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紫砂鉴赏及收藏
27969600000013

第13章 做紫砂的原料(1)

质性特殊的紫砂陶原料,黏中带砂,柔中见刚,富有韧性,颜色鲜艳。有紫色的砂泥,奶色的自泥,橘色的黄泥,猩红的原泥,黛色的绿泥……斑斑斓斓,被誉为“五色土”。这些陶土烧成之后的器物,表面光挺平整之中含有小颗粒,表现着一种砂质效果,所以称之为紫砂、紫砂器或紫砂陶,它是中国独有的一种陶器。

紫砂陶土最初的发现如同古代埃及人发明玻璃的传说一样离奇。据说古时候,有一异僧行经村落,向村人高呼“卖富贵土。”大家以为这是僧人用癫话诓人,纷纷嗤笑他。僧人不以为怪,又高呼“贵不欲买,买富如何?”于是引导村叟跟他上山,指点黄龙山中蕴藏有一种使人受用不尽的富贵土,言毕而去。村人发掘,果然挖得一种五色缤纷的土,红的、黄的、绿的、青的、紫的……灿烂光亮,奇丽极了。

从此以后,一传十,十传百,鼎蜀山村的村民都来锄白砀、凿黄龙,挖掘这山间的“富贵土”,开始烧造最早的紫砂壶。

传说虽不足信,但紫砂泥确乎得山川之灵气,乃是陶都得天独厚的特种陶土矿产,亦为罕见的天然资源。皖之寿县、鲁之博山、粤之潮邑,均有类似的泥料出产,而一究其成分,则判若霄壤。若以色泽的美艳古朴,质地的经久耐用,当推宜陶为独步。

一、原料种类与分布

宜兴出产的陶土,按其颜色、产地的不同,大体可分为本山甲泥、东山甲泥、涧氵众甲泥、瓦窑甲泥、西山嫩泥、屺山泥、蜀山泥、白泥、黄泥、绿泥、乌泥、红棕泥和紫砂泥。甲泥是深藏在地层里的一种页岩,未经风化,也叫石骨。嫩泥是接近地层表面的一种黏土。它们质性有软硬、韧瞻、粗细以及耐火程度的不同。各种陶器根据大小、厚薄、曲直之异,用泥也各有区别。白泥、黄泥、绿泥和紫砂泥用水簸法精炼后,可以单独制造陶器。其他各种陶土均需混合作用,方能获得良好的窑业性能。其配合量随割晶的种类、性质和形状大小而异。

宜兴陶土资源主要种类有:

白泥是一种单纯粗砂贡铝土委黏土,用于生产砂锅、煨罐和彩釉工艺陶、原泥呈灰白、桃红和象牙白等色。经淘漂压滤后,表面细腻光亮,烧成以后呈象牙色泽。

嫩泥(亦称黄泥)颜色有浅灰色、淡黄色和黄红色等。

因这种泥风化程度好,质地较纯,具有比较好的可塑性和结合能力,可以保持日用陶器成型性能及干坯强度,所以它是日用陶器中常用的结合黏土。

甲泥(亦称夹泥)是一种硬质骨架泥岩,粉砂质黏土,未经风化时叫石骨。这种泥料种类很多,按颜色和硬度的不同,分别冠以产地名称。如本山甲泥、东山甲泥、西山甲泥、涧氵众甲泥、瓦窑甲泥等,颜色有紫红色、紫青色、浅紫色和棕红色,是制作日用陶器大件产品必不可少的原料。

紫泥(古称青泥)是制作紫砂壶的主要原料。紫泥都深藏于甲泥之中,所谓甲泥,即夹于地层之下,深埋在山腹受自然压力后,一般呈坚硬的块状,好像铁甲而得名。而紫泥则又埋于甲泥之中。因此,紫泥又向有“岩中岩”、“泥中泥”之称。紫泥的种类较多,有梨皮泥,烧后呈冻梨色;淡红泥,烧后呈松花色;淡黄泥,烧后呈碧绿色;密口泥,烧后呈轻赭色。还有一种本山绿泥,矿土呈蛋青色,表面光滑如脂,该泥夹于黄石板与甲泥之间,又称夹脂。

红泥(或称朱泥)是制作紫砂壶的主要原料。矿石呈橙黄色,埋于泥矿的底部.质坚如石,亦称“石黄泥”,即古人所谓“未触风日之石骨也”(清·吴骞《阳羡名陶录》)。

产量较少,不仅独存在于矿层中,多从原料中挑选出来。因其含铁量多寡不等,烧成之后变朱砂色、朱砂紫或海棠红等色。因为产量少,过去除销往南洋的水平小壶用朱泥制作胎身外,一般只用作着色的原料。如在紫泥制成的胎面,再涂上一层朱泥,就可以烧成粉红色。

绿泥(亦称段泥)是紫泥矿层上面的一层绵头,产量不多,泥质较嫩,耐火力比紫泥低。绿泥大多用作胎身外面的粉料或涂料,使紫砂陶器皿的颜色更为多样。如在紫泥塑成的坯件上,再涂上一层绿泥,可以烧成粉绿的颜色。

紫砂壶所用的原料统称为紫砂泥,其原泥分为紫泥、红泥和绿泥三种,地质特征及成因基本与甲泥一致。质地细腻柔韧,可塑性很强,渗透性良好,是一种品质极优的陶土。

与它同类的还有大红泥、乌泥、白泥、本山绿泥和墨绿泥。这些陶土都深藏于岩石层下,杂于夹泥之中。出矿时呈岩石质块状,经过摊场风化,成为豆粒颗状,再经细磨,通过每平方厘米200多孔眼的罗绢钢丝筛筛下粉末,加15%的水拌成生泥块,再经多次捶打,使泥料压缩黏韧,就成了可以用来制坯的紫砂泥。

根据1925年地质普查资料,宜兴陶土的种类及分布为:白泥产白泥场,黄泥产黄泥场,甲泥产南山、黄龙山、涧氵众,嫩泥产西山前、任墅、瓦窑、赵庄,紫砂泥产黄龙山,架土产瓦窑、任墅、黄泥场,红泥产赵庄,绿泥产黄龙山。

1978年的地质普查资料反映,宜兴的主要陶土种类及分布情况如下:白泥,颜色有灰白、桃红、象牙色等数种,主要分布于兰山、大潮山、白泥场一带;甲泥,有本山甲泥、西山甲泥之别,主要分布于黄龙山、张渚、杨店、林场、均山、东山、黄泥场、涧氵众、涧坞,矿源从南山一直延伸到父子岭、董塘一带;紫砂泥主要分布在黄龙山一带;嫩泥,主要分布在川埠、西山红庙、蒋立桥等地;红泥,出产于川埠境内的西山和赵庄。

截至1984年,宜兴陶土资源共发现55处重点矿点,陶土矿占全省总储量的95%以上。其中甲泥矿分布:鼎蜀镇以北1公里处黄龙山,以北3.58公里处的朝阳山。以西12公里处宜兴林场。以南6公里处的凤凰山,以南8公里处的兰右。西北1.5公里处的青龙山。湖氵父镇西南的纸坊、罄山寺。以西4公里的苍坞岕,涧坞村东北、东南的洪岭。张渚镇以西4公里的西山桥处。茗岭乡以南3公里处的向山、平园村。太华乡杨店官庄缸窑岕铜峰乡的西梅园。白泥矿分布:鼎蜀镇以南6公里处的白泥场,7公里处的东大潮山,8公里的兰石。西南2.5公里处的南山。太华乡桥涯村、深洞村。茗岭乡以南3公里处的向山、平园村。湖氵父镇以西4公里处的苍坞。新芳乡琅圩山。嫩泥矿分布:鼎蜀镇西南2公里处的沙山。以西3公里的石柱头、红庙、香山。以南3.5公里处黄泥岭。西北1.5公里处青龙山。茗岭乡长岗岭。

湖氵父镇以父西南3公里处的七里棚、九里山。太华乡杨店。耐火泥分布:张渚镇西的鸡笼山。太华乡杨店。茗岭乡以南2公里处的涂里,大庙西的北山。鼎蜀镇西北1.5公里处的青龙山。其他还有:茗岭乡涯村瓷土、瓷石矿,湖氵父乡以东省庄瓷土、瓷石矿,立新红泥矿,大港小坞头红泥矿,柏山永康瓷石矿,鼎蜀镇以南7公里处东大潮山北坡的紫砂石等等。

宜兴的陶土原料都产在鼎蜀镇附近几十里范围内的山区和原野。宜兴境内有三条主要山脉,即铜官山脉、龙池山脉和太华山脉。陶土资料主要分布在这些山区里。据1957年江苏省工业厅勘查的结果,仅鼎蜀镇附近的大潮山、兰山、南山和黄龙山等几处的陶土蕴藏量就达1000亿吨以上。

二、原料的性能

紫砂陶制品的质量性能首先决定于原料的质量与性能,其次决定于生产的工艺过程,因此要求获得良好的制品,首先要有良好的原料。

宜兴“水土宜陶,砂壶宜茶”,泥质极优,蕴藏极富,而且每一地区的陶土颜色也不尽相向,质性特殊,奇丽天成。例如:赵庄出产的嫩黄泥,和入一切色土,可以增强其可塑性,算是宜陶的丞弼。

赵庄石黄泥的壶坯入窑烧炼,就变为朱砂色。蠡墅的天青泥,成陶后即变为黯肝色。又一种梨皮泥,壶坯可以烧成冻梨色。汉红泥可以烧成松花色。浅黄泥壶坯成陶后呈豆黄色。密口泥可烧成轻赭色。梨皮泥如若再掺入白砂,便会烧成淡墨色。团山的老泥,成陶后壶面现出石砂星星,好似珠王非。团山老泥若再掺入天青泥或石黄泥,则能烧成浅深古色的紫砂壶,变异之美妙,非其他名窑出品所能比拟的。当年异僧行经鼎蜀大呼“卖富贵土”,可见不会无因。而今宜兴紫砂盛行千载,饮誉世界五大洲,显然是与其“富贵土”紫砂泥的色彩奇丽、美妙变异有着极大的关系。当然,这也靠陶都历代陶工、壶艺家的聪明智慧、辛勤劳动和杰出创造,并经过世代相传,才日趋完善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