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竹刻、木雕、漆器鉴赏及收藏
27703100000013

第13章 木雕(6)

武汉木雕船以柏木、黄杨木、红木等为原材料。在雕刻艺术上,除了圆雕、浮雕、镂雕,还有一些独特的工艺,如浅浮雕去表皮又不伤面;深浮雕深而不伤底,并且注重花纹装饰、镂空锼花和精工制模。它的花纹清晰、匀称、纤细。船上的楼阁门窗、栏杆等等也精细入微。它的制模则根据每件产品的不同造型,设计出各种不同结构的零部件。技术上要求方圆规矩,衔接无缝,拆卸自如。有些木雕船总共要设计出50多个零部件,按照不同的要求接榫,都能拆卸组合。

武汉木雕船的技艺世代相传。宜昌老艺人龙云华为当今著名艺人,后人龙从发、程楚春、潘正斌等,也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各种精美的武汉木雕船,已远涉重洋,出口到日本、加拿大、美国、法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九、鄂南木雕(“咸浦帮”)

鄂南木雕主要出自鄂南的鄂湘蜀三省交界处,那里山多林密,长期以来造就了一大批木雕艺术家,才形成独特的木雕艺术流派——旧时称之为“咸浦帮”。

鄂南地区从房屋建筑到庙宇祠堂,从房屋摆设到婚嫁喜事,处处都有民间木雕艺术家的足迹。木雕内容多体现喜庆、吉祥、长寿,如“全家福”的雕花床,借鉴秦汉时期“鸟虫书”的表现手法,刻镂由28个雀子组成的“全家福”三个字,象征喜鹊临门,福满全家。整个床,则由百只喜鹊和花叶组成生机盎然的画面。

又如“郭子仪庆寿床”,所雕画面表现唐代郭子仪功高爵显,八十高寿时,夫妻齐眉,七子八婿都双双为他拜寿,以此象征福禄寿喜。再如祠堂的祖宗牌位,也往往雕有人们所向往的神仙,如“八仙过海”“老寿星”等等。

历史上,鄂南木雕作品所表现的题材,如上所述,基本上都出自于戏曲人物、神话传说,当然,动物形象、花鸟亭廊也不少。

这些作品大多以镂雕和浮雕结合,深浮雕与浅浮雕相穿连,表现有情有景、妙趣横生而又品味无穷的画面,因此颇具地方特色,艺术个性也非常突出。

十、楷木雕刻

楷木雕刻是以曲阜独有的楷木为材料,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木雕艺术,肇始于汉代,据说由孔子九世孙孔腾所开创;最早的作品为楷木手杖,纹样比较简单。从宋代开始,品种日渐增多,最负盛名的则是楷木如意。清代光绪朝以后,楷木雕刻才真正成为一门艺术,所刻纹样如龙凤、花卉、人物,内容生动活泼。

清代,楷木雕刻流派的代表人物是颜锡忠。颜的技艺纯熟,十分精湛。他能刻制5层木雕。从上至下,人物、花卉、花枝、花梗无不生动。后人孔宪斌、颜景新技艺较高。颜景新利用楷木自然形状和纹理,雕刻的一尊高近1米的孔子像受到各方的好评。

十一、通山看橱

通山看橱作为一种木雕艺术,产生于明末清初的湖北通山。

“看橱”实际上是一种装饰橱,最初为富裕人家装饰客厅而设置,并不讲究实用,所以就有了“看橱”之称。

看橱以杨木、樟木为材料,先用多块木板分别进行雕刻,然后总装而成。通高近2米,宽约1米,厚度为46厘米。它有上下两大部分。下面部分为柜状,五屉并列横排于上,屉下为长柜。上面部分,它的正面中心向内凹成八字形,两边伸拱,呈四柱半露亭台。而台柱滴水两端,又都垫有动物、人物和花果形象,将看橱衬托得富丽堂皇。

亭台左右为方格艺术区,共三层。

每层所设栏杆,花样各各不同。亭台楼阁间,嵌入雕有各种图案的雕版,内容为林园花鸟和人物故事。

通山看橱的98块雕画,题材都出自于民间流行的戏曲故事。明末清初,那里的汉剧科班林立,戏曲艺人众多,人民喜爱戏剧艺术,于是,民间木雕艺人也将这种爱好,以他们的丰富想象力和高超技艺,带进了木雕艺术领域,并且集中在这样一个宽仅一米、高不到两米的木橱上,使人看,使人欣赏,使人陶醉在浓厚的乡情民风中。

通山看橱,作为一种木雕艺术,主要是镂雕和浮雕的结合,而表现手法又变幻莫测,所以块块画面中的人物花鸟、飞禽走兽都栩栩如生,让人百看不厌。

十二、夏特日木雕

夏特日木雕是蒙古族流行的一种木雕艺术。“夏特日”,蒙古语象棋的意思。

夏特日始于何时,无从考证。据说清初已遍布草原的各个角落。目前所能看到的夏特日多是木雕艺术品,也有极少数骨雕蒙古象棋。

夏特日棋子的造型分别为骆驼、马、狮子和诺颜(“诺颜”,蒙语,指象棋中的将帅,是蒙古族象棋中惟一的人物雕)。这些形象生动的木质圆雕艺术品,都富有浓厚的草原生活气息,如雕马,就有奔马、跑马、走马、立马以及组雕母子马。骆驼有凶狠的公骆驼,也有安详哺乳的母子骆驼组雕,还有塌峰脱毛的骆驼。

奔马雕棋子,四蹄蹬直,昂首向前,鬃毛飞起犹如草上飞,母子走马雕棋子,母马小跑在前,小马扬蹄紧跟,动物中的亲情,也由此而生动、逼真地表现出来。母子骆驼雕棋子,母驼安稳、慈祥,子驼正孜孜吮乳,这种草原生活中常见的舐犊之情,通过艺术家的刀笔,也生动地再现于人们眼前。

夏特日木雕多采用圆雕与线刻相结合的手法.动物形象丰满而雄健有力,鬃毛、尾部由于线条的流畅,也增强了整个艺术形象的飞动态势。在整体造型上,夏特日木雕还往往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作品的个性特征,取得了理想的表现效果:

十三、泉州木偶雕刻

福建泉州的木偶雕刻,也是一门很独特的木雕艺术;泉州木偶用樟木刻制头坯,经裱褙后,盖上胶土,磨光后,彩绘而成。

早期的木偶是佛像雕刻铺制作的,难脱神佛的面貌。到了近代,著名的民间艺人江加走,继承父业,潜心钻研木偶技艺,极大地推动了木偶雕刻艺术。所以,泉州木偶也称江加走木偶。

江加走17岁开始从事木偶雕刻艺术,前后将近70年,一生创作木偶头像数以万计,并使原来的五十多种人物造型发展到二百八十多种。人物发髻由1种发展到11种之多,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的木偶,雕刻精细,讲究面部结构和表情,彩绘美观,神态生动,富有性格特征,保存了宋画的风格。一些作品还能够活动,张嘴眨眼,妙趣横生,很受群众喜爱。五十年代以前,江加走木偶以历史人物造型为主。五十年代以后,创作了许多现代人物,以及一些动物的形象。江加走木偶多次出国展览,受到外国艺术家的盛赞,一些外国博物馆珍藏着他的作品。

除了以上提及的13种地方木雕艺术流派,贵州苗族的龙舟雕、面具雕,南京仿古木雕,湖北大冶木雕,潍坊的红木嵌银雕,泰州彩绘木雕等,也同样享誉海内外。

四鉴定及收藏中国的木雕艺术,源远流长。木雕的品种也丰富多样。当前民间收藏的古代木雕器件,品种、质地、年汾及其工艺水平.因此显得参差不齐,收藏价值也不一样。另外。随着木雕古件收藏热的兴起,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现象时有发生,上当受骗者不少。所以,对古木雕作品如何鉴定,就成为收藏爱好者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鉴定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所用木材质地的认定,对器件造型和做工优劣的鉴析和对作品艺术水准、所出年代的考证。

一、木材质地的鉴定

认定木材的质地,要注意三点:1.看作品捷用的究竟是什么木材。木雕作品中,紫檀最为珍贵。黄花梨木、鸡翅木、红木、黄杨木、乌木其次。铁力木、樟木、楠木、榉木、瘿木也有很高的价值。木雕所用优质木料,在于它的坚硬和天然色泽、纹理的漂亮。这两个条件不具备,雕刻是难以上品的:2.看木材是否有假。譬如,不能将檀香木与紫檀混为一谈。檀香木为常绿灌木,木质坚重,但不如紫檀,有清香,多用作香料,或制成扇骨、箱匣。

檀香木的色彩有黄白两种,紫檀则多呈紫黑色,而且,檀香木没有紫檀所特有的那种纤细浮动、变化无穷的纹理。在色彩上,市上还有用铁力木、鸡翅木伪充的,因为三者均有呈紫黑色者,但新鸡翅木是紫黑相间,纹理浑浊不清,铁力木虽呈紫黑色,但色泽纹理尤如鸡翅木,与紫檀纹理并不一样。又譬如,铁力木酷似鸡翅木,色泽纹理与鸡翅木相差无几。所以,有些鸡翅木的构件就用铁力木伪充了。其实,老鸡翅木才有纤细浮动的纹理,那是紫褐色深浅相间的蟹爪纹,细看酷似鸡翅;铁力木的纹理则呈紫黑色。因此,古木雕作品究竟是什么木材,我们不能光听别人说,而要自己用心去辨别。3.木雕作品容易被虫蛀咬,也有的因长期受阳光照射而导致干裂。蛀蚀或干裂的古木雕作品,收藏价值大跌。有人想“捞回”这样的损失,就想方设法嫁祸于他人,主要手段是进行挖改、修补,并通过纹饰的雕琢.极力将修补的痕迹遮掩。其实,修补之处的色泽、纹理与周围原件相比,不可能完全一致,多长一个心眼,仔细观察也不难发觉。

二、做工与艺术水准的鉴定

认定质地之后,再看作品的造型或画面中所雕刻的艺术形象是否有美感,即俗语所言“像不像”“动人不动人”,所雕刻的画面像不像一幅有品位的美术作品。因为,缺乏美感的木雕也是谈不上艺术的。

有些木雕作品,远远看去觉得还可以。但是,拿到手里仔细观摩,感觉就两样了:做工很粗,有的形象甚至刻画得俗不可耐。

关于做工的辨析,我们在上一节“木雕的主要材料和基本技法”中已作过介绍,此不赘言,希望读者能重视。一般说来,雕工有板有眼,作品差不到哪里去。雕工马虎,抑或不谙此道者,雕琢出来的东西,非但自己不汗颜,还绞尽脑汁去做旧,冒充古玩,这只有去骗骗那些还未入门的爱好者。

有一种情况比较特殊:个别古木雕作品由于使用未阴干的木材,完成的当时,称得上优秀。但是,年代久远,随着木纤维内的水分的失却干净,作品变形了,这样便导致作品美感的削弱。

但雕工依旧,乃不可一笔勾销的。

三、作品的断代

古木雕作品的鉴定,最难的是制作年代的判断。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眼。

所用的木料

像紫檀、黄杨木,以及桧、桑、枫木,唐代已有见用。唐代的雕刻小品,多用紫檀、黄杨等优质木材。《本草拾遗》中虽育花梨木制成床几的记载,但不见传世之物。鸡翅木亦如此。

五代十国时期出现用檀香木雕成的观音像,那是足踏莲花立像。宋以后,佛教造像成为木雕大宗。

木雕发展到明代,形成用料多样化的局面,品种除上述紫檀、黄杨木等材料之外,还包括黄花梨、鸡翅木、铁力木、楠木、红木、乌木等。

清代始有用榉木、柞木、瘿木雕刻的作品。

当代木雕中,有的使用了一种叫“桃花心木”的进口材料。

木料的色彩,多呈深红褐色,纹理美,新“桃花心木”的纹理更是粲若桃花。它的特征:年轮不明显,纹理斜,材质表面有光。

现在民间还有收藏木俑的。俑,替代人殉的偶像,是一种明器。开始为陶质,从战国时期起,出现木雕俑,且多系圆雕作品,所用木料多为桧木。因为是明器,民间流传甚少。

以上所言,是一个大概的情况。具体情况还须具体对待。雕工、纹饰上所表现的时代特征这里,我们撇开流派艺术,从广阔的时空概念上来作一点分析。

(1)雕工

隋唐时期的木雕,刀凿并用,技法有雕、琢、镂、刻、剔、嵌,作品洗练圆熟,画面饱满生动。而且,它的图案造型,往往随器物形制的需要,要进行一些装饰。

两宋、辽、金时期,佛教造像成为木雕的主要领域。木雕的技法更趋成熟,刻画细腻,尤其是人物形象的雕刻,造型准确,形态逼真,且更着意于人物心理的刻画和人物个性的表现。

明、清时期是中国木雕的黄金时代。

明代木雕与竹雕一样,也以简练、古朴为主,雕饰不甚繁复,层次不多,镂空、深雕等技法运用较少,材料选择面较窄,多为紫檀、花梨、檀香木。雕刻后,仅作平面磨光,里层保留原状,刀棱尽露,故明代雕刻向有“粗大明”之说。说“粗”,并非指雕工粗糙。明代雕工另一个特点——线条流畅圆滑,此亦举世公认。

清代的木雕风格与明代相比,有很大变化。它的刀工极精,无论人物、动物、花鸟形象,都力争表现逼真,各种技法,如圆雕、透雕、高浮雕、浅浮雕都运用自如,镶嵌作品也比较普遍。与明代的简洁、古朴,形成对照。所选木料,除了紫檀、花梨、黄杨、银杏等硬木,桦木、樟木等普通木料以及椰子壳等,也成为雕刻材料。

当前民间收藏的古代木雕作品,绝大多数系明、清时期制成。因此,断代的重心在辨别明与清制。例如有一件用紫檀木雕成的鱼龙纹笔筒,上部雕云纹,下部雕波涛纹,中间是两条高浮雕巨龙出没于海水天空之间,巨龙的旁侧还雕出鱼、海螺、虎、马等动物形象,甚至还有用白螺钿镶嵌而成的昆虫、花卉。如此复杂的雕工,图案又密不露地,像是清代器件。然而,再仔细观察,雕工又不如清代的细致,所嵌螺钿光素无纹,不事刻画,打磨也不精到,云头低处甚至还比较毛糙。因此,有人提出,这件作品是否会出自唐宋时期。实际上,经专家们结合纹饰、造型等,进行综合考证,认为它不出明代,可以确准为明代中晚期的作品。所以,它还是明清时期的木雕。

(2)纹饰和造型

纹饰往往能反映时代气息和民俗风貌。例如上面提到的鱼龙纹,就反映出唐宋以降,人们对龙文化的浓厚兴趣。这种鱼龙、异兽的造型,始于唐、宋,流行于元、明,在各种雕刻艺术品中经常出现。问题是龙的形象在各个朝代的表现并不一样。清代雕刻的龙头,喙部一般都比较短、比较钝;明代所雕龙头,额部饱满,喙部较长,眉毛多呈“山”字形。所以,这件木雕作品当属明代作品。它的雕工、图案比较繁复,则是明中晚期木雕艺术的发展,向清代工艺过渡的一个佐证。

明、清时期,中国的文学、书画艺术空前繁荣,市俗文化兴旺,这也必然反映到雕刻艺术中来。明、清时期的木雕艺人,有些同时也是画家,他们以刀代笔,在笔筒、臂搁和建筑饰件上作画,既有山水、花鸟画,也有民间喜闻乐见的人物画像和动物形象,如八仙、美女、善财童子以及鹿、马、兔、鸡等,文学作品中描述的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刘海戏金蟾”、“桃园三结义”、“待月西厢下”画面也搬到了木雕作品中。这种情况,在唐宋时期几乎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