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期间,郑培民面对金钱、权利始终坚持原则第一。郑培民坚信确立正确的金钱观是廉洁自律的重要方面。他说:“我这一生信奉八个字:情浓钱淡,永葆清白。”对于权力,他说:“权力是把‘双刃剑’,要警惕权力本身对掌权者的腐蚀。权力是人民给的,应该为人民办事。”对于送钱送礼,他视为“送错误”,坚决挡在门外。
在官吏任免上,他始终铁面无私、从未以权谋私。在二十多年的领导工作中,郑培民始终把“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坚持原则,秉公办事。虽然手握大权.对于自己的家人,郑培民也同样公正无私,从未利用自己的权力给妻子、儿女安排工作。
2.不畏权势、不计得失
要办事公道,就必然会遇到各种压力与干扰.特别会碰上那些不讲原则,不奉公守法的有权有势者的干扰。我们在面临压力和干扰时可能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为了使自己免受压力,就会向有权有势者屈服;一种是大公无私,不计个人得失,不怕权势。要做到办事公道,就必须坚持大公无私,不畏权势。以真理为标准,以社会集体利益为重。西汉南洋的张释之,为官清正,执法如山,在汉文帝时官至廷尉,“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是百姓对他的评价。
张释之在当公车令的时候,负责皇宫司马门的警卫。《宫卫令》明文规定:“出入殿门、公车司马门者皆下,不如令,罚金四两。”一次,太子刘启与其弟粱王刘武同车入朝,不顾法令,驱车直入。张释之见状,追上太子和梁王,不许入朝,并以“不下公门不敬”的罪名上奏。连文帝的母亲薄太后也被惊动,弄得汉文帝免冠向太后检讨说,是他“教子无方”,才使太子、梁王犯这样的过失。薄太后派人传旨赦免太子、梁王,张释之才准许他俩入朝。不管违法的是百姓,还是当权者,张释之始终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并没有因为担心动怒太子,丢了自己的乌纱帽,而对太子违背法令视而不见,包庇纵容。
公私分明
办事公道要求从业者在坚持真理、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做到公私分明、不徇私情。在这里,公是指社会整体利益、集体利益,私是指个人利益。公私分明是指要把社会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私利明确区别开来,不以个人私利损害集体利益。俗话说:“利令智昏。”只讲私利能使人丧失原则,丧失立场。只有不谋私利,才能光明正大、廉洁无私,才能主持正义和公道。公私分明,以社会和集体利益为重,是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集体和国家关系的基本要求。在职业实践中,公私分明对每个从业者的要求体现在:
1.要正确认识公私关系
正确认识公私关系首先需要增强集体意识,以集体利益为重,通过诚实劳动满足个人的合理利益需要。以国家、民族为重的观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先秦儒家伦理思想家认为在道德原则和个人私利冲突时,应始终坚持道德原则,也就是所谓的“义以为上”、“先义后利”。他们不否认人对自身利益的需求,但这些需求当是以符合道义为前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集体的发展离不开个体的活动和贡献;个人利益的获得以及个体的发展,要以集体的发展为条件。集体利益是根本利益,只有注重集体利益,集体成员中的个人利益才能得到实现和保障。“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世说新语·言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吴利民是杜邦公司中国区工程部的经理。某记者在采访他时发现了一件特别的事,一位公司员工拿给他当月的电话费清单,他在上面认真地钩出了自己凶私打的电话,以便于公司从工资中扣除这部分用于私人的电话费。记者不解地问,公司几十万元年薪都付了,为什么还在乎这点小钱儿?对此吴先生说,这看起来是小事,其实却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作为一个员工必须时刻要有公私意识,要有原则性,否则在工作中就有可能公私不分,为个人利益损害公司利益。那么,电话费清单中又如何分清公私电话?公司又如何监督?吴先生说,这只是个道德约束准则,每位员工都要凭良心按这个准则办事,它考验的是员工的人品。万一被人发现、检举或查出“以公谋私”,员工一是会名誉扫地,二是会立刻被炒鱿鱼。
2.在奉献社会中创造价值
做到公私分明,要求从业者具备一定的奉献精神。在职业实践中,从业人员要能主动为他人、社会、国家着想,推己及人、与人为善、服务他人、贡献社会。雷锋生前曾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著名作家巴金谈及自己的创作事业时说:“我是春蚕,吃了桑叶就要吐丝,哪怕放在锅里煮,死了丝还不断,为了给人间添一点温暖。”关于奉献,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利己的人最先灭亡。他自己活着,并且为自己而生活。如果他的这个‘我’被损坏了,那他就无法生存了。”日本著名的松下集团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的奉献观念是:“上天赋予的生命,就是要为人类的繁荣、和平和幸福而奉献。”这些名人志士,不管从事何种职业,都以无私奉献的从业精神要求自己,并立身践行。
3.从细微处要求自己,防患于未然
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都有一个由小到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古人云:“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韩非子·喻老》)一条烟、一箱酒收不收?一桌席、一场舞会去不去?这看似平常而 微不足道的事,却也是一种重大考验。无数事实证明:不少从业者之所以违法乱纪,都是从小错犯起,进而胆量越来越大,直至酿成大错。真正的廉洁自律,不但能够拒绝数额巨大的不义之财,对于不符合原则的“小意思”也能坚守思想阵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从一些典型的案例中可以看到,腐败分子一开始对数额较大的不义之财还能保持高度警惕,但遇到小恩小惠则因小而笑纳,把这些看成是生活小节。这种“宽容”带来的物质利益实际上是一种“兴奋剂”,它诱使当事者胆子越来越大,最后不能自拔。一些心术不正的人往往是以小试之,投石问路,察言观色,一旦时机成熟,便“重拳出击”,掌权者稍有不慎就会被拉下水。可见,在小问题上放纵自己,就容易导致大的错误。特别是在名利诱惑下,如不从严把关,更容易酿成大祸。每个从业者在自己的职业实践中,对消极腐朽的东西要见微知著、防微杜渐。
光明磊落
光明磊落是指做人做事没有私心,胸怀坦荡,行为正派,是对从业者的职业要求。光明磊落,是做人应该具有的优良品德,是中华民族最为崇尚的传统美德之一,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和赞誉。民间所说的“人正不怕影斜,脚正不怕鞋歪”,就是赞扬光明磊落的。
从业者要具备光明磊落的正直品德,对自己要求严格,不谋私,不贪利,不文过饰非,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不偷奸耍滑;对他人不阿谀奉承,不溜须拍马,不阳奉阴违,不包庇纵容;处理事情,敢于主持公道,伸张正义,抨击邪恶,不怕打击报复……
我国人民历来崇敬那些光明磊落、公正不阿的人,屈原、司马迁、包拯、海瑞、林则徐、闻一多、李公朴……都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难忘的光辉形象,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经常说“心底无私天地宽”,在日常生活中,只有无私,才能心胸宽阔,襟怀坦荡,无所畏惧,清白做人。周恩来严于解剖自己、敢于自我批评在党内外是出了名的。他总是说:“我是一个有缺点,犯过错误,目前还有缺点、错误,但又在不断改正自己错误的人。”“有错误要逢人便讲,既可取得同志们的监督帮助,又可以给同志们以借鉴。”要做到光明磊落,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以集体利益为主
能否把社会和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是做到光明磊落的前提条件。无私才能无畏,为了公道,无畏于生活清贫,无畏于失去亲情,无畏于失去友情,无畏于失去生命……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光明磊落。反之,一个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个人,把个人利益、得失看得高于一切,那么就很难在职业实践中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很难考虑到自己对于国家、社会应尽的责任、义务,又何谈办事公道。
2.实事求是,无私无畏
首先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敢于面对现实。我们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坚持无私无畏,特别是要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去坚持真理,敢于提出和坚持正确的意见。在自己的正确意见受到排挤和压制时,能以真理为标准,直抒己见,不畏权势与压力。甚至在受到迫害时,能立场坚定,无私无畏。
3.敢于负责,敢担风险
一个人要做到光明磊落,首先要加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明确自己为什么活着,应该为社会、为国家作出怎样的贡献。只有把自己的命运与集体、国家、社会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才有做一个光明磊落的人的思想基础。只关心私利,不关心他人和社会或浑浑噩噩、糊里糊涂的人,不可能成为光明磊落的人。光明磊落,反映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明代进步组织“东林党”,有一副著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加强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要求每个从业者,为了集体事业的发展,敢担风险,敢负责任。只要是益国益民的事,就要不怕挫折,勇往直前。即使在工作中出现不足和失误,也要能承担责任,勇于改过,从而在失误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每一个从业人员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追求自身素质全面提高的一个努力方向。作为社会各条战线、各个工作岗位的劳动者,我们应当而且必须在勤奋学习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着力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职业素质全面的社会主义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