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木雕的历史很悠久,一直可以追溯到唐朝以前。现存潮州开元寺内的一些木雕建筑构件、僧侣们作为开膳击敲信号之用的“木鱼”,以及铜钟上的“木龙”,就是唐宋时期的木雕遗存。
明代,潮州木雕步入其发展的辉煌期。我们可以从现存的明金漆木雕“千佛塔”上,看到它的艺术风采。这座塔,高近3米,六角七层,由下向上逐层收缩,造型十分优美。每层塔壁的拱型佛龛内,都供奉佛像。塔身的浮雕“唐僧取经”图,构思奇特,线条明快,具有明代木雕刀法简练含蓄的特点。
清代是潮州木雕艺术发展的鼎盛期。技法上,它由单层镂空发展为多层镂空;构图上,由“实实相映”发展为“虚实相生”,画面由此体现远近、大小对比强烈的艺术效果。这一时期,潮州木雕人物的脸部,一般都采用深浮雕,远视时更加传神,人物身段比例则以5∶1为标准,因此,仰视时,形象更丰盈、饱满。
三、宁波“朱金木雕”
浙江宁波的朱金木雕,在海内外颇有影响。它的造型古朴生动,刀法浑厚,金彩相间,热烈红火,是一种在木雕上贴金漆朱的木雕艺术。这种艺术效果主要来自漆工的修磨、刮填、彩绘和贴金,所以才有“三分雕,七分漆”的称誉。
宁波朱金木雕主要应用于民间日用陈设,以及佛像、人物雕像和家具装饰。
它的人物题材多取之于京剧人物,称之为“京班体”。据传说,一百多年前,宁波木雕艺人徐筱照雕刻大过1丈或小至1寸的人物形象,都生动、逼真。他每从城隍庙看戏回来,戏中的人物形象骨架怎么表现,就已经想好了。这种宁波“京班体”的构图、格局,都采用立体透视法,并善于作艺术的夸张,人物头部的比例都比较大,以至于形成“武士无颈,美女无肩,老爷凸肚,英雄挺胸”的独特的表现程式,引人人胜而妙趣无穷。
朱金木雕尤以神佛像雕刻最负盛名。它着重刻画神佛的面相,既突出佛神仪表的庄严,又善于表现其和蔼可亲的神态。如观世音菩萨像,就既显现其端庄的美女形态,又生动地刻画了她的善良与机智,让人体会到她的大慈大悲。所以,宁波“观世音菩萨”雕像向受人们喜爱,名扬四海。这一类木雕题材,目前以大型的“佛山”群雕最为著名,山上的佛神仙侣,多达上百尊,形态各异,整个画面显得古朴典雅;从雕工上看,不仅刀法浑圆深厚,而且各件艺术形象都可拆可拼,其构思、做工之精巧,叹为观止!宁波朱金木雕中,家具装饰特别是婚娶喜事中的床和轿,更具地方特色,表现出一种富丽堂皇的气派,故有“万工轿”“千工床”之誉。娶亲用的“万工轿”,又称“花轿”、“明星轿”,外表呈7层楼阁状,雕100个小人物,朱金的雕刻装饰,再衬以绣花、珠翠、流苏和明镜,整个轿身就被点缀得密密层层了。它有5座主亭,称“五岳朝天”。中亭亭顶上的雕画“魁星点状元”更鲜艳夺目。宁波人常说:“一生做人,半世在床”,所以,对木床的雕刻装饰,特别讲究。宁波金漆木雕床,犹如一座亭台楼阁,床身、床架、梳妆台、马桶箱、点心盒、文具箱等等,一应俱全。床外有层层的楼阁挂面,床身、床架四周雕镂图案与纹饰,再贴金朱漆,非常富丽;说“千工床”,名不虚传。
四、福州木雕
福建省的福州木雕,也是在建筑装饰、家具装饰和寺庙神象的雕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木雕艺术,它成熟于明末清初。
福州木雕普遍以龙眼木为材料,所以,又称“龙眼木雕”。
相传,当时福建长乐县有一个姓孔的艺人,擅长树根雕刻,所雕作品很受人们欢迎,以至于引得同乡雕刻艺人牛仔和福州象园村柯长灿等艺人争相效仿。接着,一个叫陈天赐的艺人,又以龙眼木为材料,雕刻佛像、动物等作品出售。象园村的艺人一看不错,便开始普遍使用龙眼木为材料雕刻,产品曾流传到东南亚各国。
龙眼木主要产于闽南一带。质地略脆,纹理细密,色赭红。
老龙眼木的树干,特别是根部,奇形怪状,为雕刻之良材:木雕艺人常利用它的根部及其折疤节,因势度形,雕成各类人物、鸟兽形象,造型生动稳重,结构优美,既符合解剖原理,又动人、夸张。刀法或斧劈刀凿,或细腻刻画,圆浑娴熟。
福州木雕的题材以人物、动物形象为主。主要有老翁、罗汉、盔甲武士、仕女、历史人物、面具、牛、马、熊、狮、虎、金鱼、仙鹤等。树根雕刻是福州木雕的独特品种,所以,过去有人称福州木雕为“福建天然疤根雕”,也不无道理。
福州木雕(“童子观音”)
福州木雕的外貌特征在于作品磨光、盖上漆后,可以永不褪色,始终呈现出一种古朴的铜黄或桔柚黄色泽;若用蜂蜡或川蜡再分别擦一次,就愈显光润。有些动物题材的作品,艺人们往往还用骨制成牙齿,用玻璃制成眼睛,这样作品就更加生动。
清代,福州木雕曾出现三个主要的流派:以大坂村艺人陈天赐为代表的大坂村派,约有30多人,他们早先主要雕刻弥勒佛、十八罗汉、八仙、观音等神仙佛像,后来又增加了仙女、仕女、动物形象;以象园村柯庆元为代表的象园村派,他们擅长表现虫草花卉、果盘等,还喜欢雕刻活动的作品,如踏水车、划龙舟等;以雁塔乡王清清为代表的雁塔派,也称漆器派,他们主要擅长雕刻图案花纹,还有和漆器相结合的浮雕花鸟作品。
五、黄杨木雕
黄杨木雕是一种以黄杨木为材料,以圆雕、浮雕技法为主的木雕艺术流派。其实,中国的木雕艺术流派,从大的方面去看,可以归纳为两大系统,一是以潮州木雕为代表,作品雕刻完工之后,要在其表面髹漆、贴金;宁波朱金木雕、福州“龙眼木雕”,均属此类。另一系统则以东阳木雕为代表,作品雕成之后并不髹漆,而是保留木质的原有色泽和纹理,因此它很注重木材质地和纹理的选择,雕刻后进行精细的打磨,以保证作品艺术表现的完美,黄杨木雕、红木雕等,均属此类。这类木雕艺术,后来由于强调以精湛的刀工为中介,结合木材本身的色彩、纹理,来充分运用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技巧,因此先后吸引一批文人雕刻家加入其行列,如明代的濮仲谦,清代的吴之王番、施天章、潘老桐等,出现过一批造型、画面内涵十分丰富的作品,而且脱尽匠气,有着浓郁的艺术氛围,这些作品又多为文房用具和案头清供,所以,后人称此为“文人木雕”。“文人木雕”虽然不是一种流派,但作为中国木雕艺术史上的一种突出的现象,很值得我们重视。
明清时期,乃至近代的黄杨木雕,也存在这种文人的艺术化倾向。
黄杨木质地坚韧,表面光洁,但生长较慢,是一种名贵的常绿灌木。李时珍《本草纲目》也有记载,说“黄杨,性难长,岁仅长一寸”。一般生长四五十年后,长到直径十几厘米,才能用于雕刻。由于它的纹理细腻,硬度适中,颜色为象牙黄,而且放久以后,色泽会逐渐变深,所以很受木雕艺匠青睐。黄杨木雕作品多为小型人物艺术形象和抽象的动物、器皿造型,以小见长,以巧见精。常常用手抚摸,久而久之,色泽温润而又显得古朴,就更惹人喜爱了。
黄杨木雕发源于乐清县,主要分布在浙江的乐清、温州等地。据记载,乐清县早年民间闹元宵时,灯会盛行,龙灯为最。
广大群众最为喜爱的是一种称为龙灯档的木雕龙灯。在这种龙灯的龙体骨架上,常常要装有黄杨雕刻的小佛像。至今已约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黄杨木雕为圆雕工艺品。除了浙江乐清、温州之外,福建省福州一带由于也出产黄杨,晚清以来受牙雕、石雕艺术影响,当地黄杨木雕自成一格,所雕人物形象,如寿星、弥陀佛、罗汉、神童、仙女,往往运用夸张手法,头大手大,稚趣盎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见彩图72、73)。
近年来,清代、民国初期的黄杨木雕作品,拍卖成交价格飙升,有的一件价格就高达十万元人民币,其中尤以福州黄杨木雕为甚。我们在平时收藏中,应该重视这类作品,不要因为它是小件而掉以轻心。
六、徽州木雕
徽州是古地名,地处皖南山区,辖境相当于今天安徽省歙县、休宁、祁门、绩溪、黔县,以及江西省婺源县等地。因为新安江上游经由此间,黄山又雄踞其中,因此,山明水秀,成为古代文人读书、赋诗、踏青、探友和隐居的理想风水宝地。历史上徽州人贾而好儒,先儒后商,以商助儒,以儒入仕,以仕保商,及至明、清时期,更是“莘莘学子,芸芸商贾,文风昌盛,家族兴旺”,诞生了著名的“新安文化”。众所周知,正是这样的文化环境,才极大地提高了徽州木雕的艺术品位,丰富了徽州木雕的文化内涵。
徽州的木雕艺术题材广泛,技艺成熟,线刻、浮雕、圆雕、透雌综合应用,选材却大多为松、杉、樟、楠、白果等亚硬或软木材料。所以,徽州木雕的作品往往就不看重材质,它所追求和刻意表现的是画面的题材内容、雕刻工艺和构图线条的完美,体现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对周边地区影响很大。因此,在流派纷呈的明、清时期,才赢得“徽雕”的美誉。
徽州木雕以建筑、家具装饰为主,以美轮美奂的大面积雕画著称于世。雕画的内容,除了真实地反映男耕女织、渔樵耕读的田园生活之外,更多地涉及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古典小说等内容,如“竹林七贤”、“太白醉酒”、“陶渊明采菊”、“苏武雕画“竹林七贤”(清)牧羊”、“张生逾墙”、“三英战吕布”、“唐肃宗宴图”等。这些艺术图饰都寄托着物主的美好理想与追求,体现主人的文化品位和身份地位,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可以说件件皆为佳作,如:黔县西递村东园厅堂的两侧书斋,窗棂有用细木条组成的冰纹,中间点缀数朵雕镂精致的梅花,寓“梅花香自苦寒来”,也有呈多边形图案,中间嵌5只飞翔的蝙蝠(“蝠”乃“福”之谐音),看了让人感到只有通过寒窗的苦读才能换来幸福。卢村七家里民屋群,现存清道光年间所建“志诚堂”木雕,从顶部的楼枋、雀替、吊篮、楼阁板、板壁,到厅堂的厢房门窗、莲花门、板壁等,几乎全是由精刻细镂的木雕构成。它的八扇莲花门,最高处雕“二十四孝图”,图下为镂空花饰,镂空花饰下面的绦环板上雕风俗民情图案,再下面即莲花门的下半截——裙板,八块裙板分别雕刻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羲之爱鹅”、“太白醉酒”、“苏武牧羊”、“陶潜采菊”、“姜太公钓鱼”、“俞伯牙弹琴”和“陶渊明归隐图”等,每件作品的构思都非常巧妙。像“陶渊明归隐图”,它描写陶渊明游乐林下,官帽放在小桌上,桌、凳造型逼真,陶渊明则悠然自得,正以花叶作酒杯,花杆作导管,仰首啧吸,一副似醉非醉、喜洋洋的神态,而身旁的伴童亦悠悠地倾壶注酒,极富浪漫色彩。志诚堂厢房扇门上的木雕画“九老仙鹿图”、“竹林七贤图”更雕得情景交融、形象毕现,不仅雕工细致,人物亦传神、相互呼应。因此,整个“志诚堂”被誉为“徽州木雕第一楼”,确实当之无愧。又如宏村的“承志堂”,其前厅中门上的“百子闹元宵图”,一百个顽童真可谓千姿百态,敲锣打鼓放鞭炮,载歌载舞吹喇叭,踩高跷、跑旱船、舞龙灯,把徽州民间闹元宵的喜庆风俗,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出来。“承志堂”前厅额柱枋上的“唐肃宗宴官图”,也堪称徽雕精品,张八仙桌巧妙穿插其间,应邀出席的官员即兴娱乐,琴棋书画各得其所,坐站行止,姿态各各不同。图的两侧还有侍候的小童,烧茶的、理发的,也形态逼真,生活气息浓厚。从整幅画面看,不仅主次分明,人物形象惟妙惟肖,而且前后层次清晰,富有立体感。
再以金饰朱漆,更显辉煌,很引人注目。
今天,人们去徽州参观、旅游,以木雕为饰的明清民居,仍到处可见,仅宏村就有158幢。2000年11月,徽州西递、宏村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引起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徽州木雕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就,既是明清以来徽州木雕与新安画派、徽戏、徽州版画、歙砚雕刻相互借鉴的结果,也与徽州木雕艺人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分不开。据地方志记载,有多名木雕艺人是载入史册的,如刘铁军、汪思齐、何可达等。刘铁军精于镂刻,他在长宽各7寸的方木内,镂雕山水、树木、桥梁和亭台楼阁,不汉构图流畅,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而且窗户、门扇都能开关,因此名闻遐迩,成为徽州木雕的重要代表人物。
七、剑川木雕
剑川木雕是云南剑川县白族人民创立的一种木雕艺术。剑川县自唐宋以来,木工人材济济,木雕技艺也自古有名;昆明的三牌坊、建水的石照壁、保山的飞来寺、中甸的归化寺,等等,许多中外闻名的建筑装饰,都有剑川木雕艺人的功劳。
剑川木雕早在唐宋时期,就已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作品之精美,令人惊叹。如保存至今的剑川关岳庙圆窗三层木雕,底部是字形格,中层衬以芦苇,外层浮出花鸟,包罗万象而又层次分明。昭宗祠的独脚牌坊,柱上斗拱百余件,飞檐抢出丈余远,矗立四百多年不倾斜。弥沙乡诏应寺的格子门,是“冻冰瓷”式结构,全部木条大小数百根,没有一根尺寸是相同的,看不见榫口,被人称为“仙窗”。保山观音寺的雕窗,在平面上纵身跳出一匹飞马来。还有一种“浮线花窗”,从正面、左、右、上、下不同角度不同地点观赏,会出现不同图案的画面,变化莫测,简直如同“魔窗”,昆明忠爱坊、金马碧鸡坊、晋宁盘龙寺、巍山巍宝寺……几乎云南全省有名的建筑都有剑川木匠雕的浮线木窗、格子门。
从大理国时代一直到清朝乾隆年间,是剑川木雕繁荣时期。
清末政治腐败,有千年盛誉的木雕艺术一度衰落。
20世纪50年代以后,剑川木雕重新得到生机。老艺人把师祖爷传给他们精镂细刻的妙手绝技,如极为复杂的“一起一落,三起三落,五落”、“十八学士闹梅花”、“凤穿牡丹”、“松鹤遐伞”、“喜上眉(梅)梢”等艺术手段献出来古为今用,创作出许多精美的木雕作品,造型高雅华贵,雕工雄厚饱满,一直行销港澳、日本、扎伊尔、马里、德国、英国等地。
八、武汉木雕船
武汉木雕船是我国木雕工艺中的非常独特的一个艺术品种。作为雕刻艺术,它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1973年,湖北江陵凤凰山西汉墓中,出土过一只非常精致的船舶模型。到宋代,据《金史·张中彦史话》记载,当时作为匠师的张中彦,也非常喜爱木雕船,他“手制小舟,才数寸许”,却精巧异常。
武汉木雕船的工艺之所以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与武汉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湖北造船业的发达,是密切相关的。武汉四周,江河湖泊密布,长江穿流而去,大江大湖上来往穿梭的各种船只为木雕船艺术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同时也使木雕作品具有浓厚的民间气息。湖北木雕船的种类繁多,木帆船、古代漕船、战船、画舫、龙舟、凤舟、彩船等等,应有尽有。汇聚一起,犹如万船博览。武汉木雕船千姿百态:从长江上游而来的四川麻秧子船,船体呈斗字型,头平尾翘,朴素大方;从湖南经洞庭湖来的倒把子船、平顶船、秧子船等,船体狭长,头尾两端高高翘起;而江南一带的游船、客货船,造型更优美、装饰更华丽,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江南舟楫,就连传统的战船、龙舟、画舫等,也和真船一模一样,只不过小了许多而已,让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