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科学强身健体
27877400000002

第2章 身体健康基本常识科学强身健体青少年身心发育特征

人类的躯体形态、生理功能、神经、心理从量变到质变的动态过程,即为身心发育。小儿各器官的生长乃至整个机体的增长为量的变化,而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成熟则为质的变化。体现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标志就是儿童形体、生理、心理的年龄特征。儿童年龄阶段划分为胎儿期(从受孕至出生共280天);新生儿期(出生至满28天);婴儿期(出生后28天至1岁);幼儿期(1~3岁);学龄前期(3岁后至6岁);学龄期(7岁至青春期);青春期(又叫少年期,女孩从11~12岁至17~18岁,男孩从13~14岁至18~19岁)。

青少年在各年龄阶段都有其显著的形态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即存在典型而又稳定的身心发育特征,这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他们进行教育与训练的重要依据,任何超越或落后年龄阶段的教育内容及方式方法都有可能阻碍青少年的身心发育和身心健康。

青少年身心发育具有连续性、不平衡性、规律性、个体差异性等特征。

一、连续性

即在整个儿童时期是不断进行的,但各年龄并非等速进行,一般年龄越小,增长越快。出生后头3个月生长最快,以后逐渐减慢,到青春期又猛然加快。

二、不平衡性

各系统的发育快慢不同,各有先后,如神经系统发育较早,生殖系统则较晚。

三、规律性

一般遵循由上至下、由近至远、由粗至细、由低级至高级、由简单至复杂的规律。如出生后运动发育的规律是:先抬头,后挺胸,再会坐、立、行(由上至下);从臂至手,从腿至脚活动(由近至远);先会手握后用手指端摘取(从粗至细);先会画直线,进而能画圆、画人(由简单至复杂);先学会观看和感觉事物,认识事物,再发展到记忆、思维、分析、判断(由低级至高级)。

四、个体差异性

虽有上述规律,但在一定范围内由于遗传、性别、环境、教养等因素的影响而存在着相当大的个体差异。如某一儿童的身心发育可能提前或落后于他的年龄阶段,儿童之间的体力、能力、气质等也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实施教育与训练时,既要以儿童身心发育的年龄特征为依据,又要照顾到儿童身心发育的个别特征,这样才能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育。

青少年体格发育特征

青少年的体格发育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也存在着个体差异。

一、身体各部分长度比例随年龄而不同

体格发育有其头尾规律。头在母体子宫内和婴幼儿期占领先地位,呈“头重脚轻”现象,出生时头大身体小,肢体短。以后四肢的增长速度快于躯干,渐渐头小、躯干粗、四肢长。胸围增大速度大于头围增大速度,出现成人体型。婴儿头部高度占身高的1/4,成人头高占身高的1/8。

二、各系统器官发育不平衡

神经系统发育较早,生殖系统发育较晚,淋巴系统则先快而后回缩,皮下脂肪在年幼时较发达,而肌肉组织则在学龄期才发育加速。

青少年体格发育指标

体重是判断一个孩子体格发育是否正常的一项重要指标。体重为各器官、骨骼、肌肉、脂肪等组织及体液的量,是代表体格生长的,可以判断出孩子的营养状况。

正常小儿出生时平均体重为31千克至33千克。出生后第一周内由于哺乳量不足,水分丧失及排出胎粪,体重要暂时性下降3%至9%,这称生理性体重下降,随即迅速恢复和增长。

年龄越小,体重增长越快,出生后头3个月每月增长700克至800克及至1000克;4个月至6个月每月增长500克至600克,故前半年每月平均增长600克至800克;6个月后体重增长减慢,下半年每月增长300克至400克。一般3个月至5个月时体重可达出生时的两倍(6000克),1岁时达3倍(9000克),2岁时达4倍(12千克),2岁后到11岁至12岁前每年体重稳步增长约2000克。进入青春期时体重猛增,每年可达4000克至5000克,约持续2年至3年。故小儿体重增长速度有两个高峰,即出生后6个月内和青春期。一般男孩较同龄女孩为重,但女孩青春期发育较早,故10至13岁女孩常较男孩为重,待男孩进入青春早期后(12岁至15岁)又可超过女孩。为便于日常应用,可按下列公式粗略计算小儿体重:

1个月至6个月:体重(千克)=出生体重(千克)+月龄×06(千克);7个月至12个月:体重(千克)=出生体重(千克)+月龄×05(千克);2岁至12岁:体重(千克)=年龄×2(千克)+8(千克),如4岁小儿体重是4×2+8=16(千克)。

正常同年龄、同性别儿童的体重存在个体差异,一般波动在10%左右。判断某一儿童的生长状况,需连续定期监测其体重才比较确切,发现体重增长过多或不足,均应查寻原因,尽快解决,使其恢复正常。

青少年饮食保健常识

青少年饮食保健主要通过制定科学而卫生的膳食制度来实现。这是因为,合理的膳食制度使营养素之间比例平衡,分配合理,又使胃的负担适宜,按时定量进餐成为条件刺激,使大脑皮质形成条件反射,这样,食欲旺盛,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

科学实践证明,一日三餐比一日二餐或一日多餐都要合理,这是因为食物在胃内排空的时间是4~5小时,只有胃排空后才愿意接纳下一餐。这样使得消化道有劳有逸,营养的消化吸收也好。

一、合理安排进餐

合理的一日三餐的进餐时间为:早餐7:00~8:00,午餐11:30~12:30,晚餐5:30~6:30;三餐的热量分配为:早餐占30%~35%,午餐占40%~45%,晚餐20%~30%。

只有合理地安排好孩子的一日三餐膳食,才能满足孩子生长发育的需要,才算达到平衡膳食。

从生理需要上讲,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经过一夜的睡眠,已有十几个小时未摄食,而且每天上午常常是学习、活动量大而集中的时间,如果早上马马虎虎地混一下,远远抵挡不住身体的消耗,特别是到11:00左右时,因饥饿,血糖不能维持在正常水平,学习注意力不能集中,思维混乱,精神不振,反应迟钝,学习效率下降,因此一定要注意孩子的早餐。

早餐最理想的配给是既有碳水化合物,也有适量的优质蛋白和脂肪,如包子、馒头、豆浆、牛奶、鸡蛋之类的混合性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长,能维持上午热能的需要。

课间加餐,是膳食构成上补充早餐热量不足的重要方法。可以由学校组织,在第二节课后补充食物,如牛奶或豆浆、点心或面包之类,也可从家里自带。

午餐是一天的主餐,要供给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足量食品,如米饭、馒头。蔬菜中还应配一些以瘦肉为主的肉类,以保证各种营养素的摄取。这样才能适应下午作息时间长、文体活动较多的特点。

晚餐宜选清淡少油腻的饮食,而且要富含维生素和粗纤维的蔬菜,既能帮助消化,又能供给较多量的无机盐、微量元素,以吃到八成饱为好。如果晚餐吃得过饱过于油腻,睡眠时,由血液大部分供给消化功能,大脑血液分配相应减少,睡眠时会出现失眠、多梦等,影响睡眠质量。另外,长期能量过剩,被转变成脂肪贮存在腹壁之下,也使人发胖,给身体健康带来一定隐患。

二、谨防食物中毒

饮食保健除了用科学的膳食保证身体的正常生长外,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就是谨防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指,摄入了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做食品,摄入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这是一类经常发生的疾病,会对人体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损害。同学们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阶段,因此,预防食物中毒,保证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首先了解一下食物中毒的种类。食物中毒主要分为细菌性食物中毒、真菌毒素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植物性和动物性食物中毒。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中毒主要以细菌性食物中毒多见。另外,菜豆中毒、豆浆中毒和因误食有毒有害物质引起的中毒也时有发生。

那么,怎样预防食物中毒呢?

针对年龄特点,同学们应该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饭前便后要洗手。不良的个人卫生习惯会把致病菌从人体带到食物上去。比如说,手上沾有致病菌,再去拿食物,污染了的食物就会进入消化道,就会引发细菌性食物中毒。

2.选择新鲜和安全的食品

购买食品时,要注意查看其感官性状,是否有腐败变质。尤其是对小食品,不要只看其花花绿绿的外表诱人,要查看其生产日期、保质期,是否有厂名、厂址等标识。不能买过期食品和没有厂名厂址的产品,否则,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无法追究。

3.食品在食用前要彻底清洁

尤其是生吃蔬菜瓜果要清洗干净,需加热的食物要加热彻底。如菜豆和豆浆含有皂甙等毒素,不彻底加热会引起中毒。

4.尽量不吃剩饭菜

如需食用,应彻底加热。剩饭菜,剩的甜点心、牛奶等都是细菌的良好培养基,不彻底加热会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

5.不吃霉变的食品

粮食、甘蔗、花生米,其中的真菌毒素会引起中毒。

6.警惕误食有毒有害物质引起中毒

装有消毒剂、杀虫剂或鼠药的容器用后一定要妥善处理,防止用来喝水或误用而引起中毒。

7.不到没有卫生许可证的小摊贩处购买食物。

8.饮用符合卫生要求的饮用水

不喝生水或不洁净的水。

9.提倡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抵御细菌的侵袭。

只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认真学习食品卫生知识,掌握一些预防方法,提高自我卫生意识,就能最大限度减少食物中毒的风险度,从而预防食物中毒,保证我们的身体健康。

青少年生活保健常识

一、中小学生对营养素的需要

处在青春发育期的中小学生对营养有一些特殊要求。

首先是对热能的要求。中小学生的食欲很旺盛,食量也大,这是人所共知的。这反映出他们需要的热量在增加,如果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肯定要严重影响生长发育。

根据我国的情况,青少年需要的热能标准最高12000千焦耳(2868千卡),其中主食中提供热能8000千焦耳(1912千卡)左右(平均每天550克),副食提供3200千焦耳(765千卡)左右,比如250克豆浆,50克豆制品,100克动物性食品,再加上蔬菜500克及适量的调味品,基本上能满足需要。有条件的话,每天吃一个鸡蛋或喝半斤牛奶,饭后再吃些水果就更为理想了。

按我国饮食习惯来计算,中小学生膳食中蛋白质总量有80克左右,并不低。但是它们大部分是来自粮谷类食物,而粮谷中的蛋白质多是完全蛋白质,质量较差。优质蛋白质的含量最多的食物有蛋类、乳类、肉类、动物内脏、鱼类、虾蟹类和黄豆的豆制品等,这些食物应适当地安排到的一日三餐中去。

另外,还要注意维生素的供给,如果维生素D不足,会发生轻度的佝偻病或骨质疏松症。维生素A不足使人对弱光感光能力减弱。核黄素不足会造成代谢的失调。为了保证维生素的供给,除了不可缺少的动物性食物外,每天最好要有500克新鲜蔬菜,其中应有一半的绿叶菜为好。

钙、磷、铁、碘对血液凝固、神经传导、肌肉活动、新陈代谢和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等也有很大作用,应合理摄取。

二、少女青春期的合理饮食

女孩子从10~18岁起就开始进入青春期,标志着豆蔻年华的到来,青春期的开始,是人身生理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此时,人体各器官迅速发育成长,逐步完善,对营养素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使少女在青春期得到健康成长,注意合理饮食至关重要。因此应当注意膳食的配备,食物品种应多样化,尤其是应多吃一些营养丰富,含有优质蛋白质的食物。

少女青春期最显著的特点是,性腺(卵巢)的发育、成熟和月经的来潮,而性腺的发育,需要优质蛋白质的参与,因此,每天应摄入一定量的奶或奶制品、瘦肉、鱼、蛋等食品,如有可能,每天可饮半斤牛奶,食用两个鸡蛋。月经的来潮,每月都要损失一定量铁元素,为了补充铁质防止贫血,平常要注意多吃些含铁丰富的瘦猪肉、蛋、鱼等,各种动物血也是补血佳品,价钱又便宜,可以进食一些。

三、不能边看书边用餐

食物的色、香、味、形能通过人的感官产生条件反射,从而增进人的食欲,使人体获得足够的营养素。吃饭的同时看书、看报或者观看电视,其主要注意力肯定不全在饭菜上,因而再好的饭菜也品不出味道来。

另外,眼睛不断地通过报纸、书籍或电视屏幕往脑子里输送信号,大脑就会被迫付出一定的精力来对输入的各种信号进行整理、分析、综合、判断和加工,并消耗一定的能量,这就要求更多的血液来为大脑服务。

这样一来,流经肠胃的血液就会减少,这种做法,偶尔为之当然没有什么,可是时间长了,成为一种习惯,势必会诱发肠胃系统的疾病。

据调查,患肠胃疾病的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喜欢在吃饭的同时“聚精会神”地看书、看报、看电视,因此,这种习惯应当纠正。

四、营养不良的原因

1.进食不足

不吃早餐或进食量少,导致蛋白质热量供应不足和维生素、无机盐缺乏。

2.膳食结构不合理

膳食中缺乏含有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A、B2、C及锌、钙、铁等营养素的食品,饮食过分单一,如偏素食,不能做到荤素合理搭配。

3饮食习惯不良

喜挑食,偏食,滥吃零食,喜欢饮大量的饮料或所谓“营养滋补品”,并以此代替主食而导致营养摄入不足。

4.营养知识缺乏

不懂得如何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

5.疾病因素

胃肠道疾病,如胃炎和溃疡、慢性肠炎等导致食物消化吸收不良;蛔虫、钩虫等肠寄生虫病导致蛋白质等慢性消耗;龋齿等口腔疾病导致咀嚼等消化不良;结核、肝炎等病导致慢性营养性消耗。

五、营养不良的表现

蛋白质、热能不足性营养缺乏症。主要是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贫乏、对疾病抵抗力差而经常患病等蛋白质缺乏症状和体征;以及身体疲劳无力,反应迟钝,热量长期不足,这可致其他营养素代谢障碍,出现相应的缺乏症。

1.维生素缺乏病

不同维生素缺乏症可出现不同的特征性异常表现,据此可作出自我诊断。

2.维生素A缺乏症

有畏光、夜间视物模糊不清等夜盲症表现;并有皮肤干燥、脱屑、皲裂以及对传染病抵抗力下降表现。

3.维生素D缺乏

有“鸡胸”等佝偻表现,牙齿发育不齐、排列不整、易发生龋齿。

4.维生素B1缺乏

易致胃肠功能不良,如消化不良,并导致手脚发麻等多发性周围性神经炎及脚气病等。

5.维生素B2缺乏

易致口角炎、舌炎、唇炎、皮炎等,表现为舌****红肿疼痛、口角口唇皲裂、出血、起泡等皮肤损害。

6.维生素B12缺乏

易致脸色苍白、毛发稀黄、食欲不佳、精神不振等贫血症状体征。

7.维生素C缺乏

经常有皮下出血(指皮下紫癜),牙龈出血,伤口不易愈合,皮肤粗糙以及坏血病表现。

8.无机盐缺乏病

主要是缺锌、铁、碘。

9.锌缺乏

表现为长期发育迟缓、性征不发育,味觉减弱或丧失,导致食欲差和“食无味”,智力发育水平差,疾病抵抗力弱。

10.铁缺乏

主要表现为缺铁性贫血,如皮肤黏膜苍白,全身乏力易疲劳,学习工作能力和效率降低等。

11.碘缺乏

可致缺碘性甲状腺肿。

当自身出现相应的营养不良临床表现时,应及时到医院做全面检查。

六、营养不良的解决

树立营养意识,学习营养知识,充分认识合理营养的重要性,主动学习营养知识,用科学的饮食营养知识指导自己的饮食行为。

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到不挑食,不偏食,不滥吃零食,合理安排膳食。

治疗导致营养不良的相关疾病,如胃肠道疾病、结核病、肝炎病、蛔虫病等。

饮食营养疗法,即通过加强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提高营养水平。做到合理安排膳食结构和增加进食量,重在“荤素搭配,粗细搭配”。提高动物性和大豆制品等优质蛋白质摄入量。

补充相应的营养素,如补充相应缺乏维生素或无机盐等。

自我监测,及时诊治,当发现自己食欲较差,体重增长过慢,外形较瘦等情形时应主动测量身高、体重从而判断自身的营养状况,同时监测营养缺乏的临床症状,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严重或不明病因的营养不良病患者应去医院作进一步诊治。

青少年运动保健常识

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体育锻炼对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各器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高生理功能,从而促进身体的发育与健康。

一、增加心肌力量

体育运动能增进心肌力量,使心肌收缩有力,从而使每搏输出量增多,可从每搏60毫升血液增加至90毫升上以上。这样,在心脏每搏输出量增多的情况下,安静状态时心率相应减慢,心脏的工作贮备能力增强,使机体的体力、耐力增加。

二、增进新陈代谢

运动时体内新陈代谢增加,能量消耗增多,使胃肠蠕动增强,同时消化分泌液增多,提高了消化吸收能力,增加食欲,有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

三、提高身体素质

运动能够促进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提高,即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素质以及走、跑、投掷、攀爬等活动能力的提高。

四、促进骨骼发育

通过体育锻炼,肌纤维变粗,肌肉内贮备氧的肌红蛋白增加,从而使肌肉能适应紧张的工作。运动还可使骨骼发育。

五、锻炼人的意志

体育锻炼能培养人坚强勇敢的品格,使人精力充沛、情绪愉快,提高抗病能力,丰富生活,延迟衰老,延年益寿。

六、增强肺的贮备能力

体育锻炼对肺活量有促进作用,可增强呼吸肌肉的发达,使呼吸幅度加深,相应呼吸频率减少,使肺的贮备能力和适应能力增强。

七、增强反应灵敏度

体育锻炼能增强反应灵敏度,使人动作快捷协调,肌肉神经的调节完善准确,增加活动的反应速度,提高机体对平衡、定向的精确程度。体育锻炼还能提高睡眠质量,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由于运动能够使肌肉发达,同时使多余脂肪燃烧减肥,也可以使瘦人丰腴起来,所以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体形健美。

青少年运动保健措施

根据教育部规定,中小学生每天要有一小时的活动,包括体育课、课间操和课外锻炼。学校应合理组织,因地制宜,灵活多样,保证体育活动的时间和质量。

一、早操和课间操绝不可少

早操可使学生打消睡意,提起精神,迅速投入学习;课间操能使较长时间静坐学习的机体获得运动和调节的机会,改善大脑的功能,提高工作能力。因此每天必须安排10分钟的课间操或早操。

二、合理安排运动

体育教师可以按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组织运动队或体育小组进行不同内容、不同运动量的活动。

体弱者可进行慢跑、打乒乓球、打太极拳等活动;对一部分学生应进行的“体育达标”锻炼,“体育达标”的多少,也是衡量一个学校体育锻炼好坏和学生体质强弱的重要标志。一般学校的“达标率”应在35%~50%以上;对一部分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可由老师专门指导进行一定技能的专项运动训练,为参加体育比赛做准备。

对于小学的学生应以小运动量为主,间隙时间多些;对于中学生,运动量要相对增大,运动技术也要有所提高。运动量的大小应根据人的年龄、性别、体质、健康状况和训练水平不同而有异。以下举例说明用心率(脉搏)来安排运动量的方法。

学会准确熟练地测定自己主动脉或颈动脉的脉搏(或称心率)的方法。也应知道自己的最大心率,即220减去年龄的数字,为最大心率。在运动时有效心率范围,青少年是(200-年龄)×065为心率下限;(220-年龄)×075为心率上限。

例如年龄为15岁的少年,他的最大心率是220-15=205(次)。其有效心率上限是205×075=153(次/分);下限是205×065=133(次/分)。这就是他锻炼时,心率在133~205次/分范围内是合适的运动量,是健身的适宜心率。对于不经常运动的孩子,可先从比这小的运动量开始锻炼,逐渐过渡到这个心率范围。

青少年运动保健宜忌

一、儿童少年的早期专项训练

青少年期的身心发展水平不高,所能承受的运动负荷不大,一般不宜进行专项训练。但对于个别有体育特长的青少年是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早期训练的。

据研究,以速度和灵敏为主的体操、游泳、技巧等项目可以从10~11岁开始练习,主要的球类项目篮球、排球、足球等可以从12~13岁开始训练,以体力、耐力为主的项目长跑、举重等则应在15~16岁以后开始训练。早期训练得法,对培养体育专业人才是有益处的。

家长和教师都应当注意,早期专项训练应当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首先对孩子进行全面的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经过2~3年的准备阶段,再要求孩子出好成绩。

如果过早地要求孩子出运动成绩,势必忽视全面训练,片面追求专项动作、技术训练,加重加大运动量,频频参加比赛。这样不仅容易使孩子出现运动损伤,还有可能严重损害孩子的正常发育。即使有的孩子小时候出了好成绩,今后也可能由于身体发育差而早衰,过早地结束运动生涯。

二、大运动量锻炼时的营养

在孩子进行大运动量锻炼时,机体的消耗很大,据测算,一般每锻炼一小时消耗能量200~400千卡。在三大供热营养素中,糖类最容易产生热能,而且代谢消耗的氧较少,糖类在体内应占总热量的55%左右,脂肪应占总热量的30%左右,蛋白质应占总热量的15%左右。儿童少年体内糖的储备,肝糖原和肌糖原是很少的,在进行大运动量锻炼的前后都应注意摄入。

大运动量锻炼时还必须增加矿物质和维生素的摄入,特别是盐、钙、铁的摄入。大运动量锻炼出汗多,将身体中的部分盐分带出体外,缺盐会造成四肢无力、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等症。钙和铁与骨骼、肌肉关系密切,缺钙缺铁都会影响体内代谢,降低运动成绩。维生素与机体功能关系密切,维生素摄入不足会降低机能,特别是维生素B1、B2和维生素C直接影响着运动的成绩,家长要注意让孩子及时补充。

另外,还要注意运动时间和进膳时间的间隔。饭后不能马上进行大运动量锻炼,最好在饭后两小时再进行锻炼。饭后4~5小时营养消耗已到临界点,孩子感到饥饿,不能再进行大运动量锻炼了,应休息半个小时以上再进膳。

大运动量锻炼后孩子往往贪吃贪喝,家长一定要防止其暴食暴饮。具体地说,在孩子进行大运动量锻炼时,可以提前一两天给孩子添加瘦肉、动物肝脏、鱼虾、禽蛋和豆制品等富含蛋白质、糖类、矿物质和维生素的食品,以增强孩子的爆发力和耐力。

不要让孩子过多食用牛奶、豆浆、杂粮、韭菜、红薯等多渣或易产气的食物,防止孩子运动时出现不适。在孩子进行大运动量锻炼之后还要及时补充盐和水,如喝一些咸味较浓的骨头汤、鸡汤。

儿童少年在郊游时应该随身带上一些高蛋白、高热能的食品,如鸡蛋饼、豆腐干、火腿肠、卤肉,孩子的营养消耗快,当他们自己感到疲劳饥饿时就可以补充吃进东西了,当然更不能长时间的干渴,要及时补充水分。

青少年医疗保健常识

运动医疗保健是对参加体育运动者进行帮助和指导的重要措施。其内容很广泛,在这里我们只简单介绍一般家庭运动锻炼需要掌握的医疗保健事项,这套医疗保健事项对少年儿童运动锻炼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全面检查

在实施运动计划前,应对自己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一般的身体素质测试(身高、体重、心功能水平、灵敏性、反应性等)。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及早发现并治疗有疾病者;了解身体状况,便于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进行适量体育运动;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可便于身体锻炼前后的比较,观察运动锻炼的效果。

二、选择合适的运动场所和服装

我国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日益增多,有一个安全、安静、舒适的锻炼环境为人们所祈盼。运动场所的器械和设备对提高运动效果以及预防意外事故是很重要的。

目前,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一般是家中的阳台、房间里、房屋前后的空地、公园和健身中心,每个人都应根据自己情况作出合适的选择。

参加锻炼时,换上合适的运动服装和运动鞋是防止运动损伤的前提。运动服要选择柔软、弹性好、吸水性能好的,暂时没有运动服者穿健美裤、羊毛衫也可。运动鞋要选择轻便、有弹性、结实耐用、透气性好的。如果穿上没有弹性的鞋子在硬地或路面上跑步,容易引起下肢的不适或损伤。运动鞋的质地好坏、尺寸是否合适,可直接影响足部及下肢关节的健康,也影响人体的运动。

三、科学饮水与进餐

运动中水的补充应以运动量、出汗量、口渴程度等情况来决定。一般情况下,在运动前应饮水约200毫升,在运动中如出现口渴现象应补充100毫升温开水。连续运动中有多汗情况时每10分钟饮水100~200毫升,运动后应补足失去的水分量,并应分次适量补充,不能滥饮狂喝。水温最好在15度左右,避免饮用含有******、酒精等的饮料。

运动的安排应与进餐时间相适应。晨起,空腹锻炼可以引起低血糖、头晕等不良反应,因此,最好在晨练前喝一杯温牛奶,吃少许糖果。若早餐后去锻炼可应在一小时以后,如果是参加运动会、比赛,则进餐与运动之间的时间相隔两个半小时以上为宜。在运动结束后,休息半小时再进餐,若运动量大,应将进餐时间后移半小时。

四、做准备活动与整理活动

准备活动能提高机体各器官的兴奋性,使机体各器官进入运动适应状态,是运动前的“预热”过程,能提高运动效果,有效预防运动创伤的发生。

一般性准备活动有慢跑、原地徒手做操等全身性活动;专项运动的准备活动是与专项运动技术有关的活动,如篮球运动投篮、足球的传球和射门等。准备活动时间的长短要根据运动量大小、身体状况、气候、年龄等情况而定,一般为10分钟左右,以微出汗为宜。

运动后的整理活动可以加速代谢产物的清除,加快体力恢复、消除疲劳和防止运动后意外的发生。整理活动应在运动结束后先慢跑或步行一两分钟,然后做些与运动内容有关的运动,如伸展四肢、抖动肌肉、局部按摩等放松动作,做5~10分钟。

五、定期作运动监测

根据运动量的大小、运动计划的安排以及对机体变化的了解,定期进行体重、心率、血压、血红蛋白、台阶试验等检查和测试,以便对锻炼效果和机体心肺功能等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并以此来适当调整或修改运动计划,有利于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