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斗智显智慧
27607600000054

第54章 朱元璋怒打诸神仙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中国封建王朝史上,是惟一的一位由放牛娃登上天子宝座的皇帝,也是惟一的一位由和尚登上天子宝座的皇帝;同时,在历代封建帝王中,他也是一位传奇色彩最为浓厚的皇帝。在民间传说中,在稗官野史中,有关他的轶闻趣事、传奇故事不胜枚举,有的甚至在正史中都有详细记载。

小花牛钻到石缝里

朱元璋,字国瑞,幼名重八,亦名兴宗,出生于公元1328年,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人。他的父亲叫朱世珍,母亲陈氏,兄弟四人,他家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农庭。

对于朱元璋的出生,在《明史·太祖纪》中,有这样的一段描述:母亲陈氏刚刚怀孕后,梦有一位神人送给她一粒药丸。陈氏接过,放在掌中,熠熠有光,遂吞入腹中,待醒后,口中尚有遗香。婴儿出生那天,红光满室。这天夜里,邻人发现朱家房顶有光,以为失火,不少人前去救火。然而,当人们来到朱家一看,没失火,并且红光也不见了,无不为之惊异。

毋庸讳言,这是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后人以为朱元璋生而大贵,才有了这牵强附会的说法,无人信以为真。然而,朱元璋自幼生得相貌奇伟,聪明颖悟,却不是虚言。他五六岁时,便已长得和十多岁的孩子一样粗壮有力。他很喜欢读书,但因家境贫寒,不但书没读成,还被送到一位富户家当了放牛娃。

他虽为放牛娃,却不甘心一辈子为人放牛。他见那些做官的都是有学问的人,由此想到,自己将来若要干一番大事业,就必须要有文化。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他在放牛的过程中,结识了一些上学的孩子,便让他们放学后教自己读书识字。据说徐达、汤和、周德兴等人,就是在这时候结识的,后来,都成了他开创基业的得力助手。

说来也怪,他在放牛中结识的一些小伙伴虽然身分各不相同,有富家子弟,有穷家孩子,也有官宦世家的少爷,却都听他的指挥。每当他学字的时候,其他孩子便主动帮他去放牛;每当他演“占山为王”、“行兵布阵”时,这些小伙伴又都变成了他的将士,挥之则去,呼之则来,没有敢“违抗命令”的。

公元1337年的一天,朱元璋去山上放牛,又和小伙伴们玩起了“行兵布阵”的游戏。经过一场大的“厮杀”后,孩子们一个个累得汗流浃背,且腹中也很饥饿。朱元璋和其他几个放牛娃,立即把带来的食物分给大家吃。

大家边吃边唠,兴致勃勃。忽有一个“士卒”对朱元璋说:“大王,人家占山为王的,都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今日你也占山为王,却让我们吃放牛娃的饭,你这当大王的不觉得亏待了弟兄们吗?”

朱元璋听了,不由得眉头一皱,计上心来,遂对大家说:“说得好!今日,我就让弟兄们大块吃肉。”

他回头吩咐徐达和周德兴到山下设法弄口大锅,顺便再带些盐来;然后,从他放的牛群中,牵出一头小花牛来,让大家把它捆好,他找来一把砍柴的斧头,上去就砍。

那位提议吃肉的小伙伴,见朱元璋要动真的,急忙上前拦住说:“咳,说句玩笑,怎么当真了?你若真的把牛杀了,回去后可怎么向东家交待?”

朱元璋道:“大丈夫说一不二。牛是我放的,你尽管去吃,东家若要追查,我自有办法对付。”

说着,上去几斧子,就把牛宰了。

牛肉煮好了,朱元璋对他的小伙伴们说:“弟兄们,今日作战有功,我用牛肉犒劳诸位,咱们以水代酒,来,我们干!”

众人欢声雷动。一锅牛肉,就这样三下五除二,一会儿就吃光了。

天黑下来了,朱元璋和徐达几个人耳语一阵,便赶着牛回家了。

朱元璋一进门,就装出一副很伤心的样子,哭着对东家说:“小花牛钻到了石缝里,怎么拉也拉不出来,这可怎么办呀?”

东家一听,开始一惊,然后大怒道:“纯属胡说!好好一头牛,怎么会钻到石缝里?准是你放丢了吧?”

朱元璋说:“不信就去看么,牛尾巴现在还露在外边呢!”

东家不信,便由朱元璋领着,来到山中。朱元璋指着那条牛尾巴说:“你来看,是不是钻到石缝中去了?”

东家过去一看,果然是小花牛的尾巴,又沿着尾巴往石缝深处看了看,果然还有小花牛的身子——其实是连着牛尾的牛皮,被压在了大石头的下边。东家心想:小花牛既能钻进去,就能拉出来。于是,便让跟来的几个家人,抓住牛尾巴,一齐往外拉。可是,他们拉了半个时辰,竟然连点动静也没有。

朱元璋乘机对东家说:“我下午往外拉的时候,小花牛还在叫呢!”

东家对家人又说:“再加上几个人往外拉,我就不信拉不出来!”

于是,众人又上去一齐用劲拉。不料这一拉,小花牛果然“哞——哞”地叫了起来,把众人惊得目登口呆。

朱元璋又说:“你们再仔细听听,我怎么好像听到有人在说话呢?”

众人见说,不由得大惊,连东家也顿觉身上毛骨悚然,便仔细听了起来。

果然有人在说话,而且连说了三遍,声音越来越大,再加山中回响,声音很是瘆人:“我是山神,是谁如此大胆,又来偷我的小花牛?”

东家一听是山神说话,吓得魂不附体,立即跪地求饶说:“山神饶命,山神饶命!既然小花牛是属于山神的,小人再也不敢要了!”

东家祷告完毕,迅速爬起身来,领着家人抱头鼠窜。

东家走后,几个装神弄鬼的小伙伴,来到朱元璋面前,连称好计,一个个笑得前仰后合。

怒打诸神仙

公元1344年,濠州一带干旱无雨,蝗虫遍野,庄稼颗粒无收;百姓拖儿带女,四处乞讨,流亡他乡,到处一片凄凉景象。

就在这一年,朱元璋的父母和哥哥相继死去,家中一贫如洗,连埋葬父母的钱都没有,昔日“占山为王”的朱元璋,这时候也难过得流下了泪水。

他的几个心腹伙伴,此时食无下锅之米,寝无遮身之被,眼见朱元璋遭此大难,也是爱莫能助。

还是汤和有些机灵,他一下把衣服脱了下来,对大家说:“我们总不能看着伯父伯母的尸体老这样停着不葬吧!”

周德兴一看,立即明白过来:“对,卖衣服!”

于是,几位小友都脱下了衣服,拿出去换钱,以安葬朱元璋的父母和哥哥。

然而他们那几件补了又补的烂衣服,有谁去买呢?

朱元璋的邻居刘继祖,从家中拿出准备买米下锅的钱来,帮助朱元璋安葬了亲人。

父母哥哥去世后,朱元璋无依无靠,在邻居刘继祖的帮助下,被介绍到皇觉寺剃度为僧。

朱元璋出家后,在寺中干活,挑水,扫院子,还上山砍柴,活很多,也很累,他都不怕,也无怨言。但是,使他难以忍受的,是他那位大师兄。大师兄见朱元璋穷困潦倒,很瞧不起他,经常找茬给他气受。有时偶尔做了错事,方丈责备他时,大师兄总爱在旁边煽风点火,添油加醋,若不让朱元璋狠狠地挨上一顿打,大师兄是决不肯罢休的。

这一天,又轮到朱元璋在大殿值班。由于他在佛灯下读书全神贯注,老鼠把佛祖前的蜡烛咬去了一半,他也没有发觉。第二天一早,这事就被大师兄发现了,却没吭声,思索着如何以此为由整治一下朱元璋。恰巧也是在这天夜里,灵通法师的袈裟放在床头也被老鼠咬了个洞,早晨正为此事大发雷霆:“该死的老鼠,太可恨了,这叫我怎么穿呀!”

大师兄见时机已到,瞅了朱元璋一眼,便火上加油说:“这还是小事呢,佛祖前的蜡烛还被老鼠咬去了一大块呢!”

朱元璋心想,我怎么没有发现呢?

灵通法师正有气无处撒,听大弟子这样一说,便气呼呼地来到大殿,见蜡烛果然被咬去一块,回头对朱元璋大骂道:“混账东西,专门值班,竟让老鼠咬了蜡烛,快说,你干什么去了?”

大师兄不冷不热地又加了一句:“八成是睡觉去了吧?”

灵通法师更怒了,大叫道:真是个懒虫,寺规伺候!

于是,朱元璋被痛打了一顿。

朱元璋挨了打,心中恨死了大师兄,恨死了那该死的老鼠。他心中虽然委屈,但活还得干。当他拿起扫帚,来到大殿,正要打扫殿门的时候,见一尊弥勒佛正朝他乐,不由得大怒道:“你不是神仙吗?我没有看住老鼠,你为什么不看住?莫不你也和大师兄一样,在看我的笑话吧!好,那我今日就叫你笑个够!”

他一边说,一边用大扫把把弥勒佛痛打了一顿。

随后,他扫到了第二座殿堂,看见这里的观音菩萨和财神像,更加来气。

他首先对观音菩萨骂道:“人们都说你是大慈大悲,但师傅不分是非打我,大师兄成心欺负我,你为什么看着不管,你算什么大慈大悲?原来你也是个势利眼的坏东西!”

他说着,又举起扫把,将观音乒乒乓乓打了一顿。

他又来到财神爷跟前说:“你这财神,富人敲诈勒索,你还让他富,穷人再穷,你也不管;我父母在家整日供着你,给你烧香磕头,最后还是被饿死了,要你这财神有什么用?”

他说着,又把财神痛打了一顿。

打完了诸神,朱元璋也累了,准备出殿休息一下。他刚要出门,不料被绊了一脚,跌倒在地,头被碰了一个大疙瘩,疼得他直冒冷汗,他抬头一看,原来是碰到了神威将军的脚,不禁又大怒道:“好你个神威将军,你也来欺负我,我今日倒要好好煞煞你的威风!”

他从地上爬起来,把几个香炉中的香灰全倒在神威将军面前,然后尿了一泡尿,和了和,就一把一把地糊在了神威将军的身上、头上和脸上。一尊金光熠熠的佛像,顿时变得糊头花脸,臊味刺鼻。

朱元璋望着自己的这个“杰作”,乐得哈哈大笑,满腔的气愤顿时一扫而光。

随后,他便心安理得地回禅房休息去了。

联对骂秀才

朱元璋读书有个特点,不喜欢读儒书,他认为孔子讲的那些仁义道德,还有后来的三纲五常,都是要别人去做的,从皇帝到官员,有哪个不是为自己?所以,他所爱读的是兵书和史书,因为这些书可以增长才干,行兵打仗,成就大业,都用得上。此外,他还喜欢读诗词,学习联诗作对。他认为,联诗作对,三言两语,就能把问题说透,既陶冶了情操,又可表达喜怒哀乐,并且隐而不露,含义深刻,因此,他学得很快,不长时间,就能运用自如了。

那是他到皇觉寺半年后的一天,有位秀才到寺庙还愿,施舍丰厚。方丈很高兴,便让朱元璋带着他到寺庙周围参观游览。不料刚一出庙门,恰巧遇到几个尼姑上山打柴回来,从皇觉寺的香火田中路过回庵。那秀才见朱元璋年少,以为他不懂得什么,便想戏弄他一下,于是张口来了个上联:

师姑田里担禾上

联中“禾上”与“和尚”同音。朱元璋听后,立即明白了这秀才的用意,心中有些不悦,却隐而不露,遂微微一笑,从容坦然地给他对了个下联:

美女堂前抱绣裁

联中的“绣裁”和“秀才”同音。那秀才一听,顿时满脸通红,方知这个小和尚才高八斗,是自己自讨没趣,所以,再不敢轻慢。

当时,由于元朝腐败,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发生,盗贼也乘机作乱,百姓不得安宁,寺庙因此也冷落起来。

朱元璋见自己成就大业的时机已到,便毅然离开皇觉寺,云游天下,以化缘为名,寻求成就大业的门路。

这一日,朱元璋化缘来到安徽合肥,忽然听到一位穷书生满腹不平地慨叹道:“咳!可叹古今良吏少啊!”

朱元璋此时,也不禁触景生情,不由自主地对了一句:“是啊!须知世上苦人多嘛!”

那书生听了大惊,他想不到一位年轻的和尚竟如此有才华,正要上去答话,却见朱元璋头也不回地已经走远了。直到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那书生才回想起当初和他联对的和尚,竟是当今天子。

还有一次,朱元璋云游至河南汝州,来到一个村庄,恰逢庄主祝寿,施斋天下出家人。他走了一天,腹中也是饿极了,接过这家仆人给他的斋饭,便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正好这时,庄主送客出门,看到他这副狼狈相,觉得有损他的寿筵形象,便骂道:“呔!你小子肮肮脏脏,进门就吃,又夹菜又扒饭,好似馋猫偷食。”

朱元璋受了侮辱,岂肯罢休,遂也来了句下联反击说:“呸,你老瞎颠颠倒倒,开口就骂,不通情不达理,犹如恶狗伤人。”

那庄主一听,气得脸都变了色,可又无言以对,只好拂袖而去。

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仍以联对为乐。并提倡写对联,故后人称他为“对联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