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27815500000071

第71章 社会转型期家庭和国家的养老作用(2)

家庭和国家供养变量的作用在农村和城市地区是否不一样?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模式中包括了家庭和国家供养变量与农村/城市相互作用的变量。在主要的家庭和国家相互作用变量中,只有退休金收入对老年人生活感觉的作用具备统计分析意义,因此,只能分别对农村和城市样本进行老人生活感觉模式的评估。

表4将农村和城市样本的对数回归结果做了比较。在农村退休金对老年人心理的影响比在城市对老年人的影响要大。农村地区有退休金的老人只是农村老年人口中极小的一部分特殊人群,正是由于他们处于本地区的特殊情况之中,这部分人更有可能比属于城市老人绝大多数的退休金领取者对生活感到满意。来自国家的经济帮助对城市老年人的心理并没有实质性影响。除了极少部分无子女,无退休金和无其他收入来源的老人由国家供养外,其他城市老年人一般都能从国家得到一定的公共生活补贴以应付生活费用的不断上涨。国家的这种生活补贴计划并不覆盖农村居民。农村中得到国家经济帮助的老人一般处于没有其他经济来源的状况,因此,国家的经济帮助也可能会成为表示他们贫困的印记。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乎可以理解国家经济帮助为什么会对农村老人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就医方便这个变量无论对农村老人还是对城市老人在心理上多具有较强的正面影响,其在两个不同地区的作用程度也基本相同。

来自子女的经济帮助对老人的心理感觉的正面影响程度在农村和城市地区基本相同,不存在任何统计学意义上的差距。和已婚儿子/儿媳一起生活对农村老人比对城市老人在心理感觉方面更具正面作用,而且这种差异是显著的。在城市地区,生活在多代人家庭户中的老人比生活在单代人家庭户中的老人更可能报告说感到幸福,而在农村生活在单代人家庭户中和生活在多代人家庭户中对老年人的心理感觉的影响没有显著区别。最后,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有四个或更多于女的老人更可能有生活幸福感,而这个变量对农村和城市老人的心理影响程度是有所不同的,其对城市老年人的影响要大于对农村老人的影响。

对数回归结果表明三个家庭供养变量--子女数量、来自子女的经济帮助以及和已婚儿子一起生活,无论对农村老人还是对城市老人在心理感觉力面都有着较强的正面影响。国家供养变量中有退休金收入似乎是城市和农村老人幸福感的最重要来源,而退休金对农村老人的影响比对城市老人的影响更为强烈。另外,就医方便明显地增加了农村和城市老人对生活的满足感。

所选变量百分比分布的差异看起来是农村老人和城市老人之间幸福感可能性差异的一个重要来源。所选变量在对老年人生活感觉作用程度上的差异是重要的,世是它们在作用程度上的差异远不如变量在百分比分布方面的差异大。比较所选变量在农村和城市地区百分率分布可以看到一些变量差异(见表2),例如,非常高比例的城市老人(73%)和非常低比例的农村老人(6%)有退休金收入,而城市地区退休计划的广泛覆盖和农村地区的非常有限的覆盖都促进了老年人的幸福感,城市老人报告就医方便者的比例稍微高出农村老人中的比例,而就医方便对城市老人和农村老人的影响是相同的。得到国家经济帮助的农村老人倾向于感到不幸福,而同一变量似乎对城市老人毫无影响。最后,城市和农村之间受教育程度百分比分布存在较大差异。城市老人中受过小学或更高教育的比例比农村老人的比例要高出大约33%,识字对老人生活感觉有着纯正面影响。

比较表4中展示的所选变量对数回归系数可以看出几个变量在作用上的较大差异。例如,和已婚儿子和儿媳同生活对农村老人比对城市老人更重要的幸福感来源对数系数上的差异超出了0.3(农村样本系数减城市样本系数)。退休金对农村老人生活感觉的作用大约是1.1,而对城市老人的作用是0.6。有四个或更多子女在城市比在农村更可能导致老年人产生较强的幸福感,这里对数系数差异为0.15。

总之,造成城市老年人和农村老年人之间生活感觉上差异的也许正是城市地区存在的实施广泛的退休项目和城市老人比农村老人受教育程度高的事实。国家退休金项目显然促进了中国老年人幸福感的产生。所选变量对老年人生活感觉影响在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差异也很重要。和已婚儿子/儿媳一起生活、多子女,以及有无退休金收入这三个因素对老年人生活感觉的影响在农村比在城市要大。农村地区在没有覆盖广泛的退休金项目的情况下家庭变量对老人生活感觉的影响起着更关键的作用。最后,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方便的就医条件都是促进老人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五、结果和讨论

本项研究的目标是寻找影响中国老年人生活感觉的家庭和国家的因素,研究发现如下。首先,家庭对中国老人生活感觉的作用一般是强烈的,特别是多子女和已婚儿子/儿媳生活在一起、子女在经济上提供帮助这三个因素对中国老年人幸福感觉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近B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在长期的农业经济和父系社会中形成的多子多孙和孝道思想不但广泛深入人心,而且得到子女作为老年人惟一供养来源的长期社会现实的支持。这种社会现实直到目前这代老人才开始发生变化,而建立在这种社会现实基础之上的社会观念目前依然根深蒂固。这个研究的发现证实了即使是有退休金收入、经济上不依靠子女生活的大多数当代城市老人也仍然期待子女的经济帮助。作为幸福感的来源,子女的经济帮助对有退休金收入的大多数城市老人和对经常不得不依靠子女生活的农村老人具有几乎同等的重要性。此外,无论子女是否向老人提供经济帮助,多子女本身就足以增加中国老人的幸福感。和已婚儿子生活在一起,无论实际关系如何,本身就足以成为得到儿子供养的标志。这些发现也许表明了家庭供养因素对老年人生活感觉发生作用过程中传统文化影响的重要性。

作为家庭供养指标,子女数量以及和已婚儿子一起生活这两个变量虽然对老年人的生活感觉发挥着重要的正面影响,但是这种影响的程度在农村地区和在城市地区是不同的。多子女更容易促使城市老人感到幸福,而和已婚儿子一起生活更能使农村老人感到满意。另外,生活在单代家庭户虽然对农村老人没有影响,而对城市老人却有重要的负面影响。解释这些变量作用上的差异不成该脱离转型中的中国社会这个背景。目前中国的养老社会现实是在农村,子女继续承担着老年父母经济和感情供养者的角色;而在城市,绝大多数老人在经济上主要依靠退休金收入生活,子女的重要性更体现在对老年父母的感情支持上。本研究发现当老人有国家供养的经济来源时,家庭提供社会和感情支持的角色并没有因此而消失。关于其他一些发展中社会老年问题的研究已经报告过类似的发现。即使在完全由公共部门负责维持公民收入的发达社会中,照顾老人社会和感情需要的责任仍然是由家庭来承担的。

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念一方面鼓励老人和已婚儿子一起生活的欲望,另一方面把照顾老年父母作为必不可少的孝道责任赋予给儿子。这项研究发现和已婚儿子一起生活一般可以促进中国老人对生活的满意程度。长期的文化传统导致了选择儿子而不是女儿养老的普遍社会实践。然而今天,和儿子一起生活的影响程度对城市老人比对农村老人要小得多。在城市地区,已婚女儿抚养老年父母的情况日渐增加并且这种家庭安排已经得到普遍认可。另外,有数据表明90%以上的农村老人有子女即使不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也会生活在同一村子里,而在城市只有44%的老人有子女生活在同一条街道。不容易和子女接触也许可以帮助解释生活在单代人家庭户对城市老人生活感觉的重要消极影响。

国家供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退休金收入。本研究发现有没有退休金收入对中国老人生活感觉的影响是不同的。退休金收入在只有6%的老人有退休收入的农村地区的影响要远大于它在绝大多数老人都有退休收入的城市地区。由于农村地区退休金领取者是一个十分小而特殊的人群,以至于农村老人普遍把退休金收入当作特权而看重。在城市老人中领取退休金是普遍现象,而不是特权现象。当城市老人的左邻右舍都有退休金收入时,退休金诱发老人对生活满意感觉的作用就相对减弱了。方便的就医条件作为国家供养的另一个组成部分,对城市和农村老人生活感觉具有同等的积极影响。只有极少数农村老人得到国家经济资助以及国家资助对农村老人生活感觉的负面作用也许反映出这种资助的获得者实际上完全没有其他经济来源的现实状况。完全依靠公共项目所提供的最低程度的生活来源以及伴随接受这种公共项目而产生的贫困印记会导致老人产生不幸福感。对城市老人而言,所谓国家经济资助基本上是因生活费用上涨国家所给予的补贴。这种补贴的获得者包括所有城市居民,因此,作为国家供养指标它对城市老人生活感觉没有什么显著影响。

总之,传统的家庭供养因素对今天的中国老人仍是重要的,同时,国家所提供的养老项目在促进满足老年人生活需求方面正在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本项研究清楚地表明生活经济来源是否充足和是否能得到医疗保健是中国老人主要关心的两个问题,而对于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国家所起的作用显然比家庭所起的作用更为重要。向老年人提供退休金收入看起来是使他们感到经济安全的一个办法。老年人的就医需要可以主要通过国家的医疗和健康保健服务来满足。可以看出城市老人的大部分经济需求已经因退休收入而得到了满足,而这种情况的存在并没有减少老人对家庭的依赖,家庭仍然在社会和感情方面支持城市老人的生活。因此,在增强老人生活满足感方面家庭和国家都有责任。为了实现保障迅速增长的老年人口安全稳定生活的社会目标,我们需要家庭和国家在老年供养方面的合作。在合作中国家显然应该作为主导一方,通过合理有效的政策促使家庭作用的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人口社会和科技统计司,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2]李宝库.新世纪老龄工作实用全书[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2.

[3]Tu,E.J.,Liang,J. Li,S.(1989).Mortality decline and the Chinese family structure:Implications for old age support[J].Journal of Gerontology,44(4)157-168.

[4]Weddertburm,D.(1968).The financial resources of older peoplr:a general review[A]. In E.Shanas, et al,(Eds.),Old people in three industriad societies[M].New York:AthertorPress.

[5]Schulz,J.H.(1979).The economics of aging [M].Belmond C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Inc.

[6]Bernstein,N.C. Bemstein,J.B。(1988).Social Security:the system that works[M].New York:Basic Books,Inc.,Publishers.

[7]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老年人供养体系调查数据汇编[Z].北京:华龄出版社.1994.

[8]Kitagawa,E.M.(1964).Standardized comparisons in population research[J].Demography,1(1),296-315.

[9]Pillai,V.K(1987).Postwar Rise and decline of American fertility:The Pacew of Transition to Motherhood among 1950-1969 Marital Cohorts of White Women[J].Joumal of Family History, 12(4),421-436.

[作者简介]裴晓梅,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平师,1996年获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北京,邮编:100871。

[原载于《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Implications for old age support[J].Journal of Gerontology,44(4)15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