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训练是教育重要的一部分。一开始就应该把一个孩子的感觉看成是客观兴趣而不是主观兴趣。在教育上有用的一条是:让孩子的兴趣集中在能令他产生感觉的物体上,而不是集中于作为接受这些感觉的个人本身。
——夏洛特.梅森
常识
通常情况下孩子们能充分获得营养,但其家长却对各种食品的营养价值几乎一无所知。家长是根据他们称之为常识的东西去判断。其结果,大体上还比那些注重科学饮食的家庭的效果要好。这种常识在通常情况下是有其科学依据的,虽然这种依据还有可能被忽略,但当这种科学的见解成为一种基本习惯时,比起处于实验阶段时来说,会更有价值,会以一种更简单的方式运转。我们人类无意识地依靠常识判断事物,又还不曾意识到自己具有这种能力。应该了解人类本性只有这样的功能,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就是没有这种认知的流动资本,我们也要多做些实验来研究这一课题。大部分人认为,一个孩子的感觉、感受和情感这三个因素都是自然发展的。的确,我们总是在对他们的情况还不清晰的情况下,不加选择地对这三个词加以运用。但在整体上,这里涵盖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领域。虽然常识是在沿袭知识基础上形成的见识,使我们在不知道为什么的情况下,经常能使我们的行为表现得聪明得体。但是如果我们的行为非常合情合理的话,我们的行为将会更加明智。
感觉的起源
首先让我们来考虑一下感觉这个主题。我们通常有冷的感觉、热的感觉,以及痛感,这种感觉能非常准确地表达出来。我们也有恐惧感和喜悦感,但我们通常表达不太准确。感觉起初来源于眼、舌、鼻孔、耳朵和皮肤外部表层的印象,该印象通过感觉神经,有的传达到脊髓,有的传到大脑的下部区域,最终形成最初的感觉。我们对许多感觉根本就不知道,但我们能意识到我们的感觉,这是因为信息由类似于电话线作用的神经纤维发出,从大脑皮层感觉中枢传到正思考着的大脑。我们对感觉神经发出的大量信息中的任何信息加以关注,就会产生这种现象。感觉生理学是一个复杂的话题,这里我们很难简要加以论述,但它确实能使人产生浓厚的兴趣。克利福德教授的小册子《看到的和想到的》写得很好,没有什么书比它介绍的更清楚全面。我们许多人童年时代都读过一本小册子,借用它的书名就是:感觉是获取知识的五大途径,而其方式正如我们当中的许多人以前做过的那样去引用小册子上的标题,聪明之士应该能够意识到他得到的感觉,判断出这些感觉。
感觉可以被看做是客观兴趣
我们都知道,感觉训练是教育重要的一部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一开始就应该把一个孩子的感觉看成是客观兴趣而不,而是因为人们能从中品是主观兴趣。比方说,柑橘酱很有趣,不是因为它“好”尝出不同的滋味,还能从橘子皮外层分泌出的油汁判断出那种不同的效果。我们后面还要更多地讨论这个话题。但是在教育上有用的一条是:让孩子的兴趣集中在能令他产生感觉的物体上,而不是集中于作为接受这些感觉的个人本身。
受冷落的静物课
所谓静物课,就是给出一件物体,然后让孩子对该物体进行仔细考察,帮助他运用多种感官来发现他所能得到的所有信息。关于物体的一般信息,我们不予考虑,这是因为孩子的感官经过锻炼,兴趣已经被激发。静物课有一点点不受欢迎,原因有二:第一,粗劣的碎片被摆放在孩子们的面前,而孩子们对这些静态的物体的特点的认识很少。并且这些物体还容易传送既不是错误、也不是不适当的观点。其次,静物课通常情况下一般被用来向孩子们介绍一些难词,比方说OPAQUE(不透明的)和TRANSLUCENT(半透明的),而这些词只有孩子们偶然需要时才会去学,而一般情况下,这些词是不会成为他们日常用语中的一部分的。但是谴责这种教育方法的同时,我们不要忽视其用途。然而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心的,没有任何孩子不学习就能成长起来。他平日认知得越充分,他就会变得越聪明,越善于观察。奇怪的是,除非受外界的刺激引发了他们的兴趣,通常很少有人对那些最具魅力的物体具有极大的好奇心。
婴儿的静物课
静物课对婴儿是一位了不起的老师。毫无疑问,他唯一的学生就是他自己本身这个小生命,但是他的进步却令人惊讶。起初他不能辨别一幅图画上的牛和活的牛。大与小,远和近,硬与软,热和冷对他来说都差不多。他希望将月亮揽入他的围兜里,希望自己能坐在池塘的水面上,希望自己能将手指伸入蜡烛的火焰中,而这一切不是因为他是一个愚蠢的小东西,而是由于他对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中所有的事物的本性一无所知的缘故。但是他却自己教会了自己,多么了不起呀!他用力敲勺子来试一试是否能发出声音;他吮吸一下看能否尝出味道来;他对勺子乱摸一通。这毫无疑问使他发现勺子是硬的还是软的,热的还是凉的,是粗糙的还是光滑的。他用他那幼稚的目光长时间盯着看它,这样他可以了解到勺子的形状:这是一个老朋友,是一个他急于想再次见到的物体。他发现,从一个勺子那里他可以找到许多乐趣。这样的亲身体验持续几年后,这个孩子就会对这个世界有足够的了解,以体面和合乎逻辑的方式去处理事情。
自然教育
自然教育是这样进行的:一个人在他出生后的五六年中,所有的东西,尤其是所有能运动的东西都令他十分好奇。街道或田地都是他所认为的赏心悦目的活动画景,如,牧羊人的狗、面包师傅的双人马车、推着手推车的人等等,都那么生动有趣。他有着许多的问题要问,他想知道所有的事情。也就是说,他对知识有着无尽的渴望。但不久我们就抹杀了这种天性。我们用书籍而不是别的东西来充实他;我们通过唤醒其他欲望来代替这种认知欲望;我们养大了不善于观察的男人(和更不善于观察的女人)。他(她)分不清榆树、白杨树和菩提树,非常怀念生活的乐趣。顺便提问一下,为什么婴儿用不着有意锻炼他的小嗅觉器官呢?当教给他用鼻子去嗅花香的时候,他将他那可爱的小鼻子扭歪,这仅是个小把戏。它不会出于天性,拿自己的鼻子做实验,来辨别事物是否有气味;他的其他感觉带给他的是强烈的喜悦。毫无疑问,这个小鼻子在不随意中非常地活跃,但他这方面的惰性会成为一个遗传的失败因素吗?如果有此可能,我们倒愿意自己张大鼻孔四处走走。如果是这样,我们就要提醒母亲们注意了,在抚养孩子们的时候,不仅应该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在懵懂中接受气味,而且应该让孩子从一出生就去感觉气味。
感官教育
在感官教育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有两点。根据自然界的规律,我们必须帮助孩子进行自我教育;我们必须注意不要用我们称之为教育的东西来取代自然性和相关的理论,也不要将之排除在外;静物课应该是较随意的;这也是家庭较之学校教育所享受的最具优势之所在。对学校而言,除了设置课程,让它教授景物课几乎都不大可能。家里有什么样的物体,就会教授什么样的景物课。孩子如果发现一个奇妙而美丽的物体——一个安放在落叶松枝上的“纸”黄蜂窝,它就可以现场通过爸爸或妈妈在那里上实体课程。灰色,圆而对称的形状,那种球洞状的结构安排,纸一样的质地,相当的尺寸,相对而言的光滑,有气味或缺乏气味,几乎没有重量,摸起来并不是很冷——这一切和其他50个细节都是这个孩子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自己发现的,或者在任何环境下不超过一个字的指导下自己发现的。一个人不可能每天都要找到一个黄蜂窝,但能够从每一个普通的物体中获得许多知识。这些东西越普通越好,这样那些简单的诸如一块面包、一块煤、一块海绵便会自然而然地落入孩子的观察范围之内。
家庭教育的优势
第一,在家庭中不必对每一个物体进行彻底地检测。我们可以用这种检测,去讨论一种性质;而用另一种检测,得出另一种性质的结论。我们喝着牛奶吃面包,注意到了面包具有吸水性。我们全面回味一下我们的经历就会发现其他那些我们知道的具有吸水性的东西。我们好好地将这些事物比较一下,就会懂得就面包而言,它们究竟是不是不如面包有吸水性,还是更具有吸水性。有一点非常重要:不善于观察的人们陈述一件物体的重量是轻的,就认为自己已经陈述了一个基本事实;而善于观察的人们也做出了同样的陈述,但在他的脑海中有一个相对的比例,他的评判更有价值是因为他默默地将该物体与一系列物体进行比较,而后做出陈述:该物体相对较轻。
绝对的和相对的术语
孩子们能学会辨别高和低、甜和苦、长和短、赞同和不赞同等等非常重要,而这些词语比较而言都是相对的术语;而方的、圆的、黑的、白的都是绝对的术语;对这些词汇的运用并不会因为同其他物体比较而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