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能力立体培养方案(儿童素质培养从书)
27506600000016

第16章 独立生存能力培养(1)

⊙独立生存能力是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鼓励孩子独立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提高社会性,坚信自己的力量,信心十足,遇到挫折有决心和勇气去克服,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

独立能力

培养生活自理能力

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教育要从2~3岁时做起这时孩子全身的动作和双手动作发展加快并能作较复杂的动作,已学会走路,喜欢活动,也喜欢做事。父母如果引导得当,有意识地分给他力所能及的简单任务,并且引导和帮助他达到成功,这样,孩子的需要满足了,父母也减少一些操劳,双方都会感到愉快。切忌动不动就说“不可以”,以免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孩子的劳动内容应以生活自理为主小孩子劳动不外是参与吃、喝、拉、撒、睡等生活的活动,再加上游戏、玩玩具、穿衣、盥洗,以及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事(如摆筷子、搬小椅子、送报纸、拿拖鞋之类)。孩子参加这些活动,是孩子身心发展的需要,它能促使全身的骨骼、肌肉、筋腱系统得到较快的发展,促进眼、手、足动作的协调一致,促进大、小脑的发育,促进情绪和智力的发展。

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注意方法孩子天生好动,他虽然还不明白劳动的意义和道理,但很喜欢劳动的动作及其过程本身。因此,父母在教孩子做事的时候,要以示范为主,辅以简单易懂的解释和必要的帮助。比如教孩子洗手,父母可以一边示范,一边解释:用水冲冲手,两只手交替搓搓,把肥皂抹在手上,两手互相把手心、手背、手指都搓到,用干净水冲冲手、甩甩手,再用毛巾擦干。孩子学着父母洗手的样子,经过多次练习和必要的帮助,就能学会自己洗手了。如果不做出样子,只是向他说明洗手的方法,再加上接连不断地告诫:“不要玩肥皂,不要玩水……”等等,孩子对洗手就会失去兴趣,怎么也学不会。在教孩子简单劳动的活动中,要为孩子多安排重复练习的机会。父母还应经常提醒和检查,多表扬和鼓励孩子,以调动孩子劳动的积极性。

指导孩子提高自理水平

生活自理,也叫做自我服务,是指孩子负责自己饮食起居的活动,如洗脸刷牙、梳头剪指甲、洗手绢、洗袜子、铺床叠被、收拾碗筷、整理文具。不少孩子学龄前或刚入学时,就在家长的指导下学会了简单的生活自理,但在整个小学阶段还要继续学习和提高,从而提高其独立生存的能力:

教育孩子从思想上深刻认识生活自理的重要性,提高其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对于多数孩子来说,主要问题不是会不会生活自理,而是愿不愿意进行自我服务劳动。

家长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做示范,让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事自己做” 的道理,不断提高进行生活自理活动的积极性。

鼓励孩子不断扩大生活自理的范围,使其掌握更多的家庭生活本领小学低年级孩子生活自理的程度是比较低的,稍微复杂一点的事情他们就不会做了。家长要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水平,鼓励他逐渐扩大生活自理的范围。如让中年级的孩子洗刷自己的衣服、鞋子,整理自己的房间,让高年级的孩子学着做家常便饭、采购蔬菜,以便父母因事外出时能独自“支撑门面”。

指导孩子提高生活自理的质量,使其养成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的态度饮食起居虽是平凡小事,但是要做好也需要有认真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常见有些孩子衣冠不整,脸面不洁,给人一种很不卫生的感觉。儿童对待生活的态度往往发生迁移,影响到他们学习、工作的态度,有些孩子作业潦草、做事马虎就是其生活态度的自然延伸。家长要教育孩子认真做好自我服务劳动,干活时要集中精力、高质量地迅速完成。家长要随时检查孩子生活自理的情况,对不合要求的地方提出批评,并帮助孩子重新做好。

就少年身心发展水平而言,生活自理更不应成为问题。但是,由于家长的过分照顾,现在确有不少孩子缺乏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对这些孩子来说必须“补课”,学会起码的生活自理。对于多数孩子来说,应当继续发展生活自理能力,逐步形成独立生活能力。家长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给以指导:

鼓励孩子尝试独立生活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应给孩子更多的锻炼,使其逐步达到自己“完全”管理自己生活的水平,比如孩子房间的台灯电棒坏了,家长不去给他买电棒,而是由他自己到商店里购买、回家更换;再如,家长临时短期外出不专门请人照顾孩子,也不允许他全部在饭店买饭,而是留下一定的现金和粮食、蔬菜由孩子自己做饭。这样做孩子是辛苦了一些,但是,对他的锻炼作用很大,有利于他将来真正的生活自立——独立。

指导孩子纠正不良生活习惯中小学阶段,虽然多数孩子能做一定的家务劳动,不同程度地自理生活,但多数孩子存在马虎、拖拉、粗糙的问题。随着生活自理范围的扩大和孩子功课重、时间紧的压力,如不采取相应的措施,马虎、拖拉等毛病可能会更严重。家长应及时地对孩子的房间、书包和用具情况作出检查,提出更高要求。还可带领孩子参观别人家庭环境布置、卫生情况,使其形成改善家庭环境的强烈愿望,并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中。

培养内容

教给简单的劳动技能

生活能力差是当今孩子的通病,究其原因,是教育中的严重缺陷造成的。不少家长认为:

让孩子干活儿会影响健康、学习。只要他好好读书就行了,我多干点活儿没关系;孩子干活只会帮倒忙,还不如我自己做方便。类似的观点还有很多。家长们可否想过:这样做的后果是使这些孩子成为“肩不能担担、手不能提篮”的公子哥、娇小姐,将来长大了到社会上怎样去生活、怎样去工作呢?

为了使孩子获得生活自理的能力,掌握自我服务的本领,家长应该教给孩子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

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①整理房间。家长要指导孩子按一定的顺序去做,还要教给方法。如怎样叠被、整理床铺、收拾书桌、抽屉、书架。

②洗手帕、内衣、内裤、刷鞋等。

③整理学习用具。每天按课程表整理书包;自己包书皮、削铅笔、修补图书作业本。

④缝扣子。

学会做家务劳动孩子是家庭的一员,父母应让孩子从小知道要承担家庭的责任,应教会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从最简单的入手,教他们学会择菜、洗菜、淘米。再教给孩子做简单饭菜的方法,如怎样煮稀饭、面条、鸡蛋炒西红柿等。与此同时要教给孩子点煤气的方法,特别强调注意安全。还应教给孩子怎样扫地、墩地、擦桌子、洗碗筷,使他能成为得力的小帮手。

提高孩子的生活能力

什么是生活能力生活能力是适应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以及学校、幼儿园生活的能力,是一种有助于身心健康发展,提高社交能力,对每天的生活充满信心的应变及生存能力。现在的孩子虽然拥有数学、语文、英语等知识能力和学力,但自幼娇生惯养,依赖性极强,极少参加体育活动,以致身体虚弱,不爱交友,不活跃,即所谓的“高分低能”的典型。

生活能力是人类的综合能力。往往有些人在学校的时候出现这种现象:虽然成绩很好,然而一旦踏入社会,才发现其生活能力极低,根本无法适应社会生活,最终只有一个人孤独地活着。倒不如有些人,虽然学生时代成绩平平甚至在中等以下(因不努力学习的缘故),非常淘气,只懂得怎样玩。而在进入社会后却显得非常活跃,受人信赖,事业也较为成功。

这类人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具有“生活能力”。

如何才能提高一个人的生活能力?简而言之,生活能力可因本身所接受的教育、教养而得到提高。

生活能力的提升多参加体育活动(体力)让孩子多参加跑步、体操、足球、棒球、乒乓球、游泳等可随时进行的体育活动,把孩子锻炼成体格强健的人。不要只从电视或杂志上看那些令人兴奋的体育节目,应该亲自去参加一些能够培养体力和耐力的体育活动。孩子喜欢什么样的运动,就让他坚持下去吧!

多和朋友们一起玩耍(社交能力)孩子在和伙伴们一起游戏的过程当中,很容易学会同情别人,关心别人,懂得如何相互合作,相互鼓励,相互帮助,也渐渐知道了在受人欺侮时应如何解决,如何与他人相处融洽。所以,让孩子一个人玩是没有益处的。孩子在幼儿期不宜以学习或参加才艺班为主来培养,应让他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在和朋友的相互竞争,甚至吵闹之中,帮助其培养社会性。幼儿期很少游戏的孩子,往往生性腼腆、孤僻,容易受人欺侮,或不愿意去学校。

对孩子进行语汇和数字的指导(知识能力)偏重学习成绩是一种不良的现象,但是,将来的社会生活,要求一个人必须具备知识能力和学习能力。而知识能力的中心又是语汇和数字。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要多教给孩子一些语汇和数字,培育孩子的知识能力。平常注意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知识环境,让孩子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对生活中常接触到的数字感兴趣。

陶冶孩子的艺术方面的情操如果孩子从小就喜欢音乐、唱歌、绘画、手工制作等等,长大后仍会保持这种习惯。孩子如果看到好看的东西,并认为这就是美丽,那么,让孩子用歌声、用图画的形式把它们表现出来,使孩子陶冶高尚情操,从而把孩子培养成志趣高洁、具有良好教养和知识涵养渊博的人才。这些并非是购买昂贵乐器,或向学校支付高额学费才能进行的,在家里父母同样可以把孩子栽培得出类拔萃。

适当地帮父母做家务(工作能力)扫除、整理房间,外出办事、帮忙种花、照料宠物、花卉等,都是孩子能力所及的家务事,应从小就让孩子养成帮助大人的好习惯。如果只让孩子埋头学习,其他事情都由父母亲包办,那孩子将来很难具备良好的工作和生活能力。

让孩子自己动手

不论是穿衣服、吃饭、系鞋带,还是搭积木、拼图,让孩子自己动手是锻炼他们社会化能力的机会,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让孩子体味成功的乐趣。

家长如果留心观察孩子,就会发现孩子最喜欢玩的,不一定是花很多钱买的玩具。往往是家里没有用的小瓶、瓶盖、纸盒,还有泥沙、石子、树叶和水笔都是孩子心爱的“玩具”。

瓶盖在大人眼里只是盖瓶子用的,而在孩子手里,可以当做饭的“小锅”。喂娃娃的“小碗”,还可以用来数数,当下棋的棋子。孩子举着自己的小风车,迎风奔跑,是那样高兴。“这是我自己做的”!话语中洋溢着得意和自豪。

自己动手做玩具的好处很多,不仅可以开拓他的思路,而且使他聪明勤奋。父母教孩子做玩具,他的两只小手越用越灵巧,手巧可以促进心灵。制作过程中要选材料、设计,要克服困难,这才能培养孩子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孩子亲自体会到劳动果实来之不易,会更加爱惜玩具。

为了满足孩子的需要,家里可准备一个纸箱,把日常生活中用过的废品储存起来。收集这些东西要注意安全、卫生、无毒,洗不净的、容易破碎的、有尖刺的东西不要收藏。还要告诉孩子,只能收无用的,不能收有用的;只能收藏自己家里的,不能拿邻居的东西。

自制玩具的种类很多,一般孩子喜欢而又简便易做的有:纸折玩具、布制玩具、泥塑玩具、插杆玩具,还有小瓶、小石头组成的各种玩具,用废罐头盒做的小拉车、用碎木头做的小动物,用箔盒做房子和做家具,用蛋壳做的不倒翁等,都会给孩子带来欢乐和智慧。民间流传的小老虎,用碎布拼缝的彩球,草编的小筐、小花篮等都是好玩具。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力发展体现在手指尖上。”他还把手喻为脑的“老师”。

父母千万不要在有意无意间剥夺了孩子动手的机会,而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的双手受到应有的“教育”。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让孩子进行自我服务和力所能力的劳动,如穿脱衣服、系鞋戴帽、叠被整床、洗脸洗手、打扫卫生、收拾饭桌等。

2手工制作,如折纸、剪贴、泥塑、制作各种玩具。

3.开展孩子喜欢的正当游戏,如放风筝、滚铁环、粘知了等。

4.发展左手的能力,如学会用左手剪自己的指甲。如果一开始就用左手活动,请不要干预,可任其自然,因为这对大脑皮层的发育是有利的。

培养方法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饮食、睡眠、排泄、卫生、穿衣等习惯,称为五大基本生活习惯。五大生活习惯是在小学入学之前必须养成的,而有些小学生、中学生甚至大学生,至今尚不具备这些最基本的生活习惯。这种状况实在令人担忧。

五大生活习惯的内容

(1)饮食习惯

①能熟练使用碗勺。

②能单独进餐。

③进餐时不会弄得满桌米粒。

④早晨在规定时间里进餐。

⑤在规定时间吃点心。

⑥不挑肥拣瘦,不偏食。

⑦进餐时姿势端正。

⑧细嚼慢咽。

(2)睡眠习惯

①在卧室睡觉。

②换上睡衣睡觉。

③一个人能安安静静地入睡。

④早睡早起。

⑤起床时精神饱满。

(3)排泄习惯

①单独去厕所。

②早晨在规定时间如厕(大解)。

③不尿床。

④自己完全有能力如厕(大解)。

⑤自己完全有能力小解。

⑥玩疯了也不会尿湿裤子。目前尚有一些孩子进入小学仍会尿床,大多数孩子在三四岁时,已养成了良好的排泄习惯。

上述三大习惯称为“快食、快眠、快便”,具有此三快的孩子,身心必定很健康。

(4)卫生习惯

①自己会洗手。

②自己会擦鼻子。

③自己会使用牙刷。

④自己会用手帕擦汗。

⑤能自己梳头。

⑥玩耍之后会记住洗净手脚和脸。

⑦不讨厌洗澡。

⑧洗澡时自己能将身体的主要部分洗干净。

⑨能自己剪指甲。

母亲对孩子的培育是有所不同的。这些习惯,有些孩子很快就能学会,有些孩子即使进入小学、中学后,若没有父母的指点,他就不知道如何去做。

(5)穿衣习惯

①会自己脱衣服。

②自己会穿内裤和裙子。

指导孩子对待挫折和困难

当今世界,无处不存在竞争,无时不存在竞争。只有竞争,国家才会富强,人类才会进步。只有竞争,事业才会发展,个人才会成才。因此,从小要启发孩子树立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竞争能力。

要竞争,就要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可这恰恰是中国儿童所缺乏的。他们是在“蜜罐”里长大,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要什么家长就给什么,有求必应,说一不二。既无承受挫折的机会,更无承受挫折的思想准备,稍有不顺心便不能自拔。家长或老师批评几句哭起来没完没了,考试成绩不好或不理想便垂头丧气、萎靡不振,个别学生还会走上绝路。这样的素质长大后又怎么去参与社会竞争呢?因此,从小就要指导孩子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提高他们承受挫折和困难的能力。

讲清道理提高认识世上一切事物的发展都不是直线上升、一帆风顺的。

古今中外那些取得巨大成就的人,都是在克服重重困难、战胜无数次挫折后取得成功的。通过孩子易于接受的故事和事例,讲清这个普遍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