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寿珍又名陈寿珍,号冰心道人,宜兴人,生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卒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享年81岁。他幼年师承养父邵友廷学艺,基础扎实,不务俗媚,风格于粗犷中求精美,古朴中见俊秀。他制的掇球壶和仿古壶曾于1919年获《南洋劝业会金奖》和《巴拿马国际赛会》金奖,是紫砂艺术史上第一个获得国际大奖的民间艺术家。程寿珍传世作品较多,现藏于常州文物商店的扁掇球壶,壶体呈扁椭圆形,壶柄、流、盖轮廓线转角分明,干净利落,口大宽盖,重心稳定,砂泥细润,器表光滑,腹外壁饰题铭并刻划凸起的梅花。此外还有掇球壶、扁壶、鼓形烫酒壶等,款识一般钤印在盖内或底部,有“寿珍”或“冰心道人”阳文篆书印章款。有的在壶把下端还钤“真记”款。
俞国良生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卒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江苏无锡人,20年代初他受聘于宜兴吴汉文陶瓷公司,这家公司的商号印记是四字阳文篆书“吴德盛制”,外围方框或圆框。
俞国良是这家公司众多的艺匠中最有名的。他的作品以精细和气势雄浑而著称,曾一度与吴大合作制壶,多在壶盖内钤“国良”和“锡山俞制”阳文篆书印章款。1937年他在吴德盛公司制作的六瓣梅花形砂壶曾获得江苏省全省物品展览会特等奖。得奖之后,他又制作了几件同类型的茶壶以纪念这次成功。现藏宜兴紫砂工艺厂的一件梅花壶,壶底钤二印,一方是“江苏全省产品展览会特等奖俞国良”,另一方是“民国念五年时年六十三岁”。这是他辞世前二年的作品。其他传器有掇球壶(现藏宜兴陶瓷陈列馆),红大传胪壶(现藏宜兴紫砂工艺厂),梅花周盘壶(现藏宜兴紫砂工艺厂)。
裴石民又名裴云庆、裴德铭,宜兴人。生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卒于1979年。15岁时开始在家乡拜师学艺,34岁技艺纯熟,到上海几家古董商行中专门从事仿制古代紫砂名品。抗日战争爆发后,兵荒马乱,他又回到宜兴制作紫砂器,此时他在江南一带已是程寿珍之后的一名高手。除砂壶外,他还善制清供文玩,水丞、笔洗、砚滴类亦很精彩。传器很多,有梅段壶、松段壶、树瘿壶、圈顶三足鼎壶、五蝠蟠桃壶等(均藏于宜兴陶瓷陈列馆)。款识有钤“石民”二字篆书阳文方印和“裴石民”三字椭圆形篆书阳文印章款,还有钤“石民”、“石民氏”方形篆书阳文印章款的。
应当说从乾隆末年(1795年)到辛亥革命之后(1911年),这一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中国紫砂陶业的生产一直是向前发展的,甚至到1937年的上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入侵中国之前,宜兴的紫砂壶业仍在缓慢地发展运作中。据1919年的有关资料记载,当时宜兴的蜀山、丁山、汤渡和川埠一带的沿山居民,仍然是“家家制坯、户户捶泥”,有紫砂陶窑四十余座,窑货行二十五家。细路的紫砂茗壶、花瓶、花盆、盘碗、杯、盏等集中在蜀山和川埠;大盆、大缸等粗路用器集中在蠡墅;缸类集中在丁山、白宕一带,瓮类集中在汤渡。由于产量巨大,品种丰富,已初步形成器物种类的分工烧制,整个窑场的工人近6000人,招募的临时工、家属帮工不计其数,通常是男女老幼齐上阵参加碎土、炼泥等辅助工作。据统计1919年时专烧紫砂器的龙窑有四十余座,到1929年增加到了六十三座,至1936年激增到七十六座,这一年是民国时期宜兴窑业最兴旺的一年,全年共烧四千七百四十窑次,平均数天一满窑,从未间断,生产出细路货如茶壶、花盆、瓶、鼎、文房清供20余万件,普通茶具200万件,产品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行销海外,当时许多开放的沿海城市,如上海、杭州、无锡、天津、广州、青岛都设有宜兴紫砂陶艺的专卖店。甚至在日本的大阪、新加坡、菲律宾等国也开有分店经营紫砂艺陶。
在这些专卖店中,无论从经营规模,还是从商品质量来说,当推陈鼎和、吴德盛、铁画轩、葛德和及利用公司五家为代表。这个时期的宜兴紫砂壶上最少钤有陶工和店号二个印记。在壶身装饰上往往亦落上二个名字,一个是刻划装饰者的名字,另一个则是店东的名字。例如,吴德盛有一命名为“金鼎”的注册商标,于鼎中部暗芷“德盛”二字。另外,吴德盛笔名歧陶,故在经他刻划装饰的壶上都署有“歧陶”此款。在这里还要特别提出的是,在本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十里洋场的上海掀起一股收藏宜兴古紫砂器的热潮,代表人物有龚心钊、庞元济、陈克立、杜月笙等。故而一些头脑精灵的古董商,看准时机,高价聘请当时宜兴名家到上海制作仿古赝品。目前已知,参与此事的有裴石民、蒋燕亭、王寅春、顾景舟、蒋蓉等人。据悉,裴石民和二蒋所仿清初陈鸣远象生器作品尤为著名,其制作水平极高,几乎达到乱真的地步。现今国内外不少大小博物馆尚有这方面的收藏。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宜兴陶业受到日本侵略者炮火的严重摧残,匠人逃亡,窑业荒芜,过去年产数百万的产区一片衰败景象,解放前夕的丁山、蜀山窑业区凋零败落的场景令人心酸不已!四、新中国成立后紫砂陶艺的复苏与发展1949年全国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紫砂艺人获得了新生。从1950年开始,由政府统一拨款恢复紫砂陶的生产,通过多方延聘将有丰富经验的老艺人重新组织起来。1959年成立紫砂工艺厂,生产品种也从紫砂壶和花盆等几个品种发展到上百种。
其中的工艺精品多次赴丹麦、法国、叙利亚等国参加国际博览会,并多次获得大奖。1949年直到今天整整半个世纪以来,宜兴紫砂在形式的设计创新与泥料的炼制和选用上都有极佳的表现,许许多多优秀的陶艺家表现出相当高的艺术成就,其中顾景舟先生是最为著名的一代宗师。
顾景舟生于民国四年(1915年),卒于1992年,是中国历代紫砂陶艺名家中名号最多的一位。他本名景洲,后改为景舟,名号有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及壶叟等。曾自创堂号为自怡轩。其壶艺精湛,作品风格气势宏大,功底深厚,不同凡响。景舟先生18岁时便随祖母制壶,凭靠两年的刻苦磨练和聪慧的天赋,20岁起便在同行中崭露头角,跻身于名手之列。30年代末期,顾景舟应上海古董商之聘,专门仿制历代名家作品。这使他有机会揣摩紫砂前辈们的设计思想和工艺手法,观摩到大量的紫砂精品,从而仿制出的作品不仅“形似”而且注重“神随”。50年代开始,他的作品已经能够集众家之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达到了超越古人的制作水平。这前无古人的艺术成就源于顾景舟先生深湛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道德素养。他与许多著名的学者、教授、画家都有很深的交往,互相切磋、交流,探讨壶艺理论,拓宽了思路,是一代“文人陶艺家”。50年代以来,他就遍访北京、南京、上海、杭州、广州、苏州等地的博物馆和收藏家,观摩藏品,虚心向各方面专家请教学习,使他在创作思路和艺术格调上有所突破,一改民国以来堆砌浮华、纤弱繁缛的风气,刻意追求造型艺术的高品味,线条顺畅舒展,柔中有刚,使作品比例协调,施艺严谨,惜泥如金,刻划精到。
他的每一件作品都能够表现出博大浑厚的气度,线条力度适中,温润优雅,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真善美的精神享受。顾景舟先生是近代陶艺家中最具盛名的一代巨匠,其历史地位可与明代时大彬相媲美,被中央轻工业部授予新中国第一批工艺美术大师。
蒋蓉生于民国八年(1919年),现年80岁。宜兴川埠乡人(现划归丁蜀镇)。祖父蒋祥元一生制坯。蒋蓉从懂事起就在父亲蒋宏泉泥凳边捏造小玩意儿。伯父蒋燕庭为民国制壶名家。30年代末期蒋蓉便随伯父在上海古董行专门制作仿古的紫砂器,磨炼出扎实的基本功。50年代中期,蒋蓉开始了创作的高峰期,她所创烧的砂壶千姿百态,以花货为主,色泽五彩缤纷。她取法于大自然,热爱生活,细心观察,发现生活中常不被人们注意存在的美,并把这种美韵十分贴切地借鉴到紫砂艺术的创作之中。她常把牛、兔、蛙、狮、狗、蛾,以及蔬菜瓜果造型设计在砂壶上,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作品风格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取法自然又提炼自然,艺术构思和艺术风韵独树一家。荸荠壶、西瓜壶、万寿树桩壶等多次获奖,不断推出的力作博得海内外陶艺界的高度赞扬,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代紫砂花货传人,是我国当代紫砂工艺杰出艺术家,与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一样齐名于天下。
1955年以后,通过老一辈名手裴石民、朱可心、王寅春、吴云根、冯桂林、储铭、汪宝根、李宝珍、蒋蓉、顾景舟、陈少亭、任淦庭等带徒传艺以及院校培训,又成长起第二代新人如徐秀棠、徐汉棠、汪寅仙、高海庚、李昌鸿、沈巨华夫妇、谭泉海、何道洪、李碧芳、范洪泉、周桂珍、谢曼伦、吕尧臣、许承权等诸多名家。他们继承了紫砂陶艺的优良传统,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努力耕耘,顽强地抵御着商品化浪潮的冲击,执着地追求紫砂艺术的新境界,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四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其中顾景舟、蒋蓉、徐秀棠、徐汉棠、汪寅仙、吕尧臣、谭泉海7位荣获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名扬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