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有太多吸引我们的东西,我们自然要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支出,不能透支自己的能力去追求那所谓的千金难买的“宝贝”,这种做法是最不明智的。我们可以在能力范围内适当地奖赏自己。但是金钱是无尽的,而我们精力有限,一味不知满足,只会让自己承受更多的心理和社会压力。
有这样一个故事,故事讲述了印度的一对落魄母女,她们迫于生计不得不寄居在一个富商家的仓库里,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母亲是一个教师,在当时也算是体面的工作,女儿和富商的女儿同龄。
不久,穷富两家的女儿都要嫁人了。但是,富商女儿的嫁妆多得几乎可以买下整座城市,而穷人家女儿的所有嫁妆还不及富商家女儿的一枚发卡的价值大。穷人家女儿无法接受这种生来的不公平,就在富商家女儿出嫁的前夜抑郁而死,死在了富商家的仓库里。她的母亲拿着诉状走遍了印度所有的律师事务所,状告富商的家人间接谋杀了她的女儿。但最终因缺乏证据被驳回,这位可怜的母亲几乎崩溃,并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这是一个典型的比较心理导致的悲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给人带来的不幸与悲哀。穷人家女儿无法接受和富商家女儿的贫富差距,心理上倍受打击,多次抱怨母亲的无能,对自己卑贱的出身自怨自艾,并从一开始的嫉妒到愤怒、再到最后的抑郁而死。
拥有平常心态,学会知足,只求过程,不问结果,就会明白一切的财富权势都只是过眼云烟。得与失,成与败,只是人生的一个小小插曲而已。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人与人都是有不同的,无论是出生背景、生活环境、成长过程,还是接受教育程度都有很大的区别,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当然也就会造成不一样的生活现状和结果。有些人可能努力了一辈子也无法满足自己儿时的一个小小心愿,而有些人也许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实现自己的伟大的理想,这就是生活的差距,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但是,如果人人都盲目地去攀比,那我们的人生会是何种境况呢?这可想而知。
面对残酷的现实,我们要做的不是去妒忌,去攀比,而是要学会如何去面对、接受和改变这种现状:我们要靠自己的双手和能力去改变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努力地去缩小这个差距,让自己的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展现,找到自我发展的空间,创造属于自己的天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地都会被这种比较心理所左右,一部分人潜意识地把这种比较心理作为前进的动力,但同时也有极大一部分人难以把握这种心理的度。因此,导致有些人出现了心理扭曲,行为过激等一些令人难以理解的情况。
其实,比较心理无可厚非,只是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正确地对待,经常会把自己放在一个连自己都不确定的位置。比如说:老是想着谁家买房了,谁家换车了,谁家孩子考重点了,谁谁成爆发户了。可是比较之下,发现自己每一样都不沾边。忧愁便“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不由自主地就把自己推到了悬崖边上。回头想想才发现自己和别人不在一个起跑线,压根就没什么可比性。
有的穷忙族有强烈的比较心理,总觉得自己技不如人。于是就开始不停地给自己充电:上班时比别人更加努力、拼命,下班了还要上补习班,一天下来都是头昏脑胀的。觉得自己不如某某有钱,便开始拼命地加班加点,拼命地做兼职,结果却是任何一个都无暇顾及周全,反而更糟了。
当然;这并不是主张我们甘于落后,甘于平凡。俗话说,有比较才会有进步。把自己和别人做一些客观上的比较有利于看到自己的短处和缺陷,这是合情合理的。只是我们要时刻牢记,切不可在比较中迷失了自己,失去了理智。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去武装自己,抓紧每一个时间精心地打造自己,而不是一味地把时间浪费在去关注别人上。因为只要我们努力,我们的人生也一样精彩。
在关注别人的同时,请时刻提醒自己: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未必比别人逊色,关键是我们必须要努力行动起来。
放平心态,知足者常乐
在这个极度喧嚣热闹的社会里,许多人不但没有找到出路,反而还迷失了自我。一般人总是相信,当自己置身于热门行业或流行话题时,就俨然处于社会主流的最前沿,就能得到权利、地位和财富,就会得到快乐。等他们花尽毕生的力气追求之后,他们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期望的快乐并没有到来,反而带来了痛苦。这才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追求的的很多所谓热门根本就不适合自己,或者那根本就是一种理想的泡沫,而没有实质的东西。
良好的心态和宽阔的胸襟是“知足常乐”的前提,也是为人处世的一种智慧。
作为人,如果不知道自己处于什么样的高度,不清楚自己可以达到怎样的理想境地。只是一味地盲目攀比,就不可能对自我进行科学的定位,就有可能因好高骛远而迷失方向,最后弄得自己心力憔悴,甚至一生都碌碌无为。
“广厦千间,夜眠不过七尺;良田万倾,日食仅为升斗。”人穷尽一生所追求的,最终不过是过眼云烟,即使生时拥有再多,死时也不能带走。因此,要想获得成功,我们就要学会在不足中找到知足,在不乐中找到快乐。其实生活的美好是要靠我们自己去发现的,只是在利欲熏心的盲目奔忙中,我们已经遗漏了太多宝贵的东西。
穷忙族中有心理贫穷者,他们的人生目的在于获得更多的金钱,在数更多钞票的过程中获得心理满足;有的受到强烈的物质诱惑,被眼花缭乱的物欲迷住了双眼,为了实现获得更多物质的目标,工作中疲于奔命而又乐死不疲;或许有人为了回避现实的情感家庭问题,以不停地工作来填充生活;也有急功近利者,希望通过短期工作中投机取巧,以迅速获得上级的认可和嘉奖;也有完美主义者,他们不允许工作中出现任何闪失,对自己的要求到了苛刻的地步。尽管他们很忙,但并未达到自我满意的程度。
这就是“穷忙族”因何而忙的一个重要因素——比较心理。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自卑心理过强,往往别人的就是最好的,觉得自己永远比不上其他人。其实,过分地要求完美是一种错误。因为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世上不存在真正完美的人或物。追求完美只是徒增负荷罢了。
人生的快乐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对生活所持的态度。不要抱怨自己没有生活在富足发达的城市,那里的确充满了诱惑,也的确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但是我们也有我们的快乐,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是城市人永远无法体会、无法拥有的,我们少了一分吵闹,却多了一分安静;我们少了优越的物质生活,却多了一分悠然之气。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样的生活有什么不好呢?
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多一份知足的平常之心,就会感觉到很多快乐。“比较心理”让生活更穷忙,让自己更沮丧。但是,也不是说不可以比较,只是比较得要有意义才可以。无谓的比较攀比,只是自寻烦恼,因为它误导了你衡量自己的标准,贪得太多,望得过远。
弘一法师是个淡泊之人。一条毛巾可以用上十几年,直到破烂不堪。一件衣服缝缝补补也可以穿上几年,有人劝他该换新的了,他却说:“还可以穿用,还可以穿用。”出外行走,他住在小旅馆里,脏乱窄小,臭虫又多,有人觉得臭虫太多了,建议他换一间,他却说:“没关系,就几只而已。”平常吃饭时,下菜的只有一碟萝卜干,他还吃得很高兴,有人不忍心地说:“法师!太咸了吧!”弘一法师知足地说:“咸有咸的味道。”
“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朱熹的诗句足以警世醒人:往往因为一个“贪”字,很多人就失去了是与非,善与恶的平衡,也忘记了生活的本质。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心灵的宁静,纵使能享受一时的欢愉,又怎么能获得长久的快乐呢?不懂得“知足”,就会缺少从容豁达的心态,就不会以一颗平常心去客观对待现在的处境生活,又怎么会用进取之心开创未来呢?
减少信息的摄入和不必要阅读
对一个人来说,在年轻的时候有近乎无数的可能性,但真正属于自己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因此,你必须始终把眼光放在真正的目标上,而尽可能忽略与此无关的事情,理清凌乱不堪的计划。要想摆脱穷忙,就要专注于与你目标相关的事情,留意相关的信息,减少信息的摄入和不必要的阅读。
生也有涯,知也无涯——有选择地阅读
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报刊、书籍、网络等都为我们铺开了一张张密密的信息网,让我们来不及消化,来不及咀嚼,来不及选择。为了更有效率地选择我们所需要的信息,我们应该培养选择性忽视的能力。视而不见的本领也许是天生的,但它也可以后天训练而成。一个人必须学会去忽视那些无关而琐碎的信息,去除那些无用的干扰。
生活中的大多数信息耗时、消极,与我们摆脱穷忙的目标无关,也在你的能力之外。自己可以留意一下今天所读所看的东西,排除与自己的目标无关的信息。
我们可以在午餐时扫一眼报纸头版标题,看书前选择性地先看目录,如果有可观性,再继续深读。而且,选择性忽视反而让你有了新的话题,你可以在谈话中问别人:“告诉我,最近世界上有什么新鲜事发生吗?”如果事情真的那么重要,人们一定会谈论它,你也可以从别人口中了解整个事情。以这种方式所了解到的世界大事,往往比那些专注于细枝末节而失去整个信息森林的人所了解的还要多,而且省时省力。
杂志也是如此。如今,杂志的种类越多,我们的选择也越来越多。但是,并不是所有杂志都适合自己,都值得花时间和精力去阅读。例如《时代周刊》和《财富》这两本较著名的杂志,在阅读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这两份都不太适合“穷忙族”阅读,因为《时代周刊》的政治内容过多,读起来生硬,乏味,最主要的是我们不感兴趣,与我们摆脱生活困境没有什么太大的关联;而《财富》则过于“财富”,分析报告动辄上亿,论的也都是大股东公司的事情,更适合那些关注华尔街股市行情或是投资者去看,对于我们这些小资小本的人而言,意义并不大。所以,当今时代是信息如网,在星罗棋布中,我们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就行,平常人就要在我们这个水平线的水域搜罗可用信息,才能使用得当。
信息与阅读量并不一定要成正比。有些信息的发布量很大,但是我们没有必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浏览。尤其是对于穷忙一族来说,充电已经很费脑筋了,阅读其他信息,可想而知会是什么情况。
身为穷忙一族,我们更应该有选择性有目的性地去吸收信息,否则,我们很难区分出其中的精华。专注于自己想要的信息,筛除不必要的,与目标无关的信息,你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