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朝鲜半岛古代建筑文化
27461000000034

第34章 朝鲜半岛古代园林(4)

燕山君时期,在庆会楼西侧筑有万岁山,山周围设五宫:万岁宫、凤来宫、日月宫、礼珠宫、白云宫。这些建筑虽名为“宫”,其实际是小规模的单体亭阁,但装饰以金银绸缎及絹制各类花卉,华丽奢侈,以供赏玩游乐之用。可见庆会楼池苑虽然位于正宫之内,但实际上是起着离宫苑囿类似的作用,如《燕山君日记》十二年(1505)三月条载:“庆会楼池边起万岁山。山上造月宫,剪絹为花,百花烂漫。山中其间,奇在万状,且造龙舟泛池上。以彩帛为芙蕖,且为珊瑚树丛植池中。楼下设红锦帐幕,会与清平三千余人,笙歌沸腾……”同年四月条载:“王命作万岁山于庆会楼池西,山上作蓬莱宫、日宫、月宫、蕊宫、碧云宫,皆以金银彩缎锦绣饰之。金碧灿烂耀日,令兴清奏乐其中。又作黄龙舟可座数百人,亦以彩缎饰之。上乘龙舟,往来万岁山下……设万岁山观灯……夜二鼓矣,王命司伦黄小老公孝连,分左右部作灯。青鸾紫凤莲花牡丹,姑苏台蓬莱山金鸟玉兔银鱼黄龙,千态万状,穷极奇巧,皆以金银珠翠饰之。所费万计,悬于万岁山下。王乘龙舟观之,炷芙蓉香数百束,列蜡炬千柄,夜明如昼,与兴清数百列座奏乐……”燕山君在历史上是个被负面评价的暴君,其奢华浪费的宴游方式,与宋徽宗相仿佛;而且二者的结局也有相似之处:上述宴游不久燕山君即被废,流放江华岛而亡,万岁山也旋即倾颓荒芜,成为昨日黄花。

6.5.1.2蛾嵋山园(交泰殿后园)

交泰殿是景福宫的正寝,其后设有景福宫内另一处较集中的园林一一峨眉山园。中国的名山文化对朝鲜半岛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如其境内许多山名就是根据中国名山而来、半岛上亦指定有五岳等。朝鲜半岛对中国蛾嵋山的崇拜思想大约自高丽后期发展起来,在景福宫中还刻意在寝殿后营造有以蛾嵋山为主题的园林。但是,这里对蛾嵋山的写意并非通过堆山叠石来表现,而是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即以整齐的条石砌筑成层叠式花坛、在花坛中置盆景的方法来模拟蛾眉山。花坛东西长约60m,南北宽约7m,由层层跌落的上、中、下三坛构成。下坛高35cm,中坛高70cm,上坛高80cm。下坛与中坛除种花外,还配置有石池、怪石,安放有石雕的乌龟等瑞兽。上坛立有三座饰以花纹的烟囱(交泰殿采暖用)。烟囱上镶嵌有“十长生”花纹的花砖、梅兰竹菊四君子纹砖以及其他吉祥花纹砖。整个景福宫交泰殿蛾眉山园,按中国的传统观念来看甚至不能算作园林,只不过是一个简单的花坛,造景手法单调、直白。中国大陆的蛾嵋山在佛家看来为光明山或文殊菩萨道场,道家也以之为虚灵洞天或灵陵太妙天,山群由大蛾、中蛾、小蛾构成;而景福宫中以纯几何造型的花坛写意蛾嵋山,到底是出于何种原因,至今仍不得而知。

6.5.1.3景福宫后苑(香远亭)

除了庆会楼和蛾眉山园外,景福宫内还模仿中国传统的正宫制度,在其“后寝”之北设有后花园一一景福宫后苑。后苑规模很小,园林的主景为香远亭。今日所见之香远亭建于朝鲜高宗十年(1876),亭前掘有东西长约75m、南北宽约69m的方池,池内有一岛,岛上建香远亭,以醉香桥与对岸相连。该处园林似为完善宫制而建,水池的四周缺乏与之相呼应的景观,中国造园艺术中惯见之借景、对景、空间变换等手法和技巧,更是无从谈起。

6.5.1.4离宫别苑

除了作为正宫的景福宫外,朝鲜王室在汉城内还建有多处离宫别苑,规模较大者如昌德宫、昌庆宫、德寿宫、庆德宫、仁寿宫等。这些离宫别苑受礼制的约束不再那么强烈,因此高丽中后期以来发展出的自然山水式园林在这些别苑中得到了更多的体现,昌德宫的后苑即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昌德宫后苑又称秘苑。昌德宫的主要建筑完工后的次年(1406),在建筑群的东北侧掘池,建解愠亭,自此开始了秘苑的营造,到世祖九年(1463)才基本完成。壬辰倭乱时全毁,此后的20余年间一度成为荒园。光海君二年(1610)又再次重建,增加了太极亭、逍遥亭、清漪亭等建筑小品,1644年又建尊德亭。肃宗三十年(1704)建大报坛,英祖五十三年(1777)建奎章阁、宙合楼等。累次增建使秘苑总面积达到近16万m2,并划分为后园、北园、北苑、禁苑四个区域。域内以天然地形和植被为主,山形水系基本不作人工改动,而是依山就势或临水修建些许楼阁亭榭,以便欣赏自然的景观。在这里,建筑的目的不是为了妆点自然风景,而仅仅是为人提供一处观景的场所。

整个园区中,人工痕迹较重的部分为芙蓉亭、爱莲亭这两处以方池为主形成的区域。这两处方池相距不远,规模相当,但不存在轴线联系。方池均以整齐的石块砌筑护岸,周围布置芙蓉亭、映花堂、宙合楼等建筑。各方池的中心,依然保留千余年来的传统,筑有象征蓬莱仙岛的石堆。芙蓉亭的平面为丁字形和亚字形的复合,有两柱植入池中,形成朝鲜半岛少见的水榭形式。芙蓉亭的对面配置有规模较大的建筑群一一宙合楼,其前有悬额为“鱼水门”的一柱门。宙合楼配置在方池边的山丘上,为秘苑中规模最大的建筑,面阔5间(44.8尺),进深4间(31尺),2层的楼阁式建筑,用以俯瞰观景,其布局类似于颐和园万寿山的形制,当然两者的规模不可同日而语。

芙蓉亭方池的东侧为举行殿试的映花堂,还有爱莲亭以及模仿普通士大夫住宅的演庆堂、浓绣亭、尊德亭等。尊德亭平面八角,重檐攒尖,只是其重檐构造与中国重檐亭子的构造颇有不同,当是因陋就简的作品。

秘苑内有称为玉流川的小溪流过,沿岸布置有清漪亭、太极亭、逍遥亭、翠寒亭等以停留观景之用。这些亭的造型意匠和性格各异,如以追求环境野趣的清漪亭、以追求雄壮的太极亭等,也反映了当时工匠的多样化尝试和追求。但是,相对秘苑的规模来说,建筑所占的比例是很小的,整个秘苑以自然的山水和植被为主。

6.5.2士大夫造园

朝鲜时期,随着儒学的发展和士大夫阶层地位的不断上升,以及王室权势日益衰落造成的等级制度逐渐崩坏,造园活动进一步向民间普及,士大夫的住宅内纷纷设园。士大夫住宅园林若按使用功能来分,大体可分为住宅庭院、别庄园林两类。但是,这些园林要么未脱掘池、池中叠石的窠臼,空间处理手法仍然相当单一;要么就是直接欣赏天然山林的自然山水式“园林”。

6.5.2.1住宅庭院

住宅庭院即在正式的住宅之内设置的庭院,较著名者如金允悌之环碧堂、柳尔胄之云鸟楼、郑荣邦之瑞石池、李用琦宅院、柳莲之花雪堂等。郑荣邦(1577—1650),号石门,是朝鲜中期知名的儒学者。其故宅位于庆尚北道英阳莲塘里,住宅的内庭院称瑞石池,以叠石著称,总面积约1500m2,由主建筑敬亭及前面的方形水池构成。水池中叠石成群,名之为“瑞石池”,池北有作为斋室的“主一斋”。池南北长约11.5m,东西宽约13.4m,池岸基本为直线形,这是朝鲜半岛园池最常见的做法。池中堆积有形状、大小各异的石组,共计60余块,称为“玉成台”,主一斋前设有四友坛,凸入瑞石池中,使池面呈“[”字形。郑荣邦自撰的《敬亭杂咏》中,共记载了19块石头的名字,这是将石块拟人化,以表现对求仙成道的追求。但与中国园林相较,这些叠石是没有什么技巧的。坐在主建筑敬亭中,可俯看瑞石池中微缩但非常抽象的神仙世界,也可仰视住宅周围的山峰,如萝月岩、紫锦屏、烽燧山等山景。

李用琦住宅位于今日庆尚北道外岩里村落的中心地带,建筑与庭院改造于1892年。与一般的士大夫住宅不同,该住宅进入大门后不是用于下人劳作的场院,而是一组较为精致的花园,有大量的植栽、亭子、石塔、石兽、龟形的叠山等,在这一花园的东侧,有规模更大的长条形花园,内设有茅亭、平面不规则的莲池。各间房屋均悬有扁额,如健斋庄、雪蛾山房、雨荷山庄、雪山庄、雪华山房等,明显地表现出在有限的财力和空间内,对中国士大夫园林的向往。

6.5.2.2别庄园林

朝鲜的士大夫比较重视修身养性,在正式的住宅之外,有能力者往往还建有作为书斋、客馆的别庄,形成了更追求自然与随意的别庄园林。其中的代表者如梁山甫之潇洒园、尹善道之芙蓉洞等。

梁山甫所建之潇洒园,是朝鲜时代最著名、规模较大的别庄园林,也是自然山水式园林的代表。位于潭阳状元峰南麓的溪谷之中,整个庄园以围墙围合,但内部则粗放自然。以溪流为主景,在两岸建造少许楼阁、石桥、茅亭等。建筑配置并不追求相互关系,而完全根据赏景的需要所筑,需要远眺时则筑于高处的坛上,需要隐蔽时则筑于低谷之中,建筑、天然石块、溪流、树木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人工园林要素不多。

芙蓉洞位于全罗南道莞岛郡甫吉岛,其主人是朝鲜中期以“时调文学”闻名的儒学者尹善道(1587—1671)。这处别庄园林建造于1637年。在主峰格紫峰下建乐书斋,在对面山上建“洞天石室”,在山溪下游建洗然亭,周边配置七岩轩、同化阁、呼光楼等建筑,但现在除洗然亭外,均已不存。尹善道将此区域内的可观之地分别命名为赏春台、五云台、堰仙台、独登台、朗吟溪、小隐屏、赫曦台等,简直就是营造了一个小型风景区一一芙蓉洞。

芙蓉洞入口为洗然亭,这是山溪出山的漫水地,洗然亭临溪而建,其后掘有方池,内置一方形石岛并种植莲花。对自然的改造仅在于在溪口筑板石堤,以积蓄一定深度的溪水。在亭周围,用天然石块稍加打磨为台,供坐卧赏景。根据尹道善家族的《家藏遗事》载,族中弟子常在池中划船戏水,有逍遥的神仙遗风,体现出儒者的隐逸思想。

6.5.3其他类型园林

6.5.3.1茶庭

朝鲜半岛从三国时代开始就流行饮茶,

虽然远不如日本发达,但朝鲜也有一定形式的茶道流行。尤其在朝鲜时代后期,通过一枝庵主持草衣禅师(1786—1866)的努力,茶道在朝鲜士大夫中风行一时。草衣禅师著有《东茶颂》一书,对朝鲜半岛的茶叶进行了记载和评价,倡导“茶禅一如”的生活理念。其创建的一枝庵茶庭位于全罗南道头轮山下,建筑本身很小,面积约18m2;而且为了显示俭素质朴之意,以茅草覆顶。建筑平面方形,四面有廊,但屋顶作圆形攒尖。周围以茶林环绕,域内有取水用的茶泉,两个水池(上池和下池)、池畔的石榻和叠石、储藏茶叶的仓库(称为草衣茶盒),形成一个完整的茶道空间,造景手法质朴而简单,无论是建筑还是园林设置,与日本茶庵的精雕细作,不可相提并论。

茶山草堂茶庭位于全罗南道康津郡,系著名儒学者茶山丁若镛(1762—1836)在所谓的“辛酉教难”(指1801年朝鲜政府对当时天主教徒的镇压)中,

被流放时所建。草堂坐落在风光秀丽的山林之间,由草堂、西斋、东庑等建筑以及茶泉、花阶、方池等设施构成。草堂建筑面阔5间、进深2间,因丁若镛身为儒学者,所以还建有西斋、东庑,以供祭祀和弟子住宿之用。方池之中,照例置三块石象征海上三山。

总体来看,朝鲜时期的茶道和茶室园林与日本的相比,远未发达,而且并未普及,只是文人士大夫偶尔为之。

6.5.3.2楼亭建筑

朝鲜时代,各地方官府在风光别致之处往往建有楼亭,作为当地名胜或者地标性建筑,平日供居民游乐之用或私家赏玩;战乱时可作为军事观察和指挥之用。其特点是选址于山水景色可观之处建楼、亭,从楼、亭中对周边天然山水景观作静态的观赏。现存的代表性的楼亭建筑中,著名者如南原广寒楼、平安北道宁边郡的六胜亭、庆州百祥楼、碧潼邑城观月楼、真州积石楼、大同江浮碧楼及牡丹台、三涉竹西楼、井邑坡香亭、济州观德亭、水原访花随柳亭等。

6.6小结

中国和日本倾向于追求高度的造园技巧。尤其是中国,发展出丰富的造园理论,使用众多的造园要素和手法。而朝鲜半岛园林,其造园技巧自称是“无技巧的技巧”。中国和日本的园林在自然环境中颇显强势,中国园林强调以人工再现自然之美,人工摹写山岳、湖海、溪谷、瀑布等自然中大风景的缩图,追求视觉效果的丰富性、与人文相关的意境的深邃性和多变的空间体验。日本的庭院构成则受禅宗的影响较深,遵守严格的法则,更强调自然元素的整理,最终发展出一种高度精炼的形式——枯山水。如果说中国讲求的是宇宙的微缩,日本则讲究自然的变形,而朝鲜半岛园林的时代变化和园林内容、造园手法均不如中国和日本那样发达,要么是对中国早期一池三山池苑模式的简单仿写,要么是“无为”的园林,也就是对自然的干扰更小的一种价值取向。因而在中国司空见惯的造园要素及造园手法在朝鲜半岛园林中均很少见。朝鲜半岛园林中建筑所占比重很小,只在必要时建些小型建筑作为点缀。为观赏自然景色,常在景色之中建四面无墙的开放楼亭供坐观风景。总体而言,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的造园均在按照人的主观需要改造自然,而朝鲜半岛则更讲求人在自然中的谦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