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颈椎的损伤
常常在入水是发生,尤其是如浅水区跳入水中,根据我们观察:跳水运动员的颈椎与背部损伤发生率小于体操运动员。
四、运动员的膝关节损伤
游泳运动员最常见的是膝关节的蛙泳膝。以及胫骨结节骨骺炎、股薄肌肉(功能:屈曲膝关节与内旋膝关节)的损伤。
1.损伤的机制
膝关节向外翻的蹬腿动作与重复使用与调节不妥有关。
2.治疗预防膝关节的损伤策略
(1)正确的热身与运动之前与运动之后的肌肉拉伸活动。
(2)运动后对损伤部位的冰敷治疗。
(3)必要时口服止痛药。
(4)让损伤部位获得充分的休息。
(5)接受物理治疗。
五、游泳运动员的腹股沟韧带损伤
也可以见于其他运动项目。
1.损伤的机制
由于髋部肌肉是专项所需的工作肌肉,由于过度的使用和过度的拉伸导致腹股沟韧带的损伤。大多数是因为热身不足。
2.治疗与预防
足够的热身活动,技术的规范,纠正错误动作。接受物理治疗,必要是外科手术松解粘连。
六、游泳运动员的手腕损伤
1.机制:完成比赛冲刺时运动员手部触池壁损伤;跳入水池时水的反作用力对手腕的刺激所致。由于运动员虚弱的手腕肌肉力量与强大的水反作用力作用导致手腕的损伤,甚至是尺骨茎突的骨折,手腕三角软骨盘的损伤。
2.预防与治疗策略:
进行手腕的支架外固定,增加手腕的肌肉力量训练,减少运动负荷,纠正错误动作,接受物理治疗,运动后接受冰敷治疗。
七、游泳运动员的耳损伤
主要有游泳耳,外耳道的炎症。
1.治疗与预防策略
给予局部的外耳液滴注;口服抗生素,必要时使用激素。注意游泳水质的卫生,借助耳塞,预防水侵入耳道,必要时借助五官科大夫的干预与听觉矫正师的参与。尽可能快地让运动员获得康复重返运动场。
2.其他耳部的疾病
入水导致气压性创伤(主要是耳道与咽鼓管的损伤),一般对发生在入水较深的时候,可以导致中耳炎、外淋巴管瘘、异物或不干净的物质引起伤口的感染,乳突炎,建议运动员患有该疾病时,请暂时不要进行潜水活动和跳水。
八、运动员对水中氯离子的过敏问题
运动员对身体接触的化学物质方式过敏的情况。
预防与治疗策略:
请借助护目镜来保护眼睛,一定出现眼睛的感染,请求助眼科大夫的帮助。使用抗生素,如是病毒性的眼部感染,请使用抗病毒的眼药水。必要时配合口服药。对加入游泳池的运动员就体格检查,严禁患有眼疾的人员入池,定期对游泳池进行消毒。
九、游泳运动员的皮肤疾病
1.疣:请接受快速的治疗方案,如液氮治疗,同时消毒泳池,严禁患病期间入水。
2.皮疹:可能与运动员接触水中的化学物质,按摩的介质,运动服有关,请咨询皮肤科大夫。
3.晒斑:参与户外公开水域的比赛,注意皮肤的保护,采用防晒霜。与特殊运动服装来保护皮肤。
十、游泳运动员的骨折
大多数是与跳台、池壁发生撞击所致,与稳定性的骨折居多,严重的骨折少,发生的部位是手腕、手指、鼻骨多见。
治疗与预防策略:提高运动员的预防损伤意识,加强安全措施的检查,强调在监督下训练,纠正危险动作,稳定的陆上训练动作再实际上跳台。
十一、游泳运动员的呼吸科疾病
1.肺炎:主要预防感染和增加运动员自己免疫系统的保护。
2.运动性哮喘:与个体特质有关,有氧与跳水运动员的哮喘发生率小于怕不与自行车运动员的发生率。与花粉、水中的化学物质接触有关,有学者说与水对身体的流体力学刺激有关,与过度换气的动作有关,与自主神经的敏感性有关。
3.预防与治疗策略:运动员可以通过运动之前服用预防性药物,来杜绝与减少哮喘的发生,运动员可以通过运动平板试验外加药物测试,来排除运动性哮喘的问题。
十二、游泳运动员的胃肠道疾病
1.机制:水中的有害致病细菌超标,误服不净食物导致胃肠道疾病。有运动员因为神经紧张也会导致轻微的腹泻症状。
2.预防与治疗策略:加强卫生教育与消毒措施,管理好入口食品。调整心理状态,消除紧张情绪。
十三、女性游泳与跳水运动员的月经问题
注意在特殊时期的运动卫生,女性与未婚女性的月经期的游泳问题应该引起教练员和监护人的重视,采取适当的方法来应对不适的状态。在青少年运动员中运动导致的月经不调和月经滞后出现的问题已经引起运动医学的关注。如果需要进行人工月经周期的调节,请咨询妇科大夫。
武术运动伤害防护
武术运动损伤是指在武术运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损伤。它包括套路运动损伤和格斗运动损伤。
一、套路运动的常见损伤
1.开放性软组织损伤套路运动中常见的开放性软组织损伤有下列几种。
(1)擦伤:是皮肤表面与粗糙的物体相摩擦而引起的皮肤表层损伤,主要征象为表皮剥脱,有少量出血和组织液渗出。如在做跪地动作时,膝盖与地面发生摩擦而导致的擦伤。
(2)裂伤:是因钝器打击引起皮肤和软组织的撕裂,伤口边沿不整洁,组织损伤广泛,出血较多,严重者可导致组织坏死。如受刀、剑打击而引起的裂伤。
(3)刺伤:是因尖细物体刺进人体所致。其特点是伤口细小,但较深,可能伤及深部组织或器官,或者将异物带进伤口深处,轻易引起感染。如受梅花针攻击而刺伤。
(4)切伤:是因锐器切进皮肤所致。伤口边沿整洁,多呈直线,出血较多,但四周组织损伤较轻。深的切伤可切断大血管、神经、肌腱等组织。如受刀、剑砍、劈而引起的切伤。
2.这些损伤的特点是有出血和伤口,所以处理时必须进行止血和保护伤口。
小面积的皮肤擦伤、污染不重者用红药水或紫药水涂抹即可,一般不需包扎。
关节部位擦伤可在创面上涂抹消炎软膏并用纱布绷带包扎。
大面积擦伤,污染较重者要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将污物洗净,再用凡士林纱布绷带覆盖伤口,并以绷带加压包扎。
裂伤、刺伤和切伤,轻者可先用碘酒或酒精将伤口四周皮肤消毒,然后在伤口撒消炎粉,用消毒纱布覆盖,加压包扎。
小的裂口,伤口消毒后可用粘膏黏合。
裂口较长和污染较重者,应由医生做清创术,清除伤口内的污染和异物,切除以往活力的组织,彻底止血,缝合伤口。
凡伤情和污染严重者,应口服或注射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凡被不洁物致伤且伤口小而深者,应注射破伤风抗毒素1500~3000国际单位,预防破伤风的发生。
3.挫伤人体某部遭受钝******作用而引起该处及其深部组织的闭合性损伤,称为挫伤,又称撞伤。
如在对练过程中,被对方踢伤或打伤。
(1)原因:武术运动员常在徒手对练或在使用器械时,由于方法不正确或用力不协调而被击伤。
受伤部位可发生在躯干,也可发生在四肢。
(2)征象:根据受损的部位以及打击时气力的大小不同,其表现有所不同。
以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挫伤最常见,这种没有合并症的挫伤称为单纯性挫伤。
病理变化主要为皮肤,皮下组织受到损害,淋巴管与小血管破裂,部分肌纤维损伤或断裂,组织内有渗出液和出血。
(3)主要症状有疼痛、肿胀、压痛、局部皮肤青紫及功能障碍等。
挫伤的同时伴有四周重要组织或脏器损伤的称为复杂性挫伤,这是一种较为严重的损伤,如头部挫伤,轻者可发生脑震荡,严重者可有颅骨骨折或合并脑挫伤而危及生命;胸、背部挫伤可合并肋骨骨折或肺组织的损伤,形成气胸或血胸;腰、腹部挫伤可合并肾挫伤和肝、脾破裂而引起内出血和休克;挫伤可因剧烈疼痛而引起休克。
(4)处理:单纯性挫伤在局部冷敷后外敷创伤药,加压包扎,抬高患肢;头部、躯干部。挫伤除一般挫伤处理外,还应留意观察有无合并症的存在,如有合并症出现,应立即进行相应的处理,待病情稳定后,马上送医院治疗。
(5)预防:练习和比赛时,应进步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纠正错误动作,避免误伤。
4关节韧带的损伤关节韧带的损伤,主要是由间接外力的作用引起的一种闭合性损伤。
在武术运动中最常见的是踝关节、膝关节、掌指关节和肘关节的损伤。
(1)原因:在外力作用下,使关节发生超常范围的运动,关节内外韧带受到过度的或猛烈的牵拉而造成损伤。
轻者仅是少量韧带纤维断裂,重者则是部分韧带纤维断裂或韧带完全断裂,甚至引起关节半脱位或完全脱位,同时还可合并关节内滑膜、软骨损伤或撕脱骨折等。
例如武术运动员在练习跳跃动作时,落地不慎而引发的脚踝扭伤。
(2)征象:受伤后局部疼痛、肿胀;若伤及关节滑膜或韧带断裂及合并关节内其他组织损伤时,出现整个关节肿痛或血肿;局部有明显压痛;关节运动功能障碍。
(3)处理:受伤后立即冷敷、加压包扎,抬高伤肢并休息,以减轻出血和肿胀。
24~48天后,拆除包扎固定,根据伤情可采用药物外敷、止痛药剂注射、理疗和推拿等。
韧带完全断裂者,应在急救处理后马上送医院,以争取及早手术缝合或固定。
(4)预防:平时要加强关节气力和柔韧性的练习,进步关节稳定性和活动范围;在做跳跃或高难度动作时要做好充分的预备活动;要正确把握武术动作技术;要留意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做好场地和器械的维护。
二、套路运动的损伤的预防
1.普及运动损伤知识通过多种途径宣传运动损伤的知识,使教师能把握必要的运动损伤知识,并在运动损伤发生后能分析损伤的原因,采取预防措施,避免或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2.公道安排练习和比赛练习计划的制订应合乎科学原则。
教练员应认真制定练习计划,充分了解每次练习内容中哪些技术动作不易把握,哪些技术动作轻易发生损伤。
做到心中有数,事先采取预防措施。
要公道安排运动量,尤其要留意运动器官的局部负担量和伤后练习题目,避免单打一的练习方法,防止局部负担过重。
3.做好预备活动预备活动的内容和量应根据练习和比赛内容,以及运动员个体情况和天气条件而定。
预备活动要充分,有针对性。
做完一般性预备活动后,应做与该练习课(或比赛)主要内容相似的专项预备活动。
对运动负担较大和易伤部位,要特别做好预备活动。
在课中转项时,应补充做专项预备活动。
当运动间歇时间较长时,运动前应再做预备活动。
预备活动后与正式运动的间隔时间,以及预备活动时间是非、强度大小等,直接影响预备活动的质量。
一般以为,对年龄小、练习水平差、专项练习或比赛项目持续时间较长或夏季,预备活动的强度可小些,时间宜短些。
相反,练习水平较高、专项练习或比赛项目持续时间较短或冬季,预备活动强度可大些,时间可长些。
预备活动中应针对易伤肌肉,做适当气力练习和伸展练习。
受伤部位的预备活动应小心谨慎。
整套预备活动应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
据研究表明,预备活动结束后与正式运动间隔的时间以1~4分钟为宜。
预备活动的时间和量,专家指出以20分钟左右,或身体发热、微微出汗为好。
4.加强易伤部位的练习加强易伤部位和相对较薄弱部位的练习,进步它们的性能,是预防运动损伤的一种积极手段。
例如为了预防腰部损伤,除加强腰背肌的练习外,还应加强腹肌的练习。
因腰部肌肉受伤,从某种意义讲与其对抗肌—腹肌较弱有关。
腹肌气力不足,易使脊柱过度后伸而致腰部损伤。
为预防关节扭伤,在发展肌肉气力的同时,还应该留意发展肌肉的伸展性。
5.加强自我保护随着武术运动的广泛开展,技术动作的难度将有所进步,运动员在完成高难动作时应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如在练习中,当重心不稳快摔倒时,立即低头、屈肘、团身,以肩背着地顺势滚翻,切忌直臂撑地,以防手腕部或前臂骨折、脱位等损伤。
6.加强医务监视和留意设备卫生要求学生上武术课前应进行具体的体检,对不能从事大运动量和剧烈身体练习的或有妨碍专项练习的伤病患者,切忘练习。
对运动员也应定期进行体检,在大型比赛前应进行补充检查,禁止带病或体检分歧格者参加比赛。
伤病初愈恢复练习时,应尊重医生意见。
三、格斗练习中易出现的损伤与处理
1.格斗练习中易出现的损伤
(1)开放性软组织损伤:包括因机体表面与粗糙物磨擦而引起的皮肤表层损害;实战和比赛中由于身体碰撞和被击等引起的撕裂伤和鼻子出血。
(2)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实战中被对方踢中、击中可引起挫伤;实战中由于肌肉主动收缩超过了负担能力或被动拉长超过了伸展性极限会引起肌肉拉伤;练习和实战中因动作不规范导致膝踝等关节急性损伤;运动员下肢动作快于躯干动作或肌力不足时,造成腰部急性损伤。
(3)骨折与关节脱位:格斗运动由于对抗性强,可能会发生骨折和关节脱位。
(4)休克:练习者在遭受体内、外各种强烈刺激所发生的严重全身性综合征。
2.格斗运动损伤的原因
从预防运动损伤的观点来看,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有三:
(1)内在因素
包括练习者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二方面。
身体条件是指年龄、性别、性格、体力、体格、疾病、劳损、疲惫度、营养状况、关节的可动域、身体的柔韧性;心理素质是指性格、紧张度、兴奋度、竞争心,等等。
(2)外部因素
包括方法和运动量。
对散打练习者来说,由于自身的体力、技术条件的限制,应该选择不同的练习手段;不适宜的练习方法、运动量过大、时间过长、频率过高,对普通学生来说均可导致运动损伤高发生率。
(3)环境因素
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自然环境包括季节,温度、湿度等等,如肌肉损伤频发于4、5、6月份,这是由于这几个月湿度大,日差温度较大的因素。
练习者使用劣质的器械、护具,以及故意犯规都会造成运动损伤;另外,练习者的服装和鞋子不适,场地不平都是造成运动损伤的隐患。
3.格斗运动损伤的预防
除了对每一类运动损伤进行预防外,尽量留意前述的各种损伤因素,想法减轻它们的危害性,格斗锻炼者要对以下诸点有充分的熟悉,以进步运动损伤的预防水平。
确切地说,练习者自身对运动损伤的防范心理与进步运动员技术水平和体力、调整竞争心理状态同样重要,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1)肌力练习
肌肉气力不够,协同或拮抗肌群肌力不平衡经常会造成损伤。
这在初习者中易发生,在有一定技术水平的练习者中,往往在停练过长时间,或动作生疏时也会发生。
(2)预备活动和放松运动
锻炼或比赛前的预备活动十分重要,它不但能使基础体温进步,深部肌肉的血液循环增加,肌肉的应激性上升,关节柔软性增大,还能调整赛前心理,减轻紧张感和压力感。
在大强度练习或比赛前,必须安排20~30分钟的预备活动,内容包括跑步、关节操、拉韧带等。
有些格斗锻炼者忽视剧烈练习前的预备活动,很轻易发生肌肉撕裂、跟腱断裂、腰痛等情况。
预备活动时间的是非应根据当日运动员状态加以控制。
正式对抗和平时锻炼预备活动的水平也不同。
预备活动的项目包括基础部分和参加比赛时的特殊部分。
放松运动是指在剧烈运动后通过放松运动使身体的体温、心率、呼吸、肌肉的应激反应恢复到日常生活水平。
从预防损伤和长远的健身的角度来看这与预备活动同样重要。
根据不同内容的锻炼进行不同内容的放松运动,可防止在运动后出现肌肉酸痛以及损伤,使心率降低到安静时的水平,呼吸恢复到锻炼前的频率。
而且对精神压力的解除也有很大的帮助。
(3)自身保护
除了认真做好预备活动和放松运动外,也应该了解和懂得初步处理练习后肌肉酸痛、关节不适的方法。
早期可做温水浴、物理疗法、自身推拿。
假如疼痛继续或加重,应往医疗机构进行治疗。
(4)安全环境
格斗锻炼时的用具、设备、场地及四周环境等在练习前都应进行严格的安全检查。
假如在高低不平的软垫上练习时易发生踝关节的扭伤;运动护具的大小应适合练习者个人情况;女学生为防止不必要的损伤,项链、耳环等锐利物品在练习时不宜佩戴。
另外,还应根据个人选择服装、鞋具,如通常要求平底鞋,鞋底有一定的软硬度。
光脚练习时应在垫子的保护下,或确认场地内无玻璃或金属钉之类物品后进行。
护具的使用可使运动损伤的发生率大大降低,但假如护具质量低劣,不配套或者已有破损,其防护功能会受到影响。
防护器材主要保护的部位是头颅、耳、颈部、肾区、两肋、胸部、生殖区等,也包括肌肉少的部位、关节、大腿前部、牙齿等。
轻易受冲撞打击的部位,对抗练习应该养成使用护具的习惯。教室内活动的自我防护,在教室内活动,还有许多看起来细微的小事情值得同学们注意,否则,同样容易发生危险。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防磕碰。目前大多数教室空间比较狭小,又置放了许多桌椅、饮水机等用品,所以不应在教室中追逐、打闹,做剧烈的运动和游戏,防止磕碰受伤。
2.防滑、防摔。教室地板比较光滑的,要注意防止滑倒受伤;需要登高打扫卫生、取放物品时,要请他人加以保护,注意防止摔伤。
3.防坠落。住楼房,特别是住在楼房高层的,不要将身体探出阳台或者窗外,谨防不慎发生坠楼的危险。
4.防挤压。教室的门、窗户在开关时容易掩手,也应当处处小心。
5.防火灾。不要在教室里随便玩火,更不能在教室里燃放爆竹。
6.防意外伤害。改锥、刀、剪等锋利、尖锐的工具,图钉、大头针等文具,用后应妥善存放起来,不能随意放在桌子上、椅子上,防止有人受到意外伤害。
体育活动中的自我防护
经常要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增强体质,更好地学习文化知识,但要注意安全:
1.要在运动之前换上胶底运动鞋。运动鞋弹性大、摩擦力大,而塑料皮底的鞋又硬又滑,不适宜运动时穿。
2.要认真做好全身准备活动,否则肌肉拉伤、扭伤、骨折等都可能发生。
3.运动前,女孩子摘下发卡、塑料或玻璃饰物,男孩子不要在衣裤内装小刀等锋利物品。
4.要在教师或同伴的保护下做器械运动;如单杆、双杆运动时,严格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尤其是投掷标枪、铅球时,不能擅自投出或捡回,否则有可能被击中受伤,甚至危及生命。
5.一旦摔伤,不要急于起来,也不要乱搬动摔伤同学,等校医或教师来处理。
6.夏天运动后不要喝凉水,可以喝些淡盐水,防止中暑;运动后及时擦净汗水穿好衣服,不要立即冲凉,以防感冒。饭前饭后及睡觉前不要做剧烈运动。
体育锻炼前的安全措施
在健身过程中,人体内部会发生一系列的功能变化,这些功能变化一般可分为:锻炼前状态、锻炼中稳定状态、锻炼后的疲劳和恢复过程等几个阶段。掌握各阶段的规律,运用于身体锻炼的实践当中,对增强体质大有益处。
一、把握当日的身体状况
在当日运动前,若出现如下症状,表明运动过于激烈或强度过大,应该中止或改换轻度运动:
1.睡眠不足。
2.有过度疲劳感。
3.宿醉酒后(宿醉未醒)。
4.受强的精神刺激后。
5.感冒、痢疾或其他身体不适。
6.使用药物后(神经镇静剂、降压剂、心脏病类药物等)。
二、环境条件
在过热或过冷的环境条件下进行运动,对锻炼年轻人的意志与耐力会有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危险,因此,运动时应注意时间段的选择。夏季应选择凉快的时间段进行运动,冬季则应在暖和的时间段参加运动。
三、食后锻炼时间
一日中什么时间锻炼最适当呢?这个问题实际是运动与饮食的关系问题。结论是食后一段时间内应注意避开运动。其理由是:
1.刺激胃肠。若饱食后进行运动,会给胃肠带来机械性刺激,使胃肠内溶物左右上下振动,可引起呕吐、胃痉挛等症状。
2.血流分配紊乱。饱食后消化器官需要大量血液来消化吸收,当全身肌肉在运动时,也需要大量血液参与,于是就会夺取消化器官的血液量,导致消化吸收功能的紊乱,这种紊乱既影响运动效果又危害机体。
3.影响运动效果。人体进食后体内副交感神经受到抑制,此时若要锻炼,运动效果不显著。
另外,食后胰岛素分泌上升,可抑制脂肪的分解,能量的来源就会受到限制。据研究,强度运动可在食后两小时后进行,中度运动应在一小时后进行,轻度运动在半小时以后进行最合理。据此可以推出几个运动的时间段,如下所示:
早晨时间段:晨起~早餐前。
上午时间段:早餐后两小时~午餐前。
下午时间段:午餐后两小时~晚餐前。
晚间时间段:晚餐后两小时~睡前。
以上各时间段都有其特点及不利点,例如早晨时间段,人体进行强烈运动时,可促使交感神经兴奋起来,这种急速变化可使机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并影响全天精神状态,对健康有害。另外这个时间内血糖正处于低水平上,运动能消耗大量的血糖,容易导致低血糖症状发生。而在上下午时间段运动时,则又受上班、工作、家务等客观方面的影响,而且,夏季里这些时间段又最热,因此也应看实际情况进行安排。
现代运动生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体体力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受机体“生物钟”的控制,一般在傍晚达到高峰。比如,最大摄氧量的枯点在下午6时,心脏跳动和血压的调节以下午5~6时最为平衡,而机体嗅觉、触觉、视觉等也在下午5~7时最敏感。因此,傍晚锻炼的效果较高。
另外,人体在下午4~7时体内激素调整和酶的活性也处于良好状态,机体适应能力和神经的敏感性也最好。所以,专家们提倡傍晚锻炼,但在晚间时间段内,如进行高强度运动,也会使交感神经兴奋,从而妨碍入睡等。因此选择哪个时间段进行何种运动项目,应该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及生活习惯进行合理安排。
四、准备活动
1.准备活动的目的
准备活动的目的在于能使机体逐步地进入运动状态,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进行各种预备练习,进一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并达到适宜水平;还能加强各器官活动和各功能活动(特别是自主神经功能)的兴奋性,为机体正式进入运动状态起到预热作用。
2.准备活动的作用
促使代谢活动旺盛,提高机体呼吸及循环功能;
利于氧气吸入及运输,提高氧在体内的利用率;
提高体温,使肌肉、肌腱的供血充分,预防肌肉撕伤及肌腱断裂;
增加关节的活动性和肌肉的柔韧性;
促使身体内部各功能器官进入运动适应状态,有效预防运动创伤发生;
充分发挥机体运动功能,提高运动效果和运动成绩。
3.准备活动的内容
准备活动一般有快走、慢跑及原地连续性徒手体操等全身性活动形式。这些活动能使四肢关节活动度加强,有助于一般性运动能力得到提高。在此活动之后,最好再做一些与主项运动内容有关的模仿练习动作,这样可促使大脑皮质中的运动中枢兴奋性达到适宜水平,身体状态能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提高运动效果。
准备活动持续时间的长短、强度的大小,应根据运动者年龄、身体情况、训练水平等作相关调整与正式运动之间有1~3分钟的间隔较为适宜,也可不休息直接进行锻炼,切忌准备活动后休息时间过长而失去作用。
体育锻炼中的安全措施
体育锻炼中的安全措施,最重要的是自我保护。由于锻炼的目的是维持和增进健康,因此尽量避免运动量过大的现象出现。下边是在体育锻炼中常见的几个症状。
一、呼吸困难症状
对于还未适应运动的人,在运动刚刚开始1~2分钟即感到呼吸困难,常使运动无法再继续下去。其大部分情况都是在呼吸、循环的氧气运输能力还没有充分提高之前,致使无氧供能的能量枯竭或血乳酸显著升高。努力克服此症状,对运动锻炼是有一定意义的。此时可中止运动,休息数分钟使身体恢复平静状态之后,再接着从轻运动开始练习。
一般人只要运动强度不大,是可以顺利从无氧过程过渡到有氧过程的。10~20分钟的运动也能简单地完成。若在5分钟以内有呼吸困难症状者,可考虑该运动的强度过大,不适宜进行。
二、腹痛症状
跑步中常发生的腹部疼痛症状,原因很多,但大多是由于运动和胃肠痉挛或肝脾淤血引起的。胃肠痉挛多由肠内储积废气所致,某些食物在胃肠道内发酵而产生一些废气,另外,进食过饱或过多饮用碳酸性饮料也能引起腹痛,再者是由于进食、进水、吞咽唾液时带入食管的冷空气刺激所致。
肝脾淤血引起的腹痛主要是以胀痛为主,这是由于机体进入运动状态后,循环器官(心血管)功能没有立即适应,导致心搏量相对较少,引起静脉血在肝脾内一时性的淤滞。
当腹痛发生时,中止运动或减慢运动速度,即可自然消除疼痛症状。容易发生腹痛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调节食物结构,宜食用容易消化的营养食品,并养成每日早晨大便的习惯,还要有必要地控制运动前、运动中的碳酸性饮料的摄入量。
还要认真对待准备活动,使机体逐渐进入运动状态,在跑步中要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只用鼻呼吸而不用口呼吸,还要根据运动量来调整呼吸的节律及深度,总之,应避免腹痛发生,保证运动的顺利进行。
三、胸闷症状
运动中还常有胸前区发闷、发胀、发痛等症状发生。这是因人心脏缺血所引起的心疼痛或冷空气刺激支气管而引起的气管痛症状。心前区疼痛者大部分人有冠状动脉硬化症,此外心脏肥大或贫血者也容易并发此症,过去认为,运动时所产生的心前区疼痛症状,对机体是有害的。
现行的研究表明,除特别严重者以外,一般是不必担心的。只要不引起其他临床症状,是可以进行适当运动的。而且,运动还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对于支气管疼痛症状,可通过间隔运动使其自然消失。若在运动中发生干咳症状,要调整呼吸方法使其缓解,寒冷季节还应加戴口罩进行运动,以防止寒冷空气对呼吸道的刺激。
四、下肢疼痛症状
运动所引起的下肢疼痛有各种各样的症状,根据症状的不同,处置方法也各不相同。
长期不运动者,初次参加运动时,次日可感到小腿(小腿一头肌)和大腿(股四头号肌)部位的大部分肌肉疼痛。这是由于激烈运动导致乳酸积累,从而引起肌肉细胞膨大或渗出性无菌性炎症所引起的疼痛,不需做任何特别的处理,1~2日即可自然消失,所以对此不必过分担心。疼痛的反应可引起一次性的运动量减少,或1~2日的中断运动等,本人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处理,疼痛不严重时可坚持小运动量。
从开始跑步到坚持2周以上时,逐渐会出现足、膝的关节疼痛。这是由于反复施加的过大运动量给骨或关节韧带增加了负荷而引起的。此种疼痛比较顽固,这时应中止锻炼数日,等疼痛消失后再开始运动。再度开始运动时,运动强度应该比前次减小。
疼痛的产生有时与环境因素有关。例如道路的硬度、鞋的不适等原因都可诱发疼痛。反复出现疼痛时,应该到医院检查,以明确疼痛原因,进行对症治疗。
运动中引发的下肢疼痛,可能是由扭挫、肌肉撕伤、肌腱断裂甚至是骨折等所引起的。此时原则上要保持安静,应立即接受医生的诊断治疗。
五、中暑及日射病症状
中暑是因高温或受到烈日的暴晒而引起的疾病。由于造成中暑的条件不同,以及起的机体病理性变化不一样,中暑可分为中暑衰竭、中暑痉挛、日射病、中暑高热等类型。
在高温环境中长时间进行运动时,体温异常上升,使汗难以蒸发,则引起运动性中暑。尽管典型中暑症状包括无汗,但运动性中暑的最初症状是大量出汗脱水。在强烈日光(紫外线)过分照射下所引起的中暑称为日射病。
日射病的症状:患者感到剧烈的头痛、头晕、眼花、耳鸣、呕吐、烦躁不安等。严重时昏迷、惊厥,但体温正常或微升。
日射病的特征是体温上升时却感到寒冷,皮肤出现“鸡皮”样变化。这些症状在临床易发生误诊。要注意采取应急措施对待。这种情况尤其是在无风、高温、多温、太阳烈的环境条件下剧烈运动时,容易发生。所以应该避免在这种环境中做长时间剧烈运动。老年人及有中暑史的人在劳累后参加锻炼时尤易发生。当白天气温超过28℃,长距离运动应该中止。在气温接近28℃的情况下,可将长距离跑程安排在午前9点前或下午4点后的时间段进行,以避开正午的高热。
对日射病的紧急处置原则是降温为主,一般用冷袋和冷水湿敷治疗。当体温高达39℃以上时,可将冰袋放置在患者头部前额及枕部、胸部、腋区、大腿内侧等部位,用物理疗法进行降温。中度发热时(38℃)可用冷毛巾擦浴全身,微热时(37℃)可将身体暴露在阴凉的场所进行自然降温。运动引起的中暑性昏厥发生后,如果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就会很快恢复,但对身体会有一定损害,预防为主是上策。
六、补充水分的方法
运动中大量发汗可使血液浓度上升,循环血量减少,前者可使血液流动的阻力加大,后者可使心搏量减少。因此,大量发汗将影响循环功能,是引起脱水、昏厥、极度疲劳的危险因素。血液浓度增高可使渗透压升高,反射性地引起发汗中枢对汗进行抑制。发汗量少时又可使体温调节功能低下,体温异常上升有可能导致运动中暑。
所以,在大量发汗的运动中应重视补充水分。水分对人体是非常重要的,但一次性地大量饮水可引起胃内振动,导致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等症状。因此,必须注意饮水的方法。
饮水量应按照运动量和排汗量的多少来相应调整,不可滥饮。所以饮水量必须区别对待。大量饮水会给心脏增加负担。
轻度运动中发生口渴现象,先不要饮水,这是由于口腔咽喉黏膜干燥引起的,可以用温开水漱漱口,以缓解口干舌燥症状。
运动中或运动后,每次饮水量要合理,绝不可开怀畅饮,一次水分的摄取量应以100毫升左右为宜,超长距离跑的途中,可根据发汗量的多少,以每次间隔20~60分钟一次的程度进行补水调节。
出汗失水也丢失盐分,因此有必要在补水的同时加入一定量的盐。考虑到能量的补充,还应在饮料中适当添加一些糖分。但是,一向人为健康而进行的轻度运动,通常没有极端的脱水现象,所以不需要过分考虑水盐糖的补充问题。
运动中意外损伤的防护
运动性损伤是指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损伤,青春期由于身心发育特点,非常容易发生运动损伤,如肌肉韧带损伤、挫伤、骨折、脱位、脑震荡、内脏破裂等。
发生原因主要是思想认识不足,准备活动不够,过高估计自己,心理紧张或急躁,技术要领未掌握或运用好,运动量过大,身体健康功能不良,场地器械和气候条件不佳,自我保护和相互保护意识缺乏等。
一、体育锻炼预防意外
在中学生所受到的严重外伤中,因体育锻炼致伤的比例超过50%。其中球类运动和体操所引起的外伤较多,初中学生也比高中学生容易在体育锻炼中受伤。这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中学生的大脑皮层容易兴奋,肌体容易疲劳,而注意力则不容易集中,肌体的协调、应变、平衡等功能的发育也不完善。这样,在做一些难度较大的复杂动作时,就容易引起外伤。比如在单、双杠上做大摆动或做转体练习时,都要求注意力集中,身体的协调、平衡功能要好。
其次,中学生活泼好动,好胜心强。有些人还没有掌握动作要领,就急于表现自己,甚至互相嬉戏或打赌比赛,结果因动作失误而受伤。
还有的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时,因缺少保护而受伤。如练习鞍马、跳箱动作时,学生如果平时缺乏训练,助跑不够,腾起高度不够,换手不及时,此时若缺乏有效的保护,就会发生股骨、胫骨、会阴和下肢关节等部位的损伤。又如练习吊环时,如果没有保护,就容易引起肘关节脱臼、前臂骨折和脑震荡等严重后果。
二、中学生运动中易发生的外伤
中学生在运动中容易发生的外伤情形主要有几种:流血,骨折、脱臼、撞伤、挫伤、扭伤、戳伤等。大量出血的时候,应立即进行止血处理;如果怀疑是骨折,就应立即采取骨折的处理方法。
如果是轻度的撞伤或挫伤,可用冷湿布敷在疼痛或肿痛的部位。但如果撞伤严重,或是头、胸、腹等部位受到较大的撞伤,应特别注意,因为这有可能出现内出血或内脏损伤的危险。情节严重的体育运动外伤,都应在初步救护的同时向急救中心呼救或视情节送往医院救治。
三、锻炼时要注意的问题
加强身心素质的全面锻炼,提高身心对各运动项目的适应能力,特别是提高心理稳定和调节水平,消除紧张和急躁、粗心等心理现象。
做好充分的准备,特别是加强易受伤部位的锻炼和准备。掌握好技术动作要领,认真练习,按要求正确操作。
加强自我保护和相互保护意识,提高思想认识和应急意识,学会和熟练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如摔倒时立即屈肘、低头、团身,以肩背部着地,顺势翻滚,而不要直臂撑地。器械练习时特别要注意相互保护,如做单杠或跳马练习时。
四、自我监量检查
运动前要进行场地器械及个人服装、鞋子等安全检查,并自我评估身心健康状况,如身体不适、情绪低落、心理紧张、技术掌握不良等,应停止或避免较高难度的体育锻炼项目。
夏令营时的意外防护
夏令营是学生时别有生趣的一项集体活动,它对于了解社会、热爱自然、增长知识、锻炼身体、调节心理、培养生活的独立性都有很大的好处,深受学生的欢迎。夏令营的规模可大可小,活动内容也可多可少,这主要根据活动时间、人数及客观条件来决定。
为了达到参加夏令营的目的,使学生在娱乐、增长知识和锻炼身体等方面都有收益,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对夏令营活动的时间、路线、参加人数、交通工具、住宿以及活动内容的安排都要有周密的考虑。应先与活动当地取得联系,以便于生活安排和开展活动。接着要进行组织落实,分工负责。对参加夏令营的学生可按照大孩带小孩,男带女的方法分成若干小组,选出各组组长,再由一名老师分管几个小组,并制定活动纪律和注意事项,要求大家团结互助。
另外,还要派专门负责生活(住宿)、交通、参观游览的老师,若参加夏令营人数多,可带一名校医一同随行。
外出活动的生活和娱乐用品应带好。若都是小学生参加的夏令营,则时间不宜长,路程不宜远,不要到高山区和海、河区活动。小学生不要带零用钱,不准自行购物或买东西吃,小学生的生活和活动均由老师安排。
切实做到安全第一,乘车安全。游玩活动中的安全更要注意。年龄小和第一次离开父母参加外出活动的小学生,他们好奇心强,兴奋性高,但独立活动能力差,应加强对他们的照看,在外出活动前应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感冒、贫血、晕车等),身体状况不佳者,不要外出。
夏季外出活动容易患胃肠道疾病、皮肤病(如植物性皮炎、蚊虫叮咬等)、中暑和外伤,因此要做到饮食卫生,饭前便后洗手,不买零食吃,还要备好常用药品。服装要柔软宽松,最好有长、短的休闲服或运动服,脚穿旅游鞋或运动鞋,着装整齐、统一,这不仅有一种组织气氛,也便于活动中认清队员,以免失散。
游戏时的意外伤害
游戏是中小学生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课间休息时同学们都喜欢打打闹闹,来放松一下自己紧张的身心,但在游戏时不要忘记,要树立安全意识。每节课后的10分钟,同学们要合理安排休息时间,特别要注意安全,千万不要伤到自己或别的同学,发生一些不该发生的事故。
一、游戏要注意选择安全的场所
游戏活动不要选择在楼梯口、教室门口、台阶上进行,最好去操场或户外空旷的地方。避开变压器、高压电线等危险地方,不要攀爬高墙、电线杆等。因为这些地方非常容易发生危险,如果不小心就会造成严重后果。
这不仅会影响你的身体健康,还会让家长、老师以及学校领导的担心。选择安全的游戏来做,不要在楼道、教室门口和楼梯上追跑、打闹,以免滑倒、跌伤或撞伤其他同学。
不要做危险性强的游戏,例如用铅笔刀、铁锹等锐器在别的同学面前挥动打闹,用石子、树枝等相互投打,这样做的危险性很大,容易造成预料不到的恶果。相互嬉闹注意分寸。
同学们之间朝夕相伴,总免不了开一些玩笑来放松一下劳累的身心。但要注意了,嬉闹时应该注意分寸,不要玩过火。如果不注意分寸,就有可能引发意外事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这不仅伤害到同学们的健康,还会影响到以后的交往。
二、科学建议
课间不要做剧烈运动。首先会影响学习,这样会过度消耗同学们的精力,从而使上课时不能集中注意力去听老师讲课;其次还会影响健康,同学们正处于发育期,身体各个器官的发育还不完全,承受不住剧烈运动。所以在下课时要做一些适合自己的运动。
课间休息应到室外去。这样不仅可以呼吸到新鲜空气,还可以享受到温暖的阳光,有助于身体健康。
进行远眺。这样不仅会使眼睛得到休息,预防近视的发生,还可以放松劳累的身心。
保证教室充分的通风换气,创造一个利于学习的环境。这样既有利于身心健康,还可免除细菌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