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中国父母培养孩子易犯的600个错误
2799800000038

第38章 创造篇 埋没了孩子的潜能,也埋没了孩子的天才(3)

如果父母不能满足孩子的收集欲,就有可能扼杀孩子的好奇心。何不因势利导,发挥这些“宝贝”的价值呢?和孩子一起制作收集册,将捡来的树叶、花朵等固定在册子上,还可以引导他去了解树叶、花朵的名称,比较其异同点。日积月累,孩子在无形中丰富和扩展了自然知识。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会愈加旺盛,并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认为孩子做游戏是在浪费时间

专家们一致认为,孩子的主要活动是游戏而不是正规的学习,幼儿园、学前班就是如此,可是有些父母总是希望孩子早学知识、多学知识,认为做游戏是在浪费时间。

让天真烂漫的幼儿像成人那样学习是不行的,对孩子来说,幼时学习害处大于好处,等于“强迫”孩子提前厌学。

父母应该明白,游戏本身就是学习,孩子在游戏中能够学到非常重要的东西。把游戏与学习对立起来,人为地把知识学习和游戏割裂开来,各自形成一个封闭的系统,让两者互相隔绝,一个极端是“傻学”,另一个极端是“傻玩”,结果自然是学得死板,玩得无味。

如果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学得更好,学到更多的知识,增强各方面的能力,开发出更多的潜能,就应该制造好的氛围,让孩子在情绪化中学得更好,学得更加生动活泼。

孩子认识事物,一般都是以自己的经验为中介的,这是孩子情绪化的另一个特点。在孩子的心目中,任何事物都跟自己的经验有很直接的联系。而父母要知道孩子的体验,就必须走进孩子的心,用孩子的眼睛去看世界。

与孩子做孩子永远也赢不了的游戏

如果我们让孩子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难度超出孩子现有的理解能力,但我们又不向他做任何讲解,结果孩子总是不知道该怎么玩,每次尝试都失败,那么孩子的感觉会越来越糟糕,不用别人说,他也会觉得自己很笨。

若是在孩子的生活里,他很少得到“赢”的感觉,最终,他可能就会变成一个看起来笨头笨脑又缩手缩脚的孩子。

当孩子获得成功,体验到快乐时,大脑里会释放出“脑内吗啡”,这种化学物质会驱使孩子想重复这一经验。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成功是成功之母”。

父母要在做游戏、玩玩具、做手工、参加竞赛及做家务等活动中,鼓励孩子大胆尝试,适当引导,让孩子可以通过一定努力品尝到胜利的喜悦。

玩游戏的时候故意让孩子取胜

在玩耍的时候,为了不使孩子丧失积极性,通常大人们都会故意输给孩子,这是没有必要的,家长们应该遵守的一个重要规则就是不要苛求孩子。

4岁半到5岁左右,儿童已经足够成熟去玩一些含有某些技巧策略性的游戏而不会恼火了。这时,父母就有一定的优势,他们应该意识到孩子也希望赢,但是在故意输掉游戏时要掌握技巧,不要让孩子察觉到,因为如果他们发现父母有意让他们取胜,那他将会比光明正大地输掉还要感到屈辱。“一般来讲,妈妈都是很敏感的,并总是有办法有意地输掉,”心理学家迪克迈尔说,“但男人好胜心很强,如果有意地输掉比赛,则会很明显地让孩子察觉到。”

不应该让儿童过早地接触那些游戏。拼图游戏有着同样的问题,由于游戏太难,孩子有时就会变得很恼火,并会愤怒地对自己说:这个我一定要会!

最好应该一段时间进行战略性游戏,一段时间进行偶然性游戏。这样孩子就会有成就感,这时大人们不应该在旁边不断地纠正孩子,而是要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需要补充的是,在记忆游戏中,如果父母一开始就竭尽全力,那孩子是没有任何机会获胜的。

认为不是考试的内容就不用去做

欣然放学回来,兴高采烈地让妈妈帮助找花盆、找土,还要妈妈去花市买种子,说是要种花。妈妈不耐烦地说:“种什么花?考试又不考种花,正经事儿不干,净捣乱。快写作业去!”欣然解释说:“这就是自然课上老师要求的。老师让我们每人种一盆花,什么品种都行,但必须种,到时候还要交,还要比比谁种的花最漂亮呢!”妈妈听了,皱皱眉:“这老师也是,种花又不是考试内容。”于是敷衍地对欣然说:“我明天给你买去。乖,快去做数学题吧。”

是的,有些父母只重视纯粹知识性的学习,而忽视一些动手的、实践性的学习,并用替孩子做,甚至是靠买现成的来充数。

这些父母多是片面地认为动手的、实践性的学习与学习成绩、考试、升学没有直接的关系,还要分散孩子的时间和精力,因此而忽视它。这些动手的、实践性的学习,是对孩子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也是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力和主动性的好机会,远比多得几分更重要。而父母的做法,恰恰使孩子失去了锻炼的机会。

不要只是把眼睛盯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要给孩子实践的机会,在这些实践性活动中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学校没有安排,父母也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些这样的机会和条件。

事事时时为孩子制订各种严密计划

创造力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学生时代是培养创造力的关键时期,而创造力的培养必须有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如果家长只是把孩子盯死,事事时时都为孩子制订了各种严密的计划,孩子一旦有不同声音就给一闷棍,这样的教育环境怎能造就一代新人?而孩子如果长期习惯听命于家长的安排,不学习安排支配自己的时间,将按部就班,畏首畏尾,缺乏自主意识和独立思考创新精神。

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小时候放了学就奔向大自然,观察鸟兽美丽的羽毛,聆听昆虫动听的歌声,思考动物种类之间的关系,成年后他根据自己的发现,大胆地提出进化论,否定了特创论、目的论和物种不变论,开辟了生物学和人类学的新纪元。如果,当初小达尔文课后也被家长限制做这做那,今天做《名师指点》明天做《高考指津》,恐怕就没有他日后的成就了。

该玩的时候就应让孩子们去玩,要让他们多和别的孩子在一起,培养开朗、热情的性格与集体主义精神。在这方面,家长不要有功利心,否则,会扼杀孩子的天性。不要在雏鹰刚学会飞翔时就为它画好飞行的轨迹,那它永远也飞不高。

否认甚至耻笑孩子幼稚的想象

许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过早地用成人的观点教育孩子,常常否认、甚至耻笑孩子幼稚的想象。

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幼儿园为满足家长的心理,开始教孩子许多所谓规范的知识。进入中小学之后,更是把孩子“好玩”的天性视为“洪水猛兽”,进行严厉的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常常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总是强调答案规范统一。这样就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想象力是人在头脑里对未知事物的一种虚幻的解释,正因为有了想象力,才会促使人想尽办法去实现想象中的事物。想象力是动力的源泉,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失败,继而不断总结,又不断进步,周而复始,形成了宝贵的经验,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

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随着知识掌握程度的不断提高,人越来越看清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反过来又促使人产生更多的联想,目的只有一个,即充分认知这个世界,认识自己。

当今世界的许多事物,在20世纪或者更早的时候,都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通过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才逐一被实现。比如,电话、电视、飞机、火箭等,不都是人们受到某种启发或看到某种现象,从而产生想象,在大脑里构建蓝图,然后通过艰苦的努力和尝试而实现的吗?

所以,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是知识的萌芽阶段,是人类走向自我解放的启蒙之师!

孩子在小时候,喜欢编故事、讲故事,有时讲给小朋友听,有时讲给爸爸妈妈听,有时还自言自语。家长应该看到这既是锻炼表达能力的好机会,也是发展想象力的好机会。要积极鼓励孩子,不要冷言冷语,更不能随便阻止。

错过婴幼儿潜能开发的时机

我们常常听到有些父母说“不用这么早教,长大了不教也能学会”这样的话,这样的观念是错误的。

对孩子进行早期智力开发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儿童的成长与遗传因素和文化环境有关。教育是支持儿童成长的文化条件,但教育并不一定意味着干涉。对于孩子的某些机能的发育和成长,教育应当是“消极”的;而有的时候对于孩子的某些知识、技能和品质,教育则应当是“积极”的,积极去教授、陶冶和塑造。

生物学家劳伦兹提到的关键期理论是教育研究的重大突破,这一理论提到,人脑各种机能发育的关键期是短暂的,主要在0~6岁,特别是在3~6岁。人的一生只有一个0~6岁,如果错过了就不能追回,所以父母千万不要错过婴幼儿潜能开发的时机。

“万丈高楼平地起”,要使房子建造得牢固,必须打好基础,对人的培养教育道理也是一样。要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为他们日后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早期智力开发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起点,是实施终身教育的关键。

不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有些孩子为什么会在对别人的依赖中迷失自己呢?这是因为:依赖的产生同父母过分照顾或过分专制有关。

现在的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家长常常对子女过度保护,一切为子女代劳,他们给予子女的都是现成的东西,孩子头脑中没有问题、没有矛盾、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时时处处依靠父母。对子女过度专制的家长一味否定孩子的思想,时间一长,孩子容易形成“父母对,自己错”的思维模式,走上社会也觉得“别人对,自己错”。

这两种教育方式都剥夺了子女独立思考、独立行动、增长能力、增长经验的机会,妨碍了子女独立性的发展。

具有依赖性格的青少年,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发展下去有可能形成依赖型人格障碍。依赖性过强的人需要独立时,可能对正常的生活、工作都感到很吃力,内心缺乏安全感,时常感到恐惧、焦虑、担心,很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等情绪反应,影响身心健康。

依赖心理主要表现为缺乏信心,放弃了对自己大脑的支配权。往往表现出没有主见,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能力不足,甘愿置身于从属地位。父母应引导孩子学会独立地思考问题,因为独立的人格要求有独立的思维能力。

将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画等号

一些父母片面理解以及受到创造性是可以“教”出来的影响,往往不顾孩子的思维发展水平,只一味地强调创造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搞点小发明、小制作。强迫孩子动手“加工”已做好的成品或者搞一些动手能力的评比,借以展现幼儿的“创造力”。

如果孩子的动手能力强,便会称孩子为“创造天才”,而那些动手能力稍差和不会“加工”的孩子,会被批评:“看你笨的,创造都不会,连这么简单的东西都不会做,你还能干什么!”

这样断然地将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画等号,只会颠倒操作能力和创造思维、创造想象、创造精神在培养孩子创造力中的地位。

孩子看到的世界是独特的,他们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如果父母用成人的思维方式来对他们粗暴地加以干涉,就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孩子一点“不听话”的权利,就是对他们创造性思维的保护。

不珍视孩子的创新、探索与试验习惯

没有什么会比冒失地对孩子说一些像“为什么要做那件事”或“把那些脏兮兮的废品扔掉”那样的话更快地扼杀孩子的创造精神了。

父母应该把孩子所创作的艺术品放置于家中显著的地方,并夸奖他们的作品。培养出真正的创造力往往要伴随着许多次的失败。父母要不断鼓励孩子在所扮演的角色中展示自我,允许孩子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情感,允许孩子在做事情时有股冲劲。这一切都能为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如果把孩子管得过死,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都没有,那孩子怎么能进行创造呢?所以,父母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淘气”,去不“听话”,自由地去发挥想象力,去行动、去创造。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常碰到一些小困难、小问题,这时候,父母不要急于帮孩子解决,要尝试让孩子自己想想办法。比如皮球掉进水里,父母可以启发孩子想想什么办法可以把球取上来,办法想得越多越好。

教育得太晚,孩子的智力得不到很好的开发

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是很用心,总认为孩子还小,教育是以后的事。

要知道婴幼儿具备着非同寻常的学习能力,这种能力比常人认为的要高得多,也要复杂得多。成人的全部知识的学习,0~3岁占到了70%以上,婴儿时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家们还说,婴儿有辨别父母面孔与声音的能力,而现代无论怎样高明的机器人却都不能达到这一点。机器人尽管会潜水,会下国际象棋,却无法认识一个人的脸。婴儿的这种模式记忆能力,既是原始的又是极为高级的智能,而不正确的早期教育却偏偏无视婴儿的这些卓越的能力,致使孩子极为珍贵的能力白白浪费。

教育家们认识到每个儿童都是有潜能的,但不同的教育条件下,儿童的潜能发挥程度是不一样的。资深的犹太教育学家约瑟伯约说:一棵树,如果按照它理想的状态生长到30米高,那么,我们可以说这棵树具有长到30米高的可能性。同样的道理,一个儿童,如果按照理想状态成长,能够长成一个100度能力的人,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个儿童具备100度的潜在能力。

这种潜在的能力就是天才。因此,天才并不是我们常人所认为的那种只有少数人才具有的禀赋,而是潜藏于每个人的内心。

如果教育得法,就算生下来禀赋只有50度的一般孩子,他也会优于生下来禀赋为80度而得不到有效教育的孩子。

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使儿童的潜在能力达到最高,并得以充分发挥。只要充分发挥出这种潜在的能力,他们就能做出不平凡的事情来,他们的一生也就将是最为充分的、辉煌的一生。

在现实生活中令人遗憾的是,很多孩子由于教育不得法,或者说教育的方法不得当,他们的这种潜力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就是人们要问的“为何天才如此之少”的原因。

儿童虽然具备潜在能力,但这种潜能是有着递减法则的。初生下来的婴儿具备的潜能是100度,如果作为一个父母不对孩子进行早期的教育、利用和开发,孩子长到5岁时才接受教育,即使是最为出色的教育,那也只能使孩子成为具备80度能力的人。而如果从10岁开始教育的话,即使教育再好,也只能达到60度的能力了。以此类推,孩子接受的教育越晚对孩子的开发价值就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