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睁大眼睛躺在襁褓中踢腿伸胳膊的时候,他在无意识地接受那些构成他最早记忆的印象;我们能够帮他条理那些记忆,确保他最早看到的情景是有序、整洁和美丽的;他最先听到的声音是和谐、悦耳、轻柔、亲切、欢快的,他闻到的气息是纯净、芳香的。人的一生就是按照最初这些纯洁而亲切的记忆路线来条理和规范的。
——夏洛特.梅森
父母赋予子女第二次生命
莫阿道夫蒙娜德宣称,孩子要从母亲那儿获得第二次生命——第一次是自然生命的诞生,第二次则是智力、道德意义上的精神人生。假如他不是一直在研究妇女问题,他肯定会明确指出孕育第二次生命的漫长过程必须由父母双方共同承担。我们是否要问他是怎样总结出这一惊人的理论的呢?他观察到伟人们都有了不起的母亲,这些母亲们能力非凡,不辞辛苦,尽职尽责,养育子女。他把这种劳动比做第二次孕育生命,正是这一次培育使孩子进入更高层次的生活;而且由于这是更加神圣的生活,蒙娜德坚决主张每个孩子都有权利接受这一次生命,在父母的教育培养下成为更完整的人。如果他仅仅是靠着演绎推理法得出了这个结论,我们可以置之不理,不必花费心思研究第二次生命的问题,尽管父母们可能经常剥夺孩子的这种权利。我们也能举出我们身边的反面事例,有的父母善良,孩子却顽劣邪恶;有的父母凡事都不在乎,可孩子却情真意切。对此,我们会习惯地脱口出“谁之过”这句话,总能为我们开脱责任,使我们不再尽力去管教孩子。
这一论点有科学依据
因为伟人们都有了不起的母亲,所以做儿子的好母亲是一件鼓舞人心、激励斗志的事情,但是我们还不要把它当成一个定论。为了不可抗拒的迫切召唤,我们对待自然科学采取科学归纳的态度。尽管我们还在等待科学的最新成果,可对于轻信的父母们来讲,科学已经讲过的事情就是准则和真理。潘多拉的盒子这个寓言故事今天成了现实:母亲们稍不留心就会让孩子灾祸上身。然而,我们身边不也放着一个盛满赐福的杯子吗?父母们可以从中汲取营养,从而给孩子们营造健康、活力、正义、仁慈、真诚和美丽的生活。可能有人会提出反对意见:“每一份完美的才艺都一定是上苍的赐予,父母想要培养孩子的才能就是冒犯了造物主。”现在这种残留的迷信和真正的宗教没有多大联系,正相反,它导致了许多管理不当、经营不善的家庭丑事。当我们感悟到造物主把男人、女人,尤其是父母们当作为他传递礼赠的媒介,而且要尊敬造物主只有遵守他的法规,不能靠谄媚阿谀换取他的恩惠的时候,我们就会努力领会不仅写在石板和羊皮卷上、而且印刻在孩子心灵上的法规。理解了这个法规,我们就会心存感激,胸怀坦荡,就能明白造物主是以怎样自然的方式去怜悯、恩泽那些热爱他并遵守他的圣训的人们。造物主的圣训是非常明白的,而且随着科学上逐年做出新发现,它会变得愈加明白。我们早有必要做好思想准备,跟上当代新发现的步伐。我们还将尽力保持一种观望的态度,这样我们才能看出这种新发现和造物主的成文法规之间的一致性和延续性。因为,也许只有当我们能够接受两者并且以愿意和服从的态度将二者融为一体的时候,我们才会获得快乐、至善的生活,这正是造物主的意愿。
第二次生命的孕育过程和方法
我们不妨借助当代科学思想来考虑孩子应从父母那儿获得的第二次生命的过程和方法。“按照孩子应走的道路去培养他,他长大以后就不会偏离这条轨道”。这不仅是一个誓言,也是对归纳推理得出的结论的一个声明。作者曾有很好的机会收集数据,他曾观察过许多儿童的成长,他的经验告诉他这些孩子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教育有方,长大了很有出息;另一类是教养不当,结果变成了坏人。毫无疑问,任何时候都一样,都会有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而且正是意外的情况才可以更好地检验这条规律。但是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圣经》中的诺言和预言都经得起归纳推理的验证。我们可能要问,“为什么这样?”而且不会满足于笼统的回答——说这是自然而然的,是正确的;我们会一直寻找答案直到发现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结论,而且除非有外来的影响,否则其他的结论都是不可想象的。于是,我们对这条法规的服从将和我们对它的必然性的理解保持高度一致。
莫德斯列博士的遗传论
在关于第二次生命的研究中,我们不考虑我们所了解的大量遗传学知识。这些知识用来解释第一次自然生命,正所谓“父母、祖父母都在孩子身上遗传有他们的隐性或显性特征;孩子的成长发展正是沿循了其天性中的遗传模式,在决定孩子勇敢还是懦弱、慷慨还是自私、慎重还是粗心、自负还是谦虚、急躁还是安稳的方面,遗传的功效大于教育的功效。性格的基调是天生的,它影响以后形成的各种情绪和带有感情色彩的思想观念……系统的文化无疑会在人们身上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决定文化影响的范围,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其性质,以及构成人的后天一切变化的基础的东西只能是遗传的本性。”性情和性格如果遗传的意义就在于此,如果孩子一生下来就具有天生的性格(乍一看上去仿佛就是这样),那么父母还有什么可做的呢?只能是让孩子顺着他的个性毫无阻碍地设法自救吗?我们不妨把这种做法称为强硬的自然主义,如今它使我们倾向性地认为教育是客观的和有局限性的。无疑它是一条准则;它是真理,但还不是全部的真理。孩子与生俱来的是性情而不是性格,他拥有的是性格上的倾向,这些可能只需要后天加强,或者还需要转变,甚至需要管制。他的性格就像为收获果实准备的花粉,是生活富有成就的基本保证,性格就是最初的性情经过教育的途径、通过环境的影响加以修改、指导、发展,再以后就要靠自我约束、自我培养起来的东西。这项塑造性格的伟大工作,也是唯一对人类有效的劳动,是怎样进行的呢?我们将把生理学作为我们研究的基础。它最简单易懂,不容置疑,因此它成了其他一切基础的基础。心理学家的二楼接待室是给人快乐的地方,但是谁会从第二层开始盖楼房呢?他把二楼建在什么基础上呢?把大脑的灰色物质和利用这种物质产生的思想像区分歌曲和歌手的声带那样专断地分开的做法和承认大脑只是精神要素的一个器官这一创造性真理比较起来,前者当然是更真正的唯物主义,后者认为大脑是通过可以感知的分子记录和产生有意或无意的思想和感情活动,通过相应的大量活动和大量消耗维持无数次的心理活动。这一创造性真理还认为,在目前的条件下,作为思想器官的大脑对活跃的精神是密不可分、必不可少的。一旦我们承认在思考一个问题时,我们的大脑在某个固定的区域存在明显的运动,就像书写时我们看到手部的肌肉运动一样,我们就会明白大脑里的灰色神经物质应当为我们确立教育的必然规律和体制提供一把可能的钥匙。在此,教育一词具有最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关系到性格的培养。了解了莫德斯列博士关于遗传的理论之后,让我们再听一听他的另一个理论,实际上它能帮我们解释教育中可能发生的种种情况。
“特殊的生活经历”对人体细胞结构的影响
“任何在清醒状态出现过的有完整内容的意识在人的思想或大脑中消失后,都会留下一种功能性倾向,将来某个时候当人清醒时它还会复发或再生。”我们说心理活动不会转瞬即逝,它们总会留下一些记忆痕迹,从而促使以后再现。感觉给大脑留下的每一种印象,大脑各区域之间分子运动的每一种趋势,每一次转化为肌肉运动的大脑活动,之后都会使有关的神经分子在功能上发生某种改变,产生一些副作用,或不妨说在神经分子中留下有关自身活动的记忆。这种记忆使意识的再生变得简单,越简单它就越频繁地重复。因而,认为意识在某些情况下不会复现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对两个本无具体区别的并列细胞中的一个进行刺激,它们从此就有了区别。这种心理过程,不管它的性质如何,就是记忆的物质基础,而且是我们一切心理功能发展的基础。“神经分子发挥作用后,其结构上保持的变化被冠以种种名称,如残留物、残片、痕迹或残余、退化器官,或仍被叫做潜在的、休眠的意识。这样,不仅明确的想法,还有神经系统产生的所有情绪——愉快、痛苦、欲望的感情,甚至它的种种外在反应,都会产生构造上的影响,打下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的基础。特殊的才能有时几乎是非常被动地产生的;复杂的动作刚开始还是凭借高度的专心和有意识地操练,重复多次之后也就变成了自动的了;最初靠着有意识的想象产生的一些思想,最终也会变成无意识地浮想联翩。正如我们常常看到的,一个阅历丰富的人总有敏锐的感觉和直觉;此外,曾经活跃的一些情感在神经系统会留下大量的残留物,进而影响性格的形成。于是,除了一个人天生的或原有的本性,满足、郁闷、懦弱、勇敢甚至道德情感都是特殊的生活经历产生的结果。”
我们这个时代拥有了一部伟大的教育宪章
实际上我们已经描绘出了一部精美的教育宪章。或许我们还认识不到我们自由权利的范围,否则的话,我们的教育激情不会亚于早期的基督教徒盼望造物主降临时表现出的狂热。如果一个人知道他能画出世界上最美的图画,他怎么会有耐心去计较得失、算计报酬呢?同样,我们如果能预见我们的孩子由于我们的培养而有出息的样子,我们怎会甘愿普通的辛苦而不竭尽全力地工作呢?今天科学应该揭示教育的理念,因为在神圣意志的驱使下我们已经变得适合做这项工作,而且我们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这是一种道德责任。一个没有道德的民族,完全认清了教育的前景,该有怎样的反应呢?但是我们醒悟得太慢了!“是旧的习惯压制了我们,它的影响固为冰霜,深似海洋。”自从莫德斯列博士的这些理论和其他生理学家同样重要的理论问世以来,几十年已经过去了。我们特意选择了那些经得住时间考验的理论,因为今天国内外一百位著名的科学人士也在宣布同样的事实。每一个科学家都相信他们的理论!而我们呢?我们一如既往,守着旧的习惯,就像什么都没说一样,还是日复一日地漫不经心地教育着孩子,不管播下的种子是小麦还是毒芹,是荆棘还是玫瑰。就像莫德斯列博士在上述引论中总结的那样,我们来简要地归纳一下我们的自由权利的教育宪章内容。
我们能做什么
我们可以打下记忆的物质基础。当孩子睁大眼睛躺在襁褓中踢腿伸胳膊的时候,他在无意识地接受那些构成他最早记忆的印象;我们能够帮他条理那些记忆,确保他最早看到的情景是有序、整洁和美丽的;他最先听到的声音是和谐、悦耳、轻柔、亲切、欢快的;他闻到的气息是纯净、芳香的。这些记忆印刻在他不会思考的大脑上,伴随他的一生。正像我们以后会看到的,记忆能够组合,即在储存了一些记忆的大脑区域,同类的另一些记忆都会聚拢过来。人的一生就是按照最初这些纯洁而亲切的记忆路线来条理和规范的。我们可以为一切心理功能的发展打下基础。哪个孩子不好奇、不敬畏或不喜欢神话故事?没有过聪颖天真的想法?大概没有哪个孩子不是这样的。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因为孩子渴望的心灵从未得到过满足,就像等待受精的胚珠得不到有机肥料。
根据我们援引的莫德斯列博士的《思想哲学》,下面的事情就是父母为孩子的将来(甚至从婴儿时期)应该做的一些安排:他对特定的问题,比如像人际关系这样的问题,有无明确的观点。
他习惯整洁还是杂乱,以及是否守时、节制。
他总的思维方式,是倾向于利他主义还是利己主义,还是由此形成的情感模式和行为模式。
他思考的内容是日常琐事、物质世界、买卖交易,还是人类精神的产出以及造物主与人的关系。
他的杰出才能是在音乐、口才方面,还是在发明制造上。
他的性情或性格的基调反映在家庭和其他亲密关系中,是保守内向还是坦率真诚;是乖僻抑郁还是和蔼可亲;是多愁善感还是活泼爽快;是唯唯诺诺还是大胆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