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植物奥秘
28011500000064

第64章 金不换的“三七”

三七,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中药所说的三七是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分主根、支根及茎基三部分。多分布在中国云南东部、广西西部,适合在秋季花开前采挖,经过洗净、干燥后保存。

三七性温味甘微苦,主要化学成分为三七皂,其含量与植株龄成正比,树龄在2~3年之间的三七皂积累速度较慢,一般含量约为9%,树龄在3~5年之间的,三七皂积累速度较快,含量升高了约6%,因此,树龄在4~5年之间的三七根最适宜采挖。三七很早就是非常出名而又价格昂贵的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补益气血等功能。《玉揪药解》云:“三七能和营止血,通脉行瘀,行淤血而剑新血。凡产后、经期、跌打、痈肿,一切淤血皆破;凡吐衄、崩漏、刀伤、箭伤,一切新血皆止。”1912年版的《中国医药大辞典》记载:”三七功用补血,去瘀损,止血衄,能通能补,功效最良,是方药中之最珍贵者。三七生吃,去瘀生新,消肿定痛,并有止血不留瘀血,行血不伤新的优点;熟服可补益健体”《本草纲目拾遗》记载:“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为中药之最珍贵者。”

第一章 甘草每年夏季,紫色的花海从新疆塔里木河两岸的戈壁滩一直蔓延到内蒙古大草原,十分的壮观。甘草为豆科草本植物,高仅几十厘米,郁郁葱葱,一串串的小花犹如一只只展翅欲飞的蝴蝶落在枝头,微风徐来,成片的甘草花摇曳生姿,十分赏心悦目。然而,甘草吸引人的并非它的鲜花和绿叶而是它的根。它的根比较粗大,为圆柱形,呈红褐色,可入药。每到秋天,来挖甘草的人陆续不绝。甘草根入药在2000多年前就有记载,《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药之上乘。南朝陶弘景将其尊为“国老”。

甘草有强健筋骨、长肌肉、解毒、延年益寿等功效。甘草的解毒作用尤其备受青睐,我国古代医学家和普通百姓都认为它能解百毒,可治72种乳石毒和解1200种草木毒,有“药中国老”的美誉。如钩吻、相思子、乌头、砒霜等剧毒药物中毒,民间流传的解毒药方中都有甘草的影子。例如:铅中毒,生甘草3钱,杏仁(去皮、尖)4钱,水煎服,一日两次,连服3~5天。中了相思子的毒,可用甘草30克、金银花15克、黄连6克、防风15克,水煎两次合在一起,每4小时服1次,两次服完,连服4~6剂。砒霜中毒,甘草伴黑豆,恣饮无虞。有机磷农药中毒,甘草4两,滑石粉5钱,甘草煎汤,冷后冲滑石粉服用,一日三次。据说,古时的广东广西地区,人们习甘草多生长在干旱、半干旱的荒漠草原、沙漠边缘和黄土丘陵地带。

惯随身带着甘草根,来预防食物中毒。

我国古代医家扁鹊、华佗等人就已经掌握了为病人做外科大手术的医术。他们不仅能利用麻醉药使病人暂时失去知觉,减少手术的痛苦,而且术后还能用催醒药使病人恢复知觉。宋元时期,蒙汗药、迷魂药比较流行,施药者又几乎都备有相应的解药,能使被迷的人马上苏醒过来。《水浒传》就有相关情节描述:“孙二娘找来碗与水,调了一碗解药,张青掰开他们的嘴巴灌将下去。半个时辰后,两个官人如梦中睡觉一般爬将起来。”根据史料记载,催醒药和解迷药多以单味或复方甘草汤为主,其解毒作用可见一斑。

甘草不仅能解毒,而且是公认的药界“关公”,具有调和众药的功效,因此在中医处方中被广泛应用,以减少不同药物之间的相克或相乘作用。南朝著名的医家陶弘景说:“甘草为众药之王”。

甘草味甘,也是它历来颇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人们都说良药苦口,而甘草却是一味甜药,又被称为甜草、甜根子等。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甘草主要含三萜皂甙,甘草甜素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是甘草的主要甜味成分,也是良好的解毒物质。甘草不仅能解毒、调和众药,还具有祛痰止咳、补脾益气、缓急止痛、降低胆固醇、抗惊厥等多种疗效,既在复方中应用广泛,也可单独入药,为目前中医大夫和患者最常使用和最易接受的中药。