竞争能力,是非常关键的工作一简要地将今日之态势,与古代东亚世界的历史进程作一比对,即可清楚地了解这种工作的重要意义。

以上简略地说明了本书展开的背景和研究的动机。当然,这只是一个宏观的愿景,需要长期而系统的艰苦努力。就本书的成果而言,限于时间和篇幅,本书仅尝试从建筑文化史的角度,对朝鲜半岛的古代建筑文化,作如下三方面的研讨:

(1)从通史的、整体的角度,以考察其与中国建筑文化的关系为出发点,分析朝鲜半岛古代建筑文化发展的源流。

(2)通过比较研究,分析在中国建筑文化的影响下,朝鲜半岛古代建筑文化所产生的变异,以及这些变异形成的可能原因。

(3)从自然地理、国际政治、文化意识等角度出发,分析朝鲜半岛古代建筑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讨论其发展演进的规律。

这三个方面具有递进的关系,其中(1)(2)项力图解决“是什么样”的问题,第(3)项在于尝试解决“为什么是这样”的问题,此三点即本书主要讨论的内容。

本书之研究,基于上述动机和目的而展开。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今的东亚世界中,朝鲜半岛均占有重要的地位,概言之则为中、日、俄等强邻环绕之处。因为这种特殊的地位,在古代使得它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亦处于相争之焦点。这样的地理和历史环境,塑造了其特殊的建筑文化性格。而这种文化性格,对认识中国自身之传统建筑文化的成就和世界地位,亦是独具价值的参考系。就中国建筑文化研究的整体而言,若目力不及朝鲜半岛,虽因中国建筑文化乃自主发展成型而仍能成体系,但终究为一缺憾;而日本古代建筑文化之研究,若不触及朝鲜半岛,则容易缺失重要一环。因此,日本的研究者在近百年前即已积极展开了对朝鲜半岛建筑之研究,无论其研究动机如何,总是取得了最初的成绩。而因历史的原因,中国学界真正全面地展开对自身建筑史的研究,其历史亦不过百年,又因中国建筑史内容之丰富、所需耗费精力之大,使得中国的研究者,尚来不及充分涉及朝鲜半岛的建筑文化。本书的写作,力求能在这方面贡献一份力量,这是研究的意义之一。

朝鲜半岛的研究者们对自身的文化虽相当重视,然真正有条件对其自身的建筑史展开研究,亦不过始自上世纪60年代,而且直到上个世纪末,基本结束了对建筑文化遗产的调查整理并开始分析与研究阶段以后,才逐渐有研究者将朝鲜半岛的建筑文化与中国、日本的联系起来考察。但是,纵观上个世纪以来朝鲜半岛研究者们对中、朝、日建筑比较研究的成果,虽然成绩斐然,然就大体而言,为求研究之精深,现有成果多专注于一时一地一物的局部,缺乏通史的、全景的考察;而且囿于研究的动机,往往不愿正面指出这些局部与中国的关系。而日本的研究者虽是东亚建筑历史研究的先行者,对中国大陆、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自身的建筑史均有广泛的涉猎,尤其在某些领域,研究的深度几乎已达极致。但将朝鲜半岛建筑文化置于东亚范围中系统的、整体的研究成果,亦难称丰富。因之本书亦尝试在此方面贡献一份努力,这是研究的意义之二。

中国、朝鲜半岛、日本的古代建筑文化的发展,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大体上以中国为发动机,不断提供发展的契机和内容,并从文化中心向边缘地带扩散。因此,对长期作为文化受体的朝鲜半岛的建筑文化的研究,若不从其来源一中国建筑文化的角度进行研究,而将其当做一个孤立的、封闭的系统进行讨论,例如对其伽蓝布局的理解、木构架的特征、斗拱分类等,则容易产生缘木求鱼、刻舟求剑之弊,得出的结论可能与历史实际相去甚远。尤其是一些当代研究者,以其接受的现代建筑设计训练去解释传统建筑的问题时,更易如此。因此,本书尝试从东亚建筑文化的源头一中国建筑文化发展的角度出发,对朝鲜半岛古代建筑文化进行宏观的研究,尝试对其发展过程的特点进行解释,对于纠正一些以偏概全、以细节抹煞整体甚至扭曲事实的历史观点有一定的作用,这是研究的意义之三。

此外,鉴于国内对朝鲜半岛建筑的研究尚未大规模开展,因此本书力求能给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线索和参考,这是本书的研究意义之四。

研究的方法和框架

为达成上述之研究目的,本书在收集和掌握基本资料的基础上,力求不局限于既往观点的束缚(如传统的朝鲜半岛建筑史分期、都城类型的划分、木结构类型和斗拱的分类体系、佛教在朝鲜半岛发展史的分期等),而将朝鲜半岛建筑文化发展史视为与中国历史潮涌联动、在中心文化影响下发展出的边缘文化之一部分,将其置于宏观的历史背景之中,重新考察、分析其发生发展的过程,进而从地缘、政治、佛教、儒学等层面,尝试解释其发展过程的规律。

在研究资料方面,建筑史研究所能依凭者,主要为实物调查、文献调查、遗址遗构调查。对朝鲜半岛古代建筑而言,建筑史研究文献资料的来源主要为如下几类:

(1)基本史料,主要包括《三国史记》、《三国遗事》、《高丽史》、《高丽史节要》、朝鲜王朝各朝《实录》等;中国各史料中析出的关于朝鲜的记录等;

(2)文集类,主要包括历代文人记叙;

(3)各种寺志、上梁文、仪礼、铭文、碑文、刹柱记。

(4)官方文件,如各类仪轨、胜录、时政记、事例、重记、节目等。

当然,因时间、精力甚至财力的局限,本书的研究并未全面触及这些文献,这里之所以列出,目的是为相似的研究提供一个线索。

作为一个外国人,虽然笔者曾在韩国进行过为期约三年的学习和考察,但接触面毕竟难称广泛,因此本书所借重之朝鲜半岛古代建筑相关资料,主要源于韩国国立和各地方文化财管理局所完成之各类测绘资料和发掘调查报告、修理工事报告书等。这些资料详细而丰富,是了解今日留存的朝鲜半岛建筑实物之最基本资料。而对于分布在今日北朝鲜境内的古代建筑的了解,主要通过韩国国立文化财管理局所收集整理的资料。另一重要部分为韩国和日本研究者之研究成果,通过对其的阅读,可以了解现有的研究和观点。此外,本书在写作过程中,还借鉴了一些当代的历史学方法和观点。

历来对建筑的研究视角,大体有以BanisterFletcher为代表的样式论、BrunoZevi等为代表的空间论、ManfredoTafuri等为代表的社会经济学上的角度、ReynerBanham等为代表的科学技术视角、VincentScully等为代表的人类文化学的视角、CharlesJencks等为代表的多元论视角等。为了比较完整地了解一种建筑文化,需要有建筑样式史、建筑技术史、建筑社会史等多领域的研究的综合。

作为一次初步的尝试,本书将从样式、技术、文化学的视点考察朝鲜半岛的古代建筑文化。在历史上,朝鲜半岛古代建筑文化是在中国文化的直接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并非如中国文化那样,是一种独立的文化系统间或吸收外来文化因素而发展成型。因此,从宏观和通史的角度来考察朝鲜半岛建筑文化史与中国建筑文化的关系,是本书的切入点。笔者的思路是以建筑遗构和史料为依据,总体上沿时间顺序,梳理朝鲜半岛古代建筑文化中各构成要素的发展过程,阐明其发展演化的总体脉络;同时通过比较,厘清其在发展过程中的异同及其产生的原因。简言之,即察清经纬,究明原因,论其结果。由此,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通过对朝鲜半岛古代的都城、宫殿、寺刹、佛塔、陵墓、园林、住居、木构建筑艺术与技术等建筑文化中的主要构成元素进行分析;在上篇讨论的基础上,下篇首先从地缘分析的角度,探讨朝鲜半岛建筑文化发生发展的地缘特点及其在朝鲜半岛建筑文化性格塑造中所起的作用;然后从地缘政治的视点,考察古代东亚政治秩序的发展变化对朝鲜半岛建筑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再从文化学的角度,探讨中国佛教、儒学等对朝鲜半岛建筑文化所起的影响。

一种建筑文化性格的塑造,都不是任何一个要素单独作用的结果。因此本书的总结部分,从多元的观点,综合上述各章的成果,重新阐释朝鲜半岛建筑文化的性质、发展过程及对其发展历程起到影响的各主要因素。

研究的范围

为了实现前述之研究目的,本书的研究范围设定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